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二年,农历壬戌年,除夕。
上海,愚园路。
“星龙,慢点跑!当心撞到!”林雨兰穿着一身崭新的绛紫色锦缎旗袍,外罩一件雪白的羊毛开衫,雍容中透着温婉,目光紧紧追随着满地乱跑的儿子。
快三岁的闵星龙,穿着红色的小唐装,虎头虎脑,像个小炮弹似的在厚厚的地毯上冲刺,手里挥舞着一个崭新的铁皮小汽车,嘴里发出“呜呜”的模拟引擎声。他跑到端坐在沙发上看报纸的外公林翰文腿边,一把抱住老人的腿,仰起小脸:“外公,看!车车!”
林翰文放下报纸,金丝眼镜后的目光满是慈爱,他弯腰将外孙抱起来,放在膝头,指着小汽车:“好,好,我们星龙的车车真威风。等开春了,外公带你去坐真的小汽车,好不好?”
“好!”闵星龙响亮地应着,注意力却又被外婆苏文瑾端来的一碟精致点心吸引,挣扎着要下地。
苏文瑾笑着将点心碟子放在茶几上,她穿着一身暗纹提花旗袍,气质娴雅,看着满屋的热闹,眼角眉梢都是满足。“政南,雨兰,你们这次回来能待到初五,真是太好了。
年夜饭极其丰盛,长长的餐桌上摆满了中西合璧的菜肴。林翰文开了瓶珍藏的茅台,给闵政南满上。
“政南,这一年,辛苦了。”林翰文举杯,语气真诚。
“爸,您言重了,都是我该做的。”闵政南起身,恭敬地与岳父碰杯。辛辣醇厚的酒液滑入喉咙,带来一丝暖意。
席间笑语不断,闵星龙成了绝对的焦点,稚嫩的童言童语逗得大家开怀大笑。林雨兰细心地将鱼肉剔了刺,一点点喂给儿子,看着小家伙鼓着腮帮子咀嚼的样子,眼中满是化不开的柔情。
然而,欢聚的时光总是短暂。年初六,上海港码头。
寒风比除夕时更凛冽了些,吹动着林雨兰米白色风衣的衣角。她紧紧抱着怀里的闵星龙,孩子似乎也感受到了离别的气氛,小嘴瘪着,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小手死死抓着妈妈的衣领。
“星龙乖,跟外公外婆在家要听话,妈妈和爸爸很快就回来看你。”林雨兰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哽咽,一遍遍亲吻着儿子柔软的脸颊。
苏文瑾接过外孙,轻声哄着:“星龙不哭,外婆带你去买新玩具,好不好?”
林翰文拍了拍闵政南的肩膀:“放心去吧,家里有我们。香港那边,稳住局面最重要。”
闵政南点了点头,目光落在妻子强忍泪水的脸上,心中微软。他走上前,轻轻揽了揽她的肩膀:“走吧,船要开了。”林雨兰一步三回头,看着在母亲怀里伸着小手、哭喊着“妈妈”的儿子,眼泪终于还是落了下来。
直到踏上舷梯,走进客轮,再也看不到岸上的身影,她才靠在闵政南肩头,无声地抽泣起来。
客轮拉响汽笛,缓缓离开喧嚣的码头,驶向茫茫大海。
回到香港的半山区宅邸,面对空荡了许多的房子,林雨兰的情绪明显低落了下去。她时常拿着儿子的照片发呆,夜里也睡得不甚安稳。闵政南将一切都看在眼里。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他搂着站在露台上、望着夜景出神的林雨兰,轻声道:“雨兰,香港这边暂时没什么大事需要你亲自盯着。要不……你再多留几个月?陪陪星龙。他太小,总离开妈妈不好。”
林雨兰猛地转过头,眼中既有惊喜又有犹豫:“可是公司这边……”
“有我。”闵政南语气沉稳,“几个老客户我都熟,新业务方向也定了,下面的人能应付。你安心在上海待着,等星龙再大一点,或者这边有紧要事,你再过来。”
林雨兰看着他坚定的眼神,知道他不是在说客套话。巨大的喜悦和母性的眷恋瞬间淹没了她,她用力点头,依偎进丈夫怀里:“谢谢你,政南。”
又过了几日,将香港公司的事务大致安排妥当后,闵政南独自一人,踏上了北归的列车。
当他再次踏上玉泉镇的土地时,他没有回老营村那个早已与他无关的“家”,甚至没有在镇上多做停留。在供销社买了两瓶最贵的茅台酒,又称了几斤上好的卤肉和糕点,便背着行囊,径直上了山。
山路依旧崎岖,但每一步都踏得异常坚实。熟悉的林木、岩石、溪流,甚至空气中那股混合着腐叶和松针的冷冽气息,都让他感到一种奇异的安宁。仿佛只有在这里,他才是完全完整的自己。
穿过最后一片茂密的松林,那座熟悉的山坳,那间熟悉的、饱经风霜的木屋,终于出现在眼前。木屋似乎比记忆中更显破旧了些。
闵政南推开虚掩的木门,一股浓郁的药草味和淡淡的霉味扑面而来。屋内光线昏暗,老赵头佝偻着背,正坐在火塘边的小马扎上,就着塘里微弱的余火,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他看起来比上次见面苍老了许多,脸上的皱纹如同刀刻斧凿,眼神也浑浊了不少。
听到动静,老赵头缓缓抬起头,眯着眼看了好一会儿,才哑着嗓子开口,带着浓重的东北腔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惊喜:“……槽!你小子……还他奶奶的知道回来?”
闵政南笑了笑,将背上的东西放下,把两瓶茅台提到老人眼前晃了晃:“走南闯北,这不刚忙完。给您带了好酒。”
看到那白瓷瓶,老赵头浑浊的眼睛里瞬间迸发出一道光,他猛地吸了口烟,又缓缓吐出,烟雾缭绕中,笑骂了一句:“算你小子还有点良心!老头子馋这口,可他奶奶的有些日子了!”
闵政南找来两个还算干净的搪瓷缸,拧开瓶盖,醇厚的酒香立刻弥漫开来,驱散了屋里的些许陈腐气息。他给老赵头倒了大半缸,自己也倒了一些。
“来,赵叔,敬您。”闵政南举起缸子。
老赵头也没客气,接过缸子,跟闵政南碰了一下,仰头就灌了一大口。辛辣的酒液划过喉咙,他满足地哈出一口带着酒气的白雾,咂咂嘴:“好酒!真他娘的地道!”
几口烈酒下肚,话匣子也打开了。老赵头絮絮叨叨地说着这几年山里的变化,哪个山头又塌了一块,哪片林子被砍了不少,语气里透着对过往的怀念和对现状的无奈。
“……你小子要是再不回来,”老赵头又灌了一口酒,眼神有些迷离地望着跳动的微弱火苗,“老头子我……可能就真要下山了。”
闵政南端着缸子的手微微一顿,看向他。
“岁数大了,不中用喽。”老赵头拍了拍自己那条有些瘸的老寒腿,“这破身子骨,扛不住山里的风了。去年冬天差点没熬过来……这山,守不动啦。”
他的声音很平静,没有太多悲伤,只有一种认命般的疲惫和释然。“再赖着不走,恐怕就得埋在这山坳坳里,连个收尸的人都没有喽。”
闵政南沉默着,看着老人被岁月和风霜侵蚀得如同老树皮般的脸庞,看着这间承载了老人大半辈子孤独与坚守的木屋。他知道,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老派守山人最后的倔强,终究还是败给了无情的年纪。
他举起搪瓷缸,将里面剩余的酒一饮而尽,喉咙里火烧火燎。“赵叔,我送您下山。”
几天后,闵政南帮着老赵头收拾好了简单的行李。其实也没什么可收拾的,无非是几件破旧的衣物,那杆跟随了他几十年的老烟枪,还有一些他舍不得扔掉的、杂七杂八的山里物件。
离开的那天,天气难得地放晴。老赵头站在木屋前,久久没有动弹。他伸出布满老茧和冻疮疤痕的手,轻轻抚摸着那扇被他摩挲得油光发亮的木门框,浑浊的老眼里,有什么东西在闪烁。
最终,他什么也没说,只是深深地、深深地吸了一口这山坳里熟悉的、冰冷的空气,然后猛地转过身,背起那个小小的包袱,步伐蹒跚却又异常坚定地,走下了那条他走了无数遍的山路。
闵政南跟在他身后,沉默地护送着。
一代老守山人,终于离开了他的山。
上海,愚园路。
“星龙,慢点跑!当心撞到!”林雨兰穿着一身崭新的绛紫色锦缎旗袍,外罩一件雪白的羊毛开衫,雍容中透着温婉,目光紧紧追随着满地乱跑的儿子。
快三岁的闵星龙,穿着红色的小唐装,虎头虎脑,像个小炮弹似的在厚厚的地毯上冲刺,手里挥舞着一个崭新的铁皮小汽车,嘴里发出“呜呜”的模拟引擎声。他跑到端坐在沙发上看报纸的外公林翰文腿边,一把抱住老人的腿,仰起小脸:“外公,看!车车!”
林翰文放下报纸,金丝眼镜后的目光满是慈爱,他弯腰将外孙抱起来,放在膝头,指着小汽车:“好,好,我们星龙的车车真威风。等开春了,外公带你去坐真的小汽车,好不好?”
“好!”闵星龙响亮地应着,注意力却又被外婆苏文瑾端来的一碟精致点心吸引,挣扎着要下地。
苏文瑾笑着将点心碟子放在茶几上,她穿着一身暗纹提花旗袍,气质娴雅,看着满屋的热闹,眼角眉梢都是满足。“政南,雨兰,你们这次回来能待到初五,真是太好了。
年夜饭极其丰盛,长长的餐桌上摆满了中西合璧的菜肴。林翰文开了瓶珍藏的茅台,给闵政南满上。
“政南,这一年,辛苦了。”林翰文举杯,语气真诚。
“爸,您言重了,都是我该做的。”闵政南起身,恭敬地与岳父碰杯。辛辣醇厚的酒液滑入喉咙,带来一丝暖意。
席间笑语不断,闵星龙成了绝对的焦点,稚嫩的童言童语逗得大家开怀大笑。林雨兰细心地将鱼肉剔了刺,一点点喂给儿子,看着小家伙鼓着腮帮子咀嚼的样子,眼中满是化不开的柔情。
然而,欢聚的时光总是短暂。年初六,上海港码头。
寒风比除夕时更凛冽了些,吹动着林雨兰米白色风衣的衣角。她紧紧抱着怀里的闵星龙,孩子似乎也感受到了离别的气氛,小嘴瘪着,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小手死死抓着妈妈的衣领。
“星龙乖,跟外公外婆在家要听话,妈妈和爸爸很快就回来看你。”林雨兰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哽咽,一遍遍亲吻着儿子柔软的脸颊。
苏文瑾接过外孙,轻声哄着:“星龙不哭,外婆带你去买新玩具,好不好?”
林翰文拍了拍闵政南的肩膀:“放心去吧,家里有我们。香港那边,稳住局面最重要。”
闵政南点了点头,目光落在妻子强忍泪水的脸上,心中微软。他走上前,轻轻揽了揽她的肩膀:“走吧,船要开了。”林雨兰一步三回头,看着在母亲怀里伸着小手、哭喊着“妈妈”的儿子,眼泪终于还是落了下来。
直到踏上舷梯,走进客轮,再也看不到岸上的身影,她才靠在闵政南肩头,无声地抽泣起来。
客轮拉响汽笛,缓缓离开喧嚣的码头,驶向茫茫大海。
回到香港的半山区宅邸,面对空荡了许多的房子,林雨兰的情绪明显低落了下去。她时常拿着儿子的照片发呆,夜里也睡得不甚安稳。闵政南将一切都看在眼里。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他搂着站在露台上、望着夜景出神的林雨兰,轻声道:“雨兰,香港这边暂时没什么大事需要你亲自盯着。要不……你再多留几个月?陪陪星龙。他太小,总离开妈妈不好。”
林雨兰猛地转过头,眼中既有惊喜又有犹豫:“可是公司这边……”
“有我。”闵政南语气沉稳,“几个老客户我都熟,新业务方向也定了,下面的人能应付。你安心在上海待着,等星龙再大一点,或者这边有紧要事,你再过来。”
林雨兰看着他坚定的眼神,知道他不是在说客套话。巨大的喜悦和母性的眷恋瞬间淹没了她,她用力点头,依偎进丈夫怀里:“谢谢你,政南。”
又过了几日,将香港公司的事务大致安排妥当后,闵政南独自一人,踏上了北归的列车。
当他再次踏上玉泉镇的土地时,他没有回老营村那个早已与他无关的“家”,甚至没有在镇上多做停留。在供销社买了两瓶最贵的茅台酒,又称了几斤上好的卤肉和糕点,便背着行囊,径直上了山。
山路依旧崎岖,但每一步都踏得异常坚实。熟悉的林木、岩石、溪流,甚至空气中那股混合着腐叶和松针的冷冽气息,都让他感到一种奇异的安宁。仿佛只有在这里,他才是完全完整的自己。
穿过最后一片茂密的松林,那座熟悉的山坳,那间熟悉的、饱经风霜的木屋,终于出现在眼前。木屋似乎比记忆中更显破旧了些。
闵政南推开虚掩的木门,一股浓郁的药草味和淡淡的霉味扑面而来。屋内光线昏暗,老赵头佝偻着背,正坐在火塘边的小马扎上,就着塘里微弱的余火,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他看起来比上次见面苍老了许多,脸上的皱纹如同刀刻斧凿,眼神也浑浊了不少。
听到动静,老赵头缓缓抬起头,眯着眼看了好一会儿,才哑着嗓子开口,带着浓重的东北腔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惊喜:“……槽!你小子……还他奶奶的知道回来?”
闵政南笑了笑,将背上的东西放下,把两瓶茅台提到老人眼前晃了晃:“走南闯北,这不刚忙完。给您带了好酒。”
看到那白瓷瓶,老赵头浑浊的眼睛里瞬间迸发出一道光,他猛地吸了口烟,又缓缓吐出,烟雾缭绕中,笑骂了一句:“算你小子还有点良心!老头子馋这口,可他奶奶的有些日子了!”
闵政南找来两个还算干净的搪瓷缸,拧开瓶盖,醇厚的酒香立刻弥漫开来,驱散了屋里的些许陈腐气息。他给老赵头倒了大半缸,自己也倒了一些。
“来,赵叔,敬您。”闵政南举起缸子。
老赵头也没客气,接过缸子,跟闵政南碰了一下,仰头就灌了一大口。辛辣的酒液划过喉咙,他满足地哈出一口带着酒气的白雾,咂咂嘴:“好酒!真他娘的地道!”
几口烈酒下肚,话匣子也打开了。老赵头絮絮叨叨地说着这几年山里的变化,哪个山头又塌了一块,哪片林子被砍了不少,语气里透着对过往的怀念和对现状的无奈。
“……你小子要是再不回来,”老赵头又灌了一口酒,眼神有些迷离地望着跳动的微弱火苗,“老头子我……可能就真要下山了。”
闵政南端着缸子的手微微一顿,看向他。
“岁数大了,不中用喽。”老赵头拍了拍自己那条有些瘸的老寒腿,“这破身子骨,扛不住山里的风了。去年冬天差点没熬过来……这山,守不动啦。”
他的声音很平静,没有太多悲伤,只有一种认命般的疲惫和释然。“再赖着不走,恐怕就得埋在这山坳坳里,连个收尸的人都没有喽。”
闵政南沉默着,看着老人被岁月和风霜侵蚀得如同老树皮般的脸庞,看着这间承载了老人大半辈子孤独与坚守的木屋。他知道,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老派守山人最后的倔强,终究还是败给了无情的年纪。
他举起搪瓷缸,将里面剩余的酒一饮而尽,喉咙里火烧火燎。“赵叔,我送您下山。”
几天后,闵政南帮着老赵头收拾好了简单的行李。其实也没什么可收拾的,无非是几件破旧的衣物,那杆跟随了他几十年的老烟枪,还有一些他舍不得扔掉的、杂七杂八的山里物件。
离开的那天,天气难得地放晴。老赵头站在木屋前,久久没有动弹。他伸出布满老茧和冻疮疤痕的手,轻轻抚摸着那扇被他摩挲得油光发亮的木门框,浑浊的老眼里,有什么东西在闪烁。
最终,他什么也没说,只是深深地、深深地吸了一口这山坳里熟悉的、冰冷的空气,然后猛地转过身,背起那个小小的包袱,步伐蹒跚却又异常坚定地,走下了那条他走了无数遍的山路。
闵政南跟在他身后,沉默地护送着。
一代老守山人,终于离开了他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