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老大人心中早有准备,闻言立刻以头触地,声音带着惶恐与恳切:
“陛下息怒!陛下明鉴!老臣……老臣并非刻意隐瞒,实是……实是六皇子殿下,他……他一片纯孝爱父之心。
又心怀社稷,忧国忧民,老臣……老臣是被殿下的一片赤诚所感,这才……这才应允暂且保密啊!”
他巧妙地将责任引向了赵廷霄的“孝心”与“胸怀”。
景仁帝冷哼一声,他岂会不知这老臣是在避重就轻,找借口开脱?
但他并未立刻戳穿,而是顺着话头,语气放缓了些许,带着探究:
“哦?一片爱父之心?忧国忧民?你且细细说来,若有半句虚言,朕决不轻饶!”
丁老大人心中稍定,知道关键时候到了。
他依旧跪着,用充满感情的语气,将早已斟酌好的言辞娓娓道来:
“陛下,六皇子殿下……他……他命苦啊!”
丁老大人声音哽咽,“因其生母之事,殿下自幼便背负‘父不详’之名,在族中受尽白眼,遭人欺凌……
那些旁支子弟,动辄打骂,视他如蝼蚁……可怜殿下小小年纪,便尝尽世间冷暖……”
他观察着景仁帝的神色,见皇帝眉头微蹙,继续道:
“然殿下生母,乃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奇女子!
虽自身处境艰难,却从未在殿下面前抱怨过半句,反而悉心教导,教他识字明理,教他仁爱宽厚。
故殿下虽长于逆境,却心性坚韧,未曾愤世嫉俗,亦未变得扭曲阴暗,反而……
反而出落得气度沉静,见识不凡,一身才学,便是老臣也时常惊叹!”
“殿下他……心中对陛下,唯有孺慕之思啊!”
丁老大人动情地说,“当他从老臣这里得知自己身世后,并未被那突如其来的皇子身份和泼天富贵迷了心窍。
他当时便对老臣言道,‘我若就此回京,不过是凭借血脉得享尊荣,于国于民无益,亦恐让父皇因我长于民间而面上无光。
我当在外多学本领,他日若有机会,定要凭自身才学,为父皇分忧,为社稷效力!’”
“后来,北方大旱,陛下忧心。殿下得知后,殚精竭虑,查阅无数典籍,结合自身见闻,写出了那篇《论北地旱灾根治及流民安置长远策》。
他恳求老臣,莫要提及他,只望此策能解陛下之忧,利大夏万民……陛下,殿下他……他是一片赤子之心啊!”
丁老大人重重叩首,声音带着哭腔:“殿下还常说,‘未曾于父皇膝下承欢一日,未能让父皇以我为傲。
定要凭自己的本事,考取功名,堂堂正正地站在父皇面前!
到那时,才有脸面,唤他一声父皇!’陛下,六皇子他……他这是怕您瞧不起他,怕自己不够优秀,不配做您的儿子啊!”
这一番话,半真半假,情真意切,将一个身处逆境却自强不息、心怀家国又对父亲充满孺慕与忐忑的皇子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景仁帝端坐龙椅之上,面无表情,但那双握着扶手的指节,却微微泛白。
他生于皇家,长于深宫,见惯了父子猜忌、兄弟阋墙,为了权力骨肉相残更是寻常。
何曾听过这般纯粹、甚至带着几分“傻气”的父子亲情?
这份毫无功利色彩的孺慕之思,这份想要凭借自身努力赢得父亲认可的执着。
像一股暖流,猝不及防地撞入他冰冷已久的心湖,激起圈圈涟漪。
他沉默良久,殿内落针可闻。丁老大人伏在地上,心中亦是忐忑。
终于,景仁帝缓缓开口,声音听不出情绪,却已无之前的怒意:“朕……知道了。你起来吧。”
“谢陛下!”丁老大人心中一块大石落地,颤巍巍地站起身。
“那孩子……”景仁帝目光望向殿外,似乎想穿透重重宫墙,看到那个素未谋面的儿子。
“既然他有此志气,想要凭自己的本事考取功名,那……朕便等着。”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与考量:“朕倒要看看,朕的这个流落民间的皇儿,究竟能走到哪一步。”
他子嗣本来就不多,想要找出能力出众、心性纯良者,却寥寥无几。
大皇子愚懦,二皇子虽聪慧却过于依赖外戚,五皇子心机深沉姐小家子气很重……这个突然出现的六皇子,仅凭那篇策论,便已显露出不凡的格局与见识。
若他真能靠自己在科场搏出一番天地,届时……再亲自见上一见,细细考量,也未尝不可。
“此事,暂且不必声张。”景仁帝最后吩咐道,“一切,待科举之后再说。”
“老臣遵旨!”丁老大人恭敬应道,心中暗喜。
陛下既然愿意等,愿意看,那便是给了机会!接下来,就看殿下在科举中的表现了!
潜龙在渊,只待风云际会,便可一飞冲天!
而这场科举,便是赵廷霄走向那个波谲云诡的京城,踏上命运舞台的第一块重要踏脚石。
江水悠悠,客船顺流而下,两岸青山如黛,飞速向后掠去。
船头甲板上,陈耀祖、赵廷霄、王富贵、姚宗胜四人围聚在一起。
江风拂动他们的衣袂,也带来了离别的气息与对未来的凝重思量。
船只即将在一个岔道口短暂停靠,赵廷霄需在此下船,改走陆路前往白岩镇办理科举所需的一应手续,并与丁晓春会合,为接下来的院试及进京之事做准备。
分别前夕,四人特意避开其他乘客,在船头进行临行前最后一次密谈。
“廷霄兄,”陈耀祖率先开口,声音压得较低,确保只有他们四人能听见。
“此去,院试对你而言自当无虞。只是院试之后,你便要只身前往京城,那里龙潭虎穴,每走一步都需如履薄冰。
身边若无可信之人商议,实在令人放心不下。”
赵廷霄目光扫过三位挚友,眼神温暖而坦诚,他点了点头,沉声道:
“耀祖所言,正是我心中所虑。京城局势,比我们之前所知更为严峻。
大皇兄意外伤残,退出角逐;二皇兄势力日益坐大,咄咄逼人;
五皇兄亦非善与之辈,暗中布局。父皇……虽已知我存在,却态度不明,仍在观望。”
他将从丁老大人信中得知的最新情况简要说明。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格外郑重:“实不相瞒,此去京城,孤身一人,确感势单力薄。
我需要你们,需要你们几位的帮助。”
王富贵和姚宗胜闻言,神情一凛,立刻挺直了腰板。
赵廷霄继续道:“以我们几人如今的学问,考中秀才功名不在话下。
但我希望,诸君在院试之中,能尽力争取,名次尽量靠前,越前越好!”
他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待我到了京城,站稳脚跟之后,便会设法运作,争取几个国子监的入学名额。
国子监乃天下最高学府,汇聚英才,亦是结交人脉、观望时局之要地。
若我们能齐聚国子监,便可如往昔在鸿儒书院一般,互相扶持,共商大计!”
他看向三人,语气带着询问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恳切:
“只是……不知你们可愿随我前往京城?毕竟,京城距此千里之遥,此去便真是背井离乡,前路亦多艰险。”
“陛下息怒!陛下明鉴!老臣……老臣并非刻意隐瞒,实是……实是六皇子殿下,他……他一片纯孝爱父之心。
又心怀社稷,忧国忧民,老臣……老臣是被殿下的一片赤诚所感,这才……这才应允暂且保密啊!”
他巧妙地将责任引向了赵廷霄的“孝心”与“胸怀”。
景仁帝冷哼一声,他岂会不知这老臣是在避重就轻,找借口开脱?
但他并未立刻戳穿,而是顺着话头,语气放缓了些许,带着探究:
“哦?一片爱父之心?忧国忧民?你且细细说来,若有半句虚言,朕决不轻饶!”
丁老大人心中稍定,知道关键时候到了。
他依旧跪着,用充满感情的语气,将早已斟酌好的言辞娓娓道来:
“陛下,六皇子殿下……他……他命苦啊!”
丁老大人声音哽咽,“因其生母之事,殿下自幼便背负‘父不详’之名,在族中受尽白眼,遭人欺凌……
那些旁支子弟,动辄打骂,视他如蝼蚁……可怜殿下小小年纪,便尝尽世间冷暖……”
他观察着景仁帝的神色,见皇帝眉头微蹙,继续道:
“然殿下生母,乃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奇女子!
虽自身处境艰难,却从未在殿下面前抱怨过半句,反而悉心教导,教他识字明理,教他仁爱宽厚。
故殿下虽长于逆境,却心性坚韧,未曾愤世嫉俗,亦未变得扭曲阴暗,反而……
反而出落得气度沉静,见识不凡,一身才学,便是老臣也时常惊叹!”
“殿下他……心中对陛下,唯有孺慕之思啊!”
丁老大人动情地说,“当他从老臣这里得知自己身世后,并未被那突如其来的皇子身份和泼天富贵迷了心窍。
他当时便对老臣言道,‘我若就此回京,不过是凭借血脉得享尊荣,于国于民无益,亦恐让父皇因我长于民间而面上无光。
我当在外多学本领,他日若有机会,定要凭自身才学,为父皇分忧,为社稷效力!’”
“后来,北方大旱,陛下忧心。殿下得知后,殚精竭虑,查阅无数典籍,结合自身见闻,写出了那篇《论北地旱灾根治及流民安置长远策》。
他恳求老臣,莫要提及他,只望此策能解陛下之忧,利大夏万民……陛下,殿下他……他是一片赤子之心啊!”
丁老大人重重叩首,声音带着哭腔:“殿下还常说,‘未曾于父皇膝下承欢一日,未能让父皇以我为傲。
定要凭自己的本事,考取功名,堂堂正正地站在父皇面前!
到那时,才有脸面,唤他一声父皇!’陛下,六皇子他……他这是怕您瞧不起他,怕自己不够优秀,不配做您的儿子啊!”
这一番话,半真半假,情真意切,将一个身处逆境却自强不息、心怀家国又对父亲充满孺慕与忐忑的皇子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景仁帝端坐龙椅之上,面无表情,但那双握着扶手的指节,却微微泛白。
他生于皇家,长于深宫,见惯了父子猜忌、兄弟阋墙,为了权力骨肉相残更是寻常。
何曾听过这般纯粹、甚至带着几分“傻气”的父子亲情?
这份毫无功利色彩的孺慕之思,这份想要凭借自身努力赢得父亲认可的执着。
像一股暖流,猝不及防地撞入他冰冷已久的心湖,激起圈圈涟漪。
他沉默良久,殿内落针可闻。丁老大人伏在地上,心中亦是忐忑。
终于,景仁帝缓缓开口,声音听不出情绪,却已无之前的怒意:“朕……知道了。你起来吧。”
“谢陛下!”丁老大人心中一块大石落地,颤巍巍地站起身。
“那孩子……”景仁帝目光望向殿外,似乎想穿透重重宫墙,看到那个素未谋面的儿子。
“既然他有此志气,想要凭自己的本事考取功名,那……朕便等着。”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与考量:“朕倒要看看,朕的这个流落民间的皇儿,究竟能走到哪一步。”
他子嗣本来就不多,想要找出能力出众、心性纯良者,却寥寥无几。
大皇子愚懦,二皇子虽聪慧却过于依赖外戚,五皇子心机深沉姐小家子气很重……这个突然出现的六皇子,仅凭那篇策论,便已显露出不凡的格局与见识。
若他真能靠自己在科场搏出一番天地,届时……再亲自见上一见,细细考量,也未尝不可。
“此事,暂且不必声张。”景仁帝最后吩咐道,“一切,待科举之后再说。”
“老臣遵旨!”丁老大人恭敬应道,心中暗喜。
陛下既然愿意等,愿意看,那便是给了机会!接下来,就看殿下在科举中的表现了!
潜龙在渊,只待风云际会,便可一飞冲天!
而这场科举,便是赵廷霄走向那个波谲云诡的京城,踏上命运舞台的第一块重要踏脚石。
江水悠悠,客船顺流而下,两岸青山如黛,飞速向后掠去。
船头甲板上,陈耀祖、赵廷霄、王富贵、姚宗胜四人围聚在一起。
江风拂动他们的衣袂,也带来了离别的气息与对未来的凝重思量。
船只即将在一个岔道口短暂停靠,赵廷霄需在此下船,改走陆路前往白岩镇办理科举所需的一应手续,并与丁晓春会合,为接下来的院试及进京之事做准备。
分别前夕,四人特意避开其他乘客,在船头进行临行前最后一次密谈。
“廷霄兄,”陈耀祖率先开口,声音压得较低,确保只有他们四人能听见。
“此去,院试对你而言自当无虞。只是院试之后,你便要只身前往京城,那里龙潭虎穴,每走一步都需如履薄冰。
身边若无可信之人商议,实在令人放心不下。”
赵廷霄目光扫过三位挚友,眼神温暖而坦诚,他点了点头,沉声道:
“耀祖所言,正是我心中所虑。京城局势,比我们之前所知更为严峻。
大皇兄意外伤残,退出角逐;二皇兄势力日益坐大,咄咄逼人;
五皇兄亦非善与之辈,暗中布局。父皇……虽已知我存在,却态度不明,仍在观望。”
他将从丁老大人信中得知的最新情况简要说明。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格外郑重:“实不相瞒,此去京城,孤身一人,确感势单力薄。
我需要你们,需要你们几位的帮助。”
王富贵和姚宗胜闻言,神情一凛,立刻挺直了腰板。
赵廷霄继续道:“以我们几人如今的学问,考中秀才功名不在话下。
但我希望,诸君在院试之中,能尽力争取,名次尽量靠前,越前越好!”
他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待我到了京城,站稳脚跟之后,便会设法运作,争取几个国子监的入学名额。
国子监乃天下最高学府,汇聚英才,亦是结交人脉、观望时局之要地。
若我们能齐聚国子监,便可如往昔在鸿儒书院一般,互相扶持,共商大计!”
他看向三人,语气带着询问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恳切:
“只是……不知你们可愿随我前往京城?毕竟,京城距此千里之遥,此去便真是背井离乡,前路亦多艰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