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一切都串联起来了-《搞事就变强,开局复活长孙皇后》

  九州岛的情况比本州西部更为复杂。这里距离京都幕府统治中心更远,各地大名更加独立跋扈,对幕府的忠诚度有限。

  面对明军的入侵,他们的反应也各不相同:

  激烈抵抗派:

  主要以九州北部和中部的一些传统强藩为主,如大友氏(丰后)、少贰氏(原筑前、筑后守护,虽已衰落但仍有影响力)、菊池氏(肥后)等部分势力。

  他们凭借经营多年的坚固山城(如大友氏的府内馆、少贰氏的岩屋城等),试图负隅顽抗。

  他们汲取了对马岛和出云国的教训,不再与明军进行野战,而是龟缩城中,企图利用复杂地形和坚固工事消耗明军。

  观望投机派:

  九州南部的一些大名,如岛津氏、伊东氏等,态度暧昧。

  他们既不想轻易臣服,又不敢正面抗衡明军兵锋,大多采取收缩防御、静观其变的策略,甚至暗中与明军有所接触。

  主动投诚或内应派:

  一些早已对现状不满或被相邻强藩压制的小大名,以及九州本地的一些豪族、商人,眼见明军势大,便主动充当带路党,或提供情报,或直接在战斗中倒戈。

  而明军的进攻策略依旧犀利而高效。

  火炮开路:对于任何拒绝投降的城池,明军首先便是集中火炮进行长时间的轰击,摧毁城墙、箭塔、城门,极大地打击守军士气。

  重点打击:优先攻击负隅顽抗的强藩核心城池,如对大友氏府内馆的围攻。

  分化瓦解:充分利用九州大名之间的矛盾。例如,利用与大友氏有仇的势力作为前锋或提供其布防弱点。

  战斗过程虽然比在本州西部时更为艰苦一些,但明军总体上依然占据压倒性优势。

  大友氏的府内馆围攻战堪称九州战场上最激烈的一役。

  大友家臣团结一致,凭借城防拼死抵抗,给明军造成了一定的伤亡。

  明军围攻近半月,动用大量火炮日夜轰击,并切断了其水源补给,最终才艰难破城。

  城破后,大友氏家主战死,部分家臣切腹,家族势力几乎被连根拔起。

  而少贰氏试图据守的岩屋城,则上演了“二五仔”的戏码。

  围城数日后,城内部分早已对少贰家统治不满的家臣和豪族,秘密与明军联络,趁夜打开城门,放明军涌入,导致岩屋城迅速陷落。

  少贰氏仓皇出逃,最终不知所踪。

  类似的内应事件在九州战场上屡见不鲜。坚固的城堡往往不是从外部被攻破,而是从内部因猜忌、背叛或绝望而瓦解。

  面对明军强大的攻势和内部不断出现的叛徒,九州各抵抗势力的士气在不断下滑。一座座城池相继陷落,丰前、丰后、筑前、筑后、肥前、肥后...

  九州北部和中部地区以惊人的速度落入明军手中。

  南部的岛津氏、伊东氏等大名,看到北九州强藩的覆灭,更加坚定了观望自保的决心,甚至开始更加积极地与明军使者接触,探讨“归附”的条件。

  九州的全面沦陷,似乎已经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在遥远的京都,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持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他并非不想救援西国和九州,而是有心无力。

  明军的战略非常成功,控制本州西部已经切断了京都与九州的大部分直接联系。更重要的是,幕府自身的权威早已扫地,根本无法有效命令各地大名出兵。

  关东的足利满兼如今还在看京都的笑话,根本不予理会;

  近畿地区的大名们则人人自危,忙着加固自己的领地,生怕明军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

  西国那些还没被明军占领的大名,要么像大内氏一样已经投诚,要么就像石见、出云以西的大名一样处于观望或被隔绝状态。

  足利义持能够直接调动的,只剩下幕府的直辖力量和少数还忠于他的近畿大名兵力,这点力量对于整个战局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他只能一边不断地向各地发出措辞严厉的“御内书”(将军命令),要求各地大名起兵“勤王”,一边绝望地看着九州一点点落入明军之手,同时祈祷着明军在九州遭遇足够的挫折,或者国内发生什么变故,能让这场噩梦早日结束。

  但他的祈祷显然是徒劳的。大明远征军的脚步,并不会因为他的绝望而停止。

  南京这边。

  一份来自倭国前线的八百里加急捷报,被内侍小心翼翼地呈送到了朱棣的御案上。

  捷报详细禀明了明军如何顺利登陆、如何在大内氏配合下控制本州西部、如何攻克顽抗之城、以及九州战事的顺利进展。

  朱棣仔细地阅看着,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一直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如释重负的笑容,甚至忍不住轻轻拍了一下桌子:

  “好!打得好!张辅、郑和没让俺失望!”

  说实话,在决定大规模跨海东征之初,他内心深处并非没有忐忑。

  毕竟,倭国乃太祖不征之国,前元两次征倭失败的阴影,也如同梦魇般笼罩在东亚上空。

  如此大规模的渡海远征,耗费钱粮无数,一旦受挫,不仅国力受损,他这位永乐皇帝的威望也将遭到沉重打击。

  如今,前线捷报频传,大军进展顺利,最担心的局面并未出现,这让他悬着的心终于放回了肚子里。

  巨大的银矿眼看就能牢牢握在手中,开疆拓土的功绩也将载入史册,这一切都让他心情无比舒畅。

  然而,随着捷报一同传来的,还有更多关于那支“奇兵”及其首领“何将军”的细节描述。

  张辅和郑和的奏报中,都多次提及此人率先夺取对马、献策分化倭国、以及其部下作战勇猛、装备精良,却对其具体来历和陛下您的“密旨”语焉不详,似乎他们也并未得到明确的指令?

  朱棣是何等精明之人?他之前被朝鲜急务和倭国银矿吸引了大部分注意力,暂时搁置了对这支“奇兵”的深究。

  如今战事顺利,大局已定,他重新审视这一系列事件,将福建浙江的“倭患”、朝鲜的“建文倭寇”、以及对马岛的“奇兵”这一连串的事情在脑中细细串联起来。

  忽然,他猛地站起身,来回踱了几步,竟然忍不住低声笑了起来,笑声中带着几分玩味和不可思议:

  “呵呵...哈哈哈!好个何健旺!好个‘将军’!原来如此!原来这一切,都是你在背后搞鬼!”

  他此刻几乎可以肯定,从东南沿海到朝鲜半岛,再到对马岛,这一连串看似独立却又环环相扣的事件,背后都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推动!

  而这只手,极大概率就是那个自称奉了“密旨”的何健旺!

  “好手段!好算计!”

  朱棣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先是扮倭寇帮俺清理贪官,留下银矿线索;又去朝鲜把水搅浑,逼得李芳远求援;最后自己摇身一变,成了俺的‘奇兵’,替俺拿下了对马岛。步步为营,硬是把俺和大明都拖下了水,非要俺来打这一仗不可!”

  他实在想不通,这个何健旺如此处心积虑,甚至堪称“神通广大”,到底是为了什么?

  难道就只是为了推动大明征伐倭国?这对他又有什么好处?

  但无论如何,此人展现出的能力、胆识和谋略,都让朱棣感到惊叹,甚至觉得十分有趣。

  他已经很久没有遇到这么能“搞事”、还能把事情搞成的人了,最主要的是他打心底里不是很讨厌这个家伙。

  欣赏归欣赏,但朱棣内心也升起一丝帝王本能的不快和忌惮。

  如此一个不受控制、无法看透、还能凭空变出军队搅动风云的人物,放在外面,终究是个隐患。

  而且,被这样一个人算计着推动了国策,让他这位皇帝的面子上也有些挂不住。

  杀了他?朱棣确实动过这个念头。此人身怀异术,又知晓太多秘密,杀了最省心。

  但...朱棣又确实惜才。

  此人能办事,办成了大事,而且目前为止所做之事,结果都对大明有利。

  杀了,未免可惜。

  而且此人如此年轻,加以利用,恐大明未来几十年无忧矣。

  他在殿内来回踱步,权衡利弊。最终,他停下了脚步,眼中闪过一丝决断。

  “拟旨!”他沉声道。

  内侍连忙准备好笔墨。

  “诏:对马岛留守参将何健旺,及其所部将士,克复险岛,搅敌后方,有功于国。然倭国战事未靖,朕心甚念。

  特旨,着何健旺即刻交接防务,率领其原部人马,乘船返回大明京师觐见!朕要亲自嘉奖其功!对马岛防务,由征倭大将军张辅另行委派将领接管。钦此。”

  这道圣旨,看似嘉奖召见,实则是调虎离山,釜底抽薪。

  朱棣的打算很明确:

  先把何健旺和他那支神秘的队伍调离前线,调回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脱离其经营已久的地盘。

  他要亲自见见这个何健旺,看看他到底是何方神圣,有何目的,究竟有多大本事。

  见过之后,是杀是用,是囚是赏,再根据情况决定。如果能为其所用,自然是好;如果不能...京师重地,解决起来也容易得多。

  至于何健旺会不会抗旨?朱棣并不太担心。

  除非何健旺现在就扯旗造反,否则“奉旨回京受赏”这个大义名分,他很难公开拒绝。

  “何健旺...”朱棣看着拟好的圣旨,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就让俺看看,你到底是忠是奸,是仙是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