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岑记”终于恢复了短暂的宁静。招娣和周婶子在后院井边清洗堆积如山的碗筷,水声哗啦,夹杂着她们低声讨论哪样卤子最受欢迎的交谈。岑卿则独自在灶间,仔细检查着那锅熬煮了近六个时辰的高汤。
汤色已从清晨的奶白转为更醇厚的浅琥珀色,鲜味愈发浓缩。她舀起一勺,轻轻吹凉,抿了一口,眉头微蹙。味道依然鲜醇,但连续熬煮下,鸡架和鱼骨的贡献已达极限,再煮下去,反而会带上些许浊气。
“招娣,”她扬声唤道,“把这锅汤底滤出来,渣子清理掉。我们重新起一锅。”
“哎,就来!”招娣擦干手,小跑进来。看着那锅依旧香气扑鼻的汤,有些不解,“岑姨,这汤……不是还好着吗?”
岑卿一边清洗深锅,一边耐心解释:“汤如人,也有精气神。这锅汤的‘神’已经耗得差不多了,勉强再用,味道会走下坡路。我们‘岑记’的招牌,靠的就是这口不敢懈怠的鲜汤,和这碗不敢马虎的手抻面。客人吃得出来。”
招娣似懂非懂,但看着岑姨郑重的神色,立刻用力点头:“我明白了,岑姨!这就弄!”她手脚麻利地开始过滤汤底,又将锅刷洗得锃亮。
重新起汤是件繁琐事。新鲜的鸡架鱼骨需要重新焯水,香料也要重新配比。但岑卿做得分外仔细,每一个步骤都一丝不苟。她知道,有些功夫,省不得。口碑的建立,需要日积月累的匠心;而崩塌,可能只因一次偷懒的将就。
傍晚时分,新的汤底开始在灶上咕嘟,香气渐渐重新弥漫开来。岑卿又开始准备明天的面团。和面、揉面、醒面……这套流程她已重复了无数次,但每一次都如同第一次般专注。水的温度,盐碱的比例,揉揣的力度与时间,醒发的程度……这些细节,决定了面条最终是否筋道爽滑。
周婶子收拾完前面,也进来帮忙处理明日要用的卤味。豆干需要重新改刀,藕片要薄而均匀,鸡蛋要煮得火候恰到好处,剥壳后放入老卤中浸泡入味。每一项工作,都在沉默而有序地进行着。
“岑娘子,”周婶子一边切着藕片,一边忍不住开口,“今儿晌午,我听见好几个客人夸呢,说咱们这面实在,汤头鲜,卤子味道正。尤其是那自选的法子,都说新鲜,吃着也自在。”
岑卿正在检查醒发中的面团,用手指轻轻按了按,感受着那柔韧的弹性,闻言笑了笑:“大家吃得满意就好。周婶,明日豆干可以再多备两成,我看今天这个卖得最好。卤肉……倒是可以稍减些,价高,点的人不算最多。”
“欸,记下了。”周婶子连忙应道。
招娣洗完碗,也凑过来,小脸上带着兴奋后的疲惫,还有亮光:“岑姨,我还听见有人说,从没想过面可以这样吃,像……像自己当了回厨子,搭配着好玩又好吃!”
“这就是‘自选’的妙处了。”岑卿温声道,“每个人口味不同,荷包也不同。我们提供好的汤底、好的面条、好的卤子,剩下的,交给他们自己。这既是对客人口味的尊重,也是一种……信任。”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敲门声。招娣跑去开门,却是悦来茶铺的吴掌柜,他手里还提着个小食盒。
“吴掌柜?您怎么这时候过来了?快请进。”岑卿有些意外,连忙迎了出去。
吴掌柜笑呵呵地走进院子,将食盒递给招娣:“下午茶铺得了些新到的桂花糕,想着给你们送点尝尝鲜。”他吸了吸鼻子,赞道,“嗬!你这儿真是时时飘香啊,这又是在准备明天的?”
“劳您挂心,正是。”岑卿请吴掌柜在院中石凳上坐下,“小店新尝试,让您见笑了。”
“见笑什么?”吴掌柜摆手,“我是来道喜的!你那汤面,今天可在我茶铺里被议论了半天!几个老茶客从你这儿吃完回去,直夸会吃、实惠!还埋怨我怎么不早点告诉他们有这么个好去处。”他顿了顿,压低声音,“不瞒你说,连我都心动了,明儿个晌午,我也打算溜过来尝一碗!”
岑卿被他说得笑了起来:“您能来,那是小店的荣幸。”
吴掌柜正色道:“岑娘子,你这‘自选卤子’的点子,真是绝了!抓住了人心啊。这江州府卖面的铺子不少,可能让客人这么自在‘当家’的,你是头一份!好好做,这生意,差不了!”
送走吴掌柜,岑卿看着那盒精致的桂花糕,心中暖流涌动。她知道,这不仅仅是邻里间的客气,更是对她新尝试的认可。口碑,正在以她意想不到的速度,悄然传播。
汤色已从清晨的奶白转为更醇厚的浅琥珀色,鲜味愈发浓缩。她舀起一勺,轻轻吹凉,抿了一口,眉头微蹙。味道依然鲜醇,但连续熬煮下,鸡架和鱼骨的贡献已达极限,再煮下去,反而会带上些许浊气。
“招娣,”她扬声唤道,“把这锅汤底滤出来,渣子清理掉。我们重新起一锅。”
“哎,就来!”招娣擦干手,小跑进来。看着那锅依旧香气扑鼻的汤,有些不解,“岑姨,这汤……不是还好着吗?”
岑卿一边清洗深锅,一边耐心解释:“汤如人,也有精气神。这锅汤的‘神’已经耗得差不多了,勉强再用,味道会走下坡路。我们‘岑记’的招牌,靠的就是这口不敢懈怠的鲜汤,和这碗不敢马虎的手抻面。客人吃得出来。”
招娣似懂非懂,但看着岑姨郑重的神色,立刻用力点头:“我明白了,岑姨!这就弄!”她手脚麻利地开始过滤汤底,又将锅刷洗得锃亮。
重新起汤是件繁琐事。新鲜的鸡架鱼骨需要重新焯水,香料也要重新配比。但岑卿做得分外仔细,每一个步骤都一丝不苟。她知道,有些功夫,省不得。口碑的建立,需要日积月累的匠心;而崩塌,可能只因一次偷懒的将就。
傍晚时分,新的汤底开始在灶上咕嘟,香气渐渐重新弥漫开来。岑卿又开始准备明天的面团。和面、揉面、醒面……这套流程她已重复了无数次,但每一次都如同第一次般专注。水的温度,盐碱的比例,揉揣的力度与时间,醒发的程度……这些细节,决定了面条最终是否筋道爽滑。
周婶子收拾完前面,也进来帮忙处理明日要用的卤味。豆干需要重新改刀,藕片要薄而均匀,鸡蛋要煮得火候恰到好处,剥壳后放入老卤中浸泡入味。每一项工作,都在沉默而有序地进行着。
“岑娘子,”周婶子一边切着藕片,一边忍不住开口,“今儿晌午,我听见好几个客人夸呢,说咱们这面实在,汤头鲜,卤子味道正。尤其是那自选的法子,都说新鲜,吃着也自在。”
岑卿正在检查醒发中的面团,用手指轻轻按了按,感受着那柔韧的弹性,闻言笑了笑:“大家吃得满意就好。周婶,明日豆干可以再多备两成,我看今天这个卖得最好。卤肉……倒是可以稍减些,价高,点的人不算最多。”
“欸,记下了。”周婶子连忙应道。
招娣洗完碗,也凑过来,小脸上带着兴奋后的疲惫,还有亮光:“岑姨,我还听见有人说,从没想过面可以这样吃,像……像自己当了回厨子,搭配着好玩又好吃!”
“这就是‘自选’的妙处了。”岑卿温声道,“每个人口味不同,荷包也不同。我们提供好的汤底、好的面条、好的卤子,剩下的,交给他们自己。这既是对客人口味的尊重,也是一种……信任。”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敲门声。招娣跑去开门,却是悦来茶铺的吴掌柜,他手里还提着个小食盒。
“吴掌柜?您怎么这时候过来了?快请进。”岑卿有些意外,连忙迎了出去。
吴掌柜笑呵呵地走进院子,将食盒递给招娣:“下午茶铺得了些新到的桂花糕,想着给你们送点尝尝鲜。”他吸了吸鼻子,赞道,“嗬!你这儿真是时时飘香啊,这又是在准备明天的?”
“劳您挂心,正是。”岑卿请吴掌柜在院中石凳上坐下,“小店新尝试,让您见笑了。”
“见笑什么?”吴掌柜摆手,“我是来道喜的!你那汤面,今天可在我茶铺里被议论了半天!几个老茶客从你这儿吃完回去,直夸会吃、实惠!还埋怨我怎么不早点告诉他们有这么个好去处。”他顿了顿,压低声音,“不瞒你说,连我都心动了,明儿个晌午,我也打算溜过来尝一碗!”
岑卿被他说得笑了起来:“您能来,那是小店的荣幸。”
吴掌柜正色道:“岑娘子,你这‘自选卤子’的点子,真是绝了!抓住了人心啊。这江州府卖面的铺子不少,可能让客人这么自在‘当家’的,你是头一份!好好做,这生意,差不了!”
送走吴掌柜,岑卿看着那盒精致的桂花糕,心中暖流涌动。她知道,这不仅仅是邻里间的客气,更是对她新尝试的认可。口碑,正在以她意想不到的速度,悄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