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会议进入了分组讨论阶段。
专家组按照手术类型分为几个小组,林杰被分到了“微创冠脉搭桥技术规范”小组,组长正是那位头发一丝不苟的杨昌珉教授。
第一次小组会议在酒店一个小会议室举行。
除了杨教授和林杰,还有四位专家:来自首都医科大学的孙教授,来自华西医院的刘主任,来自复旦中山医院的张主任,以及来自解放军总院的陈主任。无一不是国内心外科领域响当当的人物。
杨教授坐在主位,面前摊开着林杰那份厚厚的草案打印稿,上面已经用红笔做了不少标记。
“林医生的草案,大家都看过了吧?”杨教授开门见山,语气听不出喜怒,“基础不错,看得出来花了心思。不过,有些地方,我觉得还需要商榷。”
他扶了扶眼镜,翻开一页,指向其中一段:“比如这里,关于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冠脉搭桥的手术适应症,你提出可以将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30%的临界患者,在严格评估和充分准备下,也纳入考虑范围。这个标准,是不是放得太宽了?”
孙教授立刻接口:“是啊,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30%,传统上被认为是高危禁忌症。微创手术虽然创伤小,但操作空间受限,循环管理难度大,风险很高。你这个建议,依据是什么?”
几位专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林杰身上。
林杰早有准备,他不慌不忙地打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调出数据。
“杨教授,孙教授,这个问题我们省医团队做过专门研究。”林杰语气平和,“我们回顾性分析了近五年国内多家心脏中心,包括我们省医、阜外、安贞等,共计127例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30%接受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冠脉搭桥手术的病例数据。”
他操作鼠标,将一份统计分析图表投影到屏幕上。
“数据显示,与传统正中开胸手术相比,经过严格筛选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30%患者,接受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冠脉搭桥手术,围术期死亡率并未显着升高,而在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总天数以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冠脉搭桥组均显示出优势。”
图表上的数据清晰明了,统计学处理规范。
刘主任凑近看了看屏幕,微微点头:“数据倒是挺扎实。筛选标准呢?你们怎么把握?”
“这就是草案里后面提到的‘严格评估’部分。”林杰切换PPT页面,展示出一个详细的评估流程图,“我们建议组建包括心外科、心内科、麻醉科、ICU、影像科在内的MDT团队,除了常规心功能评估,还需要重点评估心肌存活能力,如PET-CT或心脏MRI、冠状动脉解剖条件是否适合微创操作、以及合并症情况。只有MDT评估认为获益大于风险,才考虑微创手术。”
他指着流程图上的一个个决策节点,解释得清晰透彻。
张主任摸着下巴,若有所思:“MDT评估……这个思路是对的。很多基层医院就是评估不到位,要么不敢做,要么盲目做,出了问题。”
陈主任也开口了,他说话带着点军人式的直接:“林医生,你草案里提到的手术视频回溯和点评制度,在你们省医实行了吗?效果怎么样?”
“已经实行了大半年。”林杰肯定地回答,“我们质管办牵头,定期抽检各科室手术视频,组织专家匿名点评。最初阻力很大,但坚持下来后,效果很明显。年轻医生成长快了,一些资深医生不规范的操作习惯也得到了纠正,全院手术并发症率有显着下降。相关数据我在草案附件里也有提交。”
他顿了顿,补充道:“我们认为,这套制度对于规范技术操作、保证医疗质量、尤其是帮助基层医院医生安全度过学习曲线,非常有效。建议在国家标准里也体现这一原则,至少作为推荐。”
这些数据和建议,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来自一线实践的总结,既有宏观数据分析,又有具体流程设计,针对性、操作性都很强。
杨教授看着屏幕上那份详尽的MDT评估流程图,又翻了翻自己面前标注密密麻麻的草案稿,沉默了一会儿,才再次开口,语气缓和了不少:“关于左心室射血分数临界患者的适应症,以及MDT评估模式,可以作为重点讨论方向,补充更多证据。至于手术视频点评……理念是好的,但推广到全国,涉及面太广,需要慎重。”
他没有直接否定,而是采取了更稳妥的“重点讨论”和“需要慎重”的表述。
林杰知道,这已经是很大的进展。他见好就收:“是,杨教授,我们会继续收集更多支持证据。”
接下来的讨论,焦点集中在具体的技术细节上。
“关于乳内动脉的获取技巧,你草案里提到使用新型胸腔镜器械可以缩短获取时间,减少损伤,具体数据呢?”
“这是对比数据,使用新器械后,平均获取时间缩短约15分钟,血管内皮损伤评分也有改善。”
“吻合口漏血的预防和处理,你的草案里列举了三种缝合技巧和两种生物蛋白胶的使用指征,哪种证据等级最高?”
“根据我们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连续缝合结合特定角度打结技术,联合使用纤维蛋白胶,在降低吻合口渗漏发生率方面,证据等级最高,推荐强度为Ⅰ类A级。”
林杰对答如流。每一个问题,他都能迅速从电脑里调出相应的数据、图表、文献支持,或者引用省医的实际案例。他的准备充分得令人咋舌。
几位专家提问的语气,从一开始的质疑渐渐变成了探讨、交流。
会议中场休息时,刘主任端着茶杯走到林杰身边,笑了笑:“林医生,准备得很充分啊。你们省医在微创冠脉这块,下了不少功夫。”
“刘主任过奖了,我们只是做了一些基础工作,还有很多需要向各位老师学习。”林杰谦逊地回答。
张主任也凑过来,指着草案上关于“非体外循环下微创搭桥”的章节:“这个地方写得不错,把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和微创切口结合的优势和风险点都分析得很透,特别是对循环不稳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管理要点,总结得很到位。我们中心也正在做这方面探索。”
“谢谢张主任肯定。我们觉得,这也是未来一个重要的技术方向。”
休息时间结束,讨论继续。气氛明显比刚开始时融洽了许多。
杨教授主持着会议,但明显话少了,更多时候是在听林杰和其他几位专家讨论。
他偶尔插话,提出一些技术上的细节问题,林杰也都能给出严谨的回答。
会议接近尾声,需要确定下一阶段的工作安排和初稿撰写分工。
杨教授扫视了一圈众人,最后目光落在林杰身上:“林医生,你对微创冠脉搭桥的整体框架和细节最熟悉,资料也最全。我看,‘微创冠脉搭桥’这一章节的初稿,就由你来主要负责执笔,怎么样?”
孙教授、刘主任等人都没有表示异议。
林杰知道,这既是信任,也是更大的责任和压力。
他没有任何推辞,坦然接受:“好的,杨教授,我一定尽力。”
小组会议结束,专家们陆续离开。
林杰收拾着电脑和文件,杨教授走了过来,手里还拿着那份画满红线的草案。
“林医生。”杨教授的声音不高。
“杨教授。”林杰停下动作。
杨教授看着他:“年轻人,有能力,有冲劲,是好事。不过,制定国家标准,牵一发而动全身。你提出的很多观点,比较……前沿。推广开来,可能会触动一些现有的技术格局和……利益分配。”
他话说得含蓄,但林杰听懂了。
新的技术标准,意味着新的学习曲线,可能淘汰旧的技术和与之绑定的器械、耗材,自然会触动一部分人的蛋糕。
“我明白,杨教授。”林杰平静地回答,“但标准的首要目的,是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促进技术健康发展。如果因为可能触动利益就畏首畏尾,标准也就失去了意义。”
杨教授盯着他看了几秒钟,脸上没什么表情,最后只是点了点头:“嗯,道理是这个道理。好,你抓紧时间把初稿弄出来,尽快发给我和大家。”
“好的。”
杨教授转身离开了会议室。
林杰独自站在空荡荡的会议室里,长长吐出一口气。
他知道,杨教授最后的提醒,并非恶意,而是这个圈子里的现实。
他用方案敲开了讨论的大门,但接下来的路,只会更复杂。
他拿出手机,看到苏琳发来的信息,是一张她穿着白大褂在查房的照片,阳光从窗户照进来,映着她的侧脸。
“一切安好,勿念。你那边怎么样?”
林杰回复:“小组会议刚结束,进展顺利。负责执笔冠脉搭桥部分的初稿。”
他收起手机,拎起电脑包。
接下来,将是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夜晚。
但他心里很踏实。
用专业说话,用数据说话,用扎实的方案说话——这就是他在这个国家级平台上,选择的立足之道。
而这份即将由他主笔的初稿,就是他的下一颗子弹。
专家组按照手术类型分为几个小组,林杰被分到了“微创冠脉搭桥技术规范”小组,组长正是那位头发一丝不苟的杨昌珉教授。
第一次小组会议在酒店一个小会议室举行。
除了杨教授和林杰,还有四位专家:来自首都医科大学的孙教授,来自华西医院的刘主任,来自复旦中山医院的张主任,以及来自解放军总院的陈主任。无一不是国内心外科领域响当当的人物。
杨教授坐在主位,面前摊开着林杰那份厚厚的草案打印稿,上面已经用红笔做了不少标记。
“林医生的草案,大家都看过了吧?”杨教授开门见山,语气听不出喜怒,“基础不错,看得出来花了心思。不过,有些地方,我觉得还需要商榷。”
他扶了扶眼镜,翻开一页,指向其中一段:“比如这里,关于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冠脉搭桥的手术适应症,你提出可以将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30%的临界患者,在严格评估和充分准备下,也纳入考虑范围。这个标准,是不是放得太宽了?”
孙教授立刻接口:“是啊,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30%,传统上被认为是高危禁忌症。微创手术虽然创伤小,但操作空间受限,循环管理难度大,风险很高。你这个建议,依据是什么?”
几位专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林杰身上。
林杰早有准备,他不慌不忙地打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调出数据。
“杨教授,孙教授,这个问题我们省医团队做过专门研究。”林杰语气平和,“我们回顾性分析了近五年国内多家心脏中心,包括我们省医、阜外、安贞等,共计127例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30%接受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冠脉搭桥手术的病例数据。”
他操作鼠标,将一份统计分析图表投影到屏幕上。
“数据显示,与传统正中开胸手术相比,经过严格筛选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30%患者,接受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冠脉搭桥手术,围术期死亡率并未显着升高,而在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总天数以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冠脉搭桥组均显示出优势。”
图表上的数据清晰明了,统计学处理规范。
刘主任凑近看了看屏幕,微微点头:“数据倒是挺扎实。筛选标准呢?你们怎么把握?”
“这就是草案里后面提到的‘严格评估’部分。”林杰切换PPT页面,展示出一个详细的评估流程图,“我们建议组建包括心外科、心内科、麻醉科、ICU、影像科在内的MDT团队,除了常规心功能评估,还需要重点评估心肌存活能力,如PET-CT或心脏MRI、冠状动脉解剖条件是否适合微创操作、以及合并症情况。只有MDT评估认为获益大于风险,才考虑微创手术。”
他指着流程图上的一个个决策节点,解释得清晰透彻。
张主任摸着下巴,若有所思:“MDT评估……这个思路是对的。很多基层医院就是评估不到位,要么不敢做,要么盲目做,出了问题。”
陈主任也开口了,他说话带着点军人式的直接:“林医生,你草案里提到的手术视频回溯和点评制度,在你们省医实行了吗?效果怎么样?”
“已经实行了大半年。”林杰肯定地回答,“我们质管办牵头,定期抽检各科室手术视频,组织专家匿名点评。最初阻力很大,但坚持下来后,效果很明显。年轻医生成长快了,一些资深医生不规范的操作习惯也得到了纠正,全院手术并发症率有显着下降。相关数据我在草案附件里也有提交。”
他顿了顿,补充道:“我们认为,这套制度对于规范技术操作、保证医疗质量、尤其是帮助基层医院医生安全度过学习曲线,非常有效。建议在国家标准里也体现这一原则,至少作为推荐。”
这些数据和建议,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来自一线实践的总结,既有宏观数据分析,又有具体流程设计,针对性、操作性都很强。
杨教授看着屏幕上那份详尽的MDT评估流程图,又翻了翻自己面前标注密密麻麻的草案稿,沉默了一会儿,才再次开口,语气缓和了不少:“关于左心室射血分数临界患者的适应症,以及MDT评估模式,可以作为重点讨论方向,补充更多证据。至于手术视频点评……理念是好的,但推广到全国,涉及面太广,需要慎重。”
他没有直接否定,而是采取了更稳妥的“重点讨论”和“需要慎重”的表述。
林杰知道,这已经是很大的进展。他见好就收:“是,杨教授,我们会继续收集更多支持证据。”
接下来的讨论,焦点集中在具体的技术细节上。
“关于乳内动脉的获取技巧,你草案里提到使用新型胸腔镜器械可以缩短获取时间,减少损伤,具体数据呢?”
“这是对比数据,使用新器械后,平均获取时间缩短约15分钟,血管内皮损伤评分也有改善。”
“吻合口漏血的预防和处理,你的草案里列举了三种缝合技巧和两种生物蛋白胶的使用指征,哪种证据等级最高?”
“根据我们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连续缝合结合特定角度打结技术,联合使用纤维蛋白胶,在降低吻合口渗漏发生率方面,证据等级最高,推荐强度为Ⅰ类A级。”
林杰对答如流。每一个问题,他都能迅速从电脑里调出相应的数据、图表、文献支持,或者引用省医的实际案例。他的准备充分得令人咋舌。
几位专家提问的语气,从一开始的质疑渐渐变成了探讨、交流。
会议中场休息时,刘主任端着茶杯走到林杰身边,笑了笑:“林医生,准备得很充分啊。你们省医在微创冠脉这块,下了不少功夫。”
“刘主任过奖了,我们只是做了一些基础工作,还有很多需要向各位老师学习。”林杰谦逊地回答。
张主任也凑过来,指着草案上关于“非体外循环下微创搭桥”的章节:“这个地方写得不错,把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和微创切口结合的优势和风险点都分析得很透,特别是对循环不稳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管理要点,总结得很到位。我们中心也正在做这方面探索。”
“谢谢张主任肯定。我们觉得,这也是未来一个重要的技术方向。”
休息时间结束,讨论继续。气氛明显比刚开始时融洽了许多。
杨教授主持着会议,但明显话少了,更多时候是在听林杰和其他几位专家讨论。
他偶尔插话,提出一些技术上的细节问题,林杰也都能给出严谨的回答。
会议接近尾声,需要确定下一阶段的工作安排和初稿撰写分工。
杨教授扫视了一圈众人,最后目光落在林杰身上:“林医生,你对微创冠脉搭桥的整体框架和细节最熟悉,资料也最全。我看,‘微创冠脉搭桥’这一章节的初稿,就由你来主要负责执笔,怎么样?”
孙教授、刘主任等人都没有表示异议。
林杰知道,这既是信任,也是更大的责任和压力。
他没有任何推辞,坦然接受:“好的,杨教授,我一定尽力。”
小组会议结束,专家们陆续离开。
林杰收拾着电脑和文件,杨教授走了过来,手里还拿着那份画满红线的草案。
“林医生。”杨教授的声音不高。
“杨教授。”林杰停下动作。
杨教授看着他:“年轻人,有能力,有冲劲,是好事。不过,制定国家标准,牵一发而动全身。你提出的很多观点,比较……前沿。推广开来,可能会触动一些现有的技术格局和……利益分配。”
他话说得含蓄,但林杰听懂了。
新的技术标准,意味着新的学习曲线,可能淘汰旧的技术和与之绑定的器械、耗材,自然会触动一部分人的蛋糕。
“我明白,杨教授。”林杰平静地回答,“但标准的首要目的,是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促进技术健康发展。如果因为可能触动利益就畏首畏尾,标准也就失去了意义。”
杨教授盯着他看了几秒钟,脸上没什么表情,最后只是点了点头:“嗯,道理是这个道理。好,你抓紧时间把初稿弄出来,尽快发给我和大家。”
“好的。”
杨教授转身离开了会议室。
林杰独自站在空荡荡的会议室里,长长吐出一口气。
他知道,杨教授最后的提醒,并非恶意,而是这个圈子里的现实。
他用方案敲开了讨论的大门,但接下来的路,只会更复杂。
他拿出手机,看到苏琳发来的信息,是一张她穿着白大褂在查房的照片,阳光从窗户照进来,映着她的侧脸。
“一切安好,勿念。你那边怎么样?”
林杰回复:“小组会议刚结束,进展顺利。负责执笔冠脉搭桥部分的初稿。”
他收起手机,拎起电脑包。
接下来,将是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夜晚。
但他心里很踏实。
用专业说话,用数据说话,用扎实的方案说话——这就是他在这个国家级平台上,选择的立足之道。
而这份即将由他主笔的初稿,就是他的下一颗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