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谣言蚀骨-《从少爷到皇帝》

  川东前线那场被邓祖禹强行压下的营啸余烬未冷,滚烫的灰烬里,埋藏着更危险的种子。

  达州城,一处不起眼的杂货铺后院。听风组织在川东的最高负责人,代号老鬼,正仔细阅读着刚刚由快马送来的密报。

  密报详细描述了吴大彪擅杀逃兵引发营啸,以及邓祖禹鞭笞吴大彪、强行弹压的过程。

  “营啸虽平,人心已散…好机会。”老鬼的声音低沉沙哑,他放下密报,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邓祖禹的鞭子,抽在了火上,没灭火,反倒让火星子溅得更开了!咱们…得再添把柴,扇扇风。”

  他唤来心腹手下,:“让咱们的人,动起来。

  目标:邓祖禹大营,以及他麾下各主要将领驻地。

  内容嘛…”他嘴角扯出一个冰冷的弧度,“就说说咱们的邓督师,还有他手下那些将军、参将们,平日里是如何爱兵如子的。”

  命令迅速通过听风隐秘的渠道传递下去,很快,一张无形编织的网,悄然撒向了本就人心惶惶的明军大营。

  起初,只是士兵们在营帐角落、茅厕边、打水时的窃窃私语。

  “喂,听说了吗?咱们这几个月吃的糙米里掺的沙子,可不止是粮官克扣…”

  “啥意思?”

  “笨啊!你以为上头发的军饷,真能全变成粮食发下来?

  我有个远房表兄在总兵亲兵营当伙夫,他偷偷跟我说,看见过邓督师的心腹师爷,往自家后院里搬整箱整箱的雪花银!

  那银子哪来的?还不是从咱们嘴里抠出来的!”

  “嘶…真的假的?…”

  “这算啥!你知道吴大彪那狗东西为啥那么横?他那个新纳的小妾,听说就是用咱们的卖命钱买的!足足三百两!够咱们多少人吃多少顿肉了?”

  “还有管咱们这片的刘参将!他那位置怎么来的?听说是花了两千两银子,走了兵部哪个侍郎的门路才弄到的!这钱从哪出?还不是层层摊派到咱们头上?”

  “难怪!我说怎么饷银总是不足额,发的粮食也尽是些陈谷烂米!原来都被这些狗官贪了去升官发财、养小老婆了!”

  这些私语如同带着倒钩的毒刺,精准地刺入士兵们早已伤痕累累的心防。

  他们回想着自己常年半饥半饱的肚皮,发到手里那点可怜的、还时常被克扣的饷银,再对比张家军的生活,以及上官们锦衣玉食的模样…

  一种被欺骗、被压榨的滔天愤怒,如同地火般在沉默的营盘下疯狂奔涌。

  谣言如同瘟疫,在封闭而压抑的军营环境中传播得极快。

  短短数日,私语变成了公开的牢骚,牢骚变成了三五成群的愤懑议论。

  “他娘的!老子在前线卖命,他们在后面喝兵血!”

  “当官的没一个好东西!都是趴在咱们身上吸血的蚂蟥!”

  “张家军那边…听说当兵的日子可舒坦…”

  “嘘!不要命了?不过…唉…”

  愤怒与绝望的情绪在底层士兵中迅速蔓延发酵,训练时敷衍了事,巡哨时无精打采,军官的命令执行起来拖泥带水。

  整个大营笼罩在一片低气压中,士兵看向军官的眼神,不再是畏惧,而是毫不掩饰的怨毒与疏离。

  甚至有人故意在军官经过时,大声抱怨米里有沙、饷钱不足。

  这种异样的气氛,邓祖禹很快就察觉到了,他坐镇中军,虽不用亲自巡视各营。

  但亲兵和心腹将领的回报,以及空气中弥漫的那股压抑的敌意,都让他心头警铃大作。

  “怎么回事?营啸才过去几天?士气为何如此低迷?甚至…对我的命令也阳奉阴违?”

  邓祖禹拧紧眉头,问侍立一旁的幕僚和亲信将领。

  一名亲信参将犹豫了一下,低声道:“总兵…营中…营中近日颇多流言蜚语,甚嚣尘上。”

  “流言?什么流言?”

  “这…”参将面露难色,“多是…多是诽谤上官,说什么…克扣军饷,贪墨粮秣,甚至…买卖官位…”

  “荒谬!”邓祖禹勃然大怒,一掌拍在案几上,震得笔墨乱跳,“此等恶毒谣言,必是贼军细作所为!意在乱我军心!

  查!严查到底!务必揪出散布谣言的奸细!本督倒要看看,是谁吃了熊心豹子胆!”

  督师的严令一下,各营的军官如同打了鸡血,立刻行动起来。

  校尉、把总们带着亲兵,如狼似虎地扑进士兵的营帐,翻箱倒柜,厉声盘问。

  “说!谁传的督师贪饷?”

  “谁说的刘参将买官?”

  “昨晚谁在茅厕边上嚼舌根了?指出来!否则你们这一棚的人,统统鞭二十!”

  然而,这次搜查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士兵们面对凶神恶煞的军官盘问,要么沉默以对,眼神冰冷;

  要么装傻充愣,一问三不知。

  “大人,小的没听过啊。”

  “谁传的?小的真不知道,小的就一老实当兵的。”

  “昨晚?小的睡得死,啥也没听见。”

  即使有军官揪住某个看起来胆小怕事的士兵逼问,得到的答案也往往指向听别人说的,再追问别人是谁,

  就变成了好像是张三、可能是李四,最终都成了查无实据的糊涂账。

  更让军官们憋屈的是,有时士兵被逼急了,反而梗着脖子反问:

  “大人,那饷银为啥总是不足数发?”

  “大人,这米里的沙子,都快赶上米多了!这难道也是细作掺的?”

  “张家军那边当兵真有肉吃,这总不是谣言吧?”

  这些直指核心的问题,噎得军官们面红耳赤,恼羞成怒却又无法正面回答,只能以更凶狠的鞭打和呵斥来掩饰心虚。

  而这,恰恰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坐实了士兵心中的猜测——上官们果然心里有鬼!

  几天的严查下来,各营将领垂头丧气地向邓祖禹复命:

  “督师…查无实据啊。”

  “士兵们互相包庇,问不出源头。”

  “抓了几个顶撞上官、形迹可疑的刺头,但…都不是最初散布之人。”

  “营中怨气…似乎更重了。”

  邓祖禹听着这些汇报,看着手下将领们闪烁的眼神和疲惫的神情,一股深深的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

  他第一次感到,自己对这支军队的控制力,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流失。

  他引以为傲的军纪和权威,在看不见的谣言和士兵们无声的抵抗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那场被鞭子暂时压下去的营啸,其根源非但没有消除,反而在怨毒的土壤里,滋生出更庞大、更危险的阴影。

  “查不到…就查不到吧。”邓祖禹疲惫地挥挥手,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

  “传令各营,加强戒备,严防贼军细作渗透。再有妄议上官、动摇军心者…严惩不贷。”这命令,连他自己都觉得空洞而苍白。

  他走到帐外,望着暮色中连绵的营寨。灯火点点,却感受不到丝毫暖意,只有一片令人窒息的死寂和潜藏在死寂之下、随时可能爆发的惊涛骇浪。

  川东僵持的天平,在听风这把“谣言蚀骨”的毒刃撬动下,已然开始不可逆转地倾斜。

  而他,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湖广副总兵,此刻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立与茫然。

  沙盘上,代表邓祖禹大营的旗帜,在无形的风中,剧烈地摇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