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李世民:完美治世,永不可得吗?-《大唐修仙:李二求我当太子》

  【叮!人前显圣成功!引发地震级震撼!强烈震撼李世民及台上众人!显圣值 4000!】

  李世民从词的意境中缓缓回过神,手指轻叩案几,目光深邃,扫视全场。

  察觉到皇帝的目光,喧闹的宴会瞬间安静下来。

  李世民语气深沉,感慨道:“‘此事古难全’……好一个‘古难全’!”

  “恪儿此句,真可谓道尽了人世间至理!”

  “朕每每读史,见三代以降,治乱循环,兴衰更迭,纵有文景之治,亦难免后世之乱。”

  “莫非这世间,完美治世,亦如这圆满明月,终有亏缺之时,永不可得吗?”

  群臣陷入沉默。

  完美治世?

  这可能吗?

  很多人不以为然。

  这时。

  须发皆白的国子监祭酒孔颖达,缓缓站起身。

  他整理了一下衣冠,神情庄重肃穆,对着御座上的李世民,深深一揖:

  “陛下此问,关乎社稷根本,振聋发聩,直指古今治世之道之核心!”

  孔颖达声音苍老,却异常清晰,道:“然,老臣以为,陛下过于悲观了!”

  “完美之治世,非如镜花水月,永不可得!”

  “恰恰相反!”

  “它并非虚无缥缈的幻想,而是曾经真实存在于,这神州大地之上!”

  “只是……”

  “后世子孙,未能真正理解、效法、并持之以恒地践行那至高的王道罢了!”

  “哦?”

  李世民挑眉,身体微微前倾:“请老大人明言!”

  孔颖达直起身,朗声道:“《礼记》曾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此非虚言!”

  孔颖达陡然提高音量:“此乃三代先王,尤以周公呕心沥血,制礼作乐,所成就之煌煌治世,便是完美治世之活生生的典范!”

  “其后世出现祸乱,天下纷争,并非证明‘完美治世’不可得!”

  “恰恰是因为人心堕落,欲望横流,致使礼崩乐坏,彻底背离了先王所昭示的这条光明大道所致!”

  “故而,老臣以为,欲致完美治世,重现三代之隆,唯有克己复礼!”

  “君王当克制自身私欲,恪守圣贤垂训,以身作则!”

  “使为君者尽君道,为臣者尽臣责,为父者慈,为子者孝,人人各安其位,各守其分!”

  “如此,则纲常有序,伦理分明,天下自然安定和谐,太平可期!”

  孔颖达凝视着李世民,一字一顿强调道:“此非不能也,实乃……不为也!”

  李世民默然。

  孔颖达将治乱兴衰的责任,归于践行王道与否。

  这意味着孔颖达将一副沉重的担子,放在了他李世民和所有治国者的面前。

  但完美治世,仅靠克己复礼,恪守圣贤垂训……就真的能实现吗?

  李世民陷入沉思之际,一些文官个个面色激动,纷纷朝着孔颖达拱手。

  “孔老大人此言,真乃金玉良言,字字珠玑,振聋发聩,臣等深以为然!”

  “不错!孔祭酒所言极是!大道永恒,如日月星辰,亘古不变,照耀千古!圣人之道,便是这世间唯一的准绳,放之四海皆准!”

  “所谓治世之完美,其根本,便在于人君的德行、朝廷的政令,是否完全符合这亘古不变之圣道!”

  “今日之世,之所以尚有瑕疵,未能达到三代之隆,绝非是圣人之道本身有问题,行不通了!”

  “恰恰是因为后世之人,未能真正抵达圣人所期望的境界啊!”

  “正如孔老大人所言,此非道之过,实乃人之失!”

  “譬如世间最顶尖的工匠,若其心神不专,手法失准,导致雕琢出的器物歪斜扭曲!”

  “难道我们能因此去归咎于,本身笔直的绳墨和精准的规矩有错吗?”

  “今日之治,若有不足,岂能归咎于先王垂训的圣道?”

  “正应反躬自省,是否为君为臣者,未能完全恪守圣道,以致偏离方向!”

  “正是此理!”

  “王大人比喻精当!圣道昭昭,唯恨不能行!”

  附和之声此起彼伏,一时间,赏月台上仿佛成了儒家思想的宣讲场。

  这些文臣们情绪激昂,你一言我一语,看似杂乱,其实核心思想高度统一:

  问题不在“道”。

  而在于“人”。

  完美治世的解决之道不在寻求变革,而在“克己复礼”,回归古制。

  这番景象,看得程咬金、尉迟恭等一众武将直咧嘴,听得云里雾里。

  李世民面色沉静,手指依然在轻轻叩击着案几,看不出喜怒。

  孔颖达等人的观点,是朝堂上的主流,也是政治正确。

  但作为帝国皇帝,李世民深知,治理一个庞大的帝国,远非一句“克己复礼”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孔卿与诸位爱卿所言,皆出自公心,引据经典,朕已知晓。”

  李世民微微一顿,目光如炬,直射向李恪:

  “恪儿,此词既由你而起,这‘古难全’之叹,亦由你而发。”

  “对于孔卿所论,对于这‘完美治世’究竟可求与否,你有何见解?朕,想听听你的想法。”

  刹那间,台上所有人的目光,纷纷看向李恪。

  包括孔颖达这位大儒,也看了过来。

  之前因为军校一事,他与秦王殿下于朝堂辩论过,可谓输得一败涂地。

  但不可否认,秦王殿下的才学和眼见着实非凡,孔颖达对此也深为佩服。

  他也想听听,秦王殿下于完美治世有何高见。

  李恪站起身,先是对着御座上的李世民躬身一礼,继而转向面色肃然的孔颖达,执了一个晚辈礼。

  “孔老大人方才所言,引经据典,阐发圣道,犹如北斗星辰,高悬夜空,为行路之人指引方向!”

  “晚辈敬服!”

  李恪先肯定了儒家理想的标杆作用,这让孔颖达脸色稍缓,微微颔首。

  但下一秒。

  李恪话锋一转:

  “然,晚辈私以为,北斗虽明,指引方向!”

  “但行路之人,双脚必踏在道路上,辨明脚下的坎坷与通途,方能前行。”

  “故而!”

  “完美治世,或许并非一座静止不动,等待后人去攀登抵达的固定山峰……”

  李恪略作停顿,随即抛出了自己的观点:

  “它,更似一条奔腾不息,滚滚向前的江河!”

  这个比喻新颖生动,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哦?”

  御座上的李世民,身体不自觉地微微前倾,眼中闪过一丝极浓的兴致。

  恪儿这番话,似乎要跳出传统儒家“法先王”的框架,开辟全新的见解?

  “恪儿,仔细说来!朕……愿闻其详!”李世民忍不住出声催促。

  辩经!

  其实是古人,尤其是有才学之人很喜欢的环节。

  昔日杨广登基后,迫切希望打破关陇军事贵族,对朝政的把持,转而扶持山东士族和江南文士,从而建立新的权力平衡。

  为此,杨广做了两件事,一是迁都洛阳。

  此举意图明显,摆脱关陇势力盘踞的长安,将洛阳打造成新的权力中心。

  二是统一南北学术。

  当时的儒学,正陷入南北分裂的困境:

  北学固守汉儒字句训诂,南学偏好玄虚义理探讨;

  杨广效仿汉武帝,召开石渠阁会议的故事,征召天下饱学宿儒于洛阳辩经。

  目的也很明确:破除门户之见,统一经学义理!

  当时诸多经学泰斗们,从四方汇聚洛阳,进行了一场盛大的儒学辩论。

  当时年仅二十岁的孔颖达思维敏捷,论点新颖,令全场惊艳,一鸣惊人。

  隋炀帝不禁当场赞叹:“颖达雄辩,虽仲尼复生,不能过也!”

  经此一事,孔颖达“辩挫群儒”的名声响彻朝野,可谓人生最高光时刻。

  李世民很想知道,恪儿今日会发出何声?他与孔颖达又会撞出何等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