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招揽华佗-《三国:第一坑爹闺女杀回来了》

  走出小亭之时,吕嬛和司马徽皆是一脸郁郁寡欢。

  吕嬛抬眸问道:“此次襄阳一行,我空手而回,故而闷闷不乐,先生为何也是愁眉苦脸?”

  司马徽直言道:“你来听课,我能不愁吗?”

  这丫头就不是来正经学习的,鸡飞狗跳也就罢了,一想到往后会时不时的发生一起人口失踪案,他就倍感头疼。

  在刹那之间,司马徽甚至萌生了搬家的念头...

  见到司马徽发愁,吕嬛心情不由大好,她饶有兴致地迈步进了堂中,静候一旁。

  此刻候诊的百姓已寥寥无几,华佗一天的工作渐近尾声。

  她坐在诊堂一角,默默看着华佗治病。

  只见他手起针落,精准地刺入病人穴位,方才还呻吟不断的患者顿时安静下来,脸上痛苦的神色肉眼可见地消退,甚是奇妙。

  那双施针之手看似枯瘦,却稳如磐石,不可貌相。

  “下一个。”华佗头也不抬,一边净手一边说道。

  吕嬛不由摸了摸自己的手指,心中暗叹:看起来好牛逼,自己没能遗传父亲的捅人技艺,不知能不能学一学华佗的扎人之术?

  汉末医生地位不高,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医家也就成了陪衬的二流学派,医术被视作方术技艺,医生被归为“工”的阶层。

  尽管也有像张仲景这样“进则救世,退则救民”的先驱,但这是极少数逆行者。

  毕竟...可以追求功名,为何要钻研医学?

  因此,很难想象这帮皇帝儒生在想什么,再看不起谁,也不能看不起自己的健康吧?

  就像曹操,总在需要时才想起华佗,一旦觉得没用了,就拉出去砍了,实在气人...

  “这位女郎,可是身上有不适之处?”

  一道沉缓的问话将吕嬛飘远的思绪骤然拉回。

  她抬眼四顾,这才发觉堂内不知何时已悄然无人,只余夕阳一道斜光铺落堂前,将立于其中的老者周身镀上一层柔和光晕。

  那一瞬,华佗逆光而立的身影竟似救世的普陀般,庄严而耀眼,让她不由怔然。

  华佗面露和蔼笑容:“老叟观女郎身负甲胄,可是有金创旧伤?”

  “不是...”吕嬛愣着神,直接口吐真言:“我想把你抢去关中。”

  “关中?”华佗闻言不由笑了起来。

  他见再无人前来问诊,紧绷的心神一松,深深的疲惫便如潮水般袭来,便顺手取来一块蒲席,置于廊下,安然坐下。

  “我观女郎有些面善,适才又提到关中,莫非是...温侯之女?”

  “猜得没错,”吕嬛回过神来,笑着问道:“先生何时...见过我父亲?”

  “在颍川之时...”华佗不便透露伤者隐私,含糊道:“温侯找我拿了几帖药。”

  吕嬛闻言,顿时暗暗埋怨父亲,当时怎不把华佗抢回去,把掳掠人口这种毁名声的事留给女儿来做,这父亲当得真不称职...

  她抬眸,笑得一脸真诚:“元化先生,可愿随我去关中发展?”

  华佗摆摆手道:“老叟喜好自处游医,受不了约束,还请吕都督见谅。”

  吕嬛看了看他发白的胡子,问道:“先生年过半百,就没想过传授衣钵、开宗立派,把一身医术发扬光大,以福泽后世百姓?”

  华佗捻须轻叹,目光中透出几分无奈:

  “自然有想过,只是学医首要识字,而识字之人,多半轻视医道,认为此乃贱业。真正能潜心研习、深入医道者,万中难觅其一啊。”

  “先生!”吕嬛抬手行礼:“我在长安太学设置医学班,首期学员二十名,懂基本医理,会识文书写,就缺一名医术高深的夫子,我看先生就很合适。”

  “哦?”华佗闻言眉头紧锁。

  自古医道皆是以师徒之名传授,似这位吕都督这般...以学院之制授课,简直亘古未有。

  “都督可有章程?”

  “有!”吕嬛从文件袋中取出一页纸张,递给华佗:“请先生过目。”

  抓诸葛亮她确实准备不足,但华佗才是此行的目标人物,她是做足了功课才兵出武关...

  “九品医学制?”华佗握着纸张的手都在颤抖。

  一个前所未闻、颠覆古今的崭新医序,竟由这轻飘飘的纸张道出!

  吕嬛解释道:“先生所虑,无非是才俊之士因‘医贱’而不愿从医。而长安的未来政策,便是学医有成者,经考核而授以官身,食国家俸禄,可光宗耀祖。有了这等晋升途径,相信会吸引更多有志者加入。”

  “都督此举...”华佗眸中血丝含光:“...大善也!”

  他行医多年,见过太多愚昧,也遇到许多刁难,甚至曾后悔以医为业。

  自张角请苍天赴死,百姓多信符水而拒药石,然而百姓不知道的是,张角那碗符水,首先是治病之药,其次才是符水。

  如今巫医横行,真正的医者因为战乱而十不存一,若长安真能推行此制度,何愁医家不兴。

  “先生请看!”吕嬛又递过另一张纸:“这是学院的规划,目前长安太穷,只能在太学院挤一挤,以后学生多了,我再建一所独立的医学院。”

  哼哼!ppt画饼嘛,不花一分预算就把事情办了,这便是资本家精神,用来搜刮钱财和人才,最是好用...

  “学科制?”华佗面露欣赏之色,显然很感兴趣。

  “哦...这个呀,”吕嬛怕他误会,赶忙解释起来:“这并非割裂医学,而是以分促合,方能专精。假以时日,我院所出之医,皆为某一门庭之圣手。天下病痛,皆有专医对症而治。先生之志,不亦可速成乎?”

  她随后又补了一句:“若是病情重大,或不好判断,也能联合各科医者会诊。”

  华佗放下纸张,语气急切而真诚:“女郎,此法非但可行,更当广行于天下!只是...此等分科,教员何来?教材何来?又需何等巨资?”

  这一连串的发问,并非质疑,而是一种已然认同、并迫不及待想要将其实现的灼热渴望。

  但华佗此问,吕嬛确实答不上来,资金倒还好说,大不了出去抢一把。

  可这教员与教材就难办了,总不能说...就等您老去长安裂变出来吧?

  吕嬛不忍心欺骗一个老人家,只好把实情润色一番之后,和盘托出:

  “关于教员...我是这样打算的,先生的学生,以后也会有学生,学生的学生...生生不息。如此师生相承,自当绵延不绝,何愁无人。”

  华佗愣住了,这吕大都督还真想让他做祖师爷不成?

  吕嬛接着说道:“至于教材...听说先生写了一本《青囊书》,不若精分细选一番,分门别类,每一医科理出一本教科书即可。如此,便无须发愁教材之事了。”

  华佗瞪大眼睛,这都督还真不拿他当外人。

  也不看看分出来多少科——内科、外科、妇婴、针灸、疫病...

  就这还是没细分的科目,每科一本?怕是成书之日,老命也没了。

  就在华佗还沉浸在宏大的医学规划中,感叹寿命不够用时,吕嬛突然凑近,脸上带着一种探讨学术难题的纯粹好奇,而非玩笑,轻声问道:

  “先生,还有一事。你精于人体奥秘,嬛有一问...您可否绘制一幅‘五脏六腑之图’,不画皮相,只显内里,要精确到...血脉经络如何缠绕,骨骼如何支撑,每一处脏器又该如何安放?再为每一部分标注名称、功能,最好...嗯,再配上您所知的病灶常发之处与下刀深浅?”

  “此图,我称之为‘教学挂图’,要足够大,足够清晰,悬挂于讲堂之上,以便所有学生一目了然。”

  她顿了顿,看似思考细节,却补充了吓人的一句:

  “尸体好说,我帮你收集,数量包你满意!”

  华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