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驶出工人新村那片破败的红砖楼群,重新汇入城市夜晚的车流。霓虹灯光透过车窗,在江澈脸上投下流转不定的光斑,明灭之间,像极了他此刻的心情。
他没有直接回县委的单身宿舍,而是将车开到了城郊的一条沿河路上,停了下来。他摇下车窗,初秋的晚风带着水汽的微凉,灌入车内,吹散了那间屋子里残留的烟酒和绝望的气味,却吹不散他脑子里盘踞的那些信息。
箱子。
钥匙。
女儿。
张建军最后那句话,像三把锁,将整件事彻底锁死,又留下了一个针尖大小的孔。
林国栋的女儿手里有另一把钥匙。
这听起来像是一条线索,但对江澈而言,这几乎等于死路一条。二十年过去了,他去哪里找这个女儿?就算找到了,他要如何开口?“你好,我是县委书记的秘书,听说你手里有一把能打开惊天秘密的钥匙,能借我用用吗?”
江澈自嘲地扯了扯嘴角。对方不把他当成王志强派来的骗子或者疯子,都算是她有涵养。
更何况,系统发布的任务是“为林国栋翻案”,而不是“找到林国栋的女儿”。眼下最直接、最关键的证物,就是那个被张文清视作“棺材”的旧皮箱。
想要打开那把锁,不一定非要用钥匙。
江澈的目光投向河面,月光在水上铺开一层碎银。他想,锁住那个箱子的,从来不是那把生了铜锈的黄铜锁,而是张文清二十年的良心债,和张建军从小到大背负的家庭悲剧。
要打开它,得用一把心锁的钥匙。
而张建军,就是那把锁的锁芯。他今天的情绪爆发,看似坚硬,实则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他像一个被脓疮折磨了半辈子的人,需要的不是止痛药,而是有人能递给他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帮他彻底割开。
江澈觉得自己得做那个递刀的人。
一个计划,在他脑中慢慢成型。一个大胆、细腻,甚至可以说有些阴损的攻心之计。
他重新发动车子,在城里绕了几圈,最后在一家通宵营业的文具店门口停下。他没有买县委办公室里那种洁白挺括的A4打印纸,而是挑了一本看上去有些年头的、封面是深蓝色硬壳的笔记本。纸张微微泛黄,带着一股木浆和时光混合的味道。他又选了一支最普通的英雄牌钢笔,和一瓶蓝黑色的墨水。
回到宿舍,已经是深夜。
他洗了把脸,让自己彻底冷静下来。然后,他坐在书桌前,拧开台灯。橘黄色的光晕在桌上铺开一小片温暖的区域,照着那本崭新的、却显得很古旧的笔记本。
他要伪造一封信。
一封以林国栋女儿的名义,写给已经死去的张文清的信。
江澈的内心,那个渴望躺平摸鱼的小人儿,正在疯狂吐槽:老天爷,我上一世写材料写到吐,这辈子好不容易想歇歇,结果还要干这种伪造信件的活儿。这要是被发现,算不算诈骗?还是妨碍司法公正?系统,你这任务的风险评级是不是标错了?
系统自然是毫无回应。
江澈叹了口气,拧开钢笔帽,吸好墨水。笔尖悬在泛黄的纸页上,迟迟没有落下。
写公文报告,他信手拈来。可写一封“字字泣血”的信,他需要调动的情感和技巧,完全是另一个维度的。他必须把自己想象成那个素未谋面的“林晓”,去感受她二十年来的生活,去体会她对父亲的思念与坚信。
他想起了自己上一世。在那些被神仙打架殃及,困在四方囚室里的日日夜夜,他何尝没有这样思念过外面的世界,何尝没有这样渴望过一个清白?
人与人的悲欢,或许并不相通,但对“公道”二字的渴望,却是共通的。
笔尖终于落下,在纸上划出轻微的“沙沙”声。
「张会计,您好。」
他斟酌再三,还是用了这个最疏远,也最安全的称呼。没有愤怒的质问,也没有廉价的客套。
「请原谅我的冒昧。我叫林晓,是林国栋的女儿。我不知道这封信是否能送到您的手上,或者,您是否还记得这个名字。」
「我写这封信,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是想跟您聊一聊我的父亲。」
江澈的笔触刻意放缓,模仿着一个女性可能会有的、带着些许犹豫的笔迹。字迹清秀,却在某些笔画的转折处,透出一股压抑不住的力道。
「二十年了。在所有人眼里,他是一个贪污犯,一个罪人。这二十年来,我习惯了别人的指指点点,习惯了在填写家庭关系时,在‘父亲’那一栏后面,写上那个耻辱的身份。我甚至……快要忘记他当年的模样了。」
「可每到夜里,我总会做梦。梦见我很小的时候,他带我去镇外的河滩上放风筝。那天的风很大,风筝飞得很高,他说,做人要像这根风筝线,要绷直了,要干净,才能飞得高,飞得远。」
「他还说,他这辈子没什么大本事,就是一个管账的,但他经手的每一分钱,都清清楚楚,对得起国家,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那时候我不懂,只觉得他很啰嗦。现在想来,那或许是一个人,对自己职业最朴素的骄傲。」
写到这里,江澈停了下来。他看着纸上的字,仿佛真的看到了一个小女孩,仰着头,看着自己的父亲,听着那些她当时无法理解的教诲。他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心里那个吐槽的小人儿也安静了。他发现自己,竟然真的入戏了。
他继续写下去。
「他出事后,我再也没见过他。我只能从别人的闲言碎语里,拼凑他的消息。他们说他贪钱,说他挪用了救灾的款子。我不信。我认识的那个父亲,会因为我不小心弄丢了五毛钱的饭票而严厉地批评我半天,他会为了几分钱的账目差异,在算盘前坐到深夜。这样一个人,怎么会去贪污那笔救命钱?」
「这些年,我一直在找答案。我去过很多人家,敲过很多扇门。有的人避而不见,有的人用同情的眼光看着我,劝我别再折腾了,案子早就定了。可我不甘心。」
「我不甘心那个教我‘风筝线要绷直’的父亲,就这样弯着腰,被钉在耻辱柱上。我不甘心他的清白,就这样被尘土掩埋二十年。」
「张会计,我听说,您是当年我父亲单位的同事,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会计。您一定也相信,账,是不会骗人的。一笔就是一笔,一分就是一分,平不了的账,背后一定有问题。」
「我不知道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也不想去追究谁对谁错。我只是一个女儿,想为自己的父亲,讨一个最基本的公道。我想让他知道,这个世界上,至少还有我,自始至终都相信他。」
「如果……如果您知道些什么,任何一点关于当年的事,哪怕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能不能告诉我?我不要翻案,我也不想去追究谁的责任,我只是想让我在祭拜他的时候,能理直气壮地告诉他:爸爸,你没有做错。」
信的结尾,江澈反复斟酌。他不能提出任何要求,那会暴露目的。他要让这封信的终点,落在情感的宣泄上,落在一种对真相的纯粹渴望上。
「或许,这封信对您来说,是一种打扰。如果是这样,我向您道歉。就当我,一个思念父亲的女儿,在深夜里,说的一些胡话吧。」
「祝您,身体安康,晚年顺遂。」
落款,是“林晓”两个字,下面跟着一个日期。
写完最后一个字,江澈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整个人像是被抽空了力气。他靠在椅背上,看着灯光下那几页写满字迹的信纸,感觉它重逾千斤。
这不是一封信,这是一个女儿二十年的执念和血泪。尽管是伪造的,但江澈相信,信里的每一个字,都可能是真实的林晓想说却无处诉说的话。
“妈的,干完这一票,以后谁也别想让我再动脑子了。”江澈低声咕哝了一句,算是给自己这场耗尽心力的“创作”画上一个句号。
他小心翼翼地将信纸从笔记本上撕下来,仔细地折好,找了一个最普通的牛皮纸信封,装了进去。信封上,他没有写收信人,也没有写寄信人,只留下了一片空白。
做完这一切,他看了一眼窗外。天边已经泛起了一丝鱼肚白。
新的一天要开始了。
江澈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沉睡中逐渐苏醒的县城。他手里捏着那封没有地址的信,心里清楚,这封信就是一颗定时炸弹。他要把它亲手交到张建军手里,然后点燃引线。
至于这颗炸弹,是会炸开那只尘封的皮箱,还是会把张建军本就脆弱的精神彻底炸碎,亦或是……引来王志强更凶狠的反扑?
江澈不知道。
他只知道,自己离“喝茶看报安稳退休”的梦想,又拐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弯,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一路狂奔而去了。
他没有直接回县委的单身宿舍,而是将车开到了城郊的一条沿河路上,停了下来。他摇下车窗,初秋的晚风带着水汽的微凉,灌入车内,吹散了那间屋子里残留的烟酒和绝望的气味,却吹不散他脑子里盘踞的那些信息。
箱子。
钥匙。
女儿。
张建军最后那句话,像三把锁,将整件事彻底锁死,又留下了一个针尖大小的孔。
林国栋的女儿手里有另一把钥匙。
这听起来像是一条线索,但对江澈而言,这几乎等于死路一条。二十年过去了,他去哪里找这个女儿?就算找到了,他要如何开口?“你好,我是县委书记的秘书,听说你手里有一把能打开惊天秘密的钥匙,能借我用用吗?”
江澈自嘲地扯了扯嘴角。对方不把他当成王志强派来的骗子或者疯子,都算是她有涵养。
更何况,系统发布的任务是“为林国栋翻案”,而不是“找到林国栋的女儿”。眼下最直接、最关键的证物,就是那个被张文清视作“棺材”的旧皮箱。
想要打开那把锁,不一定非要用钥匙。
江澈的目光投向河面,月光在水上铺开一层碎银。他想,锁住那个箱子的,从来不是那把生了铜锈的黄铜锁,而是张文清二十年的良心债,和张建军从小到大背负的家庭悲剧。
要打开它,得用一把心锁的钥匙。
而张建军,就是那把锁的锁芯。他今天的情绪爆发,看似坚硬,实则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他像一个被脓疮折磨了半辈子的人,需要的不是止痛药,而是有人能递给他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帮他彻底割开。
江澈觉得自己得做那个递刀的人。
一个计划,在他脑中慢慢成型。一个大胆、细腻,甚至可以说有些阴损的攻心之计。
他重新发动车子,在城里绕了几圈,最后在一家通宵营业的文具店门口停下。他没有买县委办公室里那种洁白挺括的A4打印纸,而是挑了一本看上去有些年头的、封面是深蓝色硬壳的笔记本。纸张微微泛黄,带着一股木浆和时光混合的味道。他又选了一支最普通的英雄牌钢笔,和一瓶蓝黑色的墨水。
回到宿舍,已经是深夜。
他洗了把脸,让自己彻底冷静下来。然后,他坐在书桌前,拧开台灯。橘黄色的光晕在桌上铺开一小片温暖的区域,照着那本崭新的、却显得很古旧的笔记本。
他要伪造一封信。
一封以林国栋女儿的名义,写给已经死去的张文清的信。
江澈的内心,那个渴望躺平摸鱼的小人儿,正在疯狂吐槽:老天爷,我上一世写材料写到吐,这辈子好不容易想歇歇,结果还要干这种伪造信件的活儿。这要是被发现,算不算诈骗?还是妨碍司法公正?系统,你这任务的风险评级是不是标错了?
系统自然是毫无回应。
江澈叹了口气,拧开钢笔帽,吸好墨水。笔尖悬在泛黄的纸页上,迟迟没有落下。
写公文报告,他信手拈来。可写一封“字字泣血”的信,他需要调动的情感和技巧,完全是另一个维度的。他必须把自己想象成那个素未谋面的“林晓”,去感受她二十年来的生活,去体会她对父亲的思念与坚信。
他想起了自己上一世。在那些被神仙打架殃及,困在四方囚室里的日日夜夜,他何尝没有这样思念过外面的世界,何尝没有这样渴望过一个清白?
人与人的悲欢,或许并不相通,但对“公道”二字的渴望,却是共通的。
笔尖终于落下,在纸上划出轻微的“沙沙”声。
「张会计,您好。」
他斟酌再三,还是用了这个最疏远,也最安全的称呼。没有愤怒的质问,也没有廉价的客套。
「请原谅我的冒昧。我叫林晓,是林国栋的女儿。我不知道这封信是否能送到您的手上,或者,您是否还记得这个名字。」
「我写这封信,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是想跟您聊一聊我的父亲。」
江澈的笔触刻意放缓,模仿着一个女性可能会有的、带着些许犹豫的笔迹。字迹清秀,却在某些笔画的转折处,透出一股压抑不住的力道。
「二十年了。在所有人眼里,他是一个贪污犯,一个罪人。这二十年来,我习惯了别人的指指点点,习惯了在填写家庭关系时,在‘父亲’那一栏后面,写上那个耻辱的身份。我甚至……快要忘记他当年的模样了。」
「可每到夜里,我总会做梦。梦见我很小的时候,他带我去镇外的河滩上放风筝。那天的风很大,风筝飞得很高,他说,做人要像这根风筝线,要绷直了,要干净,才能飞得高,飞得远。」
「他还说,他这辈子没什么大本事,就是一个管账的,但他经手的每一分钱,都清清楚楚,对得起国家,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那时候我不懂,只觉得他很啰嗦。现在想来,那或许是一个人,对自己职业最朴素的骄傲。」
写到这里,江澈停了下来。他看着纸上的字,仿佛真的看到了一个小女孩,仰着头,看着自己的父亲,听着那些她当时无法理解的教诲。他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心里那个吐槽的小人儿也安静了。他发现自己,竟然真的入戏了。
他继续写下去。
「他出事后,我再也没见过他。我只能从别人的闲言碎语里,拼凑他的消息。他们说他贪钱,说他挪用了救灾的款子。我不信。我认识的那个父亲,会因为我不小心弄丢了五毛钱的饭票而严厉地批评我半天,他会为了几分钱的账目差异,在算盘前坐到深夜。这样一个人,怎么会去贪污那笔救命钱?」
「这些年,我一直在找答案。我去过很多人家,敲过很多扇门。有的人避而不见,有的人用同情的眼光看着我,劝我别再折腾了,案子早就定了。可我不甘心。」
「我不甘心那个教我‘风筝线要绷直’的父亲,就这样弯着腰,被钉在耻辱柱上。我不甘心他的清白,就这样被尘土掩埋二十年。」
「张会计,我听说,您是当年我父亲单位的同事,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会计。您一定也相信,账,是不会骗人的。一笔就是一笔,一分就是一分,平不了的账,背后一定有问题。」
「我不知道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也不想去追究谁对谁错。我只是一个女儿,想为自己的父亲,讨一个最基本的公道。我想让他知道,这个世界上,至少还有我,自始至终都相信他。」
「如果……如果您知道些什么,任何一点关于当年的事,哪怕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能不能告诉我?我不要翻案,我也不想去追究谁的责任,我只是想让我在祭拜他的时候,能理直气壮地告诉他:爸爸,你没有做错。」
信的结尾,江澈反复斟酌。他不能提出任何要求,那会暴露目的。他要让这封信的终点,落在情感的宣泄上,落在一种对真相的纯粹渴望上。
「或许,这封信对您来说,是一种打扰。如果是这样,我向您道歉。就当我,一个思念父亲的女儿,在深夜里,说的一些胡话吧。」
「祝您,身体安康,晚年顺遂。」
落款,是“林晓”两个字,下面跟着一个日期。
写完最后一个字,江澈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整个人像是被抽空了力气。他靠在椅背上,看着灯光下那几页写满字迹的信纸,感觉它重逾千斤。
这不是一封信,这是一个女儿二十年的执念和血泪。尽管是伪造的,但江澈相信,信里的每一个字,都可能是真实的林晓想说却无处诉说的话。
“妈的,干完这一票,以后谁也别想让我再动脑子了。”江澈低声咕哝了一句,算是给自己这场耗尽心力的“创作”画上一个句号。
他小心翼翼地将信纸从笔记本上撕下来,仔细地折好,找了一个最普通的牛皮纸信封,装了进去。信封上,他没有写收信人,也没有写寄信人,只留下了一片空白。
做完这一切,他看了一眼窗外。天边已经泛起了一丝鱼肚白。
新的一天要开始了。
江澈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沉睡中逐渐苏醒的县城。他手里捏着那封没有地址的信,心里清楚,这封信就是一颗定时炸弹。他要把它亲手交到张建军手里,然后点燃引线。
至于这颗炸弹,是会炸开那只尘封的皮箱,还是会把张建军本就脆弱的精神彻底炸碎,亦或是……引来王志强更凶狠的反扑?
江澈不知道。
他只知道,自己离“喝茶看报安稳退休”的梦想,又拐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弯,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一路狂奔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