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句话,如同巨石投入深潭,在百官心中激起千层浪!
淮江流域,乃大夏赋税重地,人口稠密,一旦泛滥,后果不堪设想!
景仁帝将奏报递给身旁的内侍,示意其宣读。
内侍尖细的声音在寂静的大殿中回荡,详细禀报了灾情:
淮江中游凌州段,因连降暴雨,堤防溃决百余丈,洪水肆虐,淹没良田村庄无数,灾民流离失所,恐有瘟疫之险,情况万分危急!
“众卿家,”景仁帝目光扫过丹陛下的群臣,尤其是几位已成年的皇子。
“淮江决堤,百万黎民陷于水火。赈灾如救火,刻不容缓!
需立刻选派得力干员,前往凌州,主持赈灾事宜,安抚流民,堵住决口,重建家园!
不知……哪位爱卿,或哪位皇儿,愿为朕分忧,担此重任?”
他的目光首先落在了二皇子宇文拓身上。
宇文拓之前曾在工部观政,参与过一些小型水利工程的修缮,在朝中素有“干练”之名。
然而,感受到父皇的目光,宇文玦却微微垂下了眼睑,上前一步,语气“诚恳”地奏道:
“父皇,儿臣深知此事关乎国本,心急如焚!然则,儿臣近日偶感风寒,身体不适,恐难以承受凌州奔波劳碌与水湿之气。
若因儿臣之故延误灾情,儿臣万死难赎!还请父皇另择贤能!”
他言辞恳切,仿佛真的病体缠身,实则心中清楚,此次凌州灾情异常严重,决口宽阔,流民数十万。
赈灾钱粮、物资调配、疫病防控、乃至地方势力盘根错节,皆是难题。
成功了固然是大功一件,但若稍有差池,便是身败名裂,甚至可能被政敌抓住把柄,万劫不复。
更何况朝中精通水利的几位大臣早就已经致仕,更是没有什么可堪大用之人。
风险太大,他不敢赌。
景仁帝眼中闪过一丝失望,目光又转向五皇子宇文琛。宇文琛素以“机智过人”着称。
宇文琛感受到目光,心中也是一凛。他虽心机城府,样样不缺,但也知道这浑水不好蹚。
他出列道:“父皇!儿臣恨不能立刻飞赴凌州,斩妖除魔,平定水患!但……但儿臣于水利一道,实是……实是一窍不通!
若贸然前往,只怕好心办了坏事,反误了救灾大事。儿臣以为,此事还需精通水利、老成持重之臣前往,方为稳妥!”
他将自己撇得干干净净,把皮球踢了回去。
其他几位年长些的皇子,要么如大皇子宇文珏因腿疾早已不参与政事。
要么自知能力不足,更是噤若寒蝉,不敢与景仁帝的目光对视。
而那些平日里高谈阔论、争权夺利的朝臣们,此刻也纷纷变成了锯嘴的葫芦。
工部尚书低着头,仿佛在研究自己笏板上的纹路;
户部尚书则一脸愁苦,似乎在计算着赈灾需要耗费的巨额钱粮;
其他各部官员更是眼观鼻,鼻观心,生怕被皇帝点名。
谁都知道,这是个烫手山芋,接好了未必能一步登天,接砸了却必定前程尽毁。
一时间,庄严肃穆的金銮殿上,竟陷入了诡异的沉默。
只有那宣读灾情的奏报声,仿佛还在空气中回荡,嘲笑着这满朝的“栋梁之材”。
景仁帝看着底下这群默不作声的儿子和臣子,一股难以言喻的无力感和怒火涌上心头。
这就是他寄予厚望的继承人?这就是他倚为臂膀的朝廷重臣?
平日里争权夺利、结党营私一个比一个厉害,到了国家危难、黎民受苦之际,却个个畏缩不前!
他的脸色越来越沉,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龙椅的扶手,那“笃笃”的轻响,在寂静的大殿中显得格外清晰,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沉默与皇帝的失望即将达到顶点之时,一个清朗而坚定的声音,自大殿后方,皇子旁听序列中响起:
“父皇!儿臣愿往凌州,主持赈灾事宜!”
声音不高,却如同惊雷,瞬间打破了殿内的死寂!
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声音来源!
只见六皇子宇文霄,已然出列,身姿挺拔如松,面容沉静,目光坚定地望向龙椅上的景仁帝。
竟然是他?!那个刚刚认祖归宗不久、在朝中毫无根基、甚至一度被众人认为“不识时务”的六皇子?!
刹那间,各种复杂的目光交织在宇文霄身上——震惊、错愕、不可思议、嘲讽、以及……看笑话的戏谑。
二皇子宇文拓眼中闪过一丝讥诮,心中暗道:
“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这等棘手之事也敢揽?看来之前高估他了,不过是个急于表现、自取灭亡的蠢货!”
五皇子宇文琛更是几乎要冷笑出声,觉得这老六简直是疯了,去抢这么一个注定要砸在手里的破差事。
其他皇子和大臣们也多是类似想法,觉得宇文霄此举无异于政治自杀。
然而,龙椅上的景仁帝,在最初的惊讶之后,看着那个在众目睽睽之下挺身而出的儿子,眼中却骤然爆发出难以掩饰的欣慰与激赏!
在所有人都选择明哲保身的时候,是这个流落民间多年、刚刚回归的儿子,站了出来,愿意为他分忧,为天下黎民请命!
这份胆识,这份担当,这份不计个人得失的赤子之心,如何不让他这为君为父者感到动容?
“霄儿,”景仁帝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你……可知凌州灾情之严重?可知此去千头万绪,困难重重?你……有把握吗?”
宇文霄迎接着父皇和满朝文武审视的目光,毫无惧色,他再次躬身,声音清晰而沉稳:
“回父皇!儿臣深知凌州灾情紧急,亦知前路艰难!
儿臣不敢妄言有十足把握,但儿臣愿立下军令状!
此去凌州,定当竭尽全力,安抚灾民,堵塞决口!若不能控制灾情,儿臣愿受任何处罚,绝无怨言!”
他顿了顿,继续道:“儿臣虽才疏学浅,于水利一道亦非专精。
但儿臣知道,赈灾如救火,首要在于决心与行动!
儿臣愿亲临一线,与灾民同甘共苦,与将士们并肩作战!
儿臣更相信,朝廷上下同心,定能克服万难!恳请父皇,给儿臣这个机会,让儿臣为我大夏百姓,尽一份心力!”
这一番话,掷地有声,既表明了决心,也承认了困难,更展现了一种务实的态度和与民同在的信念。
景仁帝看着儿子那坚毅的眼神,听着他那诚恳而有力的话语,心中最后一丝疑虑也烟消云散。
他猛地一拍龙椅扶手,朗声道:“好!好!朕准奏!即命六皇子宇文霄为钦差大臣,全权负责凌州赈灾事宜!
赐尚方宝剑,准你便宜行事!工部、户部、太医院需全力配合,若有怠慢,犹如此案!” 他声若洪钟,带着帝王的决断与支持。
“儿臣(臣)领旨!谢父皇(陛下)恩典!”宇文霄与相关官员齐声应道。
朝会在一片复杂的氛围中结束。宇文霄在众人或敬佩、或担忧、或更多是幸灾乐祸的目光中,坦然步出金銮殿。
他知道,这将是他回归以来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一次巨大的机遇。
淮江流域,乃大夏赋税重地,人口稠密,一旦泛滥,后果不堪设想!
景仁帝将奏报递给身旁的内侍,示意其宣读。
内侍尖细的声音在寂静的大殿中回荡,详细禀报了灾情:
淮江中游凌州段,因连降暴雨,堤防溃决百余丈,洪水肆虐,淹没良田村庄无数,灾民流离失所,恐有瘟疫之险,情况万分危急!
“众卿家,”景仁帝目光扫过丹陛下的群臣,尤其是几位已成年的皇子。
“淮江决堤,百万黎民陷于水火。赈灾如救火,刻不容缓!
需立刻选派得力干员,前往凌州,主持赈灾事宜,安抚流民,堵住决口,重建家园!
不知……哪位爱卿,或哪位皇儿,愿为朕分忧,担此重任?”
他的目光首先落在了二皇子宇文拓身上。
宇文拓之前曾在工部观政,参与过一些小型水利工程的修缮,在朝中素有“干练”之名。
然而,感受到父皇的目光,宇文玦却微微垂下了眼睑,上前一步,语气“诚恳”地奏道:
“父皇,儿臣深知此事关乎国本,心急如焚!然则,儿臣近日偶感风寒,身体不适,恐难以承受凌州奔波劳碌与水湿之气。
若因儿臣之故延误灾情,儿臣万死难赎!还请父皇另择贤能!”
他言辞恳切,仿佛真的病体缠身,实则心中清楚,此次凌州灾情异常严重,决口宽阔,流民数十万。
赈灾钱粮、物资调配、疫病防控、乃至地方势力盘根错节,皆是难题。
成功了固然是大功一件,但若稍有差池,便是身败名裂,甚至可能被政敌抓住把柄,万劫不复。
更何况朝中精通水利的几位大臣早就已经致仕,更是没有什么可堪大用之人。
风险太大,他不敢赌。
景仁帝眼中闪过一丝失望,目光又转向五皇子宇文琛。宇文琛素以“机智过人”着称。
宇文琛感受到目光,心中也是一凛。他虽心机城府,样样不缺,但也知道这浑水不好蹚。
他出列道:“父皇!儿臣恨不能立刻飞赴凌州,斩妖除魔,平定水患!但……但儿臣于水利一道,实是……实是一窍不通!
若贸然前往,只怕好心办了坏事,反误了救灾大事。儿臣以为,此事还需精通水利、老成持重之臣前往,方为稳妥!”
他将自己撇得干干净净,把皮球踢了回去。
其他几位年长些的皇子,要么如大皇子宇文珏因腿疾早已不参与政事。
要么自知能力不足,更是噤若寒蝉,不敢与景仁帝的目光对视。
而那些平日里高谈阔论、争权夺利的朝臣们,此刻也纷纷变成了锯嘴的葫芦。
工部尚书低着头,仿佛在研究自己笏板上的纹路;
户部尚书则一脸愁苦,似乎在计算着赈灾需要耗费的巨额钱粮;
其他各部官员更是眼观鼻,鼻观心,生怕被皇帝点名。
谁都知道,这是个烫手山芋,接好了未必能一步登天,接砸了却必定前程尽毁。
一时间,庄严肃穆的金銮殿上,竟陷入了诡异的沉默。
只有那宣读灾情的奏报声,仿佛还在空气中回荡,嘲笑着这满朝的“栋梁之材”。
景仁帝看着底下这群默不作声的儿子和臣子,一股难以言喻的无力感和怒火涌上心头。
这就是他寄予厚望的继承人?这就是他倚为臂膀的朝廷重臣?
平日里争权夺利、结党营私一个比一个厉害,到了国家危难、黎民受苦之际,却个个畏缩不前!
他的脸色越来越沉,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龙椅的扶手,那“笃笃”的轻响,在寂静的大殿中显得格外清晰,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沉默与皇帝的失望即将达到顶点之时,一个清朗而坚定的声音,自大殿后方,皇子旁听序列中响起:
“父皇!儿臣愿往凌州,主持赈灾事宜!”
声音不高,却如同惊雷,瞬间打破了殿内的死寂!
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声音来源!
只见六皇子宇文霄,已然出列,身姿挺拔如松,面容沉静,目光坚定地望向龙椅上的景仁帝。
竟然是他?!那个刚刚认祖归宗不久、在朝中毫无根基、甚至一度被众人认为“不识时务”的六皇子?!
刹那间,各种复杂的目光交织在宇文霄身上——震惊、错愕、不可思议、嘲讽、以及……看笑话的戏谑。
二皇子宇文拓眼中闪过一丝讥诮,心中暗道:
“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这等棘手之事也敢揽?看来之前高估他了,不过是个急于表现、自取灭亡的蠢货!”
五皇子宇文琛更是几乎要冷笑出声,觉得这老六简直是疯了,去抢这么一个注定要砸在手里的破差事。
其他皇子和大臣们也多是类似想法,觉得宇文霄此举无异于政治自杀。
然而,龙椅上的景仁帝,在最初的惊讶之后,看着那个在众目睽睽之下挺身而出的儿子,眼中却骤然爆发出难以掩饰的欣慰与激赏!
在所有人都选择明哲保身的时候,是这个流落民间多年、刚刚回归的儿子,站了出来,愿意为他分忧,为天下黎民请命!
这份胆识,这份担当,这份不计个人得失的赤子之心,如何不让他这为君为父者感到动容?
“霄儿,”景仁帝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你……可知凌州灾情之严重?可知此去千头万绪,困难重重?你……有把握吗?”
宇文霄迎接着父皇和满朝文武审视的目光,毫无惧色,他再次躬身,声音清晰而沉稳:
“回父皇!儿臣深知凌州灾情紧急,亦知前路艰难!
儿臣不敢妄言有十足把握,但儿臣愿立下军令状!
此去凌州,定当竭尽全力,安抚灾民,堵塞决口!若不能控制灾情,儿臣愿受任何处罚,绝无怨言!”
他顿了顿,继续道:“儿臣虽才疏学浅,于水利一道亦非专精。
但儿臣知道,赈灾如救火,首要在于决心与行动!
儿臣愿亲临一线,与灾民同甘共苦,与将士们并肩作战!
儿臣更相信,朝廷上下同心,定能克服万难!恳请父皇,给儿臣这个机会,让儿臣为我大夏百姓,尽一份心力!”
这一番话,掷地有声,既表明了决心,也承认了困难,更展现了一种务实的态度和与民同在的信念。
景仁帝看着儿子那坚毅的眼神,听着他那诚恳而有力的话语,心中最后一丝疑虑也烟消云散。
他猛地一拍龙椅扶手,朗声道:“好!好!朕准奏!即命六皇子宇文霄为钦差大臣,全权负责凌州赈灾事宜!
赐尚方宝剑,准你便宜行事!工部、户部、太医院需全力配合,若有怠慢,犹如此案!” 他声若洪钟,带着帝王的决断与支持。
“儿臣(臣)领旨!谢父皇(陛下)恩典!”宇文霄与相关官员齐声应道。
朝会在一片复杂的氛围中结束。宇文霄在众人或敬佩、或担忧、或更多是幸灾乐祸的目光中,坦然步出金銮殿。
他知道,这将是他回归以来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一次巨大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