触龙:战国“暖心话术大师”!绕着弯说服暴怒太后,凭“共情铺垫”救赵国
秦国攻打赵国,当时赵王刚即位,由赵太后掌权。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提出条件:“必须让长安君来齐国当人质,我们才出兵。”赵太后坚决不同意,齐国也就迟迟不出兵。大臣们轮番强谏,太后被惹得大怒,放狠话:“谁再敢提让长安君去当人质,我老婆子直接吐他脸上!”
这时候左师触龙请求拜见太后,一见面就没提人质的事,反而说:“我的小儿子舒祺最不成器,可我年纪大了,实在疼他。想恳请太后让他补个宫廷侍卫的空缺,保卫王宫,趁我还没死,先把他托付给您。”太后好奇问:“男人也这么疼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女人疼得还厉害呢!”太后笑着说:“还是女人更疼小儿子!”
触龙接着说:“我私下觉得,您疼爱燕后(太后的女儿),比疼爱长安君还多。”太后立马反驳:“你错了!我疼长安君可比疼燕后厉害多了!”触龙说:“父母疼爱孩子,就得为他们做长远打算。您当年送燕后出嫁,抱着她的脚后跟哭,舍不得她远嫁,多伤心啊。可她走了之后,您每次祭祀都祈祷‘千万别让她回来’,这不就是为她长远打算,希望她在燕国子孙代代为王吗?”太后点点头:“没错。”
触龙又问:“从现在往上数三代,赵王的子孙封侯的,还有后代能继承爵位的吗?”太后说:“没有了。”触龙说:“这就是因为,封侯的子孙们,近的自己遭了祸,远的灾祸传到后代。难道是君王的儿子封侯就都不好吗?不是的!他们地位尊贵却没立下功劳,俸禄优厚却没付出辛劳,还手里握着大量珍宝。现在您给长安君极高的地位,封给他肥沃的土地,送他无数珍宝,却不趁现在让他为赵国立功。等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着什么在赵国立足呢?”
太后听了恍然大悟:“你说得对!就按你说的办,随便你安排长安君。”于是赵国为长安君准备了百辆马车,送他去齐国当人质。齐国随即出兵,秦国只好撤兵。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破解“太后拒质”死局,关键在“共情破冰 长远利害”
触龙能说服暴怒的太后,核心逻辑是“避开正面冲突,用‘情感共鸣 现实推理’打动对方”:
1.以“私求”破冰,化解对立情绪:不直接劝谏“送质救赵”,而是从自己疼小儿子的私事切入,让太后觉得“触龙和自己是一类人,都懂疼孩子”,瞬间放下戒备,从“暴怒拒谏”的状态切换到“平和聊天”的状态;
2.用“燕后对比”,建立“爱=长远计”的共识:通过回忆太后对燕后的长远安排,让太后自己认可“真正的疼爱,是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为后续说服铺垫核心逻辑;
3.摆“历史现实”,戳中“无功难立足”的痛点:用“三代封侯无后代”的史实,说明“无功受禄难长久”的道理,再结合长安君的处境,点透“现在不立功,未来难立足”的现实风险,让太后从“疼爱孩子”的情感出发,主动接受“送质立功”的理性选择。
二、核心启示:遇“情感抵触 理性说服”的困境,别硬劝,用“共情铺垫 利害引导”破局
这种“先共情、后说理”的思路,对现在应对“亲友固执、职场劝诫、沟通受阻”等场景超有借鉴意义:
- 职场遇“领导固执己见,不愿采纳建议”:比如领导坚持用旧方案,你觉得新方案更高效,别直接反驳“旧方案不行”。像触龙那样,先聊领导的顾虑:“我知道您坚持旧方案,是怕新方案有风险,毕竟这个项目您一直很上心”,再用“长远利害”引导:“但旧方案虽然稳妥,却会让项目周期拉长20%,错过市场窗口期;新方案我做了风险评估,能缩短周期还能节省成本,正好帮您把项目做得更出彩”,用共情 实际利益说服;
- 生活遇“父母不愿接受新事物,比如体检”:比如父母怕花钱、怕查出问题,拒绝体检,别硬催“必须去体检”。先共情:“我知道您不想体检,是觉得身体没毛病,还怕花钱麻烦”,再讲长远利害:“现在体检花点小钱,能早发现问题早调理,不然真等不舒服了,不仅遭罪,花的钱更多,我们也放心不下您,这也是为家里长远打算呀”,用关心替代强硬要求;
- 亲友遇“恋爱脑,不愿听分手建议”:比如亲友的伴侣不靠谱,却执意不愿分手,别直接骂“你傻”。先共情:“我知道你舍不得这段感情,毕竟在一起这么久,你也真心付出过”,再摆现实利害:“但他一直对你不上心,还总消耗你,现在不及时止损,以后结婚了只会更委屈,真正对你好的人,不会让你一直难过,你得为自己的未来着想呀”,用情感理解 未来风险打动对方。
简单说就是:“遇到别人因情感抵触而拒绝理性建议时,别硬怼硬劝。关键是先站在对方的角度共情,找到共同话题破冰,再慢慢引导对方认可‘长远利害’,让对方从‘情感抗拒’转向‘理性接受’,比直接讲道理管用多了。”
【原文】触龙
秦攻赵。赵王新立,太后用事,求救于齐。齐人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太后不可。齐师不出。大臣强谏,太后怒甚,曰:“有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请见,曰:“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之,愿得补黑衣之缺,以卫王宫。愿及臣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太后曰:“君过矣!不如长安君之甚!”左师曰:“父母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哭,念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不思也,祭祀则祝之曰:‘必勿使反!’岂非为之计长久,愿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王之子孙为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侯则不善!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之位,封以膏腴之地,多与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赵,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哉?”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师乃出,秦师退。
秦国攻打赵国,当时赵王刚即位,由赵太后掌权。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提出条件:“必须让长安君来齐国当人质,我们才出兵。”赵太后坚决不同意,齐国也就迟迟不出兵。大臣们轮番强谏,太后被惹得大怒,放狠话:“谁再敢提让长安君去当人质,我老婆子直接吐他脸上!”
这时候左师触龙请求拜见太后,一见面就没提人质的事,反而说:“我的小儿子舒祺最不成器,可我年纪大了,实在疼他。想恳请太后让他补个宫廷侍卫的空缺,保卫王宫,趁我还没死,先把他托付给您。”太后好奇问:“男人也这么疼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女人疼得还厉害呢!”太后笑着说:“还是女人更疼小儿子!”
触龙接着说:“我私下觉得,您疼爱燕后(太后的女儿),比疼爱长安君还多。”太后立马反驳:“你错了!我疼长安君可比疼燕后厉害多了!”触龙说:“父母疼爱孩子,就得为他们做长远打算。您当年送燕后出嫁,抱着她的脚后跟哭,舍不得她远嫁,多伤心啊。可她走了之后,您每次祭祀都祈祷‘千万别让她回来’,这不就是为她长远打算,希望她在燕国子孙代代为王吗?”太后点点头:“没错。”
触龙又问:“从现在往上数三代,赵王的子孙封侯的,还有后代能继承爵位的吗?”太后说:“没有了。”触龙说:“这就是因为,封侯的子孙们,近的自己遭了祸,远的灾祸传到后代。难道是君王的儿子封侯就都不好吗?不是的!他们地位尊贵却没立下功劳,俸禄优厚却没付出辛劳,还手里握着大量珍宝。现在您给长安君极高的地位,封给他肥沃的土地,送他无数珍宝,却不趁现在让他为赵国立功。等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着什么在赵国立足呢?”
太后听了恍然大悟:“你说得对!就按你说的办,随便你安排长安君。”于是赵国为长安君准备了百辆马车,送他去齐国当人质。齐国随即出兵,秦国只好撤兵。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破解“太后拒质”死局,关键在“共情破冰 长远利害”
触龙能说服暴怒的太后,核心逻辑是“避开正面冲突,用‘情感共鸣 现实推理’打动对方”:
1.以“私求”破冰,化解对立情绪:不直接劝谏“送质救赵”,而是从自己疼小儿子的私事切入,让太后觉得“触龙和自己是一类人,都懂疼孩子”,瞬间放下戒备,从“暴怒拒谏”的状态切换到“平和聊天”的状态;
2.用“燕后对比”,建立“爱=长远计”的共识:通过回忆太后对燕后的长远安排,让太后自己认可“真正的疼爱,是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为后续说服铺垫核心逻辑;
3.摆“历史现实”,戳中“无功难立足”的痛点:用“三代封侯无后代”的史实,说明“无功受禄难长久”的道理,再结合长安君的处境,点透“现在不立功,未来难立足”的现实风险,让太后从“疼爱孩子”的情感出发,主动接受“送质立功”的理性选择。
二、核心启示:遇“情感抵触 理性说服”的困境,别硬劝,用“共情铺垫 利害引导”破局
这种“先共情、后说理”的思路,对现在应对“亲友固执、职场劝诫、沟通受阻”等场景超有借鉴意义:
- 职场遇“领导固执己见,不愿采纳建议”:比如领导坚持用旧方案,你觉得新方案更高效,别直接反驳“旧方案不行”。像触龙那样,先聊领导的顾虑:“我知道您坚持旧方案,是怕新方案有风险,毕竟这个项目您一直很上心”,再用“长远利害”引导:“但旧方案虽然稳妥,却会让项目周期拉长20%,错过市场窗口期;新方案我做了风险评估,能缩短周期还能节省成本,正好帮您把项目做得更出彩”,用共情 实际利益说服;
- 生活遇“父母不愿接受新事物,比如体检”:比如父母怕花钱、怕查出问题,拒绝体检,别硬催“必须去体检”。先共情:“我知道您不想体检,是觉得身体没毛病,还怕花钱麻烦”,再讲长远利害:“现在体检花点小钱,能早发现问题早调理,不然真等不舒服了,不仅遭罪,花的钱更多,我们也放心不下您,这也是为家里长远打算呀”,用关心替代强硬要求;
- 亲友遇“恋爱脑,不愿听分手建议”:比如亲友的伴侣不靠谱,却执意不愿分手,别直接骂“你傻”。先共情:“我知道你舍不得这段感情,毕竟在一起这么久,你也真心付出过”,再摆现实利害:“但他一直对你不上心,还总消耗你,现在不及时止损,以后结婚了只会更委屈,真正对你好的人,不会让你一直难过,你得为自己的未来着想呀”,用情感理解 未来风险打动对方。
简单说就是:“遇到别人因情感抵触而拒绝理性建议时,别硬怼硬劝。关键是先站在对方的角度共情,找到共同话题破冰,再慢慢引导对方认可‘长远利害’,让对方从‘情感抗拒’转向‘理性接受’,比直接讲道理管用多了。”
【原文】触龙
秦攻赵。赵王新立,太后用事,求救于齐。齐人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太后不可。齐师不出。大臣强谏,太后怒甚,曰:“有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请见,曰:“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之,愿得补黑衣之缺,以卫王宫。愿及臣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太后曰:“君过矣!不如长安君之甚!”左师曰:“父母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哭,念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不思也,祭祀则祝之曰:‘必勿使反!’岂非为之计长久,愿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王之子孙为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侯则不善!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之位,封以膏腴之地,多与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赵,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哉?”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师乃出,秦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