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啊,此生尽兴吧——爱自己的明媚,也爱自己的破碎。就像你轻轻来过,我轻轻爱过,不必留痕,只要彼此曾在对方的生命里,亮过一瞬,就够了。妮妮小姐对这句话的理解,在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离别后,变得愈发厚重而绵长。这场离别,关于工作室里那只叫“煤球”的流浪猫。
煤球是三年前冬天来到工作室的,浑身黑乎乎的,像被墨汁浸透的绒球,针脚里还藏着巷口的煤渣与尘土,唯有眼睛是透亮的绿色,像两颗不慎遗落在黑夜里的翡翠,浸着晨露的清辉,又像初春解冻的溪涧,漾着未被惊扰的纯。那时寒风卷着雪沫子,在巷口打着旋儿,卷起的枯叶贴在工作室的黄铜门环上,又被风撕成碎片。它缩在门环下方的凹陷处,毛被冻成一绺一绺,像晒干的海带,尾巴紧紧裹着身子,像团皱巴巴的黑棉线,连呼吸都带着颤,化作一小团白气,刚冒出来就被风揉碎在空气里。
妮妮小姐推开木门时,铜环碰撞的“叮咚”声惊得它抖了抖,细碎的“喵呜”声跟着飘出来,像片被风吹得发颤的枯叶。她蹲下身,呵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散开,像给它罩了层透明的纱。指尖轻轻碰了碰它的耳朵,那点绿莹莹的光颤了颤,却没躲开,反而往她手边凑了凑,像在试探这缕突如其来的暖。
她赶紧跑回楼上,从食盒里倒出半碗温牛奶,瓷碗边缘还沾着早上喝麦片时的燕麦粒,像撒了把碎星星。煤球起初怯生生的,鼻尖在碗沿试探着蹭了蹭,粉粉的小鼻子沾了圈白,待暖意顺着舌尖漫开,便埋下头小口舔舐,胡须上沾了奶渍,像挂着串细碎的珍珠,随着吞咽的动作轻轻晃。那天午后,阳光透过彩绘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斑斓的光斑,红的像草莓酱,蓝的像湖水,黄的像融化的黄油。煤球蜷在光斑里,把自己晒成了团温热的黑绒,偶尔抬眼望妮妮小姐,绿眼睛里盛着半盏阳光,温顺得让人心头发软,像揣了颗刚剥壳的溏心蛋。
从那以后,煤球就成了工作室的“常客”。每天清晨,它总比第一缕阳光先到,蹲在门垫上,尾巴圈成小小的黑环,像枚褪色的墨玉戒指。等妮妮小姐转动钥匙时,便会轻轻“喵”一声,尾音拖得长长的,像句熨帖的早安,裹着巷口的寒气,却暖得像刚沏的茶。门一开,它就蹿到靠窗的藤椅上,蜷在搭着的羊毛毯旁,看阳光漫过画架,在画布上淌成河;看颜料在瓷盘里晕开,朱砂与藤黄搅出橘红的晚霞;看学员们握着画笔的手轻轻颤动,铅笔在纸上走得像散步的蜗牛。有次妮妮小姐调颜料时,不慎溅了点钴蓝在它耳尖,像滴进墨池的海水,它抖了抖耳朵,却没跑开,后来那点蓝像颗小巧的耳钉,在黑毛间闪了好几天,成了它独有的勋章。
学员们都爱极了这团黑绒。小棠总带金枪鱼口味的猫粮,袋子上印着戴领结的卡通猫咪,每次打开都“哗啦”响,像摇响了快乐的铃铛。煤球听见声儿,就会从窝里探出头,绿眼睛弯成月牙,尾巴尖轻轻拍打着地板,像在数着奔向美食的步数。苏念用旧毛衣给它缝了个窝,针脚歪歪扭扭,像刚学写字的孩子画的线,却塞了最软的羽绒,是她妈妈年轻时做羽绒服剩下的,摸起来像抓了把云。煤球钻进去时,毛都被衬得蓬松,像团炸开的黑。林屿的小提琴盒里总躺着根逗猫棒,羽毛是白的,像剥了皮的芦苇。弦乐声起时,煤球会跟着羽毛的影子轻轻晃脑袋,绿眼睛追着光影跑,像在听一首专属的摇篮曲,尾巴尖的节拍与琴弓的起落莫名合拍。
它是懂事的,从不在画纸铺开时乱跑,只在学员们休息的间隙,迈着梅花小步巡视领地。肉垫踩在地板上,悄无声息,像片云飘过。谁的调色盘脏了,它会用爪子轻轻扒拉一下,粉垫沾了点赭石,像蘸了豆沙;谁的铅笔滚到地上,它会用鼻尖顶回去,尾巴翘得笔直,像根骄傲的黑羽毛,像在邀功。有一次,小棠画水彩时,一滴墨汁落在刚画好的雏菊上,晕成了块难看的黑斑,像给月亮贴了块补丁。她盯着画纸,眼泪啪嗒啪嗒砸在颜料管上,把白色的钛白颜料溅得满身都是,像落了场小雪。煤球不知何时走了过来,用尾巴尖轻轻扫她的手背,像拂过一缕春风,又把小脑袋凑过去,用湿漉漉的鼻子蹭她的指尖,凉丝丝的,像在说“没关系呀”。
小棠后来画了幅《煤球与小雏菊》,画面里的黑猫蹲在一片鹅黄的雏菊中,绿眼睛比颜料管里的翠绿还要鲜亮,像浸在清泉里的祖母绿。花瓣上还沾着片小小的黑绒毛——那是她趁煤球打盹时,轻轻拈下来的,当时它睡得正香,呼噜声像远处传来的雷声,小小的,却很安稳。画挂在工作室的墙上,煤球路过时,总爱停下来看两眼,尾巴尖偶尔会扫过画框,“沙沙”轻响,像在和画里的自己打招呼,又像在检查有没有画错它的模样。
煤球见证了工作室的晨昏与四季。春天,它追着从纱窗钻进来的柳絮跑,白绒沾得满身都是,像披了件白纱,跑起来像团滚动的乌云裹着雪。有次它钻进苏念养的薄荷丛,蹭了满身清凉的绿,打个喷嚏都带着草木香。夏天,它趴在空调出风口,把肚皮晾得鼓鼓的,像块摊开的黑面饼,看学员们用薄荷绿画池塘,笔尖扫过纸面,像蜻蜓点水。秋天,它捡来落在窗台上的银杏叶,金黄的扇面沾着露水,叼到妮妮小姐的画盘旁,像献宝似的,叶尖还沾着它的口水印,像盖了个迷你印章。冬天,它就蜷在暖气旁,看窗外的雪落了又化,化了又落,把日子过成了首安静的诗,每片雪花都是个标点,停顿着,温柔着。
有学员考上美院,抱着它合影时,它会乖乖地把下巴搁在人家肩头,绿眼睛里映着闪光灯的亮,像装了两颗小太阳。照片洗出来,它的黑毛在强光下泛着蓝,像夜空的颜色。有学员失恋,坐在地板上哭,肩膀抖得像秋风里的叶,它会跳进对方怀里,用呼噜声盖过抽泣声,把悲伤震成细碎的尘埃,再用尾巴把尘埃扫到角落。妮妮小姐和阿哲为了画展的布置吵架,声音稍大些,它就会跳上桌子,用爪子按住两人的手,肉垫软软的,像垫了团棉花,直到他们的声音软下来,像被阳光晒化的糖,才肯松开,像个公正的小法官,眼神里带着不容置疑的温柔。
可就在这个冬天,煤球突然蔫了。清晨的门垫上不再有那团黑绒,妮妮小姐推开窗,才发现它蜷在老槐树的树洞里,树洞积了层薄雪,它的毛沾了雪粒,像撒了把盐。眼神灰蒙蒙的,像蒙了层雾的翡翠,曾经透亮的绿沉在雾底,像深潭里的月光。以前闻到金枪鱼猫粮就会竖起的耳朵,如今耷拉着,像两片打湿的木耳。连小棠逗它的羽毛棒,也只懒懒地扫了下尾巴尖,像风吹过水面的最后一道波纹。它不再跳上藤椅晒太阳,多数时候就趴在自己的小窝里,呼吸轻得像片羽毛,偶尔咳嗽两声,细弱的像根快断的线,听得人心头发紧,像攥着把潮湿的棉花。
妮妮小姐抱着它去宠物医院,怀里的身子轻得吓人,像团没了重量的影子,仿佛一松手就会飘走。医生摸着煤球的脊背,指腹下的骨头硌得人疼,叹了口气说:“它年纪大了,器官像老旧的钟表,零件都磨得差不多了。”听诊器下的心跳,慢得像漏了节拍的鼓点,敲在人心上,钝钝的。妮妮小姐走出医院时,寒风卷着雪籽打在脸上,像撒了把碎玻璃。她把煤球裹在羊毛围巾里,围巾是阿哲送的,带着他身上的松节油味,感觉怀里的小身子在轻轻颤,不是因为冷,是因为疼,那点微弱的震动透过布料传过来,像根针在慢慢扎着心。煤球用头蹭了蹭她的下巴,绿眼睛里的雾散了些,映出她泛红的眼眶,像在说“别难过呀”,然后便闭上眼,把头埋进围巾深处,像躲进了温暖的回忆里。
回到工作室,消息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漾开一圈圈难过的涟漪。小夏拆了自己的围巾,米白色的羊绒,是她攒了两个月零花钱买的,给煤球的窝缝了层衬里,针脚密得像蛛网,说这样更暖和,“就像给它盖了床小被子”。苏念从花店捧来一束向日葵,花盘朝着煤球的窝,金黄的花瓣把阴影都染亮了,说“让阳光照着它,就像它以前总爱追着光斑跑”。林屿拉了首《月光》,小提琴声像淌过湖面的水,碎银似的铺了满地,煤球闭着眼睛,尾巴尖轻轻晃了晃,像是听进去了,又像是在跟着旋律回忆某个月光皎洁的夜晚。
那天晚上,雪下得很大,把巷口的路灯晕成了团朦胧的黄,像杯温吞的蜂蜜水。妮妮小姐抱着煤球坐在藤椅上,它的头枕在她的手腕,呼吸越来越轻,像风穿过细缝。绿眼睛半睁着,映着窗外飘落的雪,每片雪花都在那汪绿里短暂停留,又融化成水,像它没说出口的留恋。她轻轻哼着三年前那个雪天哄它喝牛奶时的调子,不成调的旋律,声音抖得像风中的弦,随时会断。突然,煤球用最后的力气蹭了蹭她的手心,肉垫的温度像颗即将熄灭的火星,发出一声极轻的“喵呜”,像片雪花落在掌心,然后便不动了。怀里的身子渐渐冷下去,像团融化的墨,只留下些微的余温,像记忆里没散尽的暖。
阿哲走过来,从背后轻轻抱住她,两人的影子投在墙上,像棵相依的树,枝桠交缠,抵御着窗外的风雪。雪落在窗台上,簌簌的响,像谁在轻轻哭,又像时间走过的脚步声,慢得让人心慌。
第二天,雪停了,阳光把雪地照得发亮,晃得人睁不开眼,像撒了满地的碎钻。学员们和妮妮小姐、阿哲一起,在老槐树下挖了个小小的坑,泥土冻得硬邦邦的,铁铲下去“咚咚”响,像在敲打着沉默的告别。小棠把那幅《煤球与小雏菊》插在旁边,画框上系了根黄丝带,风一吹,丝带飘起来,像只跳舞的蝴蝶,翅膀上沾着阳光的金粉。小宇用彩色石子围了个圈,红的像草莓,蓝的像天空,白的像雪,拼出个歪歪扭扭的太阳,说“这样煤球就永远不会冷了”。妮妮小姐把煤球裹在苏念送的向日葵花瓣里,花瓣上还带着晨露,晶莹的像泪,埋下去时,感觉像埋下了一整个秋天的暖,让冰冷的泥土都有了花香。
“煤球,以后这里有小雏菊陪着你,还有太阳照着你。”小棠的声音软乎乎的,带着哭腔,像被水泡过的棉花,“我会经常来看你,给你讲我们新画的画,讲林屿拉了什么新曲子,讲苏念又种了什么花。”风卷起她的话音,钻进树洞里,像给煤球捎去了封信,字迹是湿的,却带着阳光的温度。
妮妮小姐看着那抔新土,心里像空了块地方,冷风往里灌,却又被什么东西填得满满的,暖烘烘的。她想起煤球刚来时的脏乎乎的样子,像块被人丢弃的墨锭;想起它偷喝她牛奶时沾在胡须上的白渍,像撒了把碎糖;想起它在画纸上踩出的梅花印,朱砂色的,像不小心打翻的胭脂盒;想起它安慰小棠时温柔的眼神,绿得像春天的湖水。这些碎片像散落在时光里的珍珠,被回忆串成了条项链,戴在心口,沉甸甸的,却暖融融的,比任何珠宝都珍贵。它没在这世上留下什么痕迹,没穿过昂贵的项圈,没住过华丽的猫窝,可它在每个人心里,都亮过最暖的光,像寒夜里的星,微小却执着,足以照亮一段段孤单的路。
后来,妮妮小姐在老槐树下立了块木牌,是她亲手削的梧桐木,纹理像流淌的河水,边缘磨得圆圆的,像块温润的玉,握在手里会留下木头的清香。上面没刻生卒年月,也没写长篇大论,只画了只眯着眼的小黑猫,嘴角弯成浅浅的弧,像在笑;旁边依偎着株小雏菊,花瓣上落着片雪花,冷与暖在画里轻轻相拥。下方用钢笔写着:“煤球与风,曾共赴温柔”。字迹被风吹日晒,渐渐淡了些,边缘晕开墨色的雾,却像刻进了木头的纹理里,和树的年轮一起,慢慢生长,成为时光的一部分。
她没选石碑,觉得太沉,像把回忆压成了负担,让温柔都变了形;也没写太多字,觉得语言太轻,装不下那些细碎的暖,那些藏在呼噜声里的安慰,那些蹭过指尖的依赖。就像煤球的来与去,轻轻的,却在生命里刻下了温柔的纹路,比任何坚硬的痕迹都更长久,像树皮下的年轮,看不见,却在岁月里悄悄生长。
有天清晨,妮妮小姐推开工作室的门,看见木牌旁放着只黏土捏的小黑猫,耳朵有点歪,像被风吹过的草;脖子上系着根红毛线蝴蝶结,线头还翘着,一看就是孩子的手笔,带着笨拙的认真。她想起前几天,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跟着妈妈来看画展,辫子上的黄丝带和小棠画框上的一样亮。她指着煤球空荡荡的小窝,小声问:“小猫呢?它是不是不
煤球是三年前冬天来到工作室的,浑身黑乎乎的,像被墨汁浸透的绒球,针脚里还藏着巷口的煤渣与尘土,唯有眼睛是透亮的绿色,像两颗不慎遗落在黑夜里的翡翠,浸着晨露的清辉,又像初春解冻的溪涧,漾着未被惊扰的纯。那时寒风卷着雪沫子,在巷口打着旋儿,卷起的枯叶贴在工作室的黄铜门环上,又被风撕成碎片。它缩在门环下方的凹陷处,毛被冻成一绺一绺,像晒干的海带,尾巴紧紧裹着身子,像团皱巴巴的黑棉线,连呼吸都带着颤,化作一小团白气,刚冒出来就被风揉碎在空气里。
妮妮小姐推开木门时,铜环碰撞的“叮咚”声惊得它抖了抖,细碎的“喵呜”声跟着飘出来,像片被风吹得发颤的枯叶。她蹲下身,呵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散开,像给它罩了层透明的纱。指尖轻轻碰了碰它的耳朵,那点绿莹莹的光颤了颤,却没躲开,反而往她手边凑了凑,像在试探这缕突如其来的暖。
她赶紧跑回楼上,从食盒里倒出半碗温牛奶,瓷碗边缘还沾着早上喝麦片时的燕麦粒,像撒了把碎星星。煤球起初怯生生的,鼻尖在碗沿试探着蹭了蹭,粉粉的小鼻子沾了圈白,待暖意顺着舌尖漫开,便埋下头小口舔舐,胡须上沾了奶渍,像挂着串细碎的珍珠,随着吞咽的动作轻轻晃。那天午后,阳光透过彩绘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斑斓的光斑,红的像草莓酱,蓝的像湖水,黄的像融化的黄油。煤球蜷在光斑里,把自己晒成了团温热的黑绒,偶尔抬眼望妮妮小姐,绿眼睛里盛着半盏阳光,温顺得让人心头发软,像揣了颗刚剥壳的溏心蛋。
从那以后,煤球就成了工作室的“常客”。每天清晨,它总比第一缕阳光先到,蹲在门垫上,尾巴圈成小小的黑环,像枚褪色的墨玉戒指。等妮妮小姐转动钥匙时,便会轻轻“喵”一声,尾音拖得长长的,像句熨帖的早安,裹着巷口的寒气,却暖得像刚沏的茶。门一开,它就蹿到靠窗的藤椅上,蜷在搭着的羊毛毯旁,看阳光漫过画架,在画布上淌成河;看颜料在瓷盘里晕开,朱砂与藤黄搅出橘红的晚霞;看学员们握着画笔的手轻轻颤动,铅笔在纸上走得像散步的蜗牛。有次妮妮小姐调颜料时,不慎溅了点钴蓝在它耳尖,像滴进墨池的海水,它抖了抖耳朵,却没跑开,后来那点蓝像颗小巧的耳钉,在黑毛间闪了好几天,成了它独有的勋章。
学员们都爱极了这团黑绒。小棠总带金枪鱼口味的猫粮,袋子上印着戴领结的卡通猫咪,每次打开都“哗啦”响,像摇响了快乐的铃铛。煤球听见声儿,就会从窝里探出头,绿眼睛弯成月牙,尾巴尖轻轻拍打着地板,像在数着奔向美食的步数。苏念用旧毛衣给它缝了个窝,针脚歪歪扭扭,像刚学写字的孩子画的线,却塞了最软的羽绒,是她妈妈年轻时做羽绒服剩下的,摸起来像抓了把云。煤球钻进去时,毛都被衬得蓬松,像团炸开的黑。林屿的小提琴盒里总躺着根逗猫棒,羽毛是白的,像剥了皮的芦苇。弦乐声起时,煤球会跟着羽毛的影子轻轻晃脑袋,绿眼睛追着光影跑,像在听一首专属的摇篮曲,尾巴尖的节拍与琴弓的起落莫名合拍。
它是懂事的,从不在画纸铺开时乱跑,只在学员们休息的间隙,迈着梅花小步巡视领地。肉垫踩在地板上,悄无声息,像片云飘过。谁的调色盘脏了,它会用爪子轻轻扒拉一下,粉垫沾了点赭石,像蘸了豆沙;谁的铅笔滚到地上,它会用鼻尖顶回去,尾巴翘得笔直,像根骄傲的黑羽毛,像在邀功。有一次,小棠画水彩时,一滴墨汁落在刚画好的雏菊上,晕成了块难看的黑斑,像给月亮贴了块补丁。她盯着画纸,眼泪啪嗒啪嗒砸在颜料管上,把白色的钛白颜料溅得满身都是,像落了场小雪。煤球不知何时走了过来,用尾巴尖轻轻扫她的手背,像拂过一缕春风,又把小脑袋凑过去,用湿漉漉的鼻子蹭她的指尖,凉丝丝的,像在说“没关系呀”。
小棠后来画了幅《煤球与小雏菊》,画面里的黑猫蹲在一片鹅黄的雏菊中,绿眼睛比颜料管里的翠绿还要鲜亮,像浸在清泉里的祖母绿。花瓣上还沾着片小小的黑绒毛——那是她趁煤球打盹时,轻轻拈下来的,当时它睡得正香,呼噜声像远处传来的雷声,小小的,却很安稳。画挂在工作室的墙上,煤球路过时,总爱停下来看两眼,尾巴尖偶尔会扫过画框,“沙沙”轻响,像在和画里的自己打招呼,又像在检查有没有画错它的模样。
煤球见证了工作室的晨昏与四季。春天,它追着从纱窗钻进来的柳絮跑,白绒沾得满身都是,像披了件白纱,跑起来像团滚动的乌云裹着雪。有次它钻进苏念养的薄荷丛,蹭了满身清凉的绿,打个喷嚏都带着草木香。夏天,它趴在空调出风口,把肚皮晾得鼓鼓的,像块摊开的黑面饼,看学员们用薄荷绿画池塘,笔尖扫过纸面,像蜻蜓点水。秋天,它捡来落在窗台上的银杏叶,金黄的扇面沾着露水,叼到妮妮小姐的画盘旁,像献宝似的,叶尖还沾着它的口水印,像盖了个迷你印章。冬天,它就蜷在暖气旁,看窗外的雪落了又化,化了又落,把日子过成了首安静的诗,每片雪花都是个标点,停顿着,温柔着。
有学员考上美院,抱着它合影时,它会乖乖地把下巴搁在人家肩头,绿眼睛里映着闪光灯的亮,像装了两颗小太阳。照片洗出来,它的黑毛在强光下泛着蓝,像夜空的颜色。有学员失恋,坐在地板上哭,肩膀抖得像秋风里的叶,它会跳进对方怀里,用呼噜声盖过抽泣声,把悲伤震成细碎的尘埃,再用尾巴把尘埃扫到角落。妮妮小姐和阿哲为了画展的布置吵架,声音稍大些,它就会跳上桌子,用爪子按住两人的手,肉垫软软的,像垫了团棉花,直到他们的声音软下来,像被阳光晒化的糖,才肯松开,像个公正的小法官,眼神里带着不容置疑的温柔。
可就在这个冬天,煤球突然蔫了。清晨的门垫上不再有那团黑绒,妮妮小姐推开窗,才发现它蜷在老槐树的树洞里,树洞积了层薄雪,它的毛沾了雪粒,像撒了把盐。眼神灰蒙蒙的,像蒙了层雾的翡翠,曾经透亮的绿沉在雾底,像深潭里的月光。以前闻到金枪鱼猫粮就会竖起的耳朵,如今耷拉着,像两片打湿的木耳。连小棠逗它的羽毛棒,也只懒懒地扫了下尾巴尖,像风吹过水面的最后一道波纹。它不再跳上藤椅晒太阳,多数时候就趴在自己的小窝里,呼吸轻得像片羽毛,偶尔咳嗽两声,细弱的像根快断的线,听得人心头发紧,像攥着把潮湿的棉花。
妮妮小姐抱着它去宠物医院,怀里的身子轻得吓人,像团没了重量的影子,仿佛一松手就会飘走。医生摸着煤球的脊背,指腹下的骨头硌得人疼,叹了口气说:“它年纪大了,器官像老旧的钟表,零件都磨得差不多了。”听诊器下的心跳,慢得像漏了节拍的鼓点,敲在人心上,钝钝的。妮妮小姐走出医院时,寒风卷着雪籽打在脸上,像撒了把碎玻璃。她把煤球裹在羊毛围巾里,围巾是阿哲送的,带着他身上的松节油味,感觉怀里的小身子在轻轻颤,不是因为冷,是因为疼,那点微弱的震动透过布料传过来,像根针在慢慢扎着心。煤球用头蹭了蹭她的下巴,绿眼睛里的雾散了些,映出她泛红的眼眶,像在说“别难过呀”,然后便闭上眼,把头埋进围巾深处,像躲进了温暖的回忆里。
回到工作室,消息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漾开一圈圈难过的涟漪。小夏拆了自己的围巾,米白色的羊绒,是她攒了两个月零花钱买的,给煤球的窝缝了层衬里,针脚密得像蛛网,说这样更暖和,“就像给它盖了床小被子”。苏念从花店捧来一束向日葵,花盘朝着煤球的窝,金黄的花瓣把阴影都染亮了,说“让阳光照着它,就像它以前总爱追着光斑跑”。林屿拉了首《月光》,小提琴声像淌过湖面的水,碎银似的铺了满地,煤球闭着眼睛,尾巴尖轻轻晃了晃,像是听进去了,又像是在跟着旋律回忆某个月光皎洁的夜晚。
那天晚上,雪下得很大,把巷口的路灯晕成了团朦胧的黄,像杯温吞的蜂蜜水。妮妮小姐抱着煤球坐在藤椅上,它的头枕在她的手腕,呼吸越来越轻,像风穿过细缝。绿眼睛半睁着,映着窗外飘落的雪,每片雪花都在那汪绿里短暂停留,又融化成水,像它没说出口的留恋。她轻轻哼着三年前那个雪天哄它喝牛奶时的调子,不成调的旋律,声音抖得像风中的弦,随时会断。突然,煤球用最后的力气蹭了蹭她的手心,肉垫的温度像颗即将熄灭的火星,发出一声极轻的“喵呜”,像片雪花落在掌心,然后便不动了。怀里的身子渐渐冷下去,像团融化的墨,只留下些微的余温,像记忆里没散尽的暖。
阿哲走过来,从背后轻轻抱住她,两人的影子投在墙上,像棵相依的树,枝桠交缠,抵御着窗外的风雪。雪落在窗台上,簌簌的响,像谁在轻轻哭,又像时间走过的脚步声,慢得让人心慌。
第二天,雪停了,阳光把雪地照得发亮,晃得人睁不开眼,像撒了满地的碎钻。学员们和妮妮小姐、阿哲一起,在老槐树下挖了个小小的坑,泥土冻得硬邦邦的,铁铲下去“咚咚”响,像在敲打着沉默的告别。小棠把那幅《煤球与小雏菊》插在旁边,画框上系了根黄丝带,风一吹,丝带飘起来,像只跳舞的蝴蝶,翅膀上沾着阳光的金粉。小宇用彩色石子围了个圈,红的像草莓,蓝的像天空,白的像雪,拼出个歪歪扭扭的太阳,说“这样煤球就永远不会冷了”。妮妮小姐把煤球裹在苏念送的向日葵花瓣里,花瓣上还带着晨露,晶莹的像泪,埋下去时,感觉像埋下了一整个秋天的暖,让冰冷的泥土都有了花香。
“煤球,以后这里有小雏菊陪着你,还有太阳照着你。”小棠的声音软乎乎的,带着哭腔,像被水泡过的棉花,“我会经常来看你,给你讲我们新画的画,讲林屿拉了什么新曲子,讲苏念又种了什么花。”风卷起她的话音,钻进树洞里,像给煤球捎去了封信,字迹是湿的,却带着阳光的温度。
妮妮小姐看着那抔新土,心里像空了块地方,冷风往里灌,却又被什么东西填得满满的,暖烘烘的。她想起煤球刚来时的脏乎乎的样子,像块被人丢弃的墨锭;想起它偷喝她牛奶时沾在胡须上的白渍,像撒了把碎糖;想起它在画纸上踩出的梅花印,朱砂色的,像不小心打翻的胭脂盒;想起它安慰小棠时温柔的眼神,绿得像春天的湖水。这些碎片像散落在时光里的珍珠,被回忆串成了条项链,戴在心口,沉甸甸的,却暖融融的,比任何珠宝都珍贵。它没在这世上留下什么痕迹,没穿过昂贵的项圈,没住过华丽的猫窝,可它在每个人心里,都亮过最暖的光,像寒夜里的星,微小却执着,足以照亮一段段孤单的路。
后来,妮妮小姐在老槐树下立了块木牌,是她亲手削的梧桐木,纹理像流淌的河水,边缘磨得圆圆的,像块温润的玉,握在手里会留下木头的清香。上面没刻生卒年月,也没写长篇大论,只画了只眯着眼的小黑猫,嘴角弯成浅浅的弧,像在笑;旁边依偎着株小雏菊,花瓣上落着片雪花,冷与暖在画里轻轻相拥。下方用钢笔写着:“煤球与风,曾共赴温柔”。字迹被风吹日晒,渐渐淡了些,边缘晕开墨色的雾,却像刻进了木头的纹理里,和树的年轮一起,慢慢生长,成为时光的一部分。
她没选石碑,觉得太沉,像把回忆压成了负担,让温柔都变了形;也没写太多字,觉得语言太轻,装不下那些细碎的暖,那些藏在呼噜声里的安慰,那些蹭过指尖的依赖。就像煤球的来与去,轻轻的,却在生命里刻下了温柔的纹路,比任何坚硬的痕迹都更长久,像树皮下的年轮,看不见,却在岁月里悄悄生长。
有天清晨,妮妮小姐推开工作室的门,看见木牌旁放着只黏土捏的小黑猫,耳朵有点歪,像被风吹过的草;脖子上系着根红毛线蝴蝶结,线头还翘着,一看就是孩子的手笔,带着笨拙的认真。她想起前几天,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跟着妈妈来看画展,辫子上的黄丝带和小棠画框上的一样亮。她指着煤球空荡荡的小窝,小声问:“小猫呢?它是不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