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底的最后一日,铅灰色的天空总算透出几分柔和的光,潜邸里洗去了连日来因高曦月禁足、位分风波攒下的沉郁,处处张灯结彩,像被一层暖红的光晕裹住。廊下挂着的红灯笼,是内务府刚送来的宫样款式,绢面绣着缠枝莲纹,被寒风吹得轻轻摇晃,光影落在青砖地的残雪上,竟把那冻得发硬的雪粒都染了几分暖意;正院门口的朱红立柱上,贴着烫金的春联,字是弘历亲笔写的,笔力遒劲,“一元复始”的横批下,小丫鬟们捧着漆木托盘穿梭其间,托盘里是刚炸好的馓子、裹着芝麻的糖瓜,还有切成小块的冻梨,空气中飘着蜜香、油香与松枝的清冽气息——那是婆子们在院子角落燃了松针,说是“驱邪迎福”,是老辈子传下来的过年规矩。
金玉妍住的西跨院,也被澜翠收拾得有了几分年味。窗台上摆着两盆水仙,是前几日富察福晋赏的,嫩绿的叶片间冒出星星点点的花苞,透着股清润的生气;门上贴了张小小的“福”字,是澜翠照着样子描的,笔画虽有些歪歪扭扭,却透着十足的认真。澜翠一早就在屋里忙活着,把金玉妍那件石青色暗纹旗装铺在竹榻上,用烧得温热的熨斗细细熨烫,蒸汽氤氲间,旗装下摆绣的暗纹兰草渐渐清晰——那是她去年秋天亲手绣的,针脚细密,不仔细看几乎瞧不出来。
“主子,您瞧这熨得平不平?”澜翠把熨斗放在铜盆里,拿起旗装抖了抖,又将一支素银簪子摆在镜前的描金匣子里,簪头是朵小小的兰花,花瓣打磨得圆润光滑,“今日除夕,府里都热闹着,您就戴这支簪子?要不要换支金的?前儿四爷赏的那支赤金嵌珠簪,戴着多喜庆。”
金玉妍正坐在窗边的玫瑰椅上描绣样,闻言抬头笑了笑。她穿着件月白色的家常夹袄,袖口磨出了淡淡的毛边,却洗得干干净净。指尖捏着一根细细的绣花针,针脚密得像蚊足,正落在素色锦缎上——绣的仍是那株兰草,叶片舒展,花苞半含,是弘历上个月随口提过的“最见风骨”的样子。她把绣绷轻轻放在膝头,声音温软:“不必了,素净点好。今日要去正院陪福晋和四爷守岁,太扎眼了反倒不好。”
澜翠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拿起帕子擦了擦镜台:“也是,高侧福晋那边刚解禁,要是瞧见您穿戴得风光,指不定又要挑刺。”她想起前几日高曦月院里的丫鬟路过西跨院时,那阴阳怪气的眼神,忍不住撇了撇嘴,“不过主子您也别怕,如今四爷心里向着您,就算她闹,也闹不出什么名堂。”
金玉妍没接话,只拿起绣针继续描补。她心里清楚,弘历的“向着”,从来都不是无条件的。高曦月的家世摆在那里,镶黄旗高佳氏,父亲是大学士高斌,在朝中根基深厚,弘历如今正是需要拉拢朝臣的时候,绝不会真的为了她,与高佳氏撕破脸。所谓的“禁足”,不过是敲打,是做给外人看的姿态罢了。
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轻叩声,跟着是正院小丫鬟青黛的声音:“金主子,福晋让奴才来请您,说是正院布置守岁宴,人手不够,想让您过去搭把手。”
金玉妍放下绣绷,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襟,又对着镜子理了理鬓发——她没擦脂粉,脸上只带着几分自然的白皙,鬓边别了朵新鲜的腊梅,是清晨澜翠在院子里折的,带着点清冷的香气。“知道了,这就去。”她应了声,跟着青黛往外走。
路过偏院时,金玉妍下意识地顿了顿脚步。偏院的朱漆门虚掩着,门环上积着薄薄一层雪,显然是许久没人好好擦拭了。院里静悄悄的,连个守在门口的丫鬟都没有,只有墙角那株老槐树,枝桠光秃秃的,上面积着厚雪,像披了件破烂的白棉袄。昨日她从富察氏那里听说,高曦月被解禁了,弘历免了她的禁足,却没让她来正院帮忙,也没提让她参与守岁宴——这是比禁足更狠的敲打,明着告诉所有人,谁才是潜邸的主子,谁才是那个可以被随意拿捏的。
“主子,别看了,风大,咱们快走吧。”澜翠拉了拉她的袖子,声音压得低低的,“方才我瞧见画春在院里扫雪,那眼神凶得很,要是被她看见您在这儿,指不定又要添油加醋地告诉高侧福晋。”
金玉妍点点头,收回目光。她能想象到高曦月此刻的模样——定是坐在屋里,对着满桌的冷菜冷饭,气得浑身发抖,却又不敢发作。可越是这样,高曦月心里的恨就越深,将来一旦有机会,只会变本加厉地报复。只是眼下除夕,总算是能安稳一日,她不愿在这时候节外生枝。
正院里早已忙开了。青石板路上洒了松针,踩上去沙沙作响;廊下挂着的宫灯比别处更亮,连廊柱上都缠了红绸子,透着股隆重的喜气。富察氏穿着一身正红色的旗装,料子是上好的云锦,上面用金线绣着凤凰穿牡丹的纹样,鬓边插着支赤金点翠的凤钗,钗尾垂着的珍珠流苏,走路时轻轻摇晃,衬得她本就端庄的眉眼,多了几分贵气。她正站在堂屋门口,指挥着婆子们摆放桌椅,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圆桌再往中间挪挪,避着点门口的风;银器要擦得亮些,四爷最忌讳餐具上有水渍。”
陈格格也来了,穿着件浅粉色的缎面袄子,外面罩着件水绿色的披风,披风领口绣着一圈兔毛,衬得她脸色格外红润。她挺着七个月的肚子,行动已经有些不便,由贴身丫鬟扶着,在一旁小心地帮着递东西——一会儿给婆子们递帕子,一会儿帮着整理桌上的干果碟,脸上带着腼腆的笑意,像个刚出阁的小姑娘。
“来了?”富察氏见金玉妍进来,脸上的严肃淡了些,笑着招手让她过去,“快过来帮我看看,这桌布的颜色,配这银器好不好看?我瞧着总觉得差了点什么。”
金玉妍走上前,仔细瞧了瞧。桌上铺着块月白色的软缎桌布,上面绣着细密的云纹,摸上去光滑柔软;摆着的银器是去年内务府赏的,包括酒壶、酒杯、碗碟,都是亮闪闪的,映着宫灯的光,晃得人眼睛都有些花。她沉吟了一下,说道:“福晋眼光好,月白色的桌布配亮银的餐具,干净又雅致,正好衬着今日的菜色——一会儿小厨房要上的‘年年有余’是清蒸鱼,‘吉祥如意’是白切鸡,都是素净的颜色,配着这桌布银器,看着就清爽,也符合四爷
金玉妍住的西跨院,也被澜翠收拾得有了几分年味。窗台上摆着两盆水仙,是前几日富察福晋赏的,嫩绿的叶片间冒出星星点点的花苞,透着股清润的生气;门上贴了张小小的“福”字,是澜翠照着样子描的,笔画虽有些歪歪扭扭,却透着十足的认真。澜翠一早就在屋里忙活着,把金玉妍那件石青色暗纹旗装铺在竹榻上,用烧得温热的熨斗细细熨烫,蒸汽氤氲间,旗装下摆绣的暗纹兰草渐渐清晰——那是她去年秋天亲手绣的,针脚细密,不仔细看几乎瞧不出来。
“主子,您瞧这熨得平不平?”澜翠把熨斗放在铜盆里,拿起旗装抖了抖,又将一支素银簪子摆在镜前的描金匣子里,簪头是朵小小的兰花,花瓣打磨得圆润光滑,“今日除夕,府里都热闹着,您就戴这支簪子?要不要换支金的?前儿四爷赏的那支赤金嵌珠簪,戴着多喜庆。”
金玉妍正坐在窗边的玫瑰椅上描绣样,闻言抬头笑了笑。她穿着件月白色的家常夹袄,袖口磨出了淡淡的毛边,却洗得干干净净。指尖捏着一根细细的绣花针,针脚密得像蚊足,正落在素色锦缎上——绣的仍是那株兰草,叶片舒展,花苞半含,是弘历上个月随口提过的“最见风骨”的样子。她把绣绷轻轻放在膝头,声音温软:“不必了,素净点好。今日要去正院陪福晋和四爷守岁,太扎眼了反倒不好。”
澜翠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拿起帕子擦了擦镜台:“也是,高侧福晋那边刚解禁,要是瞧见您穿戴得风光,指不定又要挑刺。”她想起前几日高曦月院里的丫鬟路过西跨院时,那阴阳怪气的眼神,忍不住撇了撇嘴,“不过主子您也别怕,如今四爷心里向着您,就算她闹,也闹不出什么名堂。”
金玉妍没接话,只拿起绣针继续描补。她心里清楚,弘历的“向着”,从来都不是无条件的。高曦月的家世摆在那里,镶黄旗高佳氏,父亲是大学士高斌,在朝中根基深厚,弘历如今正是需要拉拢朝臣的时候,绝不会真的为了她,与高佳氏撕破脸。所谓的“禁足”,不过是敲打,是做给外人看的姿态罢了。
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轻叩声,跟着是正院小丫鬟青黛的声音:“金主子,福晋让奴才来请您,说是正院布置守岁宴,人手不够,想让您过去搭把手。”
金玉妍放下绣绷,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襟,又对着镜子理了理鬓发——她没擦脂粉,脸上只带着几分自然的白皙,鬓边别了朵新鲜的腊梅,是清晨澜翠在院子里折的,带着点清冷的香气。“知道了,这就去。”她应了声,跟着青黛往外走。
路过偏院时,金玉妍下意识地顿了顿脚步。偏院的朱漆门虚掩着,门环上积着薄薄一层雪,显然是许久没人好好擦拭了。院里静悄悄的,连个守在门口的丫鬟都没有,只有墙角那株老槐树,枝桠光秃秃的,上面积着厚雪,像披了件破烂的白棉袄。昨日她从富察氏那里听说,高曦月被解禁了,弘历免了她的禁足,却没让她来正院帮忙,也没提让她参与守岁宴——这是比禁足更狠的敲打,明着告诉所有人,谁才是潜邸的主子,谁才是那个可以被随意拿捏的。
“主子,别看了,风大,咱们快走吧。”澜翠拉了拉她的袖子,声音压得低低的,“方才我瞧见画春在院里扫雪,那眼神凶得很,要是被她看见您在这儿,指不定又要添油加醋地告诉高侧福晋。”
金玉妍点点头,收回目光。她能想象到高曦月此刻的模样——定是坐在屋里,对着满桌的冷菜冷饭,气得浑身发抖,却又不敢发作。可越是这样,高曦月心里的恨就越深,将来一旦有机会,只会变本加厉地报复。只是眼下除夕,总算是能安稳一日,她不愿在这时候节外生枝。
正院里早已忙开了。青石板路上洒了松针,踩上去沙沙作响;廊下挂着的宫灯比别处更亮,连廊柱上都缠了红绸子,透着股隆重的喜气。富察氏穿着一身正红色的旗装,料子是上好的云锦,上面用金线绣着凤凰穿牡丹的纹样,鬓边插着支赤金点翠的凤钗,钗尾垂着的珍珠流苏,走路时轻轻摇晃,衬得她本就端庄的眉眼,多了几分贵气。她正站在堂屋门口,指挥着婆子们摆放桌椅,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圆桌再往中间挪挪,避着点门口的风;银器要擦得亮些,四爷最忌讳餐具上有水渍。”
陈格格也来了,穿着件浅粉色的缎面袄子,外面罩着件水绿色的披风,披风领口绣着一圈兔毛,衬得她脸色格外红润。她挺着七个月的肚子,行动已经有些不便,由贴身丫鬟扶着,在一旁小心地帮着递东西——一会儿给婆子们递帕子,一会儿帮着整理桌上的干果碟,脸上带着腼腆的笑意,像个刚出阁的小姑娘。
“来了?”富察氏见金玉妍进来,脸上的严肃淡了些,笑着招手让她过去,“快过来帮我看看,这桌布的颜色,配这银器好不好看?我瞧着总觉得差了点什么。”
金玉妍走上前,仔细瞧了瞧。桌上铺着块月白色的软缎桌布,上面绣着细密的云纹,摸上去光滑柔软;摆着的银器是去年内务府赏的,包括酒壶、酒杯、碗碟,都是亮闪闪的,映着宫灯的光,晃得人眼睛都有些花。她沉吟了一下,说道:“福晋眼光好,月白色的桌布配亮银的餐具,干净又雅致,正好衬着今日的菜色——一会儿小厨房要上的‘年年有余’是清蒸鱼,‘吉祥如意’是白切鸡,都是素净的颜色,配着这桌布银器,看着就清爽,也符合四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