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生意摆到明面,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既带来了阳光,也引来了苍蝇。
岑卿的野菜饼和凉拌菜在镇上小有名气后,终于引来了她一直警惕的麻烦。这次不是胡大嫂那样的口角,而是更直接的挑衅。
这天晌午,岑卿的摊位前照例围了几个等饼的熟客。突然,三个流里流气的青年挤了进来,为首的是个吊梢眼,嘴角歪斜,一副痞相。他二话不说,伸手就抓向篮子里刚出锅、还冒着热气的野菜饼。
“哟,小娘子,生意不错嘛!这饼子看着不赖,给哥几个尝尝鲜?”吊梢眼语气轻佻,动作蛮横。
岑卿心头一紧,下意识想护住篮子,但速度慢了一步,饼子已经被抓走两个。另外两个同伙也嬉皮笑脸地伸手来拿。
“你们干什么!”之前常光顾的扛包汉子看不过去,出声呵斥。
“关你屁事!吃她个饼子是看得起她!”吊梢眼瞪了那汉子一眼,语气凶狠,显然是有备而来,并不怕起冲突。他咬了一口饼,嚼了两下,随即“呸”一声吐在地上,变脸比翻书还快,“什么玩意儿!又酸又涩!用的肯定是烂菜叶子!兄弟们,这娘们卖的东西不干净,砸了她的摊子!”
同伙闻言,立刻就要掀翻岑卿的篮子。
周围的人群一阵骚动,有人面露不忍,有人后退避祸。扛包汉子想上前阻拦,却被吊梢眼的另外两个同伙隐隐围住。
岑卿脸色发白,她知道这些人就是来找茬的,讲道理没用,硬拼更吃亏。她紧紧护住装钱的布袋和篮子,大脑飞速运转,思考着脱身之策。直接屈服?那以后就别想在这里立足了。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略带尖锐、却充满义愤的女声响起:
“住手!你们这些天杀的二流子!欺负一个苦命的小媳妇,算什么本事!”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槐树村的李婶(就是之前常在村口老槐树下闲聊的那位)正挎着个布包,显然是来镇上买东西,恰好撞见了这一幕。她身后还跟着两个同村的妇人。
李婶几步冲上前,指着那吊梢眼的鼻子就骂:“你们知道她是谁吗?她是咱们槐树村老王家的媳妇!婆婆和男人都病得快死了,瘫在炕上动不了!全指着她一个人没日没夜地伺候,还得出来卖这点饼子挣药钱、挣口粮!她一个妇道人家,容易吗?!”
李婶声音洪亮,情绪激动,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她继续滔滔不绝,将岑卿如何“孝顺”、如何“艰难”的故事,添油加醋地当众宣讲出来:
“她婆婆躺床上大半年了,药没断过!她男人也是个不中用的,一起病着!家里欠了一屁股债!这丫头天天起早贪黑,挖野菜、做饼子,一文钱一文钱地挣,就为了给婆婆男人买药买米!你们摸摸自己的良心,欺负这样的苦命人,不怕天打雷劈吗?!”
同村的另外两个妇人也纷纷帮腔:
“就是!二丫多老实本分的一个孩子!被逼得没办法才出来抛头露面!”
“你们抢她的饼,就是抢她婆婆的救命药!抢她家的活命粮!”
这番声情并茂的控诉,如同冷水滴入滚油,瞬间在围观的镇民中炸开了锅。
“原来是这样!怪不得看着面黄肌瘦的……”
“真是太可怜了!”
“这些杀千刀的混混,专挑软柿子捏!”
“欺负一个孝媳,真不是东西!”
舆论瞬间一边倒。先前还有些犹豫的镇民,此刻看向那几个混混的眼神充满了鄙夷和愤怒。就连那扛包汉子也底气更足了,大声道:“听见没?赶紧滚!再敢来找茬,咱们大伙儿都不答应!”
吊梢眼和他那两个同伙,显然没料到会碰上这么一出。他们只是想敲诈点钱财或者搅黄生意,没想到对方背后还有这么一套“苦情戏码”,而且引起了公愤。看着周围越聚越多、指指点点的的人群,他们脸上有些挂不住了。
“晦气!”吊梢眼悻悻地骂了一句,将手里剩下的半个饼子狠狠摔在地上,“走!”
三个混混在众人鄙夷的目光和唾骂声中,灰溜溜地挤出了人群。
危机解除。
岑卿看着挡在自己身前的李婶和同村妇人,看着周围那些面露同情和支持的陌生面孔,心中百感交集。果然,自己精心塑造的“孝媳”形象,竟在此刻成了最坚固的盾牌。
她连忙向李婶和众人道谢,声音带着真切的哽咽(这次有几分是真的后怕和感激):“谢谢李婶,谢谢各位叔伯大哥……”
“谢啥!都是应该的!”李婶拍拍她的手,一脸仗义,“以后在镇上要是再有人欺负你,你就大声喊,咱们槐树村的人不能任人欺负!”
经过这一场风波,岑卿的摊子非但没有被砸,名声反而更响了。
“市集口那个卖野菜饼的小媳妇”的故事,连同她的“孝心”和“坚韧”,迅速在镇上传开。许多人出于同情,或者单纯想尝尝“孝心饼”是什么味道,纷纷来光顾她的生意。
这一天,她的篮子比往常空得更快。甚至有人多给一两文钱,说是“不用找了,给你婆婆买点好的”。
岑卿没有推辞,只是默默记下这份善意。她知道,这不仅仅是生意上的帮助,更是一种无形的认可和保护。
回到槐树村,李婶等人更是将镇上发生的事绘声绘色地宣讲了一番,岑卿“勇斗地痞”(虽然她并没动手)、“孝心感天”的事迹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岑卿的野菜饼和凉拌菜在镇上小有名气后,终于引来了她一直警惕的麻烦。这次不是胡大嫂那样的口角,而是更直接的挑衅。
这天晌午,岑卿的摊位前照例围了几个等饼的熟客。突然,三个流里流气的青年挤了进来,为首的是个吊梢眼,嘴角歪斜,一副痞相。他二话不说,伸手就抓向篮子里刚出锅、还冒着热气的野菜饼。
“哟,小娘子,生意不错嘛!这饼子看着不赖,给哥几个尝尝鲜?”吊梢眼语气轻佻,动作蛮横。
岑卿心头一紧,下意识想护住篮子,但速度慢了一步,饼子已经被抓走两个。另外两个同伙也嬉皮笑脸地伸手来拿。
“你们干什么!”之前常光顾的扛包汉子看不过去,出声呵斥。
“关你屁事!吃她个饼子是看得起她!”吊梢眼瞪了那汉子一眼,语气凶狠,显然是有备而来,并不怕起冲突。他咬了一口饼,嚼了两下,随即“呸”一声吐在地上,变脸比翻书还快,“什么玩意儿!又酸又涩!用的肯定是烂菜叶子!兄弟们,这娘们卖的东西不干净,砸了她的摊子!”
同伙闻言,立刻就要掀翻岑卿的篮子。
周围的人群一阵骚动,有人面露不忍,有人后退避祸。扛包汉子想上前阻拦,却被吊梢眼的另外两个同伙隐隐围住。
岑卿脸色发白,她知道这些人就是来找茬的,讲道理没用,硬拼更吃亏。她紧紧护住装钱的布袋和篮子,大脑飞速运转,思考着脱身之策。直接屈服?那以后就别想在这里立足了。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略带尖锐、却充满义愤的女声响起:
“住手!你们这些天杀的二流子!欺负一个苦命的小媳妇,算什么本事!”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槐树村的李婶(就是之前常在村口老槐树下闲聊的那位)正挎着个布包,显然是来镇上买东西,恰好撞见了这一幕。她身后还跟着两个同村的妇人。
李婶几步冲上前,指着那吊梢眼的鼻子就骂:“你们知道她是谁吗?她是咱们槐树村老王家的媳妇!婆婆和男人都病得快死了,瘫在炕上动不了!全指着她一个人没日没夜地伺候,还得出来卖这点饼子挣药钱、挣口粮!她一个妇道人家,容易吗?!”
李婶声音洪亮,情绪激动,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她继续滔滔不绝,将岑卿如何“孝顺”、如何“艰难”的故事,添油加醋地当众宣讲出来:
“她婆婆躺床上大半年了,药没断过!她男人也是个不中用的,一起病着!家里欠了一屁股债!这丫头天天起早贪黑,挖野菜、做饼子,一文钱一文钱地挣,就为了给婆婆男人买药买米!你们摸摸自己的良心,欺负这样的苦命人,不怕天打雷劈吗?!”
同村的另外两个妇人也纷纷帮腔:
“就是!二丫多老实本分的一个孩子!被逼得没办法才出来抛头露面!”
“你们抢她的饼,就是抢她婆婆的救命药!抢她家的活命粮!”
这番声情并茂的控诉,如同冷水滴入滚油,瞬间在围观的镇民中炸开了锅。
“原来是这样!怪不得看着面黄肌瘦的……”
“真是太可怜了!”
“这些杀千刀的混混,专挑软柿子捏!”
“欺负一个孝媳,真不是东西!”
舆论瞬间一边倒。先前还有些犹豫的镇民,此刻看向那几个混混的眼神充满了鄙夷和愤怒。就连那扛包汉子也底气更足了,大声道:“听见没?赶紧滚!再敢来找茬,咱们大伙儿都不答应!”
吊梢眼和他那两个同伙,显然没料到会碰上这么一出。他们只是想敲诈点钱财或者搅黄生意,没想到对方背后还有这么一套“苦情戏码”,而且引起了公愤。看着周围越聚越多、指指点点的的人群,他们脸上有些挂不住了。
“晦气!”吊梢眼悻悻地骂了一句,将手里剩下的半个饼子狠狠摔在地上,“走!”
三个混混在众人鄙夷的目光和唾骂声中,灰溜溜地挤出了人群。
危机解除。
岑卿看着挡在自己身前的李婶和同村妇人,看着周围那些面露同情和支持的陌生面孔,心中百感交集。果然,自己精心塑造的“孝媳”形象,竟在此刻成了最坚固的盾牌。
她连忙向李婶和众人道谢,声音带着真切的哽咽(这次有几分是真的后怕和感激):“谢谢李婶,谢谢各位叔伯大哥……”
“谢啥!都是应该的!”李婶拍拍她的手,一脸仗义,“以后在镇上要是再有人欺负你,你就大声喊,咱们槐树村的人不能任人欺负!”
经过这一场风波,岑卿的摊子非但没有被砸,名声反而更响了。
“市集口那个卖野菜饼的小媳妇”的故事,连同她的“孝心”和“坚韧”,迅速在镇上传开。许多人出于同情,或者单纯想尝尝“孝心饼”是什么味道,纷纷来光顾她的生意。
这一天,她的篮子比往常空得更快。甚至有人多给一两文钱,说是“不用找了,给你婆婆买点好的”。
岑卿没有推辞,只是默默记下这份善意。她知道,这不仅仅是生意上的帮助,更是一种无形的认可和保护。
回到槐树村,李婶等人更是将镇上发生的事绘声绘色地宣讲了一番,岑卿“勇斗地痞”(虽然她并没动手)、“孝心感天”的事迹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