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诸葛上门-《三国:第一坑爹闺女杀回来了》

  冠军县,位于湍水河畔。

  顾名思义,这里曾是霍去病的封地,也是吕嬛返回关中的必经之地,趁着心情不错,她便带着手下军士,来到此处打卡一番。

  顺便对部下开展一番爱国主义教育,然而效果实在不堪入目...

  “张公安!”

  吕嬛咬着牙,从牙缝里蹦出切齿之声:“你踩着墓冢作甚?”

  只见张先蹲在一层楼高的土堆边缘,听得喊声,竟笑嘻嘻地抬起胳膊,手里攥着一只拼命蹬腿的肥兔耳朵,献宝似的晃了晃:

  “都督请看!”他嗓门洪亮,语调带着几分欢快:“刚逮着的!这荒烟蔓草的地方,倒肥了这畜生。一会儿架火烤了,定然油香肉嫩,正好给都督打打牙祭...”

  “什么荒烟蔓草之地,那是冠军侯的衣冠冢!”

  吕嬛的声音陡然拔高,截断了他的嬉笑,凛冽如北风,“你我皆是大汉军人,岂能如此无状!给我下来!立刻!马上!”

  张先四下看了看,笑容顿时僵住了——刚才为了追兔子,竟然忘了这是坟堆而不是山头。

  他赶紧跳下封土,暗暗埋怨建造者把坟堆修得如此之大,如同小山一般,被他误会很正常嘛。

  但他看到吕嬛那喷火的目光时,立马想到借口:

  “都督!这胖兔甚是可恶,竟敢在冠军侯的坟冢上挖坑动土,我等大汉军人,同气连枝,岂能坐视不管,自当逐而歼之!”

  吕嬛闻言,果然气消了不少,颔首道:“很好,待会顺便修整一下坟堆上的杂草灌木。”

  张先:“(☉﹏☉)”

  吕嬛转身便走,唇角微微勾起。

  看来这类实践性爱国教育确实成效显着,连兔子打洞都不能容忍,足见刚才讲解冠军侯的事迹,这帮人...多少听进了一些...

  此值正午时分,正是艳阳顶挂之时,冬天有这种晴朗天气确实暖和。

  吕嬛从褡裢里掏出一包肉干,就着白开水啃了起来。

  对于骑兵而言,机动速度最为重要,煮饭是不可能煮饭的,吃完干粮之后还要赶路,争取天黑之前赶回武关...

  “都督...”张先也是抓着一块马肉干啃,凑近了些,一边说道:“我刚站在封土的树丫之上,看到两骑过来了,你一定对他们感兴趣。”

  吕嬛抬眸一瞪:“我只对你有没有清理杂草感兴趣。”

  张先轻咳一声,微微错开目光,不敢再卖关子:“那两人是诸葛孔明与...黄月英。”

  话音一落,吕嬛僵住了,忘了咀嚼,腮帮子不再鼓动。

  “怎不早说!”

  猛然间,她把把肉干包起来,随意塞进褡裢里,侧耳辨了辨马蹄声,而后飞也似的跑了出去。

  张先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眼前,不断给自己点赞。

  ——看,这不就逃过一劫了!

  小聪明固然没啥大用,但用来逃避惩罚还是挺有用的...

  ...

  河畔官道上,正午阳光将一对身影压得扁扁的。

  诸葛孔明与夫人黄月英,一前一后,各乘一匹青驴,踏着碎步,在寂寥的尘烟里缓缓停下。

  “诸葛兄!月英姐!”

  吕嬛一脸兴奋,挥着手跑了过去,称呼怎么亲切怎么来,一点不见外。

  只因她觉得这条三国第一大鱼...上钩了,若不小心拉着鱼线,就怕被溜了...

  临到跟前,吕嬛才刹住脚步,悦然问道:“瞧这大包小包满载而行,二位这是要往何处云游去呀?”

  这副眼馋模样,分明是明知故问。

  诸葛亮翩然下驴,掸了掸衣上风尘,朗声笑应:

  “路过穰县时,恰好遇到玲绮的铁骑奔驰而过,我们这一路可是饱尝烟尘、紧赶慢赶,方才追至此地。还好玲绮停马暂歇,不然真追不上。”

  黄月英拉着毛驴走近,微笑道:“我二人此来,乃是要去关中小住几日,不知都督...欢迎与否?”

  “欢迎!自然欢迎得不得了。”吕嬛乐得一把抱住她,喜极而泣:“你们能来,我身上的担子也能轻一些,不然真不知何时才能出海圈地。”

  如此热情,着实让黄月英僵住了身子...

  出海?诸葛亮闻言为之一怔。

  他对大海的概念还停留在北海郡那广阔的海天之地,还有饭后闲谈的海外仙山。

  “玲绮莫不是要学秦皇求药,欲图长生不老?”

  “我岂会如此肤浅!”

  吕嬛放开黄月英,朝着诸葛亮走去,立马把他吓了一跳,连连摆手道:“男女授受不亲,玲绮不可如此!”

  吕嬛怔然,顿时醒悟过来:“诸葛兄莫怕,我不抱你就是。”

  这话让诸葛亮为之哭笑不得。

  即便得到保证,他依旧躲在黄月英身后不肯出来:“玲绮有话直说,亮在此恭听即可。”

  “诸葛兄实在见外!”吕嬛揩不到油,只好作罢:“走吧,我带你们挑两匹马当脚力,也好早点回到长安。”

  诸葛亮和黄月英对视一眼,总感觉这个都督不靠谱,但来都来了,只好各自牵着毛驴跟了上去。

  进入核心区域之后,只见关中军士甲胄整齐,兵不离身;或喂养坐骑,或躺地小憩,又或者啃食干粮,虽都在各干各的,却是不显喧哗,可谓忙中有序。

  若有对话之人,也是交头接耳、小声私语。

  见到吕嬛走近,那些骑兵并未起身行礼,也无人出声问候,至多不过抬眼注目,随即又继续各做各的事。

  诸葛亮缓步走近吕嬛,低声问道:“亮观此部众,实乃精锐之师,为何面对都督却如此散漫不拘?”

  “这并非散漫。”吕嬛摇了摇头,声音清晰而平静:“骑兵之所长,在于机动力。若因我经过便要全军起身行礼,岂不是徒耗他们休息的时间?为了一点虚礼而令士卒疲乏,我认为不值得。”

  她略作停顿,又继续说道:“更何况,倚仗身份压人敬重,非我所愿。真正的尊敬,当发自内心,而非源于规矩。”

  “还有就是...这是出征在外的规章制度,”她遥望长安方向,转身轻笑,“若在关中之时,我也极重仪轨排场,士卒见我,皆须整甲正容,肃然行礼,一分一毫也马虎不得。”

  吕嬛语气稍顿,声调转沉,“毕竟,军人该有军人的样子。”

  诸葛亮微微颔首,目光中透出赞许——这位吕都督...还真是务实。

  在外一切细节习惯都是为了打仗作准备,在家又能保持军容军纪,可谓鱼和熊掌都能兼顾。

  难怪自她领兵起,钞掠良多,从无败绩。

  穿过一片林地之后,忽见一位布衣老者正坐在木箱上,就着天光执笔书写。

  他鬓发斑白,神态专注,面前摊着数卷竹简,一旁还散落着几株刚采来的药草。

  “元化先生,”吕嬛脚步稍缓,含笑招呼道:“一会还要赶路,何不稍作休憩,可别累着了。”

  这可不是客套,关中的医保制度能否实现,可就全靠他了。

  华佗抬起头,见是吕嬛,便将笔搁下,笑着起身:“都督。”目光又转向她身后的年轻男女,温和颔首致意。

  诸葛亮上前一步,执礼甚恭:“在下诸葛亮,久仰华先生大名。”

  吕嬛在旁补充:“这位是孔明先生,与其未婚妻黄姑娘。”

  华佗捋须端详,眼中含笑:“少年英才,气度清举,果然名不虚传。”又转向黄月英,“黄姑娘眉目疏朗,亦非凡俗。”

  黄月英微微低头还礼,轻声道:“先生过誉。”

  诸葛亮接话道:“见先生于军旅之中仍潜心着述,实令晚辈敬佩。”

  华佗摆手一笑:“老朽随军而行,闲来无事,随意摆弄些药草罢了。”

  他目光在诸葛亮与黄月英之间流转,笑意更深,“二位佳偶天成,他日喜讯传来,亦是一段佳话。”

  少年诸葛亮耳根微热,仍从容称谢。

  黄月英亦浅笑不语,目光轻垂。

  “诸葛兄!请近前一观。”

  吕嬛边说边抽出一张宽大的纸卷,利落地铺展在身旁的草甸上。

  纸上以墨线勾勒出山川江河的轮廓,形制虽简,但诸葛亮一眼便认出:这是一幅疆域地图。

  果不其然,吕嬛的手指落在地图中央:“此处便是中原。向北,经幽州便可抵达辽东。”

  她的指尖继而向东移动,“而与辽东一衣带水、隔江相望的,便是三韩之地。”

  她手指轻轻点在半岛南端:“我初步的战略构想,是自河东出发,先取并州,再北上控制幽州。最后——”

  她目光骤然锐利,手指向东重重一划,“拿下整个朝鲜半岛,开辟一道稳固的出海口。”

  这个计划...诸葛亮不知该如何品评。

  那个地方他也知道,北部是高句丽,南部是三韩,皆是蛮夷,占领价值不大。

  他眉头微蹙,沉吟片刻,才缓缓摇头:

  “亮此前亦推演过天下大势。以明年时局而论,用兵首选当是西进凉州、或南下图取河洛。得此二地,既可无后顾之忧,又扼守中原门户,问鼎之势成矣。”

  他抬起眼,目光中透出不解与凝重,“接下来便是逐鹿中原的关键时期,玲绮为何反其道而行,偏要将兵力投入北方苦寒边陲?”

  更何况,从凉州到辽东,疆土逶迤如长蛇,首尾难顾、易攻难守...此等布局,与兵家所倡的‘据中制外、连片成形’之理念背道而驰。

  此等有违常规的战略举动,实在令他费解。

  吕嬛怅然道:“打中原诸侯,毫无成就感,我迫切地想要揍一个地方。”

  “哦?玲绮想要攻打何地?”

  诸葛亮面露疑惑之色,想不通以吕都督的性格,有谁能让她吃瘪?竟能让她迫切地想揍人,连中原霸业都能弃之不顾。

  吕嬛一巴掌按在一座海马形状的小岛上,狠声说道:“就是此处,待我拿下凉州,定将西凉军装船运往近畿平原,誓要屠尽天下倭人。”

  “都督要屠谁?”

  张先一看来活,赶忙把脑袋伸进聊天群,毛遂自荐:“这活我熟,请都督务必以我为先锋!”

  吕嬛闻言大喜:“公安可往,顺便帮我多寻些残暴猛将同往!”

  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