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的目光瞬间被那枚玉佩吸引。那玉佩的样式、质地,给他一种难以言喻的熟悉感,仿佛……仿佛本该属于这里。
朱慈烺仔细望向叶云帆手中的玉佩,他想起来了:“这是我父皇赐给孤的玉佩,之前我无意擦伤,将身上配饰等交由王大伴看管,其中就有这块玉佩”他宫中的奇珍异宝不少,但这样式的玉佩,因为是父皇所赐,因此记忆深刻。
“王大伴,是王承恩吗?”叶云帆听到姓王的太监,想到的是崇祯的吊友
“不,是王之心王大伴”朱慈烺否定道
‘哦,原来是王之心阿,这也是个人物,难怪这些东西会跑到现代去,想必是这个王大伴将财物私藏了,然后激活了玉佩,把他私藏的东西都传到了现代’叶云帆终于理清了青花瓷和玉佩出现在现代的来龙去脉。
“想必你就是太子朱慈烺了”叶云帆听到王之心后,就知道这个位面的太子是谁了。于是将玉佩递给朱慈烺:“现在物归原主,你拿上玉佩,就能感应得到我所言非虚”
朱慈烺接过玉佩,当玉佩拿到手里后,由于被叶云帆通过二级主佩改造过,比起之前李承乾第一次需要摩擦才能启动,此时的玉佩与朱慈烺心神相连,一下就朱慈烺就知道该怎么操作了。
叶云帆观察着太子的神色,见他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便继续解释道:“此玉乃信物,能贯通两界。我此番前来,并无恶意,只是想确认一下这边的情况。或许还能为殿下,为大明,带来一些……不一样的讯息或可能。”
他的话语留有余地,毕竟在不清楚具体时代背景和这位太子性情之前,不能把话说得太满。
朱慈烺没有立刻回应,他依旧紧盯着叶云帆和那枚玉佩,眼神中充满了审视、疑惑,以及一丝极力掩饰的好奇。殿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只有那时空门发出的微弱光晕,在寂静中无声流转。
“关于这枚玉佩的具体使用方式,我想你应该已经有所了解。今日初次见面,信息量不小,我就不多打扰了,先回去。”叶云帆看着眼前这位仍处于震惊和怀疑中的大明太子,语气平和地说道,“我明白,时空穿越这种事,任谁初次遇到都难免心存疑虑,需要时间消化。等你理清思绪,确认了基本情况,我们再做进一步沟通也不迟。”
他顿了顿,像是忽然想起一个关键问题,开口问道:“对了,还未请教,如今这边具体是哪一年?何月何日?”
朱慈烺尚未从方才那匪夷所思的景象中完全回过神来,闻言下意识地答道:“今岁乃崇祯十六年,今日是十一月初二,冬至。”
“崇祯十六年……十一月……”叶云帆低声重复了一遍这个时间点,眉头微不可察地蹙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与凝重。这个时间,比他预想的还要晚,局势也更为紧迫。他立刻对朱慈烺说道:“殿下请在此稍候片刻,我去去就回。”
说完,不等朱慈烺回应,叶云帆转身便再次迈入了那道尚未消散、仍在缓缓旋转的湛蓝色时空漩涡之中。身影瞬间被光晕吞没,消失不见。
朱慈烺眼睁睁看着这个神秘来客如同出现时一般诡异地消失,独留自己在这空旷的慈庆宫中,面对那个悬于半空、散发着幽蓝光芒的奇异漩涡,心中已是惊涛骇浪。眼前发生的一切,彻底颠覆了他十七年来所认知的世界。这绝非戏法幻术,而是真实不虚、无法用常理解释的现象。他不得不开始相信,这个自称叶云帆的人,或许真的来自某个不可知的“他界”。
约莫过了一炷香的功夫,就在朱慈烺心神不宁之际,那时空门的光晕再次波动起来。叶云帆的身影重新从中跨出,回到了慈庆宫。与离去时不同的是,他手中多了一张质地奇特、异常洁白挺括的纸张。
叶云帆径直走到朱慈烺面前,将手中的纸递了过去,神色郑重地说道:“殿下,这上面记载的,是从明年,也就是崇祯十七年正月开始,一些……根据我所知的历史脉络,极有可能发生的大事。请你过目。”
朱慈烺带着满腹疑窦,接过了这张触感光滑的纸。他缓缓将其展开,只见纸上用一种极细的黑色笔触,书写着数行清晰的字体(繁体字),内容触目惊心:
“崇祯十七年(甲申年):
正月,李自成于西安誓师北伐,主力大军经山西,直逼京师。大同、宣府等边防重镇守将或降或溃,防线形同虚设。
二月,大顺军攻克太原,发布《永昌诏书》,广招明朝官员归降。崇祯帝召集群臣,商议‘南迁’之议,因朝臣内斗(如光时亨等激烈反对)及陛下自身犹豫,最终搁浅,错失最后迁都机会。
三月初一,大同总兵姜镶开城投降。
三月十五日,居庸关守将唐通降,京师北门门户洞开。”
朱慈烺的目光一行行扫过纸上的文字,越看脸色越是苍白,捏着纸张的手指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起来。这上面写的每一个字,都像一把重锤,狠狠敲击在他的心上。流贼势大他是知道的,但如此清晰、具体地看到接下来几个月可能发生的、关乎国运走向的可怕预言,尤其是“直逼京师”、“门户洞开”这样的字眼,让他感到一阵彻骨的寒意。
‘不……这不可能!’他在心中疯狂地呐喊,试图说服自己,‘这定是妖言惑众!危言耸听!我大明二百余年基业,岂会……岂会如此不堪一击?’然而,联想到近年来各地的败报、父皇的焦灼、朝堂的混乱,以及眼前这超乎常理出现的时空来客,他又无法完全否定这纸上内容的可能性。一种巨大的恐慌和无力感,瞬间厄住了这位年轻的太子。
叶云帆站在一旁,默默观察着朱慈烺的反应。他有意隐去了纸张最后、也是最残酷的一行信息——关于崇祯皇帝在三月十九日的最终结局。他担心这位年轻的太子在接连的冲击下,会承受不住。
朱慈烺仔细望向叶云帆手中的玉佩,他想起来了:“这是我父皇赐给孤的玉佩,之前我无意擦伤,将身上配饰等交由王大伴看管,其中就有这块玉佩”他宫中的奇珍异宝不少,但这样式的玉佩,因为是父皇所赐,因此记忆深刻。
“王大伴,是王承恩吗?”叶云帆听到姓王的太监,想到的是崇祯的吊友
“不,是王之心王大伴”朱慈烺否定道
‘哦,原来是王之心阿,这也是个人物,难怪这些东西会跑到现代去,想必是这个王大伴将财物私藏了,然后激活了玉佩,把他私藏的东西都传到了现代’叶云帆终于理清了青花瓷和玉佩出现在现代的来龙去脉。
“想必你就是太子朱慈烺了”叶云帆听到王之心后,就知道这个位面的太子是谁了。于是将玉佩递给朱慈烺:“现在物归原主,你拿上玉佩,就能感应得到我所言非虚”
朱慈烺接过玉佩,当玉佩拿到手里后,由于被叶云帆通过二级主佩改造过,比起之前李承乾第一次需要摩擦才能启动,此时的玉佩与朱慈烺心神相连,一下就朱慈烺就知道该怎么操作了。
叶云帆观察着太子的神色,见他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便继续解释道:“此玉乃信物,能贯通两界。我此番前来,并无恶意,只是想确认一下这边的情况。或许还能为殿下,为大明,带来一些……不一样的讯息或可能。”
他的话语留有余地,毕竟在不清楚具体时代背景和这位太子性情之前,不能把话说得太满。
朱慈烺没有立刻回应,他依旧紧盯着叶云帆和那枚玉佩,眼神中充满了审视、疑惑,以及一丝极力掩饰的好奇。殿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只有那时空门发出的微弱光晕,在寂静中无声流转。
“关于这枚玉佩的具体使用方式,我想你应该已经有所了解。今日初次见面,信息量不小,我就不多打扰了,先回去。”叶云帆看着眼前这位仍处于震惊和怀疑中的大明太子,语气平和地说道,“我明白,时空穿越这种事,任谁初次遇到都难免心存疑虑,需要时间消化。等你理清思绪,确认了基本情况,我们再做进一步沟通也不迟。”
他顿了顿,像是忽然想起一个关键问题,开口问道:“对了,还未请教,如今这边具体是哪一年?何月何日?”
朱慈烺尚未从方才那匪夷所思的景象中完全回过神来,闻言下意识地答道:“今岁乃崇祯十六年,今日是十一月初二,冬至。”
“崇祯十六年……十一月……”叶云帆低声重复了一遍这个时间点,眉头微不可察地蹙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与凝重。这个时间,比他预想的还要晚,局势也更为紧迫。他立刻对朱慈烺说道:“殿下请在此稍候片刻,我去去就回。”
说完,不等朱慈烺回应,叶云帆转身便再次迈入了那道尚未消散、仍在缓缓旋转的湛蓝色时空漩涡之中。身影瞬间被光晕吞没,消失不见。
朱慈烺眼睁睁看着这个神秘来客如同出现时一般诡异地消失,独留自己在这空旷的慈庆宫中,面对那个悬于半空、散发着幽蓝光芒的奇异漩涡,心中已是惊涛骇浪。眼前发生的一切,彻底颠覆了他十七年来所认知的世界。这绝非戏法幻术,而是真实不虚、无法用常理解释的现象。他不得不开始相信,这个自称叶云帆的人,或许真的来自某个不可知的“他界”。
约莫过了一炷香的功夫,就在朱慈烺心神不宁之际,那时空门的光晕再次波动起来。叶云帆的身影重新从中跨出,回到了慈庆宫。与离去时不同的是,他手中多了一张质地奇特、异常洁白挺括的纸张。
叶云帆径直走到朱慈烺面前,将手中的纸递了过去,神色郑重地说道:“殿下,这上面记载的,是从明年,也就是崇祯十七年正月开始,一些……根据我所知的历史脉络,极有可能发生的大事。请你过目。”
朱慈烺带着满腹疑窦,接过了这张触感光滑的纸。他缓缓将其展开,只见纸上用一种极细的黑色笔触,书写着数行清晰的字体(繁体字),内容触目惊心:
“崇祯十七年(甲申年):
正月,李自成于西安誓师北伐,主力大军经山西,直逼京师。大同、宣府等边防重镇守将或降或溃,防线形同虚设。
二月,大顺军攻克太原,发布《永昌诏书》,广招明朝官员归降。崇祯帝召集群臣,商议‘南迁’之议,因朝臣内斗(如光时亨等激烈反对)及陛下自身犹豫,最终搁浅,错失最后迁都机会。
三月初一,大同总兵姜镶开城投降。
三月十五日,居庸关守将唐通降,京师北门门户洞开。”
朱慈烺的目光一行行扫过纸上的文字,越看脸色越是苍白,捏着纸张的手指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起来。这上面写的每一个字,都像一把重锤,狠狠敲击在他的心上。流贼势大他是知道的,但如此清晰、具体地看到接下来几个月可能发生的、关乎国运走向的可怕预言,尤其是“直逼京师”、“门户洞开”这样的字眼,让他感到一阵彻骨的寒意。
‘不……这不可能!’他在心中疯狂地呐喊,试图说服自己,‘这定是妖言惑众!危言耸听!我大明二百余年基业,岂会……岂会如此不堪一击?’然而,联想到近年来各地的败报、父皇的焦灼、朝堂的混乱,以及眼前这超乎常理出现的时空来客,他又无法完全否定这纸上内容的可能性。一种巨大的恐慌和无力感,瞬间厄住了这位年轻的太子。
叶云帆站在一旁,默默观察着朱慈烺的反应。他有意隐去了纸张最后、也是最残酷的一行信息——关于崇祯皇帝在三月十九日的最终结局。他担心这位年轻的太子在接连的冲击下,会承受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