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出摊的成功,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岑卿近乎枯竭的生命。那二十枚铜钱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的补充,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确认——她这条路,走得通。
接下来的日子,她如同上紧发条的钟表,在照顾昏睡的王氏母子与筹备小生意之间,精准而高效地运转着。
每天天不亮,她便起身熬药,给王氏和王大志灌下维持生命的流食,处理秽物。然后便开始在灶房里忙碌,准备当天要售卖的货品。她依旧主打香煎野菜饼,但在细节上不断改进:尝试不同的野菜配比,调整火候让饼子外皮更加酥脆,甚至偶尔会奢侈地加入一点点切碎的野菌菇来提升鲜味。
为了吸引更多顾客,她开始增加品种。利用野果的酸汁,她做出了酸辣凉拌山野菜,用树叶包成一小包一小包,清爽开胃,在日渐炎热的天气里颇受欢迎。她还尝试着将野菜糊糊做得更稠些,捏成小团子,在罐底少量油煎,做成焦香野菜团子,口感更加扎实顶饱。
她的“摊位”也固定在了市集口那个角落。她不吆喝,只是安静地站在那里,掀开盖布,让食物天然的香气充当最好的广告。那歪歪扭扭的“菜饼,一文一个”的木牌,也成了她的标志。渐渐地,她有了一些回头客。那个扛包的汉子几乎每天都会来买两个;赶车的老把式成了常客;甚至连附近店铺的一个小伙计,也会偶尔跑来买一份凉拌菜换换口味。
铜钱,开始以每天十几文到二十几文不等的速度,缓慢却稳定地流入她的手中。
她精打细算地使用着这些收入。大部分用于购买必要的米粮、盐和猪油,确保王家不至于断炊,也维持她生意的运转。一小部分,她小心翼翼地积攒起来。这些钱,是她未来的希望,是她挣脱牢笼的盘缠。
然而,微光之下,暗流涌动。
她的出现,以及她那些虽然简单却香气独特、价格实惠的小吃,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
首先发难的是旁边一个卖烧饼的摊主。那是个满脸横肉的壮实妇人,人称“胡大嫂”。胡大嫂的烧饼个头大,管饱,但味道单一,就是死面加盐烤制。她见岑卿这个面生的小娘子,每天不声不响,却能吸引不少顾客,尤其是那些原本可能买她烧饼的力工,心里早就窝了一股火。
这天,岑卿的生意正好,几个刚下工的力夫围在她的篮子前。胡大嫂瞅准机会,叉着腰走了过来,声音洪亮,带着明显的挑衅:
“哟,小娘子,你这饼子瞧着油光水滑的,用的什么油啊?别是什么不干不净的东西吧?吃坏了肚子可咋整?”
这话声音不小,立刻引来了周围人的侧目。那几个力夫也露出了迟疑的神色。
岑卿心里一紧,知道麻烦来了。她抬起头,脸上依旧是那副怯生生的模样,声音不大,却清晰地回应:“用的是镇上杂货铺买的猪油膏,干干净净。野菜都是后山现采的,也洗得仔细。”
“空口白牙谁不会说?”胡大嫂嗤笑一声,“谁知道你背地里加了什么玩意儿?闻着是香,谁知道是不是有什么猫腻?”
这是直指她用了不干净的原料或者不好的油了。周围议论声渐起,看向岑卿篮子的目光也带上了怀疑。
岑卿知道,此时退缩,她的生意就完了。她不能慌。她深吸一口气,从篮子里拿起一个野菜饼,当着众人的面,掰开一半,露出里面翠绿的野菜和均匀的面糊。
“大嫂若是不信,可以尝尝。都是寻常看得见的材料。”她将半块饼子递向胡大嫂,眼神平静,“若吃出问题,我摊子就在这里,跑不了。”
她这番举动,坦荡而镇定,与胡大嫂咄咄逼人的姿态形成了对比。那几个力夫中,之前常买她饼子的汉子开口道:“胡大嫂,人家小娘子做生意实在,我吃了好些天了,也没见拉肚子,你就别瞎嚷嚷了。”
“就是,闻着就香,比某些干巴巴的饼子强多了!”另一个力夫也帮腔。
胡大嫂见没人附和她,反而自己惹了没趣,脸上挂不住,狠狠瞪了岑卿一眼,骂骂咧咧地回了自己摊子:“哼!走着瞧!”
这场小小的风波暂时平息了,但岑卿知道,胡大嫂不会善罢甘休。她必须更加小心。
除了同行的排挤,镇上的地痞流氓也是潜在的威胁。已经有两次,有流里流气的青年在她摊子前转悠,眼神不怀好意地看着她和她的钱袋。幸好当时市集人多,他们没敢直接动手,但那种如芒在背的感觉,让岑卿每次收摊都心惊胆战。
她意识到,仅仅依靠她一个人,在这个鱼龙混杂的市集立足,实在太脆弱。她需要找到某种形式的“保护”,或者,让自己变得不那么显眼。
同时,生意的稳定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原材料。后山那片她秘密开垦的“菜地”产量有限,野生野菜的采集也受季节和天气影响。想要扩大规模,或者应对可能出现的竞争,必须找到更稳定、更大量的食材来源。这需要更多的本钱和更稳定的供应链,对她来说,还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每天收摊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死气沉沉的王家,看着炕上那两个依旧昏睡的人,岑卿会感到一种深刻的孤独与压力。所有的担子都压在她一个人身上,没有可以商量的人,没有可以依靠的肩膀。她就像在走一根悬于深渊之上的钢丝,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
但当她清点着一天辛苦挣来的铜钱,摸着怀里那渐渐有了分量的积蓄,感受着胃里因吃了自己做的、带着油水的食物而不再那么灼痛时,她又会重新燃起力量。
接下来的日子,她如同上紧发条的钟表,在照顾昏睡的王氏母子与筹备小生意之间,精准而高效地运转着。
每天天不亮,她便起身熬药,给王氏和王大志灌下维持生命的流食,处理秽物。然后便开始在灶房里忙碌,准备当天要售卖的货品。她依旧主打香煎野菜饼,但在细节上不断改进:尝试不同的野菜配比,调整火候让饼子外皮更加酥脆,甚至偶尔会奢侈地加入一点点切碎的野菌菇来提升鲜味。
为了吸引更多顾客,她开始增加品种。利用野果的酸汁,她做出了酸辣凉拌山野菜,用树叶包成一小包一小包,清爽开胃,在日渐炎热的天气里颇受欢迎。她还尝试着将野菜糊糊做得更稠些,捏成小团子,在罐底少量油煎,做成焦香野菜团子,口感更加扎实顶饱。
她的“摊位”也固定在了市集口那个角落。她不吆喝,只是安静地站在那里,掀开盖布,让食物天然的香气充当最好的广告。那歪歪扭扭的“菜饼,一文一个”的木牌,也成了她的标志。渐渐地,她有了一些回头客。那个扛包的汉子几乎每天都会来买两个;赶车的老把式成了常客;甚至连附近店铺的一个小伙计,也会偶尔跑来买一份凉拌菜换换口味。
铜钱,开始以每天十几文到二十几文不等的速度,缓慢却稳定地流入她的手中。
她精打细算地使用着这些收入。大部分用于购买必要的米粮、盐和猪油,确保王家不至于断炊,也维持她生意的运转。一小部分,她小心翼翼地积攒起来。这些钱,是她未来的希望,是她挣脱牢笼的盘缠。
然而,微光之下,暗流涌动。
她的出现,以及她那些虽然简单却香气独特、价格实惠的小吃,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
首先发难的是旁边一个卖烧饼的摊主。那是个满脸横肉的壮实妇人,人称“胡大嫂”。胡大嫂的烧饼个头大,管饱,但味道单一,就是死面加盐烤制。她见岑卿这个面生的小娘子,每天不声不响,却能吸引不少顾客,尤其是那些原本可能买她烧饼的力工,心里早就窝了一股火。
这天,岑卿的生意正好,几个刚下工的力夫围在她的篮子前。胡大嫂瞅准机会,叉着腰走了过来,声音洪亮,带着明显的挑衅:
“哟,小娘子,你这饼子瞧着油光水滑的,用的什么油啊?别是什么不干不净的东西吧?吃坏了肚子可咋整?”
这话声音不小,立刻引来了周围人的侧目。那几个力夫也露出了迟疑的神色。
岑卿心里一紧,知道麻烦来了。她抬起头,脸上依旧是那副怯生生的模样,声音不大,却清晰地回应:“用的是镇上杂货铺买的猪油膏,干干净净。野菜都是后山现采的,也洗得仔细。”
“空口白牙谁不会说?”胡大嫂嗤笑一声,“谁知道你背地里加了什么玩意儿?闻着是香,谁知道是不是有什么猫腻?”
这是直指她用了不干净的原料或者不好的油了。周围议论声渐起,看向岑卿篮子的目光也带上了怀疑。
岑卿知道,此时退缩,她的生意就完了。她不能慌。她深吸一口气,从篮子里拿起一个野菜饼,当着众人的面,掰开一半,露出里面翠绿的野菜和均匀的面糊。
“大嫂若是不信,可以尝尝。都是寻常看得见的材料。”她将半块饼子递向胡大嫂,眼神平静,“若吃出问题,我摊子就在这里,跑不了。”
她这番举动,坦荡而镇定,与胡大嫂咄咄逼人的姿态形成了对比。那几个力夫中,之前常买她饼子的汉子开口道:“胡大嫂,人家小娘子做生意实在,我吃了好些天了,也没见拉肚子,你就别瞎嚷嚷了。”
“就是,闻着就香,比某些干巴巴的饼子强多了!”另一个力夫也帮腔。
胡大嫂见没人附和她,反而自己惹了没趣,脸上挂不住,狠狠瞪了岑卿一眼,骂骂咧咧地回了自己摊子:“哼!走着瞧!”
这场小小的风波暂时平息了,但岑卿知道,胡大嫂不会善罢甘休。她必须更加小心。
除了同行的排挤,镇上的地痞流氓也是潜在的威胁。已经有两次,有流里流气的青年在她摊子前转悠,眼神不怀好意地看着她和她的钱袋。幸好当时市集人多,他们没敢直接动手,但那种如芒在背的感觉,让岑卿每次收摊都心惊胆战。
她意识到,仅仅依靠她一个人,在这个鱼龙混杂的市集立足,实在太脆弱。她需要找到某种形式的“保护”,或者,让自己变得不那么显眼。
同时,生意的稳定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原材料。后山那片她秘密开垦的“菜地”产量有限,野生野菜的采集也受季节和天气影响。想要扩大规模,或者应对可能出现的竞争,必须找到更稳定、更大量的食材来源。这需要更多的本钱和更稳定的供应链,对她来说,还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每天收摊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死气沉沉的王家,看着炕上那两个依旧昏睡的人,岑卿会感到一种深刻的孤独与压力。所有的担子都压在她一个人身上,没有可以商量的人,没有可以依靠的肩膀。她就像在走一根悬于深渊之上的钢丝,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
但当她清点着一天辛苦挣来的铜钱,摸着怀里那渐渐有了分量的积蓄,感受着胃里因吃了自己做的、带着油水的食物而不再那么灼痛时,她又会重新燃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