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初入京城-《医路青云之权力巅峰》

  火车缓缓驶入北京西站,林杰拎着简单的行李随着人流走下站台。

  十一月的北京已经带着寒意,干燥的冷风吹在脸上,与南方潮湿的冷截然不同。

  他深吸一口气,白色的雾气在空气中散开。

  站台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林杰看了眼手表,上午九点十分。

  他掏出手机,开机后跳出几条未读信息。

  苏琳的:“到了吗?北京冷,注意加衣。”

  王鑫的:“林主任,一切安好,勿念。”

  周海峰院长的:“到了后安心工作,省医永远是你的家。”

  林杰逐一回复,然后按照事先收到的地址,打车前往国家卫健委指定的专家驻地,位于西直门附近的一家四星级酒店。

  出租车行驶在宽阔的长安街上,林杰望着窗外掠过的红墙黄瓦,高楼大厦,心情复杂。

  从省城的明争暗斗中暂时抽身,来到这个汇聚全国顶尖医疗专家的平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抵达酒店大堂,已有会务组的工作人员在等候。

  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女孩核对了林杰的身份信息,递给他一个文件袋。

  “林医生,这是您的房卡和会议材料。专家团队第一次全体会议明天上午九点在酒店三楼会议室举行。”

  林杰道谢后接过材料,看了眼房卡——710房间。

  电梯里,他翻开会议材料。

  专家团队名单上,密密麻麻列着二十多个名字,大多挂着“教授”、“博导”、“主任委员”等头衔,所属单位不是顶尖医学院就是知名大三甲医院。林杰的名字排在最后几位,备注栏简单写着“江东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找到710房间,林杰刷卡开门。标准单人间,干净整洁,但与他在省医的住宿条件相比,略显简陋。他将行李放在床头,走到窗边。窗外是北京典型的街景,车水马龙,行人匆匆。

  手机震动,是梁启华教授打来的。

  “林杰,到了吧?”梁教授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洪亮。

  “刚到酒店,梁教授。”

  “好,安顿下来就好。明天的会,准备好了吗?”

  林杰走到桌前,打开笔记本电脑:“正在看会议材料,主要是讨论微创心脏外科技术规范的框架。”

  “嗯,这次制定的规范是要全国推广的,标准必须严谨、前沿且具备可操作性。”梁教授顿了顿,语气略显凝重,“团队里都是这个领域的顶尖人物,有些老专家……比较看重资历。你刚来,多看多听,谨慎发言。”

  林杰听出了梁教授的弦外之音:“我明白,梁教授。我会注意的。”

  “当然,该表现的时候也要表现。我看好你,就是因为你不拘泥于资历,有想法,敢创新。明天会议上,如果对框架有想法,可以适当提出来,但要注意方式方法。”

  “谢谢梁教授指点。”

  挂了电话,林杰深吸一口气,打开电脑里的文档。

  那是他接到邀请后,利用在省医最后的几天时间,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在质管办的工作经验,整理出的关于技术规范的一些初步构想。

  他反复修改,力求每一个数据、每一条建议都有扎实的临床依据。

  傍晚,林杰到酒店二楼的餐厅吃自助餐。

  餐厅里已经有不少参会的专家,三三两两坐在一起交谈。林杰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安静地吃饭。

  “听说这次梁老把江东省的一个年轻主任也拉进团队了?”邻桌一个略带沙哑的声音传来。

  林杰抬眼看去,是两位五十多岁、学者模样的男士在交谈。

  “嗯,叫林杰,江东省人民医院的。才三十出头吧,破格晋升的主任医师。”另一人回答道,语气平淡。

  “这么年轻?梁老这是要培养新人啊。不过这种国家层面的标准制定,经验很重要。年轻人临床经验再丰富,能比得上我们这些干了二三十年的?”

  “呵呵,谁知道呢。听说在地方上搞得风生水起,也许有过人之处吧。”

  两人的对话声音不大,但在相对安静的餐厅里,林杰听得清清楚楚。

  他没有抬头,继续慢条斯理地吃着饭,仿佛什么都没听到。

  这就是京城,汇聚了全国最顶尖的精英,也汇聚了最根深蒂固的论资排辈观念。

  他一个从地方医院来的年轻人,在这里无根无基,不被重视是常态。

  吃完饭,林杰没有回房间,而是走出酒店,在附近的街道上散步。

  北京的夜晚灯火辉煌,节奏明快。

  他想起离开省城前,苏琳依偎在他怀里,轻声说“家里有我”;想起周海峰院长用力拍着他的肩膀说“直上青云”;想起“青年近卫军”那些年轻医生们信任和期待的眼神。

  他握了握口袋里的U盘,里面存着他精心准备的技术规范草案。

  第二天上午八点五十分,林杰走进三楼会议室。

  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已经坐了不少人,大多头发花白,气质沉稳。梁启华教授坐在主位,正和旁边一位老者低声交谈。

  林杰找了个靠近门口的空位坐下,拿出笔记本和笔。

  九点整,梁教授清了清嗓子,会议开始。

  “各位专家,同道,欢迎大家。我们‘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技术规范与质量控制标准’制定专家组第一次全体会议,现在开始。”梁教授声音洪亮,开门见山,“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专家组的成员……”

  梁教授逐一介绍与会专家,每念到一个名字,被介绍者或点头致意,或简单说句“大家好”。轮到林杰时,梁教授特意多说了两句:“这位是江东省人民医院的林杰医生,虽然年轻,但在临床技术和医院质量管理方面都有很突出的成绩,是我们团队的新鲜血液。”

  林杰站起身,微微鞠躬:“各位前辈好,我是林杰,来自江东省人民医院,请多指教。”

  几位老专家微微点头,表情淡漠,更多人只是看了一眼,便低下头继续看手中的材料。林杰平静地坐下。

  会议进入正题,讨论技术规范的总体框架和基本原则。

  几位资深专家率先发言,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内容多偏向于理论阐述和传统经验的总结。

  “我认为,规范首先要强调安全性,步骤不能求快,要稳妥……”

  “微创不代表简化,核心的手术原则不能丢,比如充分的暴露、精准的解剖……”

  “建议多参考欧美的最新指南,结合我们的国情进行调整……”

  林杰认真听着,快速记录。这些观点固然正确,但似乎缺乏对国内不同层级医院实际情况的考量,也未能充分体现近年来微创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循证医学证据。

  会议进行了近一个小时,讨论始终围绕几个宏观原则打转。

  梁教授皱了皱眉,用手指敲了敲桌面:“各位,框架性的东西我们大致有数了。接下来是不是该讨论一下具体技术环节的规范标准?比如,不同入路的选择指征、术中转开的判断标准、以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流程?这些才是基层医院最需要指导的内容。”

  会场安静了一下。

  一位坐在梁教授右手边、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的老专家扶了扶眼镜,开口道:“梁老说得对。不过具体技术细节牵扯太多,需要大量临床数据支持。我建议先成立几个写作小组,分头调研,下次会议再具体讨论。”

  “我同意杨教授的意见。”另一位专家附和,“仓促定标准,容易出纰漏。”

  “是啊,这事急不得……”

  林杰看着眼前这一幕,和他在省医推行改革时遇到的阻力何其相似。

  只不过,这里的专家们表达反对的方式更加委婉,更加“学术化”。

  他想起昨晚梁教授的电话——“该表现的时候也要表现”。

  时机到了。

  林杰举起手。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这个坐在角落的年轻人身上。

  梁教授眼中闪过一丝期待:“林杰医生,你有什么想法?”

  林杰站起身,语气沉稳,不卑不亢:“梁教授,各位前辈。我赞同需要详实的数据支持。在接到邀请后,我结合我们江东省人民医院以及部分协作医院近年来的微创心脏手术数据,并检索了国内外最新文献,初步整理了一份技术规范草案。里面包含了对手术适应症、禁忌症、术前评估、不同术式,其中包括胸腔镜辅助、全胸腔镜、机器人辅助等的操作要点、质量控制节点、以及常见并发症防治策略的具体建议。或许可以作为各位老师讨论的一个基础。”

  说着,他拿出一个U盘,走向连接投影仪的电脑。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几位老专家交换着眼神,有惊讶,有不以为然,也有一丝好奇。

  杨教授皱了皱眉:“年轻人有想法是好的。不过,国家层面的规范,需要综合考虑全国的情况,不能只局限于一家之言,或者地方经验。”

  林杰已经将U盘插入电脑,打开了一个PPT文件。

  他转过身,面向众人,目光平静:“杨教授说得对。所以这份草案的数据来源,除了我们省医,也涵盖了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的样本。并且,每一条建议后面,都附上了相应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和推荐强度。”

  投影幕布上,显示出PPT的首页——《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技术规范与质量控制标准(草案)》。

  目录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从总则到分则,从原则到细节,一目了然。

  林杰操作鼠标,点开了“术前评估与患者选择”这一节。

  屏幕上呈现出详细的评估流程图和选择标准,数据翔实,条款明确,操作性极强。

  “比如这里,关于老年患者微创手术的适应症,我们不仅参考了国际指南,还结合国内多中心的数据,对年龄、心功能、合并症等因素进行了细化分层,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建议。”

  他又点开“手术操作规范”部分,展示了不同微创入路的示意图、操作步骤分解、以及关键质控点。

  “在操作规范部分,我们特别强调了‘学习曲线’的问题,并针对不同技术难度的术式,提出了分阶段培训和考核的建议,希望能帮助基层医院安全、规范地开展这些技术。”

  林杰的讲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引用的数据准确详实。

  他并没有刻意炫耀,只是平实地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但其中蕴含的工作量、专业深度和对实际问题的洞察力,让在座的许多专家渐渐收起了轻视之心。

  会议室内安静下来,只剩下林杰清晰沉稳的讲解声和鼠标点击的声音。

  梁教授看着幕布上严谨详尽的草案,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他看了一眼旁边的杨教授,发现对方也正凝神看着屏幕,当林杰讲到“并发症防治与质量控制”部分,展示出一个基于大量病例数据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时,连最初持怀疑态度的几位老专家也忍不住微微点头。

  林杰用了将近四十分钟,简要介绍了草案的核心内容。讲完后,他关闭PPT,再次面向众人,微微鞠躬:“这是我初步整理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抛砖引玉,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片刻,梁教授率先鼓起掌来。紧接着,零星的掌声响起,逐渐变得热烈。

  杨教授推了推眼镜,看着林杰,缓缓开口:“林医生,这份草案……你准备了多久?”

  “接到梁教授电话后,就开始准备了,大概一周多时间。”林杰如实回答。

  一周多?在场不少专家露出讶异之色。

  如此详实、结构完整的草案,通常需要一个团队耗费数月才能完成。

  梁教授哈哈一笑,声音洪亮:“怎么样,老杨?我说了,年轻人有冲劲,有想法!我看这份草案基础非常扎实,数据充分,考虑周全,操作性很强!完全可以作为我们下一步讨论的蓝本!”

  杨教授沉吟片刻,终于点了点头:“确实……出乎意料。内容很扎实,特别是对质量控制和学习曲线的强调,很有必要。我同意梁老的看法,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讨论。”

  两位大佬发了话,其他专家也纷纷附和。

  “思路清晰,内容全面。”

  “对基层医院的指导意义很大。”

  “数据来源可靠,建议中肯。”

  林杰站在原地,感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目光,他的方案初步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

  他知道,这仅仅是第一步。草案被认可,不代表他就能在团队中站稳脚跟。

  “谢谢各位老师的肯定。”林杰再次鞠躬,声音平稳,“我会根据各位老师的意见,尽快修改完善这份草案。”

  梁教授满意地看着他:“好!林杰,会后你把草案发给大家。我们接下来就围绕这份草案,分组讨论具体内容。”

  会议继续进行,讨论的焦点终于落在了具体的技术细节上,气氛明显热烈和务实了许多。

  散会后,几位相对年轻的专家主动走过来和林杰交换联系方式。

  “林医生,做得真不错!”

  “以后多交流!”

  “你们省医在微创心脏方面,看来做得确实很深入。”

  林杰一一客气回应。

  梁教授最后离开,走到林杰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低声道:“干得漂亮!我就知道没看错人。不过,也要有心理准备,不是所有人都乐见其成。”

  林杰点头:“我明白,梁教授。”

  “嗯,沉住气,用实力说话。”梁教授又用力拍了拍他,转身离开。

  林杰独自收拾好电脑和笔记,走出会议室。

  他拿出手机,看到苏琳发来的信息:“会议顺利吗?”

  林杰回复:“初战告捷。刚用方案说了话。”

  他收起手机,走向电梯。

  既然来了,就一定要在这里,发出自己的声音,留下自己的印记。

  而此刻,在省城,卫生厅长办公室内,李忠民也正在看着桌上关于林杰已抵京参与国家卫健委专家组工作的报告,他拿起红色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

  “喂,是我。关于省医那个苏琳医生的挂职锻炼地点,我觉得,可以再调整一下……对,去更偏远一点的地方,让她好好‘锻炼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