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象牙塔里藏着被低估的天才-《喝多了,我成了绝世天才》

  林飞看着屏幕上这群瞬间从“高冷大神”变身“真香现场”的活宝,差点没笑出声。

  果然,在绝对的“诚意”和顶尖的项目前景面前,什么“心高气傲”、什么“向往自由”,都是浮云!这就是赤裸裸的“真香”定律啊!

  他强忍着笑意,回复道:

  【Lin:条件都可以谈。原则上双休,项目攻坚弹性工作制。顶级硬件管够,独立实验室、高速网络都有。食堂标准保证高于平均水平。有兴趣的,把简历或代表作发到指定加密邮箱,初步筛选后面试。】

  【coco美少女壮士:收到!大佬威武!兄弟们,抄家伙!啊不,收拾简历!冲鸭!!!(组织进攻.jpg)】

  群里瞬间被各种“收到!”“马上发!”“老板等我!”的表情包刷屏,气氛热烈得像过年。

  搞定计算机和软件团队的事情,林飞心情大好。

  虽然这群人看起来不太“正常”,但技术实力绝对是毋庸置疑的。

  有江若曦这个鬼才牵头,再加上这帮各怀绝技的“大神”,软件层面的基础应该能很快搭建起来。

  然而,轻松的心情只持续了片刻。

  当他的目光再次落到那份人才需求清单上时,“电子信息工程”那几个字,像一块巨石,又压在了心头。

  硬件!这是最实在、最基础、也最烧钱的部分!

  芯片、传感器、电路、封装、功耗、散热……每一个环节都是硬骨头。

  需要的是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大牛。

  这类人才,通常都沉淀在那些国际半导体巨头或者国家级的研究所里,挖角难度极大,而且往往涉及到复杂的竞业协议和技术壁垒。

  猎头?效率低,且鱼龙混杂。

  去挖大公司的资深工程师?代价高昂,且可能带来纠纷。

  自己培养?周期太长,远水解不了近渴。

  林飞靠在椅背上,闭目沉思,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他把脑海里的人际网络像筛子一样过了一遍又一遍,却始终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突破口。

  难道真要花天价去挖那些巨头墙角?

  就在这时,他放在桌上的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抖音的推送。

  他随手划开,本想清掉通知,却被一个推送的视频标题吸引了——《震惊!大三学生自制毫米波雷达,精度堪比军用!》。

  他鬼使神差地点了进去,视频里一个戴着眼镜、略显青涩的男生,正在简陋的实验室里演示着自己搭建的雷达系统,讲解起来头头是道,眼里闪着光。

  林飞一连刷了好几个类似的视频,有大学生自己设计cpU架构的,有研究生在宿舍里搞出微型卫星推进器的。

  还有职业院校的学生用数控机床雕出复杂机械臂的……这些视频或许有夸大的成分,但那种扑面而来的创造力、动手能力和对技术的纯粹热爱,却让他心中一动。

  一个大胆的,甚至有些冒险的想法,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在他脑海中亮起:

  为什么不去大学里找找看?

  象牙塔里,或许藏着被低估的天才!

  那些沉浸在实验室里、有着扎实理论基础、充满奇思妙想却缺乏商业平台和资源的硕士、博士、甚至是特别优秀的本科生!

  他们可能缺乏大规模项目的经验,但他们有激情、有潜力、有创造力,而且……相对“便宜”!忠诚度也更容易培养!

  虽然这有点像大海捞针,但总比坐在办公室里干等着强!

  抖音上那些“民间大神”不也很多是从校园里走出来的吗?

  说不定,就能淘到宝呢?

  想到这里,林飞眼中闪过一丝决断。

  他坐直身体,打开电脑浏览器,开始搜索江城及周边顶尖大学的微电子、电子信息、集成电路等相关专业的实验室信息、知名教授和近年来的优秀学生成果……

  软件人才靠“金钱攻势”初步搞定,硬件人才的寻找,或许,得换一种思路,去那片充满希望的象牙塔里,碰碰运气了。

  他用了一点的“黑客手段”,尝试利用高级搜索语法,在学术数据库和专利网站上交叉检索关键词:

  “江城”、“高校”、“微电子”、“集成电路”、“先进制程”、“光刻”、“EUV(极紫外)”、“纳米片(GAA)”。

  海量的论文、专利摘要和项目公告如同瀑布般刷过屏幕。

  林飞的眼睛像高速扫描仪,快速过滤着无效信息。

  大部分结果都是些常规研究,或是跟在国外巨头后面做点改进性工作。

  直到一个来自“江城理工大学微电子学院”的专利集群引起了他的注意。

  专利主题围绕着“多重图形化技术混合优化”、“超低损耗EUV光学镜组模拟”以及一种名为“自适应等离子体源稳定性控制”的方法。

  这些技术名词,指向性非常明确——都是在攻克极紫外光刻(EUV)迈向更先进节点的核心难点!

  更让林飞心跳加速的是,这些专利的申请人和发明人名单里,反复出现同一个名字:微纳系统与集成技术实验室,负责人是傅国生教授。

  团队成员名单里,则是一串年轻的名字,显然是傅教授带的研究生。

  “傅国生……”林飞默念着这个名字,手指飞快地在键盘上舞动,调取更多公开信息。

  傅国生,江城理工大学微电子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是海外某顶尖半导体研究机构的资深科学家,十几年前放弃优厚待遇回国,一直默默耕耘在微电子前沿领域。

  学术声誉极高,但为人极其低调,几乎不接受媒体采访,也很少参加商业活动,是典型的“学院派”大牛。

  林飞尝试搜索这个“微纳系统实验室”的非公开信息。

  比如内部项目报告、学术交流ppt摘要等。

  这需要一些技巧,比如利用搜索引擎缓存、特定学术论坛的只言片语、甚至是一些开源代码托管平台上可能与实验室相关的项目。

  这个过程如同拼图,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敏锐的洞察力。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某个需要特定权限才能访问的国际学术会议资料存档站,他找到了一份傅国生教授一年前在一个小型高端研讨会上做的报告摘要。

  摘要内容极其简略,但几个关键词让林飞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