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一碗乾坤-《今天也在努力拯救悲惨路人丁》

  开春后,江州府雨水渐多,湿冷的天气里,一碗热腾腾、汤鲜味厚的面条,无疑是极大的诱惑。岑卿看着自家铺子里日益丰富的卤味品种——醇厚的五香豆干、爽脆的卤藕片、入味的卤鸡蛋、韧香的卤豆皮,还有那招牌的酱萝卜……一个念头逐渐清晰:为何不利用现有的优势,尝试卖面?

  她不需要像大酒楼那样提供复杂的炒菜浇头,只需做好一锅浓郁的基础汤底,再将铺子里现有的各种卤味作为“自选卤子”,让食客根据喜好和荷包自行添加,岂不既新颖又实惠?她试了几家粮铺售卖的现成挂面、切面,总觉得口感差强人意。最终,她决定自己制作。凭着记忆里模糊的片段和反复尝试,她摸索着和面、揉面、醒面、抻面的技巧。失败多次后,终于能做出粗细均匀、口感爽滑筋道的手工面。

  准备工作就绪,她并未立刻挂牌营业,而是先作为“内部试吃”,煮了几碗面,浇上原汤,再搭配上铺子里各式卤味拼成的“卤子拼盘”,请王坊正、吴掌柜、刘管事等几位老关系,以及周婶子和招娣品尝。

  “妙啊!”吴掌柜吸溜了一口面条,又夹起一块吸饱汤汁的卤豆干,赞不绝口,“这面筋道,汤头鲜,配上你家这些现成的卤味,真是绝了!自己随便选着加,又自在又实惠!”

  刘管事也点头认可:“这法子新颖。尤其适合那些赶时间、又想吃得舒坦的客人。岑娘子,你这脑子是真好使。”

  初春的晨雾尚未散尽,“岑记”新院落的后厨已是灯火通明。岑卿系着干净的粗布围裙,正小心翼翼地将过滤好的乳白色高汤从深锅里舀到门口支起的大陶罐中。这汤底是她试验了十几次的成果——用鸡架、鱼骨为主,加入几片老姜、一段葱白,以及她秘而不宣的几味提鲜香料,从昨夜子时便开始用文火慢煨,直至汤色奶白,鲜香醇厚,方才功成。

  旁边的大案板上,是她天不亮就起来揉制、醒发好的面团,光滑柔韧,覆着湿布,静待着被拉抻成一根根银丝。

  “招娣,周婶,”岑卿直起腰,擦了擦额角的细汗,“准备开市了。”

  “哎!”招娣响亮地应了一声,手脚麻利地将一排小陶碗在靠墙的长条案上一字排开。碗里分门别类盛放着“岑记”的各式卤味:深褐油亮的五香豆干切成了均匀的三角块;酱红色的卤藕片薄如蝉翼;圆润的卤鸡蛋对半切开,露出诱人的蛋黄;金黄的卤豆皮卷成小巧的卷;还有那爽脆酸甜的酱萝卜丁,以及新近推出的、限量供应的卤五花肉片,肥瘦相间,颤巍巍地泛着油光。每一种旁边都立着小木牌,明码标价。

  周婶子则将几张榆木小方桌和条凳擦拭得锃亮,在门口宽敞处摆放整齐。

  辰时刚过,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在“岑记”新挂出的“汤面”木牌上。那醒目的字样和“自选卤子,丰俭由人”的标注,很快吸引了早起上工的行人和街坊。

  第一个主顾是隔壁木匠铺的学徒,一个半大的小子,揉着惺忪睡眼,揣着几文钱,好奇地凑过来。“岑娘子,你这面……怎么个自选法?”

  岑卿系着围裙,站在热气腾腾的汤锅后,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小哥,瞧见那边案上的小碗没?都是咱家现成的卤味。你先花三文钱要一碗阳春面,就是这高汤底配手抻面。若想添滋味,就去那边自选,豆干两文,萝卜一文,鸡蛋五文……随你搭配,吃多少选多少,丰俭由人。”

  小子眼睛一亮,这法子新鲜!他掏出三文钱买了基础面,又跑到长案前,犹豫了一下,花两文钱加了一份他最爱吃的卤豆干,又添了一文钱的酱萝卜。

  只见招娣利落地抓起一把醒好的面团,双臂舒展,一拉一抻,反复几次,面团便在她手中魔术般变成了一把粗细均匀、根根分明的银丝。投入滚水锅中,片刻即熟,笊篱捞起,沥干水分,放入海碗,浇上一大勺滚烫的奶白高汤,撒上几粒翠绿的葱花。那学徒自己端着面碗,又去长案前,将他选好的卤豆干和酱萝卜丁倒入面中。

  他迫不及待地找了个位置坐下,挑起一筷子裹着汤汁的面条,吹了吹气,吸溜入口。面条筋道爽滑,带着麦香;汤头鲜美醇厚,暖入肺腑;再咬一口吸饱了汤汁的卤豆干,咸香韧嫩,配上爽口的酱萝卜,滋味层层叠叠,简单却满足。他吃得满头大汗,连汤都喝得一滴不剩,抹着嘴道:“岑娘子,这面实在!明天还来!”

  有了第一个,便有第二个、第三个。一个赶着去码头的力工,要了面,豪气地加了一份卤蛋、一份卤豆皮,呼噜噜吃得酣畅淋漓;一位带着孙子的老奶奶,给孙子要了碗面,只加了一份便宜的萝卜丁,孩子也吃得津津有味;甚至附近店铺的伙计,也三三两两结伴而来,各自选择不同的卤子组合,边吃边聊,好不热闹。

  长案前,成了最有人气的地方。食客们像挑选珍宝似的,指着自己心仪的卤味,“加这个”、“那个来一份”,招娣和周婶子手脚不停地帮忙添加、算账。后厨里,岑卿掌控着全局,汤不够了立刻续上,面团快用完了马上再揉,确保供应不断。

  午市时分,小小的铺面门口几乎坐满了人,浓郁的汤香、卤香混合着食客们的谈笑声,弥漫在街角,构成一幅充满烟火气的鲜活画卷。那口终日沸腾的汤锅和那排任由搭配的卤味小碗,成了“岑记”最引人注目的风景。

  直到未时已过,人潮才渐渐退去。招娣和周婶子忙着收拾碗筷,擦拭桌椅。岑卿看着空了一大半的卤味盆和见底的面团盆,虽然疲惫,眼中却闪烁着明亮的光彩。

  她仔细清点了上午的进项,单是汤面带来的收入,就几乎抵得上平日半日卤味的销售额,而这还只是开始。

  “岑姨,这面卖得真好!”招娣一边洗碗,一边兴奋地说,“好多人都说从来没这么吃过面呢!”

  岑卿笑了笑,舀起一勺高汤尝了尝味道,心中已有计较。这“自选卤子”的面条,如同在她原本稳固的生意堡垒旁,又开辟了一片充满活力的新领地。它不仅带来了直接的利润,更像一块磁石,吸引了更多人流,让“岑记”的招牌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