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霖普降后的一个月,大齐王朝的土地褪去了旱魃肆虐的疮痍,焕发出蓬勃生机。洛阳城外,新绿漫染田野,水渠纵横交错,清澈的河水潺潺流淌,滋养着长势喜人的庄稼;村庄里,工匠们正忙着修复被旱灾损毁的房屋,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与百姓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灾后重建画卷。沈清辞身着淡青色宫装,腰束玉带,腰间的明德凤佩散发着温润光晕,正与萧玦一同巡视洛阳周边的重建情况。
“陛下,您看,经过一个月的修复,这一带的房屋已基本重建完成,百姓们都已搬入新居。”沈清辞指着前方错落有致的村庄,语气中带着欣慰。村庄里,崭新的房屋鳞次栉比,屋顶覆盖着整齐的青瓦,墙壁粉刷得洁白如雪,与之前破败不堪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萧玦点点头,眼中满是赞许:“做得很好。房屋是百姓的安身立命之本,只有让百姓有房可住,才能安心生产。清辞,这一切都离不开你的统筹规划与悉心指导。”
“陛下过奖了。”沈清辞微微一笑,“这并非臣妾一人之功,而是工部工匠们日夜劳作、百姓们积极配合的结果。臣妾只是做了分内之事。”
两人沿着田埂一路走来,田地里,农民们正忙着除草、施肥、灌溉,脸上带着辛勤的汗水与对丰收的期盼。一位老农看到帝后,连忙放下手中的农具,躬身行礼:“陛下,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老人家,免礼。”沈清辞走上前,语气温和,“您的庄稼长势真好,看来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老农直起身,抹了把额头的汗水,笑着说道:“托陛下与皇后娘娘的福,今年雨水充足,水渠通畅,再加上皇后娘娘推广的高产种子,这庄稼长得比往年好上百倍!再过两个月,就能收割了,到时候一定能有个好收成!”
沈清辞心中一暖,说道:“老人家,辛苦您了。后续的田间管理还要劳烦您多费心,有什么困难,可随时向当地官府禀报,朝廷定会尽力相助。”
“多谢皇后娘娘关心!”老农躬身道谢,眼中满是感激,“如今官府体恤百姓,不仅减免了我们的赋税,还派农技官指导我们种植,我们没有任何困难,只盼着早日丰收,报答陛下与皇后娘娘的恩情!”
离开农田,两人前往附近的工坊。工坊内,工匠们正忙着制作农具、修缮水利工具,炉火熊熊,铁锤敲击铁砧的声音铿锵有力。工坊主事看到帝后,连忙躬身行礼:“陛下,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免礼。”萧玦抬手示意,“工坊的生产情况如何?农具供应是否能满足百姓的需求?”
主事躬身回道:“回陛下,臣等日夜赶工,如今已制作出锄头、铁锹、镰刀等农具数万件,修缮水利工具数千件,足以满足周边百姓的生产需求。此外,我们还按照皇后娘娘的吩咐,改进了部分农具,使其更加轻便耐用,深受百姓们的喜爱。”
沈清辞点点头,说道:“很好。农具是农业生产的关键,一定要保证质量,不得有丝毫马虎。后续还要根据百姓的需求,继续改进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臣遵旨!”主事躬身领命,眼中满是恭敬。
巡视途中,沈清辞发现,虽然大部分地区的重建工作进展顺利,但仍有部分偏远地区存在问题。这些地区交通不便,物资运输困难,房屋重建与农具供应都滞后于其他地区,百姓们的生产生活受到了一定影响。
“陛下,偏远地区的重建工作仍需加强。”沈清辞眉头微蹙,语气凝重,“这些地区交通闭塞,物资运输困难,若不及时解决,恐会影响整体的生产恢复进度。”
萧玦点点头,眼中满是认同:“你说得对。朕即刻下令,命兵部调拨部分马匹与车辆,协助偏远地区运输物资;同时,命工部增派工匠,前往偏远地区支援房屋重建与农具制作,务必确保所有地区的重建工作同步推进。”
“陛下英明。”沈清辞躬身行礼,心中稍稍安定。她知道,只有所有地区都完成重建,百姓们才能全身心投入到生产中,大齐王朝才能真正恢复生机。
为了加快灾后重建与生产恢复的进度,沈清辞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她建议朝廷设立专项重建基金,用于补贴百姓重建房屋、购买农具与种子;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对于开垦荒地的百姓,给予三年赋税减免的优惠;同时,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派遣更多的农技官前往各地,指导百姓科学种植,提高粮食产量。
萧玦对沈清辞的建议深表赞同,当即下令推行。这些措施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百姓们的积极性,灾后重建与生产恢复的进度大大加快。
在幽州,萧承泽正带领百姓们开垦荒地。幽州地处北方,土地肥沃,但由于之前的旱灾与战乱,许多土地都被废弃。萧承泽身着便服,与百姓们一同挥汗如雨,开垦荒地。他的手掌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却丝毫没有退缩。
“太子殿下,您身份尊贵,何必如此辛苦?”一位官员看着萧承泽疲惫的身影,心中满是不忍。
萧承泽直起身,抹了把汗水,笑着说道:“百姓们都在为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而努力,我身为太子,岂能坐享其成?与百姓们一同劳作,不仅能加快开垦进度,还能了解百姓们的需求与困难,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而且,这些荒地若能得到开垦,明年就能多种出许多粮食,百姓们的生活也能更加富足。为了这个目标,再辛苦也值得。”
官员们被萧承泽的真诚所打动,纷纷加入到开垦荒地的队伍中。在萧承泽的带领下,幽州的荒地开垦工作进展迅速,短短一个月内,便开垦出良田数千亩。
在江南,苏文轩正忙着推广新的种植技术与高产作物。江南地区水网密布,土壤肥沃,是大齐王朝的粮食主产区。苏文轩根据江南的气候与土壤特点,指导百姓们种植水稻与油菜,并推广了育秧、插秧、灌溉等一系列先进技术。
“苏大人,按照您教的方法种植,这水稻的长势果然比往年好上许多!”一位农民看着田里绿油油的水稻,心中满是喜悦。
苏文轩笑着说道:“这都是皇后娘娘的功劳。这些高产种子与种植技术,都是皇后娘娘精心挑选与总结的。只要大家按照技术要求种植,今年的水稻产量一定能大幅提高。”
农民们纷纷点头,眼中满是感激:“皇后娘娘真是我们百姓的救星!不仅在旱灾中救了我们的命,还为我们带来了这么好的种子与技术,让我们能过上好日子!”
在苏文轩的指导下,江南地区的粮食生产恢复迅速,水稻与油菜长势喜人,预示着今年将迎来大丰收。
在并州,秦风将军正组织士兵们帮助百姓们兴修水利。并州地形复杂,水利设施薄弱,是之前旱灾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秦风将军根据沈清辞提供的水利规划图,带领士兵与百姓们一同疏通河道、修建水库、开挖水渠,改善农业灌溉条件。
“秦将军,有了这些水利设施,明年我们再也不怕旱灾了!”一位百姓看着正在修建的水库,心中满是激动。
秦风将军点点头,说道:“这都是陛下与皇后娘娘的英明决策。兴修水利是长久之计,不仅能抵御旱灾,还能提高粮食产量,让百姓们安居乐业。我们一定要把水利设施修建好,不辜负陛下与皇后娘娘的期望。”
在秦风将军的带领下,并州的水利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一条条河道被疏通,一座座水库拔地而起,一条条水渠蜿蜒延伸,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随着各地灾后重建与生产恢复工作的推进,大齐王朝的经济也逐渐复苏。集市上,商品琳琅满目,商贩们吆喝声不断,百姓们购买力逐渐增强;工坊里,生产繁忙,农具、布匹、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供应市场;港口码头,船只往来频繁,货物运输繁忙,对外贸易也逐渐恢复。
沈清辞通过暖玉的力量,感知到各地的变化,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只要坚持下去,大齐王朝一定能彻底摆脱旱灾的影响,重现盛世繁华。
然而,就在灾后重建与生产恢复工作顺利推进之际,沈清辞发现,部分地区的官员存在虚报政绩、贪污腐败的行为。这些官员为了向上级邀功,虚报开垦荒地的面积与粮食产量;有的则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朝廷发放的重建基金与救灾物资,中饱私囊。
“这些蛀虫,竟敢在灾后重建的关键时期贪污腐败,实在是胆大包天!”沈清辞眼中闪过一丝厉色。她将通过暖玉收集到的证据整理出来,呈交给萧玦。
萧玦看着证据,脸色铁青,语气冰冷:“岂有此理!朕三令五申,严禁官员贪污腐败,虚报政绩,这些人竟敢置若罔闻!清辞,此事就交给你处理,无论涉及到谁,一律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臣妾遵旨。”沈清辞躬身领命。她当即下令,命监察御史前往各地,严查虚报政绩、贪污腐败的官员。在暖玉的帮助下,那些作恶者无所遁形,纷纷被捉拿归案。
幽州一位县令虚报开垦荒地面积,贪污重建基金,被革职查办,家产查抄,用于当地的重建与生产;江南一位官员贪污救灾物资,被判处死刑,曝尸三日,以警示他人。一系列严厉的惩处,震慑了各地的官员,再也无人敢肆意妄为。
为了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沈清辞还建议朝廷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官员的考核与监督。朝廷设立了专门的监察机构,由监察御史直接负责,定期对各地的重建工作与官员的履职情况进行巡查;同时,鼓励百姓举报官员的违法行为,对于举报属实者,给予丰厚的奖励。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遏制了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确保了灾后重建与生产恢复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个月后,大齐王朝的灾后重建工作基本完成,生产恢复取得了显着成效。各地的房屋重建完毕,百姓们安居乐业;荒地得到大规模开垦,良田面积大幅增加;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高产作物广泛种植,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这一日,沈清辞与萧玦正在御书房查看各地上报的生产恢复情况奏折。奏折中,各地的粮食产量、经济复苏情况等数据一目了然,处处透着喜人的景象。
“清辞,你看,江南地区的水稻产量较往年提高了五成,幽州的小麦产量提高了三成,并州的玉米、土豆产量也大幅增长。”萧玦脸上满是欣慰,“按照这个势头,今年的粮食总产量将创下历史新高,百姓们再也不用担心粮食短缺的问题了。”
沈清辞点点头,眼中满是喜悦:“陛下,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随着粮食产量的提高,百姓们的生活将日益改善,国家的经济也将逐渐复苏。接下来,我们可以适当增加粮食储备,同时,鼓励百姓发展副业,如养殖、纺织、酿酒等,丰富百姓的收入来源,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你说得对。”萧玦深表赞同,“百姓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就会有更多的精力发展副业,国家的经济也会更加繁荣。朕即刻下令,鼓励百姓发展副业,对于发展副业成效显着的百姓,给予一定的奖励与补贴;同时,加强对市场的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确保百姓们的合法权益。”
沈清辞眼中满是赞许:“陛下英明。发展副业不仅能增加百姓的收入,还能促进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朝廷鼓励政策的推行,百姓们发展副业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村庄里,家家户户都开始养殖鸡鸭鹅、猪牛羊,院子里到处都是家禽家畜的叫声;工坊里,纺织、酿酒、制陶等手工业蓬勃发展,生产出的商品不仅满足了本地百姓的需求,还通过商贩运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国外。
在洛阳城的集市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布匹摊位上,色彩鲜艳的丝绸、麻布整齐摆放,吸引着过往的百姓;食品摊位上,香喷喷的糕点、肉类、酒类香气四溢,让人垂涎欲滴;农具摊位上,各种新式农具摆放整齐,深受农民们的喜爱。商贩们吆喝声不断,百姓们摩肩接踵,选购着自己需要的商品,集市上一片热闹繁荣的景象。
沈清辞看着眼前的繁荣景象,心中满是感慨。前世,她亲眼目睹了大齐王朝的衰败与覆灭,心中满是遗憾;今生,她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努力,辅佐萧玦,不仅战胜了旱灾,还带领百姓们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让大齐王朝重现生机与繁荣。这份成就感,是前世从未有过的。
“清辞,你看,这就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成果。”萧玦握住沈清辞的手,语气温柔而坚定,“百姓们安居乐业,经济繁荣发展,国家日益强盛,这都是你功不可没。若不是你运筹帷幄,悉心指导,我们恐怕难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成效。”
沈清辞微微一笑,眼中带着一丝疲惫,却更多的是坚定:“陛下,这并非臣妾一人之功。若没有陛下的信任与支持,没有百官的尽职尽责,没有百姓的辛勤劳作,我们也无法取得如今的成效。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推行仁政,发展经济,加强国防,让大齐王朝更加繁荣昌盛,让百姓们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萧玦点点头,眼中满是信任与爱意:“你说得对。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要携手并进,共同面对各种挑战,守护好这大齐江山,守护好天下百姓。”
“陛下,您看,经过一个月的修复,这一带的房屋已基本重建完成,百姓们都已搬入新居。”沈清辞指着前方错落有致的村庄,语气中带着欣慰。村庄里,崭新的房屋鳞次栉比,屋顶覆盖着整齐的青瓦,墙壁粉刷得洁白如雪,与之前破败不堪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萧玦点点头,眼中满是赞许:“做得很好。房屋是百姓的安身立命之本,只有让百姓有房可住,才能安心生产。清辞,这一切都离不开你的统筹规划与悉心指导。”
“陛下过奖了。”沈清辞微微一笑,“这并非臣妾一人之功,而是工部工匠们日夜劳作、百姓们积极配合的结果。臣妾只是做了分内之事。”
两人沿着田埂一路走来,田地里,农民们正忙着除草、施肥、灌溉,脸上带着辛勤的汗水与对丰收的期盼。一位老农看到帝后,连忙放下手中的农具,躬身行礼:“陛下,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老人家,免礼。”沈清辞走上前,语气温和,“您的庄稼长势真好,看来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老农直起身,抹了把额头的汗水,笑着说道:“托陛下与皇后娘娘的福,今年雨水充足,水渠通畅,再加上皇后娘娘推广的高产种子,这庄稼长得比往年好上百倍!再过两个月,就能收割了,到时候一定能有个好收成!”
沈清辞心中一暖,说道:“老人家,辛苦您了。后续的田间管理还要劳烦您多费心,有什么困难,可随时向当地官府禀报,朝廷定会尽力相助。”
“多谢皇后娘娘关心!”老农躬身道谢,眼中满是感激,“如今官府体恤百姓,不仅减免了我们的赋税,还派农技官指导我们种植,我们没有任何困难,只盼着早日丰收,报答陛下与皇后娘娘的恩情!”
离开农田,两人前往附近的工坊。工坊内,工匠们正忙着制作农具、修缮水利工具,炉火熊熊,铁锤敲击铁砧的声音铿锵有力。工坊主事看到帝后,连忙躬身行礼:“陛下,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免礼。”萧玦抬手示意,“工坊的生产情况如何?农具供应是否能满足百姓的需求?”
主事躬身回道:“回陛下,臣等日夜赶工,如今已制作出锄头、铁锹、镰刀等农具数万件,修缮水利工具数千件,足以满足周边百姓的生产需求。此外,我们还按照皇后娘娘的吩咐,改进了部分农具,使其更加轻便耐用,深受百姓们的喜爱。”
沈清辞点点头,说道:“很好。农具是农业生产的关键,一定要保证质量,不得有丝毫马虎。后续还要根据百姓的需求,继续改进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臣遵旨!”主事躬身领命,眼中满是恭敬。
巡视途中,沈清辞发现,虽然大部分地区的重建工作进展顺利,但仍有部分偏远地区存在问题。这些地区交通不便,物资运输困难,房屋重建与农具供应都滞后于其他地区,百姓们的生产生活受到了一定影响。
“陛下,偏远地区的重建工作仍需加强。”沈清辞眉头微蹙,语气凝重,“这些地区交通闭塞,物资运输困难,若不及时解决,恐会影响整体的生产恢复进度。”
萧玦点点头,眼中满是认同:“你说得对。朕即刻下令,命兵部调拨部分马匹与车辆,协助偏远地区运输物资;同时,命工部增派工匠,前往偏远地区支援房屋重建与农具制作,务必确保所有地区的重建工作同步推进。”
“陛下英明。”沈清辞躬身行礼,心中稍稍安定。她知道,只有所有地区都完成重建,百姓们才能全身心投入到生产中,大齐王朝才能真正恢复生机。
为了加快灾后重建与生产恢复的进度,沈清辞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她建议朝廷设立专项重建基金,用于补贴百姓重建房屋、购买农具与种子;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对于开垦荒地的百姓,给予三年赋税减免的优惠;同时,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派遣更多的农技官前往各地,指导百姓科学种植,提高粮食产量。
萧玦对沈清辞的建议深表赞同,当即下令推行。这些措施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百姓们的积极性,灾后重建与生产恢复的进度大大加快。
在幽州,萧承泽正带领百姓们开垦荒地。幽州地处北方,土地肥沃,但由于之前的旱灾与战乱,许多土地都被废弃。萧承泽身着便服,与百姓们一同挥汗如雨,开垦荒地。他的手掌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却丝毫没有退缩。
“太子殿下,您身份尊贵,何必如此辛苦?”一位官员看着萧承泽疲惫的身影,心中满是不忍。
萧承泽直起身,抹了把汗水,笑着说道:“百姓们都在为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而努力,我身为太子,岂能坐享其成?与百姓们一同劳作,不仅能加快开垦进度,还能了解百姓们的需求与困难,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而且,这些荒地若能得到开垦,明年就能多种出许多粮食,百姓们的生活也能更加富足。为了这个目标,再辛苦也值得。”
官员们被萧承泽的真诚所打动,纷纷加入到开垦荒地的队伍中。在萧承泽的带领下,幽州的荒地开垦工作进展迅速,短短一个月内,便开垦出良田数千亩。
在江南,苏文轩正忙着推广新的种植技术与高产作物。江南地区水网密布,土壤肥沃,是大齐王朝的粮食主产区。苏文轩根据江南的气候与土壤特点,指导百姓们种植水稻与油菜,并推广了育秧、插秧、灌溉等一系列先进技术。
“苏大人,按照您教的方法种植,这水稻的长势果然比往年好上许多!”一位农民看着田里绿油油的水稻,心中满是喜悦。
苏文轩笑着说道:“这都是皇后娘娘的功劳。这些高产种子与种植技术,都是皇后娘娘精心挑选与总结的。只要大家按照技术要求种植,今年的水稻产量一定能大幅提高。”
农民们纷纷点头,眼中满是感激:“皇后娘娘真是我们百姓的救星!不仅在旱灾中救了我们的命,还为我们带来了这么好的种子与技术,让我们能过上好日子!”
在苏文轩的指导下,江南地区的粮食生产恢复迅速,水稻与油菜长势喜人,预示着今年将迎来大丰收。
在并州,秦风将军正组织士兵们帮助百姓们兴修水利。并州地形复杂,水利设施薄弱,是之前旱灾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秦风将军根据沈清辞提供的水利规划图,带领士兵与百姓们一同疏通河道、修建水库、开挖水渠,改善农业灌溉条件。
“秦将军,有了这些水利设施,明年我们再也不怕旱灾了!”一位百姓看着正在修建的水库,心中满是激动。
秦风将军点点头,说道:“这都是陛下与皇后娘娘的英明决策。兴修水利是长久之计,不仅能抵御旱灾,还能提高粮食产量,让百姓们安居乐业。我们一定要把水利设施修建好,不辜负陛下与皇后娘娘的期望。”
在秦风将军的带领下,并州的水利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一条条河道被疏通,一座座水库拔地而起,一条条水渠蜿蜒延伸,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随着各地灾后重建与生产恢复工作的推进,大齐王朝的经济也逐渐复苏。集市上,商品琳琅满目,商贩们吆喝声不断,百姓们购买力逐渐增强;工坊里,生产繁忙,农具、布匹、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供应市场;港口码头,船只往来频繁,货物运输繁忙,对外贸易也逐渐恢复。
沈清辞通过暖玉的力量,感知到各地的变化,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只要坚持下去,大齐王朝一定能彻底摆脱旱灾的影响,重现盛世繁华。
然而,就在灾后重建与生产恢复工作顺利推进之际,沈清辞发现,部分地区的官员存在虚报政绩、贪污腐败的行为。这些官员为了向上级邀功,虚报开垦荒地的面积与粮食产量;有的则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朝廷发放的重建基金与救灾物资,中饱私囊。
“这些蛀虫,竟敢在灾后重建的关键时期贪污腐败,实在是胆大包天!”沈清辞眼中闪过一丝厉色。她将通过暖玉收集到的证据整理出来,呈交给萧玦。
萧玦看着证据,脸色铁青,语气冰冷:“岂有此理!朕三令五申,严禁官员贪污腐败,虚报政绩,这些人竟敢置若罔闻!清辞,此事就交给你处理,无论涉及到谁,一律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臣妾遵旨。”沈清辞躬身领命。她当即下令,命监察御史前往各地,严查虚报政绩、贪污腐败的官员。在暖玉的帮助下,那些作恶者无所遁形,纷纷被捉拿归案。
幽州一位县令虚报开垦荒地面积,贪污重建基金,被革职查办,家产查抄,用于当地的重建与生产;江南一位官员贪污救灾物资,被判处死刑,曝尸三日,以警示他人。一系列严厉的惩处,震慑了各地的官员,再也无人敢肆意妄为。
为了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沈清辞还建议朝廷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官员的考核与监督。朝廷设立了专门的监察机构,由监察御史直接负责,定期对各地的重建工作与官员的履职情况进行巡查;同时,鼓励百姓举报官员的违法行为,对于举报属实者,给予丰厚的奖励。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遏制了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确保了灾后重建与生产恢复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个月后,大齐王朝的灾后重建工作基本完成,生产恢复取得了显着成效。各地的房屋重建完毕,百姓们安居乐业;荒地得到大规模开垦,良田面积大幅增加;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高产作物广泛种植,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这一日,沈清辞与萧玦正在御书房查看各地上报的生产恢复情况奏折。奏折中,各地的粮食产量、经济复苏情况等数据一目了然,处处透着喜人的景象。
“清辞,你看,江南地区的水稻产量较往年提高了五成,幽州的小麦产量提高了三成,并州的玉米、土豆产量也大幅增长。”萧玦脸上满是欣慰,“按照这个势头,今年的粮食总产量将创下历史新高,百姓们再也不用担心粮食短缺的问题了。”
沈清辞点点头,眼中满是喜悦:“陛下,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随着粮食产量的提高,百姓们的生活将日益改善,国家的经济也将逐渐复苏。接下来,我们可以适当增加粮食储备,同时,鼓励百姓发展副业,如养殖、纺织、酿酒等,丰富百姓的收入来源,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你说得对。”萧玦深表赞同,“百姓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就会有更多的精力发展副业,国家的经济也会更加繁荣。朕即刻下令,鼓励百姓发展副业,对于发展副业成效显着的百姓,给予一定的奖励与补贴;同时,加强对市场的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确保百姓们的合法权益。”
沈清辞眼中满是赞许:“陛下英明。发展副业不仅能增加百姓的收入,还能促进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朝廷鼓励政策的推行,百姓们发展副业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村庄里,家家户户都开始养殖鸡鸭鹅、猪牛羊,院子里到处都是家禽家畜的叫声;工坊里,纺织、酿酒、制陶等手工业蓬勃发展,生产出的商品不仅满足了本地百姓的需求,还通过商贩运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国外。
在洛阳城的集市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布匹摊位上,色彩鲜艳的丝绸、麻布整齐摆放,吸引着过往的百姓;食品摊位上,香喷喷的糕点、肉类、酒类香气四溢,让人垂涎欲滴;农具摊位上,各种新式农具摆放整齐,深受农民们的喜爱。商贩们吆喝声不断,百姓们摩肩接踵,选购着自己需要的商品,集市上一片热闹繁荣的景象。
沈清辞看着眼前的繁荣景象,心中满是感慨。前世,她亲眼目睹了大齐王朝的衰败与覆灭,心中满是遗憾;今生,她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努力,辅佐萧玦,不仅战胜了旱灾,还带领百姓们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让大齐王朝重现生机与繁荣。这份成就感,是前世从未有过的。
“清辞,你看,这就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成果。”萧玦握住沈清辞的手,语气温柔而坚定,“百姓们安居乐业,经济繁荣发展,国家日益强盛,这都是你功不可没。若不是你运筹帷幄,悉心指导,我们恐怕难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成效。”
沈清辞微微一笑,眼中带着一丝疲惫,却更多的是坚定:“陛下,这并非臣妾一人之功。若没有陛下的信任与支持,没有百官的尽职尽责,没有百姓的辛勤劳作,我们也无法取得如今的成效。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推行仁政,发展经济,加强国防,让大齐王朝更加繁荣昌盛,让百姓们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萧玦点点头,眼中满是信任与爱意:“你说得对。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要携手并进,共同面对各种挑战,守护好这大齐江山,守护好天下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