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一的晨光,带着夏末特有的温润,透过紫禁城的红墙琉璃瓦,洒在启祥宫的庭院里。金玉妍已端坐在梳妆台前,由澜翠为她梳理发髻——乌润的长发如瀑布般垂落,澜翠握着一把象牙梳,梳齿轻轻划过发丝,每一下都格外轻柔,生怕扯疼了她。
“娘娘,今日穿这身石青色绣玉兰的宫装如何?”澜翠放下梳子,从衣架上取下一件叠得方方正正的宫装,轻轻展开。衣料是内务府上月新贡的杭绸,触手冰凉柔滑,石青色的底色上,领口与袖口用银线绣着舒展的玉兰花瓣,花瓣边缘还缀着几缕极细的金线,在晨光下若隐若现——既符合嫔位“衣色用石青、绣纹不逾四爪”的规制,又不似正红、明黄那般张扬,恰好衬得金玉妍眉眼间的清丽与沉稳。
金玉妍对着镜中映出的衣影颔首,指尖拂过袖口的玉兰纹:“就这件吧。首饰别太繁复,那支点翠嵌珠钗刚好,再配一对银镶珍珠耳坠,颈间戴条细银链,串一颗东珠便可。”她顿了顿,特意叮嘱,“别太素净,显得怠慢;也别过了头,免得落个‘僭越’的话柄。”
她深知,每月初一向太后请安的日子,从不是简单的“问安”二字。太后居于慈宁宫,看似不问后宫琐事,实则是后宫权力的“定海神针”,每一位嫔妃的穿戴、言行、甚至眼神,都会成为她衡量其心思、家世、野心的标尺。尤其是她出身李朝,虽已入大清后宫封嫔,却始终背着“外邦女子”的标签——太后素来重视“满蒙联姻”“根正苗红”,对她这样的“异域嫔妃”,难免多几分审视与提防。
梳妆妥当,澜翠将早已备好的礼盒捧过来。礼盒是用上好的紫檀木打造,盒面描着金纹缠枝莲,边角包着铜皮,既显贵重,又不失雅致。“娘娘,李朝进贡的雨前龙井已经装好了,用的是双层锡罐,防潮得很。”澜翠打开盒盖,里面并排放着两个锡罐,罐身刻着李朝文字,“这是使馆的人特意送来的头春茶,比内务府库房里存的李朝茶更鲜嫩,您闻闻。”
金玉妍俯身,轻轻掀开锡罐盖子,一股清冽的茶香扑面而来,带着雨后草木的清新气息。她满意地点点头:“选得好。这茶叶既合了‘家乡特产’的由头,又比寻常贡品特别,送太后最合适——既显心意,又不至于太过张扬,免得被人说‘刻意炫技,讨好太后’。”
正说着,负责洒扫的春红端着一盆温水走进来,手里还捧着一方叠好的素色绢帕:“娘娘,该净手了。外面天热,奴婢特意晾了温水,不冰手。”金玉妍接过绢帕,擦了擦手,见春红眼神里带着几分担忧,便笑着道:“放心,不过是去慈宁宫请安,本宫心里有数。”
春红连忙低下头:“奴才知道娘娘聪慧,只是……只是听说太后娘娘素来严厉,怕您受委屈。”金玉妍拍了拍她的手:“放心,太后是皇上的额娘,也是后宫的长辈,只要本宫守规矩、懂分寸,她不会为难本宫。你在宫里好好盯着,别出什么差错。”春红重重点头:“奴才记下了!定守好启祥宫,等娘娘回来!”
“走吧。”金玉妍接过澜翠递来的礼盒,指尖轻轻摩挲着盒面的描金花纹,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慎。随行的除了澜翠,还有两个小太监——一个叫小禄子,负责抬礼盒;一个叫小庆子,是启祥宫的引路太监,熟悉慈宁宫的路径。一行人沿着宫道缓缓走向慈宁宫,脚步声在青石板路上轻轻回响,与远处传来的晨钟交叠在一起,透着几分肃穆。
沿途的宫苑里,石榴花已谢,枝头只剩零星的青果,被晨光晒得泛着油亮的光泽;廊下的宫人见了金玉妍,皆躬身行礼,目光中带着敬畏——这几日启祥宫整顿的事早已传遍后宫,人人都知这位嘉嫔娘娘绝非“外邦来的软柿子”,不好招惹。
慈宁宫离启祥宫不远,约莫一炷香的功夫便到了。宫门口值守的太监姓周,是太后身边的老人,见了金玉妍,连忙笑着迎上来,脸上堆着恰到好处的恭敬:“嘉嫔娘娘安好!太后刚起身,在殿内用过早膳,正陪着荣寿公主品茶呢,您快请进!”
金玉妍微微颔首,示意澜翠递过一个银角子,轻声道:“有劳周公公通报一声,就说启祥宫金玉妍前来请安。”周公公接过银角子,塞进袖中,笑得更欢了:“娘娘客气了,奴才这就领您进去!”说着,便引着金玉妍一行人往正殿走。
穿过两道月亮门,便到了慈宁宫正殿。殿外的台阶下,摆着两盆开得正盛的茉莉,白色的花瓣上凝着露水,香气清雅;殿内悬挂着明黄色的幔帐,幔帐上绣着百寿图,透着皇家的威严。一股浓郁的茶香扑面而来,混合着香炉里燃着的檀香,形成一种独特的香气,让人不自觉地心生敬畏。
殿内陈设古朴雅致,正中的紫檀木大案上摆着一套汝窑天青釉茶具,釉色温润,透着岁月的光泽;大案两侧摆着四把梨花木椅子,椅垫是明黄色的锦缎,绣着团龙纹;墙角的博古架上,摆满了古玩玉器,件件都是珍品。太后端坐在铺着明黄软垫的宝座上,身着酱色绣团龙纹的常服,衣料是江宁织造局特制的云锦,触手厚实却不笨重;头发梳成“牡丹头”,发髻上簪着一支赤金镶红宝石的凤钗,宝石硕大,在灯光下泛着浓郁的红色;她身旁坐着一个约莫五六岁的小姑娘,梳着双丫髻,穿着粉色宫装,正是太后最疼爱的荣寿公主,手里正把玩着一个玉如意,见了金玉妍,好奇地眨了眨眼睛。
“臣妾金玉妍,参见太后,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金玉妍放下礼盒,走到殿中,屈膝行礼,动作标准流畅。荣寿公主见她行礼,也从椅子上跳下来,学着她的样子屈膝,奶声奶气地喊道:“荣寿见过嘉嫔娘娘!”
太后被女儿逗笑了,伸手摸了摸她的头,对金玉妍道:“起来吧。荣寿不懂事,你别见怪。”金玉妍起身,笑着对荣寿公主道:“公主真乖,快回太后身边坐着,地上凉。”荣寿公主看了看太后,见太后点头,才蹦蹦跳跳地回到椅子上,继续把玩玉如意。
太后示意身旁的宫女赐座,宫女连忙搬来一把梨花木椅子,放在大案右侧,椅垫是淡紫色的锦缎——按后宫规矩,嫔位只能坐紫色椅垫,比皇后的明黄、贵妃的正红低了两个等级。金玉妍谢过恩,缓缓坐下,双手放在膝上,姿态端庄,眼神始终不敢与太后直视。
太后的目光落在金玉妍带来的紫檀木礼盒上,语气平淡:“这是你带来的?”
“回太后,是臣妾家乡李朝产的雨前龙井。”金玉妍垂眸浅笑,语气愈发恭敬,“这茶叶是李朝南部茶山的头春茶,每年产量极少,虽不比大清的碧螺春、龙井名贵,却是臣妾的一片心意,想着给太后解解闷,也让公主尝尝鲜。”她特意提起荣寿公主,既显周全,又能拉近与太后的距离——天下母亲,无一不疼惜子女,提及公主,总能让太后的态度柔和几分。
太后果然笑了笑,示意宫女打开礼盒:“哦?李朝的头春茶?哀家倒要尝尝。”宫女小心翼翼地掀开紫檀木盒盖,取出里面的锡罐,打开盖子,将茶叶倒出少许,放在汝窑茶盏里。太后拿起茶盏,凑到鼻尖闻了闻,清冽的茶香萦绕鼻尖,她嘴角勾起一抹浅淡的笑意,却未多夸赞,只淡淡道:“香气倒是清雅,有心了。你母族在李朝也是名门望族,姓金,是李朝的世袭贵族吧?想来这茶叶,也是你母族特意为你准备的,让你带进宫孝敬哀家和皇上?
金玉妍心中一凛——来了。太后看似在说茶叶的来历,实则是在不动声色地试探她与李朝母族的联系。自她入宫以来,最忌讳的便是“与外邦母族过从甚密”,若是让太后觉得她“心向李朝”,轻则失宠,重则可能被冠上“通敌”的罪名,后果不堪设想。
她垂眸,指尖轻轻摩挲着衣袖上的玉兰纹,语气依旧恭敬,却多了几分审慎:“太后说笑了。臣妾母族虽是李朝贵族,但臣妾入宫时,母族只送了些寻常衣物,并未准备茶叶。这茶叶是臣妾上月听闻太后
“娘娘,今日穿这身石青色绣玉兰的宫装如何?”澜翠放下梳子,从衣架上取下一件叠得方方正正的宫装,轻轻展开。衣料是内务府上月新贡的杭绸,触手冰凉柔滑,石青色的底色上,领口与袖口用银线绣着舒展的玉兰花瓣,花瓣边缘还缀着几缕极细的金线,在晨光下若隐若现——既符合嫔位“衣色用石青、绣纹不逾四爪”的规制,又不似正红、明黄那般张扬,恰好衬得金玉妍眉眼间的清丽与沉稳。
金玉妍对着镜中映出的衣影颔首,指尖拂过袖口的玉兰纹:“就这件吧。首饰别太繁复,那支点翠嵌珠钗刚好,再配一对银镶珍珠耳坠,颈间戴条细银链,串一颗东珠便可。”她顿了顿,特意叮嘱,“别太素净,显得怠慢;也别过了头,免得落个‘僭越’的话柄。”
她深知,每月初一向太后请安的日子,从不是简单的“问安”二字。太后居于慈宁宫,看似不问后宫琐事,实则是后宫权力的“定海神针”,每一位嫔妃的穿戴、言行、甚至眼神,都会成为她衡量其心思、家世、野心的标尺。尤其是她出身李朝,虽已入大清后宫封嫔,却始终背着“外邦女子”的标签——太后素来重视“满蒙联姻”“根正苗红”,对她这样的“异域嫔妃”,难免多几分审视与提防。
梳妆妥当,澜翠将早已备好的礼盒捧过来。礼盒是用上好的紫檀木打造,盒面描着金纹缠枝莲,边角包着铜皮,既显贵重,又不失雅致。“娘娘,李朝进贡的雨前龙井已经装好了,用的是双层锡罐,防潮得很。”澜翠打开盒盖,里面并排放着两个锡罐,罐身刻着李朝文字,“这是使馆的人特意送来的头春茶,比内务府库房里存的李朝茶更鲜嫩,您闻闻。”
金玉妍俯身,轻轻掀开锡罐盖子,一股清冽的茶香扑面而来,带着雨后草木的清新气息。她满意地点点头:“选得好。这茶叶既合了‘家乡特产’的由头,又比寻常贡品特别,送太后最合适——既显心意,又不至于太过张扬,免得被人说‘刻意炫技,讨好太后’。”
正说着,负责洒扫的春红端着一盆温水走进来,手里还捧着一方叠好的素色绢帕:“娘娘,该净手了。外面天热,奴婢特意晾了温水,不冰手。”金玉妍接过绢帕,擦了擦手,见春红眼神里带着几分担忧,便笑着道:“放心,不过是去慈宁宫请安,本宫心里有数。”
春红连忙低下头:“奴才知道娘娘聪慧,只是……只是听说太后娘娘素来严厉,怕您受委屈。”金玉妍拍了拍她的手:“放心,太后是皇上的额娘,也是后宫的长辈,只要本宫守规矩、懂分寸,她不会为难本宫。你在宫里好好盯着,别出什么差错。”春红重重点头:“奴才记下了!定守好启祥宫,等娘娘回来!”
“走吧。”金玉妍接过澜翠递来的礼盒,指尖轻轻摩挲着盒面的描金花纹,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慎。随行的除了澜翠,还有两个小太监——一个叫小禄子,负责抬礼盒;一个叫小庆子,是启祥宫的引路太监,熟悉慈宁宫的路径。一行人沿着宫道缓缓走向慈宁宫,脚步声在青石板路上轻轻回响,与远处传来的晨钟交叠在一起,透着几分肃穆。
沿途的宫苑里,石榴花已谢,枝头只剩零星的青果,被晨光晒得泛着油亮的光泽;廊下的宫人见了金玉妍,皆躬身行礼,目光中带着敬畏——这几日启祥宫整顿的事早已传遍后宫,人人都知这位嘉嫔娘娘绝非“外邦来的软柿子”,不好招惹。
慈宁宫离启祥宫不远,约莫一炷香的功夫便到了。宫门口值守的太监姓周,是太后身边的老人,见了金玉妍,连忙笑着迎上来,脸上堆着恰到好处的恭敬:“嘉嫔娘娘安好!太后刚起身,在殿内用过早膳,正陪着荣寿公主品茶呢,您快请进!”
金玉妍微微颔首,示意澜翠递过一个银角子,轻声道:“有劳周公公通报一声,就说启祥宫金玉妍前来请安。”周公公接过银角子,塞进袖中,笑得更欢了:“娘娘客气了,奴才这就领您进去!”说着,便引着金玉妍一行人往正殿走。
穿过两道月亮门,便到了慈宁宫正殿。殿外的台阶下,摆着两盆开得正盛的茉莉,白色的花瓣上凝着露水,香气清雅;殿内悬挂着明黄色的幔帐,幔帐上绣着百寿图,透着皇家的威严。一股浓郁的茶香扑面而来,混合着香炉里燃着的檀香,形成一种独特的香气,让人不自觉地心生敬畏。
殿内陈设古朴雅致,正中的紫檀木大案上摆着一套汝窑天青釉茶具,釉色温润,透着岁月的光泽;大案两侧摆着四把梨花木椅子,椅垫是明黄色的锦缎,绣着团龙纹;墙角的博古架上,摆满了古玩玉器,件件都是珍品。太后端坐在铺着明黄软垫的宝座上,身着酱色绣团龙纹的常服,衣料是江宁织造局特制的云锦,触手厚实却不笨重;头发梳成“牡丹头”,发髻上簪着一支赤金镶红宝石的凤钗,宝石硕大,在灯光下泛着浓郁的红色;她身旁坐着一个约莫五六岁的小姑娘,梳着双丫髻,穿着粉色宫装,正是太后最疼爱的荣寿公主,手里正把玩着一个玉如意,见了金玉妍,好奇地眨了眨眼睛。
“臣妾金玉妍,参见太后,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金玉妍放下礼盒,走到殿中,屈膝行礼,动作标准流畅。荣寿公主见她行礼,也从椅子上跳下来,学着她的样子屈膝,奶声奶气地喊道:“荣寿见过嘉嫔娘娘!”
太后被女儿逗笑了,伸手摸了摸她的头,对金玉妍道:“起来吧。荣寿不懂事,你别见怪。”金玉妍起身,笑着对荣寿公主道:“公主真乖,快回太后身边坐着,地上凉。”荣寿公主看了看太后,见太后点头,才蹦蹦跳跳地回到椅子上,继续把玩玉如意。
太后示意身旁的宫女赐座,宫女连忙搬来一把梨花木椅子,放在大案右侧,椅垫是淡紫色的锦缎——按后宫规矩,嫔位只能坐紫色椅垫,比皇后的明黄、贵妃的正红低了两个等级。金玉妍谢过恩,缓缓坐下,双手放在膝上,姿态端庄,眼神始终不敢与太后直视。
太后的目光落在金玉妍带来的紫檀木礼盒上,语气平淡:“这是你带来的?”
“回太后,是臣妾家乡李朝产的雨前龙井。”金玉妍垂眸浅笑,语气愈发恭敬,“这茶叶是李朝南部茶山的头春茶,每年产量极少,虽不比大清的碧螺春、龙井名贵,却是臣妾的一片心意,想着给太后解解闷,也让公主尝尝鲜。”她特意提起荣寿公主,既显周全,又能拉近与太后的距离——天下母亲,无一不疼惜子女,提及公主,总能让太后的态度柔和几分。
太后果然笑了笑,示意宫女打开礼盒:“哦?李朝的头春茶?哀家倒要尝尝。”宫女小心翼翼地掀开紫檀木盒盖,取出里面的锡罐,打开盖子,将茶叶倒出少许,放在汝窑茶盏里。太后拿起茶盏,凑到鼻尖闻了闻,清冽的茶香萦绕鼻尖,她嘴角勾起一抹浅淡的笑意,却未多夸赞,只淡淡道:“香气倒是清雅,有心了。你母族在李朝也是名门望族,姓金,是李朝的世袭贵族吧?想来这茶叶,也是你母族特意为你准备的,让你带进宫孝敬哀家和皇上?
金玉妍心中一凛——来了。太后看似在说茶叶的来历,实则是在不动声色地试探她与李朝母族的联系。自她入宫以来,最忌讳的便是“与外邦母族过从甚密”,若是让太后觉得她“心向李朝”,轻则失宠,重则可能被冠上“通敌”的罪名,后果不堪设想。
她垂眸,指尖轻轻摩挲着衣袖上的玉兰纹,语气依旧恭敬,却多了几分审慎:“太后说笑了。臣妾母族虽是李朝贵族,但臣妾入宫时,母族只送了些寻常衣物,并未准备茶叶。这茶叶是臣妾上月听闻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