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柏林的邀请函-《医路青云之权力巅峰》

  苏琳的工作效率很高,不到一周时间,就将参加“全球医院管理与创新峰会”的整套申报材料准备齐全,并通过外事部门渠道正式提交。

  材料详细阐述了省人民医院在药品耗材控费、医疗质量提升、以及运用信息化手段优化服务流程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和成效数据,并附上了林杰作为主要负责人的简历和拟发言的英文摘要。

  申报材料递交上去后,便是按部就班的等待。

  林杰并没有将太多精力放在这上面,他的工作重心依然在院内。

  与华东制药的合作逐步深化,联合采购联盟的筹建也在艰难推进,各家医院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协调起来异常繁琐。此外,医院内部的学科建设、人才引进、老旧设备更新等千头万绪的工作,都需要他拍板决策。

  这天下午,林杰正在与几位临床科室主任讨论一个重点学科的年度预算,苏琳敲门进来,脸上带着一丝兴奋。她走到林杰身边,低声说了几句。

  林杰神色不变,对几位主任说道:“今天的讨论先到这里,大家回去再细化一下方案,尤其是设备论证部分,一定要充分。明天上午我们再碰一次。”

  主任们离开后,苏琳才将手中一个印着外文标志的快递信封递给林杰:“柏林那边的正式邀请函到了,还有组委会主席的亲笔签名。”

  林杰拆开信封,里面是制作精美的会议手册和一份正式的邀请函。

  邀请函上明确写着,邀请“江东省人民医院林杰教授”在大会的“公立医院改革与创新”分论坛上,做时长25分钟的主题发言,发言题目正是他们申报时拟定的《平衡的艺术:中国大型公立医院在提升质量与控制成本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苏琳语带着一脸的成就感说到:“他们同意了,而且给了主题发言的机会。这个分论坛规格很高,主讲人都是各国公立医院体系的负责人或者顶尖学者。”

  林杰仔细看着会议日程和参会人员名单,点了点头:“这是个很好的平台。既能展示我们的工作,也能听到真知灼见。”他抬头看向苏琳,“回复组委会,我们接受邀请。你开始着手准备详细的发言稿和PPT,数据要再核实一遍,尤其是前后对比,一定要经得起推敲。另外,按照外事规定,向省卫健委和省政府外事办报备。”

  “明白。”苏琳接过邀请函,“我马上启动。签证申请的材料我也同步准备起来。”

  消息很快在省医小范围内传开。

  王鑫第一个跑来祝贺:“老大,牛逼啊!都冲到国际会议上做报告了!这可是给咱们省医,给咱们中国医生长脸!”

  陈明则相对冷静:“林院,这是个机会,但也要注意。国际会议上藏龙卧虎,提问可能会很尖锐。我们的数据和案例必须无懈可击。另外,”他顿了顿,“您这一出去,代表的就不只是省医,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中国的医改形象。发言的分寸和导向需要仔细把握。”

  林杰明白陈明的意思:“放心,稿子和PPT你们都要把关,集思广益。我们讲事实,摆数据,不夸大,不回避问题,重点分享我们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能够登上国际顶级会议的讲台,对于林杰个人和省医而言,无疑是一项重要的荣誉和肯定。

  这也从侧面证明,他主导的系列改革,至少在方向和初步成效上,获得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认可。

  然而,正如陈明所虑,这件事也并非一片叫好。卫生厅个别与林杰素来不睦的官员,在私下场合就酸溜溜地表示:“到底是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