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酱拌面的成功,如同给“岑记”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也让铺子的名声更上一层楼。每日限量的三十碗往往在午市前便告罄,引得不少晚来的食客扼腕叹息。岑卿见时机成熟,便取消了限量,将麻酱拌面作为常备菜品,与各类汤面并列,任由食客选择。
生意愈发兴隆,带来的不仅是收益,还有潜藏在暗处的目光。西后街的“张记面馆”生意越发惨淡,老板张贵整日阴沉着脸,看着“岑记”门口川流不息的人群,眼中几乎要喷出火来。
这日傍晚,打烊之后,周婶子一边擦着桌子,一边忧心忡忡地对岑卿说:“岑娘子,我今儿个听我在张记帮工的远房侄女说,张贵前几天喝多了,在店里骂骂咧咧,说什么……说咱们用了不干净的油,还说咱们的卤味里加了害人上瘾的玩意儿……说得有鼻子有眼的。”
招娣和何娘子闻言,都停下了手中的活计,脸上露出愤慨和担忧。
“他胡说!”招娣气得小脸通红,“我们的油都是粮铺里买的正经菜油,卤料也都是岑姨亲自去药铺配的,干干净净!”
何娘子也低声道:“这话要是传出去,可是要坏名声的……”
岑卿擦着手,面色平静,眼中却闪过一丝冷意。这张贵,正面竞争不过,便开始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了。谣言如同污水,沾上了就很难洗净。
“慌什么。”岑卿声音沉稳,“身正不怕影子斜。我们做的是良心生意,不怕他嚼舌根。不过,也不能任由他污蔑。”
她沉吟片刻,心中已有计较。“招娣,明天你去粮铺买油时,当着掌柜和伙计的面,仔细查验油质,声音大些,就说‘我们岑记做吃食生意,最看重原料干净,这油可得挑最好的’。”
招娣眼睛一亮,立刻明白了:“我知道了,岑姨!我会让大家都听见!”
“周婶,”岑卿又转向周婶子,“你那位在张记的侄女,若是方便,请她留意着,若张贵再有此类言论,或者有什么其他动作,麻烦她递个话儿。”
周婶子连忙点头:“欸,我明白,我回头就跟她说。”
“何娘子,”岑卿最后对何娘子道,“明日开始,前面收拾碗筷时,动作再慢些,仔细些,尤其是客人吃完的卤味碟子,务必清洗得光亮照人,让客人们都看得见我们的干净。”
三人得了吩咐,心下稍安,各自去忙了。
岑卿独自站在渐暗的院子里,望着“岑记”的招牌。她知道,这种污蔑看似无力,但若放任不管,在街坊间口耳相传,积毁销骨,后果不堪设想。必须主动、公开地展示“岑记”的干净与规矩。
第二天,“岑记”照常开业。招娣去买油时,果然按照岑卿的吩咐,在粮铺里声音清亮地强调了“岑记”对用油品质的要求,引得不少买菜的妇人都侧目倾听。何娘子在前面收拾碗筷时,也格外仔细,每个碗碟都擦洗得光可鉴人。有熟客打趣道:“何娘子,今儿个这碗洗得比脸还干净哩!”何娘子便笑着回应:“东家吩咐了,吃食入口的东西,半点马虎不得,干净是第一位的。”
这些细微的举动,如同无声的宣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岑记”注重卫生、用料讲究的形象。
然而,张贵的动作并未停止。几天后,西后街开始流传起一些模糊的闲话,什么“那家新面馆味道太香,怕是加了不该加的东西”、“吃多了会不会上瘾”之类的含沙射影之词。虽然尚未引起大风波,但也让一些不明就里的客人产生了些许疑虑。
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站了出来。
是常在“岑记”吃面的老主顾,那位姓陈的老秀才。陈秀才家境清贫,但为人正直,颇受街坊敬重。他最爱“岑记”的麻酱拌面和那碟爽口的酱萝卜,几乎每日必到。
这日,他正在店里吃面,听到旁边一桌新客在低声议论那些谣言,虽未明指“岑记”,但意有所指。陈秀才放下筷子,清了清嗓子,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众人耳中:
“老夫在这西后街住了几十年,别的不敢说,看人看事还有几分准头。岑娘子一个妇道人家,带着伙计辛苦经营,用料实在,价格公道,这汤是真材实料熬出来的,这面是实实在在手抻的。老夫日日在此用餐,肠胃如何,心中有数。那些个捕风捉影、暗箭伤人的言语,不过是些见不得人好的宵小之辈所为,诸位街坊邻里,当有明辨。”
陈秀才一番话,不疾不徐,却掷地有声。那桌议论的客人顿时面露尴尬,连忙低头吃面。店内其他熟客也纷纷附和:
“陈老先生说得是!岑记的东西,咱们吃了这么久,再放心不过!”
“就是!那香味是人家手艺好,卤料配得妙!”
“我看啊,就是有人眼红!”
舆论瞬间扭转。陈秀才的声望和他每日在“岑记”用餐的事实,成了最有力的辟谣武器。
岑卿在后厨听得真切,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没想到,这位平日里沉默寡言的老秀才,会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她连忙让招娣给陈秀才那桌送了一份新卤的豆皮,聊表谢意。
陈秀才捋着胡须,微微颔首,并未推辞。
经过陈秀才发声和“岑记”自身有意识的展示,那些恶意的谣言很快便消散于无形。张贵的算计再次落空。
风波过后,“岑记”的生意非但没有受损,反而因为这次公开的“考验”而更加深入人心。客人们觉得这里的东家行事端正,用料透明,吃得更加放心。连孙班头再来吃面时,都拍着岑卿的肩膀说:“岑娘子,行得正坐得直,好样的!以后再有那起子小人作祟,你只管告诉我!”
生意愈发兴隆,带来的不仅是收益,还有潜藏在暗处的目光。西后街的“张记面馆”生意越发惨淡,老板张贵整日阴沉着脸,看着“岑记”门口川流不息的人群,眼中几乎要喷出火来。
这日傍晚,打烊之后,周婶子一边擦着桌子,一边忧心忡忡地对岑卿说:“岑娘子,我今儿个听我在张记帮工的远房侄女说,张贵前几天喝多了,在店里骂骂咧咧,说什么……说咱们用了不干净的油,还说咱们的卤味里加了害人上瘾的玩意儿……说得有鼻子有眼的。”
招娣和何娘子闻言,都停下了手中的活计,脸上露出愤慨和担忧。
“他胡说!”招娣气得小脸通红,“我们的油都是粮铺里买的正经菜油,卤料也都是岑姨亲自去药铺配的,干干净净!”
何娘子也低声道:“这话要是传出去,可是要坏名声的……”
岑卿擦着手,面色平静,眼中却闪过一丝冷意。这张贵,正面竞争不过,便开始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了。谣言如同污水,沾上了就很难洗净。
“慌什么。”岑卿声音沉稳,“身正不怕影子斜。我们做的是良心生意,不怕他嚼舌根。不过,也不能任由他污蔑。”
她沉吟片刻,心中已有计较。“招娣,明天你去粮铺买油时,当着掌柜和伙计的面,仔细查验油质,声音大些,就说‘我们岑记做吃食生意,最看重原料干净,这油可得挑最好的’。”
招娣眼睛一亮,立刻明白了:“我知道了,岑姨!我会让大家都听见!”
“周婶,”岑卿又转向周婶子,“你那位在张记的侄女,若是方便,请她留意着,若张贵再有此类言论,或者有什么其他动作,麻烦她递个话儿。”
周婶子连忙点头:“欸,我明白,我回头就跟她说。”
“何娘子,”岑卿最后对何娘子道,“明日开始,前面收拾碗筷时,动作再慢些,仔细些,尤其是客人吃完的卤味碟子,务必清洗得光亮照人,让客人们都看得见我们的干净。”
三人得了吩咐,心下稍安,各自去忙了。
岑卿独自站在渐暗的院子里,望着“岑记”的招牌。她知道,这种污蔑看似无力,但若放任不管,在街坊间口耳相传,积毁销骨,后果不堪设想。必须主动、公开地展示“岑记”的干净与规矩。
第二天,“岑记”照常开业。招娣去买油时,果然按照岑卿的吩咐,在粮铺里声音清亮地强调了“岑记”对用油品质的要求,引得不少买菜的妇人都侧目倾听。何娘子在前面收拾碗筷时,也格外仔细,每个碗碟都擦洗得光可鉴人。有熟客打趣道:“何娘子,今儿个这碗洗得比脸还干净哩!”何娘子便笑着回应:“东家吩咐了,吃食入口的东西,半点马虎不得,干净是第一位的。”
这些细微的举动,如同无声的宣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岑记”注重卫生、用料讲究的形象。
然而,张贵的动作并未停止。几天后,西后街开始流传起一些模糊的闲话,什么“那家新面馆味道太香,怕是加了不该加的东西”、“吃多了会不会上瘾”之类的含沙射影之词。虽然尚未引起大风波,但也让一些不明就里的客人产生了些许疑虑。
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站了出来。
是常在“岑记”吃面的老主顾,那位姓陈的老秀才。陈秀才家境清贫,但为人正直,颇受街坊敬重。他最爱“岑记”的麻酱拌面和那碟爽口的酱萝卜,几乎每日必到。
这日,他正在店里吃面,听到旁边一桌新客在低声议论那些谣言,虽未明指“岑记”,但意有所指。陈秀才放下筷子,清了清嗓子,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众人耳中:
“老夫在这西后街住了几十年,别的不敢说,看人看事还有几分准头。岑娘子一个妇道人家,带着伙计辛苦经营,用料实在,价格公道,这汤是真材实料熬出来的,这面是实实在在手抻的。老夫日日在此用餐,肠胃如何,心中有数。那些个捕风捉影、暗箭伤人的言语,不过是些见不得人好的宵小之辈所为,诸位街坊邻里,当有明辨。”
陈秀才一番话,不疾不徐,却掷地有声。那桌议论的客人顿时面露尴尬,连忙低头吃面。店内其他熟客也纷纷附和:
“陈老先生说得是!岑记的东西,咱们吃了这么久,再放心不过!”
“就是!那香味是人家手艺好,卤料配得妙!”
“我看啊,就是有人眼红!”
舆论瞬间扭转。陈秀才的声望和他每日在“岑记”用餐的事实,成了最有力的辟谣武器。
岑卿在后厨听得真切,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没想到,这位平日里沉默寡言的老秀才,会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她连忙让招娣给陈秀才那桌送了一份新卤的豆皮,聊表谢意。
陈秀才捋着胡须,微微颔首,并未推辞。
经过陈秀才发声和“岑记”自身有意识的展示,那些恶意的谣言很快便消散于无形。张贵的算计再次落空。
风波过后,“岑记”的生意非但没有受损,反而因为这次公开的“考验”而更加深入人心。客人们觉得这里的东家行事端正,用料透明,吃得更加放心。连孙班头再来吃面时,都拍着岑卿的肩膀说:“岑娘子,行得正坐得直,好样的!以后再有那起子小人作祟,你只管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