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口的老槐树又抽了新芽。
春日的晨光像被揉碎的金箔,轻轻洒在枝头,那些嫩绿色的叶片裹着晨露,晶莹剔透得像一群刚睡醒的小精灵,怯生生地探出头,打量着这个苏醒的世界。叶脉在阳光下清晰可见,像绣在叶肉上的银丝,细密而精巧。偶有几只早起的麻雀落在枝头,抖落几片带着露水的新叶,叶片旋转着飘落,像一封封春天发来的信笺,轻轻落在青石板路上,洇开一小片湿润的痕迹。那痕迹浅淡得如同记忆里的剪影,稍纵即逝,却又在心底留下挥之不去的温润。
妮妮小姐推开工作室的木格窗,“吱呀”一声轻响,像是与老槐树打了声招呼。风恰好从巷口溜进来,带着一身的槐花香,那香气清清淡淡的,不似桂花那般浓烈,也不似玫瑰那般张扬,像一层薄薄的纱,轻轻拂过脸颊,又钻进鼻腔,熨帖得让人心头发软。风里还裹着些微泥土的腥气,那是春雨过后独有的味道,混着花香,像是大地刚沏好的一壶春茶,等着懂它的人来品。
风掠过桌面,吹得那杯刚泡好的桂花茶泛起一圈圈小小的涟漪。茶汤是琥珀色的,清澈透亮,几片蜷缩的桂花在水中缓缓舒展,像睡了一冬的精灵终于苏醒,在杯底跳起了温柔的舞。热气袅袅升起,与窗外飘进来的槐花香缠绕在一起,分不清哪是茶香,哪是花香,只觉得整个屋子都被一种温润的气息填满了。那气息漫过书架上的画册,漫过墙角的颜料盒,漫过窗台上那盆刚冒出新叶的绿萝,让每一件器物都染上了春天的温柔。
妮妮的指尖轻轻落在杯壁上,感受着那恰到好处的温热,忽然就想起了林叔临走前说的话。那天也是这样一个有风的午后,林叔背着他的旧帆布包站在槐树下,风掀起他中山装的衣角,也吹乱了他花白的头发。他望着巷口的方向,像是在跟什么告别,又像是在跟什么约定,然后转过头对妮妮说:“风是有记忆的,它记着花开的样子,记着蝉鸣的声音,也会把我们的故事,带到想去的地方。”
那时只当是寻常的告别语,此刻想来,却藏着岁月沉淀后的通透。风里的确藏着太多故事,藏着林叔画里油菜花田的灿烂,那金黄曾照亮过多少个迷茫的清晨;藏着阿柚笔下水乡的温润,那石桥乌篷船曾在多少个黄昏里漾起思念的涟漪;藏着工作室里来来往往的脚步声与笑谈,那细碎的声响曾在多少个寂静的午后织成温暖的网;也藏着那些未曾说出口的惦念,像埋在土里的种子,只等风来便破土而出。
前几天,邮差踩着单车穿过晨雾,在工作室门口停下,车铃“叮铃”一声,惊起了槐树上栖息的几只鸽子。他递过来一封来自乡下的信,信封是牛皮纸做的,边缘有些磨损,显然是经过了长途跋涉。上面的字迹有些陌生,笔画间带着几分生涩,却透着一种笨拙的认真,像是怕写得不好,惊扰了收信的人。邮票是一张果园风光,红彤彤的苹果压弯枝头,倒与林叔常画的景致有几分相似,那饱满的色彩里,仿佛能闻到果子成熟的甜香。
妮妮拆开信封时,指尖都带着几分小心翼翼,仿佛里面装着的不是信纸,而是一整个春天的故事。抽出信纸,一张照片从里面滑落,轻飘飘地落在桌面上,正压在那本摊开的画集上,画集里恰好是林叔画的《果园秋趣》。画里的苹果红得发亮,与照片上的景致遥遥相对,像是两个时空的对话。
信是林叔的弟弟写的。他说林叔回到乡下后,把妮妮送的那盆小雏菊种在了果园的篱笆边,又在周围撒了些花籽。如今那片地竟长出了一片小雏菊,黄的、白的、粉的,开得热热闹闹,像给果园镶了一道彩色的边。每到花开的时候,林叔就会搬一把竹椅坐在花丛旁,拿着画笔画画,画累了就对着花出神,嘴里还念叨着“妮妮”“小宇”“工作室”这些名字,像是在跟老朋友聊天。
“哥说,这些小雏菊跟城里的不一样,带着果园的土气,却格外有精神。”信里这样写着,字迹虽然潦草,却能看出落笔时的温情,“他画了好多画,有果园的苹果花,粉嘟嘟的像小姑娘的脸蛋;有田埂上的蒲公英,风一吹就带着白绒毛飞远了;还有你们工作室的样子,说要等秋天苹果熟了,一并给你们寄过去。”
妮妮拿起那张照片。照片里的林叔戴着一顶草帽,帽檐下露出的鬓角更白了些,却面色红润,眼角的皱纹里都盛着笑意。他手里拿着一幅刚画好的画,画布上是“小雏菊与风”工作室的门牌号,歪歪扭扭的数字旁,画着一群笑盈盈的人,有的在画画,有的在喝茶,有的在聊天,虽然看不清面容,却像极了他们曾经一起围在画架旁的模样。林叔的脚边,那片小雏菊开得正好,嫩黄的花瓣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撒了一地的星星,又像无数双眼睛,温柔地凝望着这个世界。
妮妮把照片轻轻贴在工作室的“生长墙”上。这面墙是阿哲特意刷的软木板,学员们的画稿、随手的涂鸦、远方寄来的照片,都可以贴在这里,像一棵不断生长的树,枝桠上挂满了时光的印记。照片正好贴在林叔画的《外婆的菜园》旁边,阳光透过窗棂斜射进来,给照片镀上了一层金边,林叔的笑容在光影里愈发温暖,仿佛下一秒就会从照片里走出来,背着帆布包说:“妮妮,今天我画了幅新画,你看这苹果画得像不像?”
她拿起桌上的桂花茶,轻轻吹了吹,喝了一口。茶的清甜混着槐花香在舌尖散开,先是一丝微苦,继而回甘,最后是满口的温润,像把那些带着阳光与风尘的旧时光,都酿成了这般温柔的味道。那味道里有林叔讲课的声音,有学员们的笑声,有画笔划过纸张的沙沙声,还有窗外四季更迭的风声,全都揉碎了,藏在这一口茶汤里。
这时,门口传来一阵轻轻的脚步声,像小猫踩在棉花上,停在门廊处便没了声响。片刻后,一个扎着马尾的女孩探进头来,头顶的阳光勾勒出她毛茸茸的轮廓,像一只受惊的小鹿。她手里紧紧攥着一幅卷起来的画,指节因为用力而有些发白,看到妮妮时,眼睛里闪过一丝紧张,又迅速被期待取代,那眼神像迷路的孩子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
“请问,这里是‘小雏菊与风’工作室吗?”女孩的声音细细软软的,带着点怯生生的试探,“我是从网上看到的,说这里可以学画画,想来……想来试试。”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像是怕被拒绝,又像是怕这美好只是一场梦。
妮妮抬眼望去,女孩的眼睛亮得惊人,像极了当年在插画交流会上遇见的阿柚,那是一种未经世事打磨的清澈,像浸在溪水里的黑曜石,能映出周遭的光影,也能照见心底的纯粹。那眼睛里有对未知的惶恐,却更多的是对热爱的渴望,像暗夜里跳动的烛火,微弱却执着。
妮妮笑了笑,抬手示意她进来:“当然是,快进来吧。刚泡的桂花茶还热着呢,喝一杯暖暖身子。”她的声音放得很柔,像春风拂过湖面,希望能驱散女孩心头的不安。
女孩像是松了口气,脸上露出一个腼腆的笑容,那笑容像雨后初晴时天边的彩虹,短暂却绚烂。她抱着画快步走进来,脚步轻快了许多,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她穿着一件浅蓝色的牛仔外套,洗得有些发白,袖口磨出了细细的毛边,却干净整洁。里面是件白色的T恤,胸前印着一朵小小的向日葵,花瓣朝着太阳的方向,充满了生机。裙摆随着脚步轻轻摆动,露出一双洗得干干净净的白球鞋,鞋边还沾着些许路上的泥土,像是从很远的地方赶来,走过了长长的路,才终于站到了这里。
“我叫小满。”女孩在离画架不远的藤椅上坐下,双手放在膝盖上,坐姿拘谨得像个上课的学生,“刚大学毕业,学的不是画画专业,就是……就是自己
春日的晨光像被揉碎的金箔,轻轻洒在枝头,那些嫩绿色的叶片裹着晨露,晶莹剔透得像一群刚睡醒的小精灵,怯生生地探出头,打量着这个苏醒的世界。叶脉在阳光下清晰可见,像绣在叶肉上的银丝,细密而精巧。偶有几只早起的麻雀落在枝头,抖落几片带着露水的新叶,叶片旋转着飘落,像一封封春天发来的信笺,轻轻落在青石板路上,洇开一小片湿润的痕迹。那痕迹浅淡得如同记忆里的剪影,稍纵即逝,却又在心底留下挥之不去的温润。
妮妮小姐推开工作室的木格窗,“吱呀”一声轻响,像是与老槐树打了声招呼。风恰好从巷口溜进来,带着一身的槐花香,那香气清清淡淡的,不似桂花那般浓烈,也不似玫瑰那般张扬,像一层薄薄的纱,轻轻拂过脸颊,又钻进鼻腔,熨帖得让人心头发软。风里还裹着些微泥土的腥气,那是春雨过后独有的味道,混着花香,像是大地刚沏好的一壶春茶,等着懂它的人来品。
风掠过桌面,吹得那杯刚泡好的桂花茶泛起一圈圈小小的涟漪。茶汤是琥珀色的,清澈透亮,几片蜷缩的桂花在水中缓缓舒展,像睡了一冬的精灵终于苏醒,在杯底跳起了温柔的舞。热气袅袅升起,与窗外飘进来的槐花香缠绕在一起,分不清哪是茶香,哪是花香,只觉得整个屋子都被一种温润的气息填满了。那气息漫过书架上的画册,漫过墙角的颜料盒,漫过窗台上那盆刚冒出新叶的绿萝,让每一件器物都染上了春天的温柔。
妮妮的指尖轻轻落在杯壁上,感受着那恰到好处的温热,忽然就想起了林叔临走前说的话。那天也是这样一个有风的午后,林叔背着他的旧帆布包站在槐树下,风掀起他中山装的衣角,也吹乱了他花白的头发。他望着巷口的方向,像是在跟什么告别,又像是在跟什么约定,然后转过头对妮妮说:“风是有记忆的,它记着花开的样子,记着蝉鸣的声音,也会把我们的故事,带到想去的地方。”
那时只当是寻常的告别语,此刻想来,却藏着岁月沉淀后的通透。风里的确藏着太多故事,藏着林叔画里油菜花田的灿烂,那金黄曾照亮过多少个迷茫的清晨;藏着阿柚笔下水乡的温润,那石桥乌篷船曾在多少个黄昏里漾起思念的涟漪;藏着工作室里来来往往的脚步声与笑谈,那细碎的声响曾在多少个寂静的午后织成温暖的网;也藏着那些未曾说出口的惦念,像埋在土里的种子,只等风来便破土而出。
前几天,邮差踩着单车穿过晨雾,在工作室门口停下,车铃“叮铃”一声,惊起了槐树上栖息的几只鸽子。他递过来一封来自乡下的信,信封是牛皮纸做的,边缘有些磨损,显然是经过了长途跋涉。上面的字迹有些陌生,笔画间带着几分生涩,却透着一种笨拙的认真,像是怕写得不好,惊扰了收信的人。邮票是一张果园风光,红彤彤的苹果压弯枝头,倒与林叔常画的景致有几分相似,那饱满的色彩里,仿佛能闻到果子成熟的甜香。
妮妮拆开信封时,指尖都带着几分小心翼翼,仿佛里面装着的不是信纸,而是一整个春天的故事。抽出信纸,一张照片从里面滑落,轻飘飘地落在桌面上,正压在那本摊开的画集上,画集里恰好是林叔画的《果园秋趣》。画里的苹果红得发亮,与照片上的景致遥遥相对,像是两个时空的对话。
信是林叔的弟弟写的。他说林叔回到乡下后,把妮妮送的那盆小雏菊种在了果园的篱笆边,又在周围撒了些花籽。如今那片地竟长出了一片小雏菊,黄的、白的、粉的,开得热热闹闹,像给果园镶了一道彩色的边。每到花开的时候,林叔就会搬一把竹椅坐在花丛旁,拿着画笔画画,画累了就对着花出神,嘴里还念叨着“妮妮”“小宇”“工作室”这些名字,像是在跟老朋友聊天。
“哥说,这些小雏菊跟城里的不一样,带着果园的土气,却格外有精神。”信里这样写着,字迹虽然潦草,却能看出落笔时的温情,“他画了好多画,有果园的苹果花,粉嘟嘟的像小姑娘的脸蛋;有田埂上的蒲公英,风一吹就带着白绒毛飞远了;还有你们工作室的样子,说要等秋天苹果熟了,一并给你们寄过去。”
妮妮拿起那张照片。照片里的林叔戴着一顶草帽,帽檐下露出的鬓角更白了些,却面色红润,眼角的皱纹里都盛着笑意。他手里拿着一幅刚画好的画,画布上是“小雏菊与风”工作室的门牌号,歪歪扭扭的数字旁,画着一群笑盈盈的人,有的在画画,有的在喝茶,有的在聊天,虽然看不清面容,却像极了他们曾经一起围在画架旁的模样。林叔的脚边,那片小雏菊开得正好,嫩黄的花瓣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撒了一地的星星,又像无数双眼睛,温柔地凝望着这个世界。
妮妮把照片轻轻贴在工作室的“生长墙”上。这面墙是阿哲特意刷的软木板,学员们的画稿、随手的涂鸦、远方寄来的照片,都可以贴在这里,像一棵不断生长的树,枝桠上挂满了时光的印记。照片正好贴在林叔画的《外婆的菜园》旁边,阳光透过窗棂斜射进来,给照片镀上了一层金边,林叔的笑容在光影里愈发温暖,仿佛下一秒就会从照片里走出来,背着帆布包说:“妮妮,今天我画了幅新画,你看这苹果画得像不像?”
她拿起桌上的桂花茶,轻轻吹了吹,喝了一口。茶的清甜混着槐花香在舌尖散开,先是一丝微苦,继而回甘,最后是满口的温润,像把那些带着阳光与风尘的旧时光,都酿成了这般温柔的味道。那味道里有林叔讲课的声音,有学员们的笑声,有画笔划过纸张的沙沙声,还有窗外四季更迭的风声,全都揉碎了,藏在这一口茶汤里。
这时,门口传来一阵轻轻的脚步声,像小猫踩在棉花上,停在门廊处便没了声响。片刻后,一个扎着马尾的女孩探进头来,头顶的阳光勾勒出她毛茸茸的轮廓,像一只受惊的小鹿。她手里紧紧攥着一幅卷起来的画,指节因为用力而有些发白,看到妮妮时,眼睛里闪过一丝紧张,又迅速被期待取代,那眼神像迷路的孩子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
“请问,这里是‘小雏菊与风’工作室吗?”女孩的声音细细软软的,带着点怯生生的试探,“我是从网上看到的,说这里可以学画画,想来……想来试试。”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像是怕被拒绝,又像是怕这美好只是一场梦。
妮妮抬眼望去,女孩的眼睛亮得惊人,像极了当年在插画交流会上遇见的阿柚,那是一种未经世事打磨的清澈,像浸在溪水里的黑曜石,能映出周遭的光影,也能照见心底的纯粹。那眼睛里有对未知的惶恐,却更多的是对热爱的渴望,像暗夜里跳动的烛火,微弱却执着。
妮妮笑了笑,抬手示意她进来:“当然是,快进来吧。刚泡的桂花茶还热着呢,喝一杯暖暖身子。”她的声音放得很柔,像春风拂过湖面,希望能驱散女孩心头的不安。
女孩像是松了口气,脸上露出一个腼腆的笑容,那笑容像雨后初晴时天边的彩虹,短暂却绚烂。她抱着画快步走进来,脚步轻快了许多,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她穿着一件浅蓝色的牛仔外套,洗得有些发白,袖口磨出了细细的毛边,却干净整洁。里面是件白色的T恤,胸前印着一朵小小的向日葵,花瓣朝着太阳的方向,充满了生机。裙摆随着脚步轻轻摆动,露出一双洗得干干净净的白球鞋,鞋边还沾着些许路上的泥土,像是从很远的地方赶来,走过了长长的路,才终于站到了这里。
“我叫小满。”女孩在离画架不远的藤椅上坐下,双手放在膝盖上,坐姿拘谨得像个上课的学生,“刚大学毕业,学的不是画画专业,就是……就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