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城里人的偏见-《七零锦绣小农媳》

  省轻工局举办的春季供货商洽谈会,是省城一年一度的商业盛事。收到邀请函时,苏晚兴奋得像个孩子——这是锦绣制造厂第一次受邀参加如此高规格的商业活动,意味着他们真正获得了官方的认可。

  “长河哥,你看这请柬,还有烫金呢!”苏晚小心翼翼地把请柬放在桌上,像是捧着什么稀世珍宝。

  林长河拿起请柬仔细端详,眉头却微微蹙起:“要求正装出席。”

  这句话像一盆冷水浇在苏晚头上。她打开衣柜,里面最体面的就是那件蓝布衫和一条深色长裤,在村里算得上时髦,但在省城的正式场合显然不够格。

  “要不...我不去了?”苏晚有些退缩,“你代表厂里去就行。”

  林长河摇头:“你是厂长,必须去。”他拿出一个纸盒,“试试这个。”

  盒子里是一套深灰色女式西装,质地精良,剪裁得体。苏晚惊讶地看着丈夫:“你什么时候买的?”

  “上周。”林长河轻描淡写,“去试试。”

  西装非常合身,衬得苏晚干练又精神。林长河又拿出一双黑色皮鞋和一个小皮包:“全套配齐。”

  苏晚站在镜子前,几乎认不出自己。镜中的女人端庄大方,完全看不出乡下人的影子。但当她开口说话,浓重的乡音立刻暴露了她的出身。

  “我...我还是不去了。”她退缩了,“一开口就露馅。”

  林长河握住她的肩膀,看着镜中的她:“乡音不丢人。丢人的是看不起自己。”

  洽谈会当天,省轻工局的会议厅里人头攒动。男士们穿着清一色的中山装或西装,女士们也都衣着得体。苏晚紧紧攥着手提包,手心全是汗。

  林长河敏锐地察觉到她的紧张,轻轻碰了碰她的手背:“放松,你很好。”

  他们的展位被安排在角落,与那些国营大厂相比,显得格外寒酸。更让人难堪的是,当苏晚主动与其他供应商交流时,对方一听她的口音,态度立刻冷淡下来。

  “锦绣制造厂?没听说过。”一个穿着笔挺中山装的中年男子瞥了眼他们的名片,“乡镇企业啊...”

  另一个化妆品厂的女士更直接:“我们只和正规大厂合作。”

  一上午过去,他们的展位前门可罗雀。偶尔有人驻足,也只是好奇地看看,连资料都不愿意拿。

  中午休息时,苏晚在洗手间听到了更刺耳的对话。

  “看见角落里那个乡镇企业了吗?真不知道轻工局怎么会邀请他们。”

  “就是,一口土话,听着就掉价。”

  “估计是走了后门吧...”

  苏晚躲在隔间里,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她想起在村里时,大家都是平等的,从不会因为口音和出身看不起人。而在这里,她感觉自己像个异类。

  回到展位,林长河敏锐地察觉到她的异样:“怎么了?”

  苏晚摇摇头,强颜欢笑:“没事。”

  下午的情况更加糟糕。一个国营纺织厂的采购经理来到他们展位,苏晚热情地介绍产品,对方却心不在焉地打断:“你们有ISO认证吗?有标准化车间吗?工人的专业资质呢?”

  这些问题苏晚一个都答不上来。在村里,手艺就是最好的资质,口碑就是最好的认证。但在城里,这些远远不够。

  “连这些基础认证都没有,怎么敢来参加洽谈会?”采购经理嗤笑着离开。

  苏晚站在原地,脸上火辣辣的。她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城乡之间的鸿沟。

  傍晚,洽谈会结束。回程的车上,苏晚一直沉默着。林长河也没有说话,只是默默握住了她的手。

  当晚,苏晚失眠了。她躺在床上,回想着白天遭遇的每一个白眼、每一句嘲讽。凌晨时分,她悄悄起身,在日记本上写道:“也许我们真的不属于这里...”

  第二天清晨,苏晚惊讶地发现林长河不在家。桌上留着一张字条:“去图书馆,晚归。”

  一整天,苏晚都心神不宁。她强迫自己振作,去厂里处理日常事务,但总是不自觉地想起那些刺耳的话语。

  傍晚回家时,林长河已经回来了,桌上堆满了书和资料。

  “这些是什么?”苏晚好奇地问。

  “企业管理、标准化生产、质量认证。”林长河指着书本,“城里人看重这些,我们就学这些。”

  苏晚翻开一本书,里面密密麻麻都是林长河做的笔记。这个识字不多的男人,为了她,硬是啃起了这些晦涩的专业书籍。

  “还有这个。”林长河拿出一盒磁带,“普通话教程。我托人从北京买的。”

  苏晚的眼眶湿润了。这个男人总是在她最脆弱的时候,用最实在的方式支持她。

  从那天起,他们的生活多了一项新内容——每晚学习一小时。林长河陪苏晚练习普通话,学习企业管理知识。进步是缓慢的,但确实在发生。

  一周后,轻工局组织了一场小型交流会。这一次,苏晚做了充分准备。她特意穿上那套灰色西装,提前练习了发言稿。

  然而,当她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发言时,台下依然响起了窃窃私语。一个国营厂的负责人直接打断她:“苏厂长,你们乡镇企业的产品质量不稳定,我们不敢用啊。”

  苏晚的脸瞬间涨红,准备好的说辞全都忘了。就在这时,林长河站了起来。

  “王厂长,请问您用过我们的产品吗?”他的普通话标准得出奇,声音沉稳有力。

  那位王厂长愣了一下:“那倒没有...”

  “既然没有用过,怎么知道质量不稳定?”林长河不卑不亢,“百货公司连续三个月抽检,我们的产品合格率都是100%。这是检验报告。”

  他拿出准备好的文件,分发给在场的人。这份专业的态度让很多人都收起了轻视之心。

  会后,居然有几个小厂的负责人主动来找他们洽谈。虽然都是规模不大的合作,但已经是突破性的进展。

  回家的路上,苏晚既兴奋又愧疚:“长河哥,你的普通话什么时候这么好了?”

  林长河轻描淡写:“在部队学的。”

  “那你以前怎么不说?”

  “你说乡音不丢人。”他看着苏晚,“但现在需要改变,我们就改变。”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苏晚。是啊,坚持自我很重要,但为了更大的目标做出改变,同样需要勇气。

  第二天,苏晚做了一个决定——报名参加夜校的企业管理班。当她第一次走进教室时,明显感觉到同学们异样的目光。她是班里唯一的女学员,也是唯一来自乡镇企业的。

  老师点名时,特意多看了她一眼:“苏晚同学?锦绣制造厂?没听说过啊。”

  教室里响起窃笑声。苏晚深吸一口气,站起身用苦练多日的普通话回答:“是的老师,我们厂刚起步,请多指教。”

  她的发音还不够标准,但态度不卑不亢。老师点点头,没再说什么。

  夜校的学习并不轻松。很多专业术语苏晚听都没听过,作业也常常无从下手。但她没有放弃,每天都学习到深夜。林长河虽然看不懂那些教材,但总是陪在她身边,递上一杯热茶,或者帮她查字典。

  一个月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苏晚的普通话明显进步,对企业管理的理解也日渐深入。在夜校的案例讨论中,她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的观点,经常让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

  更让人惊喜的是,林长河通过部队战友的关系,联系上了一家专业的认证机构。经过严格审核,锦绣制造厂终于获得了第一个质量体系认证。

  当苏晚把认证证书挂在办公室墙上时,工人们都围过来看。

  “这下看谁还敢说咱们不正规!”张梅自豪地说。

  赵婶子更是激动:“晚晚,你现在说话做事,越来越有厂长派头了!”

  再次参加商业活动时,苏晚已经能从容地用普通话介绍企业情况,熟练地引用管理术语,自信地展示各种认证证书。虽然口音还不能完全消除,但已经没有人敢因此而轻视她。

  一次行业论坛上,苏晚偶遇了当初在洗手间嘲笑她的那两个女士。她们显然没有认出这个举止得体、谈吐自信的女厂长,就是当初那个“土气”的乡镇企业代表。

  论坛结束后,那两位女士主动来找苏晚交换名片。当看到“锦绣制造厂 苏晚”时,两人的表情十分精彩。

  “原来是苏厂长!”其中一位尴尬地说,“久仰久仰!”

  苏晚大方地微笑:“幸会。”

  回家的路上,苏晚把这件事当作笑话讲给林长河听。他没有笑,而是认真地说:“你靠实力赢得了尊重。”

  夜深了,苏晚坐在书桌前整理名片。今天收获颇丰,有好几个潜在客户表达了合作意向。她拿起其中一张名片,是省城最大服装厂的采购总监。

  “长河哥,你看。”她把名片递给丈夫,“连他们都主动来找我们了。”

  林长河看了看名片,眼中露出赞许:“很好。”

  苏晚靠在他肩上,轻声说:“谢谢你,一直陪着我改变。”

  林长河揽住她的肩:“是你自己在成长。”

  月光从窗户洒进来,照在相拥的两人身上。苏晚想起这几个月来的种种,从最初的处处碰壁,到现在的渐入佳境,每一步都充满艰辛,但也让她变得更加坚强。

  城里人的偏见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她的不足,也照出了成长的方向。从乡下姑娘到企业厂长,这条路虽然坎坷,但每一步都走得踏实。

  而苏晚知道,真正的尊重不是靠讨好得来的,而是靠实力赢得的。只要不断提升自己,完善企业,总有一天,锦绣制造厂会成为省城里谁都不敢小觑的存在。

  夜深了,但省城的灯火依然通明。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城市里,一对平凡的夫妻正在用他们的方式,打破偏见,创造奇迹。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