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名声入公门-《今天也在努力拯救悲惨路人丁》

  岑卿“孝媳”的名声,如同春日田野上的蒲公英种子,借着市集的风和村妇的口,越飘越远,终于飘进了镇里那扇象征着权力与秩序的朱漆大门——镇衙。

  这日,清河镇的镇守周大人正为即将到来的上级巡察而烦恼。上峰重视教化,尤其推崇“孝悌忠信”的民风,要求各地举荐典型。周镇守治下虽无大恶,却也找不出什么特别出彩、能写入考绩的感人事迹。

  正当他捻须蹙眉时,师爷在一旁小心翼翼地提起了近日镇上市集的传闻。

  “大人,近日市井间皆在传颂一孝媳事迹,或可一听。”

  “哦?细细道来。”周镇守来了兴趣。

  师爷便将听来的关于岑卿的故事,加以润色,娓娓道来:如何婆婆恶疾缠身,丈夫瘫痪在床,家徒四壁,债台高筑;如何一年轻媳妇不离不弃,日夜侍奉汤药,甚至不惜抛头露面,在市集售卖自制饼饵,以一己柔弱之肩,硬生生扛起整个破碎的家;又如何因其孝心感天,连市井混混前来寻衅,都被乡邻仗义斥退……

  故事有细节,有冲突,有反差(年轻媳妇对抗命运),更有圆满结局(孝心得到声张),极具感染力。

  周镇守听得眼睛渐渐亮了起来。这简直是送到眼前的政绩!一个活生生的、就在他治下的“孝义”典范!事迹真实可考(有槐树村里正和众多村民为证),影响广泛(已在镇上传开),形象正面(坚韧、孝顺、勤劳),完全符合上峰的要求。

  “此妇现在何处?”周镇守当即问道。

  “仍在市集售卖饼饵。”

  “速去查明详情,若属实,即刻报来!”

  师爷领命,亲自带人去了槐树村和市集,一番查访,确认岑卿事迹并无夸大,甚至因其低调隐忍,更显真实可贵。

  很快,一纸盖着镇衙大印的告示贴在了镇口和市集显眼处,大力褒扬槐树村民妇李二丫(岑卿在此界的身份)“孝感乡梓,节励风俗”的事迹,称其“服侍痼疾姑舅,经营以资药饵,贞静自守,勤勉不辍”,特此旌表,并荐于县衙,以彰风化。

  同时,周镇守的荐书也快马送到了县衙。

  这突如其来的官方认证,如同在原本只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上,加盖了一个权威的印章。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岑卿的摊子前,不再是单纯的食客。多了许多前来“观摩”的人,有好奇的镇民,有啧啧称奇的文人,甚至还有带着孩子前来“感受教化”的妇人。她的野菜饼,被赋予了“孝心饼”的别称,买者更众,往往一出摊便被抢购一空。

  镇上几家稍有名气的酒楼饭庄,也派人前来接洽,有的想高价买断她的“配方”,有的想请她去店里现场制作,作为招揽顾客的“噱头”。

  就连之前找过麻烦的胡大嫂,再见岑卿时,眼神里也多了几分敬畏和疏离,再不敢有任何挑衅的举动。官府的旌表,像一道无形的护身符,将她与普通小贩彻底区分开来。

  面对这骤然而至的名声和关注,岑卿内心却异常冷静。

  她站在摊子后,接受着各色目光的洗礼,脸上依旧是那副带着些许腼腆和疲惫的神情,应对得体,既不张扬,也不过分谦卑。她知道,这一切的繁华与喧嚣,都建立在那个她精心编织的“孝媳”故事之上。这名声是她最好的保护色,也是最危险的空中楼阁。

  官府将她立为典型,看中的是她身上的“教化”价值,而非她本人。一旦她行差踏错,或者这个故事的真相有丝毫泄露,这所有的一切都会瞬间反噬,将她碾得粉碎。

  那些酒楼抛来的橄榄枝,她谨慎地一一婉拒了。卖配方?那是杀鸡取卵。去酒楼做活?那意味着失去自由,彻底被绑在“孝媳”这个身份上,与她最终想要离开的初衷背道而驰。

  她需要的,是借着这股东风,更快地积累资本,而不是被这虚名所困。

  她将生意做得更用心,品质丝毫不因供不应求而下降。同时,她开始有意识地将赚来的钱,分成三部分:一部分用于日常开销和维持王氏母子的“沉睡”;一部分用于购买更优质的食材,尝试开发一两种价格稍高、利润更丰厚的新品(比如加入了野菌和碎坚果的“精品野菜饼”);最大的一部分,则被她牢牢藏起,那是她未来的“盘缠”和“启动资金”。

  名声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束缚。她知道自己现在处于风口浪尖,任何异常的举动都可能被放大解读。因此,她更加小心谨慎,每日依旧按时回家“伺候”婆婆丈夫,将“孝行”贯彻到底。

  偶尔,在夜深人静时,她会拿出那日益沉重的钱袋,在手中掂量。

  铜钱的冰冷触感,让她感到踏实。

  这来自官府的旌表,这沸沸扬扬的名声,于她而言,不过是一阵意外的东风。

  借风而行,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