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爸江妈最终还是没有在龙城留下来。他们在医院短暂地、充满隔阂地待了两天,又去看望过外婆后,便带着复杂的情绪返回了西城。
病房里重新恢复了只有我和他的状态,江予安明显地松了一口气,那紧绷了好几天的下颌线条终于柔和下来,仿佛卸下了一副无形的重担。
几乎就在他父母离开的第二天,主治医生在查房时,仔细检查了江予安褥疮的愈合情况,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恢复得比预期还要好。”医生语气轻快地说,“创面基本愈合,新生皮肤也还算坚韧。从今天开始,可以尝试坐起来了。”
“坐起来”。
这三个字像一道光,瞬间照亮了沉寂许久的病房,也点亮了江予安的眼睛。
他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就想实践。下午,在护士和我的协助下,我们小心翼翼地将他那张病床的床头缓缓摇高。
这是一个需要极度耐心和小心翼翼的过程。护士在一旁指导着角度和速度,我则紧张地关注着江予安脸上的每一丝表情变化。
床头仅仅抬起了大约30度,一个对于常人来说几乎算不上“坐”的倾斜角度。
然而,就是这一个小小的角度变化,对于长期处于趴卧和侧卧状态的江予安来说,却不啻于一场天旋地转的考验。
他的脸色几乎是瞬间就白了,额头迅速渗出细密的冷汗。他猛地闭上眼,喉结上下滚动着,似乎在极力压抑着那股汹涌而来的、强烈的眩晕感和恶心感。
“晕……很晕……”他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声音都有些发颤。
“正常现象!”护士立刻出声安抚,同时示意我将床头的升高暂停,“体位性低血压,身体还没适应。刚开始都这样,别急,我们慢慢来。”
我看着他难受的样子,心揪紧了,连忙用温热的毛巾替他擦去额头的冷汗,轻声问:“要不要躺回去?”
他紧闭着眼,用力地、缓慢地摇了摇头,放在身侧的手紧紧攥住了床单,指节泛白。他在用全部的意志力对抗着身体的不适,固执地想要维持住这个来之不易的“坐姿”。
他就这样,在30度的倾斜角度上,依靠着摇起的床头,坚持了大概五分钟。
这五分钟里,他始终闭着眼,眉头紧锁,全力对抗着眩晕。但我知道,他的内心绝不像表面这样平静。能够摆脱纯粹的水平姿势,以一种更接近“正常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哪怕只是区区30度,对于他而言,也是一次巨大的解放和胜利。
五分钟后,在他的示意下,我们缓缓将床头放平。重新回到平躺姿势,他长长地、深深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刚经历了一场耗尽心力的战斗,脸色依旧苍白,但那双缓缓睁开的眼睛里,却闪烁着一种无法掩饰的、微弱却真实存在的兴奋。
“感觉……怎么样?”我小心翼翼地问,递过温水。
他抿了一小口水,润了润干燥的嘴唇,然后看向我,嘴角极其艰难地、却异常坚定地向上牵动了一下。
“晕。”他老实承认,但随即,语气里带上了一种近乎新奇的感叹,“但是……视野不一样了。”
仅仅是从平躺到30度的倾斜,他看到的,不再是单调的天花板,而是窗外的更多天空,是墙壁的更广区域,是站在床边的我,更完整的姿态。
这对于被困在病榻上许久的人来说,不仅仅是姿势的改变,更是生活维度的一次拓宽,是尊严感的一次微小却重要的回归。
“这是极大的进步!”我握着他的手,由衷地为他高兴,眼眶有些发热,“我们慢慢来,明天试试40度,后天50度……很快,你就能稳稳地坐起来了!”
他回握住我的手,力道虽然还不大,却充满了决心。
“嗯。”他低低地应了一声,重新闭上眼睛,似乎在回味刚才那短暂却意义非凡的五分钟,也似乎在积蓄力量,为了明天,以及明天之后,每一个更挺直一点点的未来。
褥疮的愈合,仿佛打通了江予安康复之路上的最后一个关卡,他的恢复速度果真像坐了火箭般,一天一个样。
我们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每天坚持进行坐姿训练。从最初30度角、五分钟就头晕眼花的半躺,到后来能在床边悬坐十分钟,再到如今,他已经能稳稳当当地在轮椅上坐足半小时,还能自己操控着电动轮椅在病房里灵活地转上几圈。
这每一次角度和高度的提升,每一次时间的延长,都不仅仅是身体机能的恢复,更是他精神世界一寸寸重建的过程。
我能看到他眼底的光越来越亮,那是一种重新掌控自己身体、掌控生活节奏的笃定。
这天下午,主治医生将我叫到办公室,看着最新的检查报告,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恢复得非常理想。褥疮创面完全上皮化,没有感染迹象。坐姿耐受度也达标了。”医生合上病历本,看着我,语气轻松而肯定,“可以办理出院手续了,回家进行后续的康复和休养就可以。”
“真的吗?医生,您是说……我们可以出院了?”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反复确认着,声音因为激动而带上了细微的颤抖,眼眶瞬间就热了。这一天,我们等了太久太久。
“当然是真的。”医生笑着点头,“回去注意定期复查,坚持做康复训练,避免新的压疮产生。有什么问题随时联系。”
“谢谢!谢谢医生!”我连声道谢,几乎是雀跃着冲出了医生办公室,一路小跑着回到病房。
推开病房门,江予安正靠在摇起的床头上看书,午后的阳光洒在他身上,勾勒出沉静的轮廓。
“江予安!”我声音里的喜悦藏也藏不住,像欢快跳跃的音符。
他抬起头,看向我,眼神带着询问。
我快步走到他床边,深吸一口气,努力想让自己的宣布显得庄重一些,但嘴角却不受控制地高高扬起:“医生刚才说——我们可以出院回家了!”
话音落下的瞬间,我看到江予安的眼睛骤然亮了起来,那里面闪烁着难以置信的惊喜,以及一种如释重负的、巨大的轻松感。
他脸上惯常的沉稳被打破,嘴角上扬,露出了一个极其明亮、几乎可以称得上是灿烂的笑容。
他的目光下意识地、急切地转向了静静立在床边的轮椅,那眼神,仿佛在看一位即将并肩作战、带他冲出重围的老友。
他伸出手,指尖轻轻拂过冰冷的金属扶手,然后,他转过头,看向我,声音里带着一种压抑不住的、几乎要破茧而出的振奋:
“终于……要自由了!”
这简单的五个字,从他口中说出来,却重若千钧。
“对!自由了!”我用力点头,眼眶再次湿润,但这次是纯粹的、喜悦的泪水。
病房里重新恢复了只有我和他的状态,江予安明显地松了一口气,那紧绷了好几天的下颌线条终于柔和下来,仿佛卸下了一副无形的重担。
几乎就在他父母离开的第二天,主治医生在查房时,仔细检查了江予安褥疮的愈合情况,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恢复得比预期还要好。”医生语气轻快地说,“创面基本愈合,新生皮肤也还算坚韧。从今天开始,可以尝试坐起来了。”
“坐起来”。
这三个字像一道光,瞬间照亮了沉寂许久的病房,也点亮了江予安的眼睛。
他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就想实践。下午,在护士和我的协助下,我们小心翼翼地将他那张病床的床头缓缓摇高。
这是一个需要极度耐心和小心翼翼的过程。护士在一旁指导着角度和速度,我则紧张地关注着江予安脸上的每一丝表情变化。
床头仅仅抬起了大约30度,一个对于常人来说几乎算不上“坐”的倾斜角度。
然而,就是这一个小小的角度变化,对于长期处于趴卧和侧卧状态的江予安来说,却不啻于一场天旋地转的考验。
他的脸色几乎是瞬间就白了,额头迅速渗出细密的冷汗。他猛地闭上眼,喉结上下滚动着,似乎在极力压抑着那股汹涌而来的、强烈的眩晕感和恶心感。
“晕……很晕……”他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声音都有些发颤。
“正常现象!”护士立刻出声安抚,同时示意我将床头的升高暂停,“体位性低血压,身体还没适应。刚开始都这样,别急,我们慢慢来。”
我看着他难受的样子,心揪紧了,连忙用温热的毛巾替他擦去额头的冷汗,轻声问:“要不要躺回去?”
他紧闭着眼,用力地、缓慢地摇了摇头,放在身侧的手紧紧攥住了床单,指节泛白。他在用全部的意志力对抗着身体的不适,固执地想要维持住这个来之不易的“坐姿”。
他就这样,在30度的倾斜角度上,依靠着摇起的床头,坚持了大概五分钟。
这五分钟里,他始终闭着眼,眉头紧锁,全力对抗着眩晕。但我知道,他的内心绝不像表面这样平静。能够摆脱纯粹的水平姿势,以一种更接近“正常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哪怕只是区区30度,对于他而言,也是一次巨大的解放和胜利。
五分钟后,在他的示意下,我们缓缓将床头放平。重新回到平躺姿势,他长长地、深深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刚经历了一场耗尽心力的战斗,脸色依旧苍白,但那双缓缓睁开的眼睛里,却闪烁着一种无法掩饰的、微弱却真实存在的兴奋。
“感觉……怎么样?”我小心翼翼地问,递过温水。
他抿了一小口水,润了润干燥的嘴唇,然后看向我,嘴角极其艰难地、却异常坚定地向上牵动了一下。
“晕。”他老实承认,但随即,语气里带上了一种近乎新奇的感叹,“但是……视野不一样了。”
仅仅是从平躺到30度的倾斜,他看到的,不再是单调的天花板,而是窗外的更多天空,是墙壁的更广区域,是站在床边的我,更完整的姿态。
这对于被困在病榻上许久的人来说,不仅仅是姿势的改变,更是生活维度的一次拓宽,是尊严感的一次微小却重要的回归。
“这是极大的进步!”我握着他的手,由衷地为他高兴,眼眶有些发热,“我们慢慢来,明天试试40度,后天50度……很快,你就能稳稳地坐起来了!”
他回握住我的手,力道虽然还不大,却充满了决心。
“嗯。”他低低地应了一声,重新闭上眼睛,似乎在回味刚才那短暂却意义非凡的五分钟,也似乎在积蓄力量,为了明天,以及明天之后,每一个更挺直一点点的未来。
褥疮的愈合,仿佛打通了江予安康复之路上的最后一个关卡,他的恢复速度果真像坐了火箭般,一天一个样。
我们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每天坚持进行坐姿训练。从最初30度角、五分钟就头晕眼花的半躺,到后来能在床边悬坐十分钟,再到如今,他已经能稳稳当当地在轮椅上坐足半小时,还能自己操控着电动轮椅在病房里灵活地转上几圈。
这每一次角度和高度的提升,每一次时间的延长,都不仅仅是身体机能的恢复,更是他精神世界一寸寸重建的过程。
我能看到他眼底的光越来越亮,那是一种重新掌控自己身体、掌控生活节奏的笃定。
这天下午,主治医生将我叫到办公室,看着最新的检查报告,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恢复得非常理想。褥疮创面完全上皮化,没有感染迹象。坐姿耐受度也达标了。”医生合上病历本,看着我,语气轻松而肯定,“可以办理出院手续了,回家进行后续的康复和休养就可以。”
“真的吗?医生,您是说……我们可以出院了?”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反复确认着,声音因为激动而带上了细微的颤抖,眼眶瞬间就热了。这一天,我们等了太久太久。
“当然是真的。”医生笑着点头,“回去注意定期复查,坚持做康复训练,避免新的压疮产生。有什么问题随时联系。”
“谢谢!谢谢医生!”我连声道谢,几乎是雀跃着冲出了医生办公室,一路小跑着回到病房。
推开病房门,江予安正靠在摇起的床头上看书,午后的阳光洒在他身上,勾勒出沉静的轮廓。
“江予安!”我声音里的喜悦藏也藏不住,像欢快跳跃的音符。
他抬起头,看向我,眼神带着询问。
我快步走到他床边,深吸一口气,努力想让自己的宣布显得庄重一些,但嘴角却不受控制地高高扬起:“医生刚才说——我们可以出院回家了!”
话音落下的瞬间,我看到江予安的眼睛骤然亮了起来,那里面闪烁着难以置信的惊喜,以及一种如释重负的、巨大的轻松感。
他脸上惯常的沉稳被打破,嘴角上扬,露出了一个极其明亮、几乎可以称得上是灿烂的笑容。
他的目光下意识地、急切地转向了静静立在床边的轮椅,那眼神,仿佛在看一位即将并肩作战、带他冲出重围的老友。
他伸出手,指尖轻轻拂过冰冷的金属扶手,然后,他转过头,看向我,声音里带着一种压抑不住的、几乎要破茧而出的振奋:
“终于……要自由了!”
这简单的五个字,从他口中说出来,却重若千钧。
“对!自由了!”我用力点头,眼眶再次湿润,但这次是纯粹的、喜悦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