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贵人与机遇-《七零锦绣小农媳》

  五月的省城,梧桐树开始抽新芽,处处透着生机。锦绣制造厂在经历质量危机的阵痛后,生产逐渐步入正轨,但苏晚清楚,要想在省城真正立足,光靠埋头苦干是远远不够的。

  这天下午,苏晚正在办公室核算成本,电话铃突然响起。是陈主任打来的,语气中透着难得的兴奋:小苏,有个重要消息!明天轻工局的老局长要见我,我打算带你和长河一起去。

  老局长?苏晚一时没反应过来。

  就是刚退下来的李为民局长!陈主任压低声音,这可是个难得的机会,老爷子在轻工系统德高望重,门生故旧遍布全省。

  苏晚的心跳骤然加速。她当然听说过李局长的名字,这位在轻工系统工作三十多年的老干部,以正直能干着称,退休后依然很有影响力。

  我们...我们去合适吗?苏晚有些忐忑。

  合适!陈主任肯定地说,老爷子听说你们白手起家的故事很感兴趣。记住,明天穿得体些,但不要太刻意。

  挂断电话,苏晚的手还在微微发抖。林长河走进来,看见她的样子,关切地问:怎么了?

  明天要见李为民老局长。苏晚深吸一口气,陈主任说,这是个重要机会。

  林长河沉思片刻:要做准备。

  当晚,夫妻二人一直忙到深夜。苏晚准备企业资料和产品样品,林长河则仔细研究李局长的履历和喜好。他们像备战高考的学生,把可能遇到的问题都预演了一遍。

  老爷子当过兵,后来转业到地方。林长河指着笔记,重视纪律,欣赏实干的人。

  苏晚紧张地练习普通话:这样说话可以吗?会不会还有口音?

  很好。林长河肯定地说,真诚最重要。

  第二天,苏晚穿上那套灰色西装,林长河也穿着笔挺的中山装。两人站在镜子前,彼此整理着装。

  准备好了吗?林长河问。

  苏晚深吸一口气:准备好了。

  见面的地方在一家老字号的茶馆。他们到的时候,陈主任已经陪着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坐在那里。老人满头银发,腰杆笔直,眼神锐利却不失慈祥。

  李老,这就是我跟您提过的苏晚和林长河。陈主任热情地介绍。

  苏晚紧张得手心冒汗,但还是得体地问好:李局长好。

  林长河则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老兵林长河向老首长报到!

  这个举动让李局长眼睛一亮:你也是当兵的?

  在北疆服役八年。林长河声音洪亮。

  好!好!李局长连连点头,当兵的人,实在!都坐,别站着说话。

  茶香袅袅中,李局长仔细询问了他们的创业经历。听到苏晚如何从一台旧缝纫机起步,如何在流言蜚语中坚持,如何在质量危机中力挽狂澜时,老人眼中露出赞许的神色。

  不容易啊。李局长感慨,现在很多年轻人就知道抱怨,你们这样脚踏实地干实事的太少了。

  苏晚渐渐放松下来,说话也自然了许多:我们就是想把产品做好,让工人过上好日子。

  这个想法好!李局长拍案叫好,企业不仅要赚钱,还要有社会责任感。

  聊到企业管理时,林长河适时递上准备好的资料。李局长戴上老花镜,仔细翻阅,不时点头。

  质量认证都拿到了,很好。他指着墙上的规划图,这个新厂区的规划也很合理。看来你们是认真在做企业。

  茶过三巡,李局长突然说:明天我家里有个小聚会,都是些老同事和老部下,你们也来坐坐吧。

  这个邀请让苏晚又惊又喜。陈主任在一旁使眼色,她连忙答应:谢谢李局长,我们一定准时到。

  离开茶馆时,李局长握着林长河的手说:小林,当兵的人最重信誉。好好干,别给咱们军人丢脸!

  回厂的路上,苏晚还觉得像在做梦:长河哥,李局长邀请我们去他家!

  林长河虽然表面平静,但眼中也闪着光:机会来了,要抓住。

  第二天傍晚,按照约定时间,夫妻二人准时来到李局长家。这是一栋老式的干部楼,陈设简朴却处处透着雅致。

  客厅里已经坐了好几个人,都是些气质不凡的中年人。李局长热情地介绍:这都是我的老同事和老部下,现在在各个部门工作。

  苏晚悄悄观察,发现其中有工商局的处长、银行的信贷部主任,甚至还有外贸局的副局长。她的心怦怦直跳,这些都是平时想见都见不到的人物。

  晚宴开始后,苏晚原本的紧张渐渐消散。林长河表现得体大方,与几位当过兵的领导相谈甚欢。苏晚则在李局长的鼓励下,介绍了企业的发展情况。

  我们厂现在最缺的是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她趁机说出困难,经常要到处找货源,价格也不稳定。

  物资局的一位领导立即接话:这个问题好解决。我们下属有几个定点供应厂,可以帮你们牵线。

  银行信贷部主任也表示:像你们这样有发展潜力的乡镇企业,我们可以考虑提供优惠贷款。

  更让苏晚惊喜的是,外贸局副局长对他们的产品很感兴趣:最近正好有个东南亚的商贸团要来,我可以推荐你们的产品。

  晚宴气氛热烈,夫妻二人配合默契。林长河负责与男宾们交谈,苏晚则与女眷们聊得投机。她发现,当自己不再刻意掩饰乡音,真诚地讲述创业故事时,反而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好感。

  宴会结束后,李局长特意留他们多坐一会儿。

  今天表现不错。老人满意地说,不卑不亢,实实在在。

  苏晚真诚地道谢:谢谢李局长给我们这个机会。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李局长意味深长地说,你们值得。

  他起身从书架上取下一本笔记本:这是我多年工作的一些心得,送给你们。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接过笔记本,苏晚的手微微发抖。这份礼物太珍贵了。

  回家的路上,月光如水。苏晚抱着那本笔记本,像是抱着无价之宝。

  长河哥,我们今天是不是收获太大了?她还有些不敢相信。

  林长河握住她的手:是你用实力赢来的。

  果然,接下来的日子,机遇接踵而至。

  物资局帮忙联系的供应厂,不仅货源稳定,价格还比市场价低一成。银行的优惠贷款很快批下来,解决了厂里资金周转的难题。

  最让人惊喜的是外贸局的推荐起了作用。一天,两个东南亚商人突然来访,说是李局长的老朋友介绍的。

  你们的酱菜味道很特别。一个华裔商人用生硬的普通话说,在我们那里会很有市场。

  经过一番洽谈,锦绣制造厂拿到了第一个出口订单——每月二百箱酱菜和一百箱果脯,发往新加坡。

  这个消息在厂里引起了轰动。工人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产品居然能卖到国外去。

  厂长,咱们是不是要发财了?张梅兴奋地问。

  苏晚笑着摇头:发财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证明了,乡镇企业也能做出走向世界的产品!

  李局长的那本笔记本成了苏晚的宝贝。里面不仅记载了企业管理的心得,还有很多珍贵的人脉关系。靠着这些指引,苏晚少走了很多弯路。

  一个月后,李局长突然来厂里视察。看到井然有序的生产车间和精神饱满的工人,老人连连点头。

  比我想象的还要好。他对苏晚说,下个月省里要评选优秀乡镇企业,我准备推荐你们。

  这个好消息让全厂上下欢欣鼓舞。大家干劲儿更足了,都想着要争这个荣誉。

  然而,苏晚和林长河并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晚上,夫妻二人坐在办公室里,认真规划着未来。

  现在机遇多了,但要一步一个脚印。苏晚翻着笔记本说,李局长说得对,企业最怕盲目扩张。

  林长河点头:先巩固现有业务,再图发展。

  他们决定,当前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完善管理制度,培养人才队伍,提高产品质量。只有根基牢固,才能建起高楼。

  在李局长的引荐下,苏晚开始参加各种行业交流和培训。她像一块海绵,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林长河则主抓内部管理,把在部队学到的纪律性和执行力运用到企业管理中。

  夫妻二人各展所长,配合默契。厂里的老师傅们常说:咱们这对厂长夫妻,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转眼到了省优秀乡镇企业评选的日子。经过层层筛选,锦绣制造厂成功入选。颁奖典礼上,当苏晚从领导手中接过奖牌时,她的眼眶湿润了。

  这个荣誉属于厂里的每一个工人。她在获奖感言中说,也属于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

  台下,李局长欣慰地鼓掌。陈主任对身边的林长河说:老爷子很久没这么高兴过了。

  林长河看着台上光彩照人的妻子,眼中满是骄傲。

  晚宴上,很多以前对乡镇企业不屑一顾的企业家,都主动来找苏晚交流。这一次,再没有人因为她的出身和口音而轻视她。

  回厂的路上,苏晚抱着奖牌,感慨万千:长河哥,还记得一年前我们第一次来省城时的样子吗?

  林长河握住她的手:记得。你站在百货公司门口,不敢进去。

  现在想想,好像做梦一样。苏晚靠在他肩上,要不是遇到李局长这样的贵人...

  贵人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林长河轻声说,是你抓住了机遇。

  是啊,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从乡村到省城,从默默无闻到小有名气,这一路走来,靠的是实实在在的努力和永不言弃的精神。

  夜深了,但锦绣制造厂的办公室里还亮着灯。苏晚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着今天的收获和感悟,林长河在一旁整理着新的生产计划。

  窗外,省城的灯火璀璨如星。在这个充满机遇的城市里,一对平凡的夫妻正在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而他们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

  贵人的指引像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机遇的大门已经敞开,等待着勇者去探索。从乡村小作坊到走向世界的制造厂,这条路虽然漫长,但只要脚踏实地,梦想终将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