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那间,一片巨大的、如水波般流动的光幕凭空出现,悬浮于半空之中!
光幕之上,景象开始飞速流转——
那是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支悬挂着怪异龙旗(日之丸)的庞大舰队,正在疯狂炮击一支悬挂黄龙旗(鞑子朝海军旗)的舰队。
一艘名为“致远”的军舰伤痕累累,管带邓世昌立于舰桥,面色决然,高呼着“撞沉吉野!”,毅然驾驶战舰冲向敌舰,最终在爆炸与火光中悲壮沉没。
画面再转!
南京城破!无数的平民百姓在哀嚎中奔逃,却被端着刺刀、面目狰狞的倭人士兵如同猪羊般驱赶、屠杀。
江水被染成赤红,万人坑中尸骨堆积如山,婴儿在死去的母亲身旁啼哭,下一秒便被刺刀挑起...
还有淞沪会战的惨烈、731部队的残忍活体实验、无数中华儿女前仆后继、血染山河…
一幕幕,一桩桩,虽然只是惊鸿一瞥的碎片,却那般的真实,那般的血腥,那般的…令人发指!
“畜生!禽兽不如!”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啊!”
“难道这是我华夏未来之劫难?!”
殿内的重臣们看得目眦欲裂,浑身发抖,有的捶胸顿足,有的老泪纵横,即便是见惯了沙场血火的武将,也因这针对平民的、系统性的残忍屠杀而气得脸色铁青,咬牙切齿。
冲天的怒火与悲愤瞬间淹没了他们对何健旺身上异象的震惊。
朱棣的胸膛剧烈起伏,一双虎目死死盯着光幕,握着扶手的手背青筋暴起,无边的愤怒几乎要将他吞噬!
他仿佛能看到那龙旗代表的江山在倭人的铁蹄下呻吟,能听到那无数冤魂在哭嚎!
“倭奴!安敢如此!朕必灭其种,绝其苗裔!”朱棣的低吼如同受伤的雄狮,充满了刻骨的杀意。
至此,他心中所有的疑惑豁然开朗!
为何此子要处心积虑,不惜一切也要推动大明征伐倭国!
这是为了阻止数百年后的这场泼天大祸!
这是为了永绝后患!
然而,就在这无边的愤怒之中,朱棣那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和对细节的敏锐捕捉,让他看到了一个被其他人忽略的、却让他心神巨震的细节。
在那位英勇冲向敌舰、名唤邓世昌的管带及其大部分水兵的后脑勺上,赫然拖着一条...金钱鼠尾辫!
那不是大明衣冠!那不是汉家发式!
那是什么?那是何等丑陋、屈辱的象征?!
为何数百年后,卫我海疆、壮烈殉国的勇士,会是那般发式?我大明呢?煌煌大明何在?!
一股冰寒彻骨的疑问,瞬间压过了熊熊燃烧的怒火,猛地窜上朱棣的心头。
他的目光猛地从光幕上移开,如同最锋利的刀锋,死死钉在何健旺脸上,声音因为极致的克制而显得有些嘶哑和颤抖,一字一句地问道:
“何健旺!”
“你让朕看的,朕明白了!倭寇之患,远甚朕之想象,确该诛绝!”
“但是——”
“你告诉朕!”
“那脑后拖着金钱鼠尾的,是何朝何代?!”
“我大明...我大明江山...后来如何了?!”
朱棣那石破天惊的一问,瞬间将谨身殿内因愤怒而灼热的空气冻结。
满殿文武大臣方才还因倭寇暴行而热血上涌、义愤填膺,此刻却如坠冰窟,个个面色煞白,体若筛糠。
朝代更替?大明江山后来如何?此子究竟是谁?
这些问题每一个字都如同千斤重锤,砸在他们的心头,砸得他们魂飞魄散!
这可是窥测天机,更是揣测国祚!
历朝历代,这都是帝王最大的禁忌,是臣子们沾之即死的绝域!
一时间,殿内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所有大臣恨不得自己立刻耳聋眼瞎,或者地上能裂开一条缝让自己钻进去。
不少人已经双腿发软,几乎要瘫跪下去,冷汗浸透了他们的朝服。
然而,处于风暴中心的何健旺,却依旧平静得可怕。
他周身那尚未完全散尽的淡淡金光,似乎为他隔绝了这凡间极致的威压与恐惧。
他迎着朱棣微微躬身,语气依旧不卑不亢,却带着一种超然物外的淡然:
“陛下息怒,诸位大人亦不必惊慌。”
“日月轮转,四季更迭,王朝兴替,亦如潮起潮落,乃是天道循环,并非什么不可言说的隐秘。强如暴秦、盛若汉唐,亦有其命数周期,此非人力所能完全扭转。”
他谈论王朝灭亡,竟如同在说一件寻常自然之事。
但紧接着,他的话锋陡然一转,变得锐利起来:
“然而,天命虽有其数,人事却可争锋!王朝寿数固有定数,但亡于何因,亡于何态,却大有不同!”
他抬手再次指向那尚未完全消散的光幕,虽然血腥的画面已隐去,但那“金钱鼠尾”的意象却深深烙在每个人心中。
“陛下所见那屈辱发式,那神州陆沉、华夏蒙尘之景象,绝非天道循环之必然,而是人祸积累之后果!是闭关锁国、固步自封、是君昏臣聩、民不聊生、是武备废弛、任人宰割之恶果!”
“若大明不想重蹈覆辙,不想在数百年后落得那般任人欺凌、甚至断送华夏衣冠之境地。”
何健旺的声音陡然提高,目光灼灼地看向朱棣,看向一旁同样震惊却陷入沉思的太子朱高炽。
“那要做的,绝非仅仅是因恐惧而讳言兴替,更非斩杀几个窥见未来之人就能掩盖太平!”
“恰恰相反!更应开眼看世界,更应锐意革新,更应强兵富民,更应使科技昌明、文明进步!”
“让大明始终走在万国之前,让四海皆沐汉风,让任何豺狼虎豹都不敢觊觎神州半分!如此,即便将来真有气数更易之时,我华夏苗裔亦能昂首挺胸,而非拖着那等屈辱之辫,任人屠戮!”
何健旺的话语,如同洪钟大吕,震得朱棣心神激荡!
愤怒和恐惧渐渐被一种更加复杂的情绪取代——一种强烈的、不甘的、以及被点燃的雄心和反思!
是啊!惧怕知道未来有什么用?重要的是如何改变未来!
朱棣猛地深吸一口气,眼中的狂暴和惊疑渐渐沉淀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度冷静和决断的光芒。
他缓缓扫视了一圈殿下那些几乎要站立不住的文武大臣。
这些东西,太沉重,太骇人,也太过敏感。
确实不是他们能听的。
“太子留下。”朱棣的声音恢复了帝王的冰冷和威严,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疲惫,“其余人等,全部退下。今日殿内所见所闻,若有半字泄露,诛九族。”
“臣等遵旨!”
“臣等告退!”
众大臣如蒙大赦,几乎是连滚带爬地退出谨身殿,个个脸色苍白,汗流浃背,毕竟刚从鬼门关走了一遭。
直到退出殿外,被冰冷的空气一激,才感觉重新活了过来,但心中那惊涛骇浪,却久久无法平息。
今日之所闻,注定将成为他们一生都无法忘却的梦魇,且必须烂在肚子里。
光幕之上,景象开始飞速流转——
那是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支悬挂着怪异龙旗(日之丸)的庞大舰队,正在疯狂炮击一支悬挂黄龙旗(鞑子朝海军旗)的舰队。
一艘名为“致远”的军舰伤痕累累,管带邓世昌立于舰桥,面色决然,高呼着“撞沉吉野!”,毅然驾驶战舰冲向敌舰,最终在爆炸与火光中悲壮沉没。
画面再转!
南京城破!无数的平民百姓在哀嚎中奔逃,却被端着刺刀、面目狰狞的倭人士兵如同猪羊般驱赶、屠杀。
江水被染成赤红,万人坑中尸骨堆积如山,婴儿在死去的母亲身旁啼哭,下一秒便被刺刀挑起...
还有淞沪会战的惨烈、731部队的残忍活体实验、无数中华儿女前仆后继、血染山河…
一幕幕,一桩桩,虽然只是惊鸿一瞥的碎片,却那般的真实,那般的血腥,那般的…令人发指!
“畜生!禽兽不如!”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啊!”
“难道这是我华夏未来之劫难?!”
殿内的重臣们看得目眦欲裂,浑身发抖,有的捶胸顿足,有的老泪纵横,即便是见惯了沙场血火的武将,也因这针对平民的、系统性的残忍屠杀而气得脸色铁青,咬牙切齿。
冲天的怒火与悲愤瞬间淹没了他们对何健旺身上异象的震惊。
朱棣的胸膛剧烈起伏,一双虎目死死盯着光幕,握着扶手的手背青筋暴起,无边的愤怒几乎要将他吞噬!
他仿佛能看到那龙旗代表的江山在倭人的铁蹄下呻吟,能听到那无数冤魂在哭嚎!
“倭奴!安敢如此!朕必灭其种,绝其苗裔!”朱棣的低吼如同受伤的雄狮,充满了刻骨的杀意。
至此,他心中所有的疑惑豁然开朗!
为何此子要处心积虑,不惜一切也要推动大明征伐倭国!
这是为了阻止数百年后的这场泼天大祸!
这是为了永绝后患!
然而,就在这无边的愤怒之中,朱棣那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和对细节的敏锐捕捉,让他看到了一个被其他人忽略的、却让他心神巨震的细节。
在那位英勇冲向敌舰、名唤邓世昌的管带及其大部分水兵的后脑勺上,赫然拖着一条...金钱鼠尾辫!
那不是大明衣冠!那不是汉家发式!
那是什么?那是何等丑陋、屈辱的象征?!
为何数百年后,卫我海疆、壮烈殉国的勇士,会是那般发式?我大明呢?煌煌大明何在?!
一股冰寒彻骨的疑问,瞬间压过了熊熊燃烧的怒火,猛地窜上朱棣的心头。
他的目光猛地从光幕上移开,如同最锋利的刀锋,死死钉在何健旺脸上,声音因为极致的克制而显得有些嘶哑和颤抖,一字一句地问道:
“何健旺!”
“你让朕看的,朕明白了!倭寇之患,远甚朕之想象,确该诛绝!”
“但是——”
“你告诉朕!”
“那脑后拖着金钱鼠尾的,是何朝何代?!”
“我大明...我大明江山...后来如何了?!”
朱棣那石破天惊的一问,瞬间将谨身殿内因愤怒而灼热的空气冻结。
满殿文武大臣方才还因倭寇暴行而热血上涌、义愤填膺,此刻却如坠冰窟,个个面色煞白,体若筛糠。
朝代更替?大明江山后来如何?此子究竟是谁?
这些问题每一个字都如同千斤重锤,砸在他们的心头,砸得他们魂飞魄散!
这可是窥测天机,更是揣测国祚!
历朝历代,这都是帝王最大的禁忌,是臣子们沾之即死的绝域!
一时间,殿内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所有大臣恨不得自己立刻耳聋眼瞎,或者地上能裂开一条缝让自己钻进去。
不少人已经双腿发软,几乎要瘫跪下去,冷汗浸透了他们的朝服。
然而,处于风暴中心的何健旺,却依旧平静得可怕。
他周身那尚未完全散尽的淡淡金光,似乎为他隔绝了这凡间极致的威压与恐惧。
他迎着朱棣微微躬身,语气依旧不卑不亢,却带着一种超然物外的淡然:
“陛下息怒,诸位大人亦不必惊慌。”
“日月轮转,四季更迭,王朝兴替,亦如潮起潮落,乃是天道循环,并非什么不可言说的隐秘。强如暴秦、盛若汉唐,亦有其命数周期,此非人力所能完全扭转。”
他谈论王朝灭亡,竟如同在说一件寻常自然之事。
但紧接着,他的话锋陡然一转,变得锐利起来:
“然而,天命虽有其数,人事却可争锋!王朝寿数固有定数,但亡于何因,亡于何态,却大有不同!”
他抬手再次指向那尚未完全消散的光幕,虽然血腥的画面已隐去,但那“金钱鼠尾”的意象却深深烙在每个人心中。
“陛下所见那屈辱发式,那神州陆沉、华夏蒙尘之景象,绝非天道循环之必然,而是人祸积累之后果!是闭关锁国、固步自封、是君昏臣聩、民不聊生、是武备废弛、任人宰割之恶果!”
“若大明不想重蹈覆辙,不想在数百年后落得那般任人欺凌、甚至断送华夏衣冠之境地。”
何健旺的声音陡然提高,目光灼灼地看向朱棣,看向一旁同样震惊却陷入沉思的太子朱高炽。
“那要做的,绝非仅仅是因恐惧而讳言兴替,更非斩杀几个窥见未来之人就能掩盖太平!”
“恰恰相反!更应开眼看世界,更应锐意革新,更应强兵富民,更应使科技昌明、文明进步!”
“让大明始终走在万国之前,让四海皆沐汉风,让任何豺狼虎豹都不敢觊觎神州半分!如此,即便将来真有气数更易之时,我华夏苗裔亦能昂首挺胸,而非拖着那等屈辱之辫,任人屠戮!”
何健旺的话语,如同洪钟大吕,震得朱棣心神激荡!
愤怒和恐惧渐渐被一种更加复杂的情绪取代——一种强烈的、不甘的、以及被点燃的雄心和反思!
是啊!惧怕知道未来有什么用?重要的是如何改变未来!
朱棣猛地深吸一口气,眼中的狂暴和惊疑渐渐沉淀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度冷静和决断的光芒。
他缓缓扫视了一圈殿下那些几乎要站立不住的文武大臣。
这些东西,太沉重,太骇人,也太过敏感。
确实不是他们能听的。
“太子留下。”朱棣的声音恢复了帝王的冰冷和威严,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疲惫,“其余人等,全部退下。今日殿内所见所闻,若有半字泄露,诛九族。”
“臣等遵旨!”
“臣等告退!”
众大臣如蒙大赦,几乎是连滚带爬地退出谨身殿,个个脸色苍白,汗流浃背,毕竟刚从鬼门关走了一遭。
直到退出殿外,被冰冷的空气一激,才感觉重新活了过来,但心中那惊涛骇浪,却久久无法平息。
今日之所闻,注定将成为他们一生都无法忘却的梦魇,且必须烂在肚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