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商贸繁荣,国库充盈-《嫡女重生谋锦绣》

  洛阳城的晨光总带着三分金辉,七分暖意,漫过巍峨的朱雀门,洒在青石板铺就的长街上。此时的朱雀大街早已不复灾年的萧索,车辚马萧,人声鼎沸,喧阗的声响直上云霄,与鼓楼晨钟交织成一曲盛世欢歌。

  沈清辞乘坐的凤辇缓缓行在街侧,珠帘轻晃间,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目不暇接的繁华。街左的绸缎庄挂着绫罗绸缎,蜀锦的艳若朝霞,苏绣的细如蝉翼,云锦的灿若星河,各色布料在晨光中流转着莹润光泽,掌柜的正满面堆笑地为几位贵夫人介绍新到的花色,指尖划过一匹石榴红的妆花缎,声音洪亮:“夫人您瞧,这是江南新贡的云锦,用金线银线掺着孔雀羽线织就,上头的缠枝莲纹栩栩如生,做件褙子穿去宫宴,保管艳压群芳!”

  街右的食肆早已炊烟袅袅,蒸笼里飘出的肉包香气、锅里翻滚的胡辣汤鲜味儿、烤炉中传出的烧饼焦香,混合着沿街叫卖的糖画、糖葫芦的甜香,在空气中酿成诱人的馥郁。几个孩童攥着铜板,围着糖画艺人叽叽喳喳,艺人手腕轻转,融化的麦芽糖便在青石板上流淌出龙、凤、小兔子的模样,晶莹剔透,引得孩童们拍手叫好。不远处的茶寮里,商旅打扮的男子正高谈阔论,桌上摆着的干果、糕点琳琅满目,他们说着南方的丝绸行情、北方的皮毛价格,语气中满是对生意兴隆的期许。

  凤辇行至西市,繁华更甚。这里是洛阳的商贸核心,不仅有国内各州府的特产,更有异域的奇珍异宝。波斯商人的摊位上,琉璃器皿流光溢彩,蓝色的如同深海,绿色的宛若翡翠,红色的恰似烈火;大食商人带来的香料堆积如山,安息香、乳香、龙涎香的气息浓郁醇厚,引得行人驻足;新罗的漆器、倭国的折扇、西域的地毯,整齐地陈列在摊位上,商贩们操着半生不熟的汉话,热情地招揽着顾客。

  沈清辞抬手撩开珠帘,指尖触到微凉的珍珠,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欣慰。前世,她被困冷宫时,曾听宫人闲谈,说洛阳城在战乱与灾荒中沦为废墟,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而今,这熙熙攘攘的人群,这琳琅满目的商品,这欢声笑语的街巷,都是她与萧玦携手守护的成果。她想起灾后重建时的日夜操劳,想起推广高产作物时的百般周折,想起严查贪官时的雷霆手段,那些疲惫与艰辛,在此刻都化作了满心的暖意。

  “皇后娘娘,前面便是榷场,各国商旅与我朝商户在此交易,热闹得很呢。”随行的女官轻声禀报,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

  沈清辞颔首,凤辇缓缓停在榷场入口。她扶着宫女的手走下凤辇,身着一袭明黄色绣凤穿牡丹宫装,腰间的明德凤佩随着步履轻轻晃动,散发着温润的光晕,衬得她身姿雍容,眉眼间既有执掌凤印的威严,又有俯瞰民生的柔和。

  榷场内更是人声鼎沸,摩肩接踵。沈清辞看到一位来自江南的丝绸商,正与一位西域商人议价,双方手指在袖中快速比划,脸上带着精明的笑意,最终握手言和,商人将一匹匹上好的丝绸打包,西域商人则取出一袋袋晶莹的宝石作为交换。不远处,一位幽州的粮商正与南方的盐商交易,粮仓里堆满了金黄的小麦、饱满的稻谷,盐仓里则码着雪白的海盐,双方账房先生正在核对账目,算盘打得噼啪作响。

  “皇后娘娘,您看那处。”女官指向榷场东侧,那里搭建着几座精致的棚屋,棚屋内陈列着各种新式农具,有改良后的锄头、轻便的镰刀、高效的灌溉水车模型。几位外国使者正围着农具,听工部官员讲解用法,眼中满是惊奇。

  沈清辞缓步走上前,工部官员见皇后驾到,连忙躬身行礼。一位来自高丽的使者上前,恭敬地说道:“皇后娘娘,贵国的农具实在精妙,比我国的好用多了。若是能引入我国,定能让百姓的耕作效率大大提高。”

  沈清辞微微一笑,语气温和却不失威仪:“使者客气了。农为天下之本,农具的改良便是为了让百姓省力、增收。若是贵国需要,我国可派遣工匠前往指导,助贵国发展农业。”

  高丽使者大喜,连忙躬身道谢:“多谢皇后娘娘仁慈!贵国的慷慨,我国定当铭记于心。”

  沈清辞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思绪万千。商贸的繁荣,不仅能让国库充盈,更能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友好。前世,敌国正是利用了大齐的闭关锁国与内部纷争,才得以趁虚而入。今生,她要让大齐不仅兵强马壮,更要成为各国敬仰的天朝上国,以商贸为桥,以文化为纽带,维系天下和平。

  正思忖间,一阵急促却有序的脚步声传来,户部尚书李大人快步走来,躬身行礼:“臣参见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李大人免礼。”沈清辞抬手示意,“今日榷场交易情况如何?”

  李大人脸上满是喜色,连忙回道:“回娘娘,自灾后重建以来,榷场交易日益兴盛,上月交易额较去年同期增长了三倍有余!各地商税、关税也大幅增收,国库早已充盈,如今府库中粮食堆积如山,铜钱、金银更是数不胜数,足以支撑三年的军费与民生开支!”

  沈清辞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她知道,国库充盈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前世,镇国公府被污蔑通敌叛国,其中便有国库空虚、皇帝猜忌功臣的缘故。而今,充足的国库不仅能让百姓安居乐业,更能让朝廷有足够的财力加强国防、赈济灾荒,再也不必因钱财短缺而受制于人。

  “李大人,商税增收是好事,但也要注意体恤商户。”沈清辞语气凝重,“不可随意增加赋税,更要严查偷税漏税之人,确保税收公平公正,让商户们能安心经营。”

  “臣遵旨!”李大人躬身领命,“娘娘放心,臣已按照陛下与娘娘的吩咐,制定了公平的税收制度,严禁官员苛捐杂税,同时加强了对税收的监管,确保每一分赋税都能入库,不被中饱私囊。”

  沈清辞点点头,转身望向榷场深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每个人的脸上,商户们的笑容真挚而满足,使者们的眼神中满是敬佩与向往。她想起萧玦曾对她说过,他要让大齐的百姓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让大齐的江山千秋万代。而今,他们正在一步步实现这个目标。

  心中正暖,却见一名侍卫快步走来,躬身禀报:“皇后娘娘,陛下在宫中等您,说有要事相商。”

  沈清辞颔首,转身登上凤辇。凤辇缓缓驶离榷场,沿途的百姓们纷纷驻足行礼,口中高呼“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声音此起彼伏,响彻街巷。沈清辞坐在凤辇中,听着这发自肺腑的欢呼,心中满是感慨。前世,她死后无人问津,连尸骨都未能留存;今生,她却能得到万民敬仰,守护家族,守护家国。这一切,都源于那场重生,源于她与萧玦的相互信任与携手并肩。

  凤辇驶入皇宫,穿过层层宫墙,最终停在紫宸殿外。沈清辞走下凤辇,殿内传来萧玦温和的声音:“清辞,你回来了。”

  她步入殿内,只见萧玦正站在窗前,身着明黄色龙袍,腰间系着玉带,身姿挺拔,眉眼间带着几分笑意。阳光洒在他身上,勾勒出金色的轮廓,更显帝王威仪。

  “陛下。”沈清辞躬身行礼,眼中带着温柔的笑意。

  萧玦走上前,握住她的手,他的手掌温暖而有力,带着让人安心的力量。“今日去西市巡视,可有什么见闻?”

  沈清辞依偎在他身侧,轻声说道:“西市繁华得很,各国商旅云集,商户们生意兴隆,百姓们安居乐业。李大人说,国库早已充盈,足以支撑国家三年开支。”

  萧玦眼中满是赞许,低头看着她:“这都是你的功劳。若不是你推广高产作物、兴修水利、规范商贸、严查贪官,大齐也不会恢复得如此之快。”

  “陛下过奖了。”沈清辞摇摇头,眼中带着几分认真,“这并非臣妾一人之功,而是陛下的信任与支持,百官的尽职尽责,百姓的辛勤劳作。不过,臣妾今日在榷场遇到了高丽使者,他们对我国的农具与种植技术很感兴趣,想要引入本国。”

  萧玦点点头,若有所思:“这是好事。推广我国的先进技术,不仅能增进两国友谊,还能扩大我国的影响力。对了,朕今日找你,是有一件重要的事告诉你。”

  他拉着沈清辞走到案前,案上放着几份奏折。“你看,这是西域、高丽、倭国等几个邻国发来的奏折,他们听闻我大齐灾后重建成效显着,国泰民安,想要派遣使者前来访问,学习我国的治国之道与农耕、商贸之法。”

  沈清辞心中一动,拿起奏折细细查看。奏折中,各国使者言辞恭敬,表达了对大齐的敬仰与学习的意愿。她抬头看向萧玦,眼中满是欣喜:“陛下,这正是臣妾一直期盼的。以文化与技术为纽带,联结各国,既能彰显我大齐的天朝上国风范,又能避免战乱,维系天下和平。”

  萧玦握住她的手,眼中满是认同:“朕也是这般想的。所以,朕已下令,准许各国使者前来访问,并命人准备接待事宜。到时候,还要劳烦你一同接待,向使者们介绍我国的农耕、商贸之法,让他们见识我大齐的繁荣与强盛。”

  沈清辞颔首,心中充满了期待。她知道,邻国来访不仅是对大齐治国成效的认可,更是大齐走向盛世的重要标志。前世,大齐因闭关锁国、内斗不断而衰败;今生,她要让大齐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巅,与各国共谱和平繁荣的篇章。

  窗外,阳光正好,宫墙上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远处传来宫女们清脆的笑声。沈清辞靠在萧玦肩头,心中满是安宁与坚定。她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或许还会有挑战与风波,但只要她与萧玦携手并肩,同心同德,就一定能守护好这大齐江山,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盛世繁华,让锦绣传奇永续流传。

  而此刻的洛阳城外,官道上早已扬起尘土,各国使者的队伍正朝着洛阳城缓缓驶来。他们带着对大齐的敬仰与好奇,带着学习的热忱与友好的意愿,即将踏上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