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内参报告-《医路青云之权力巅峰》

  省委谈话之后,林杰彻底沉寂下来。

  他不再对委里的全局工作发表任何看法,在党组会上,除非被点名,否则基本保持沉默。

  他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分管的科教、国际合作和信访这几块“自留地”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他主动向赵卫国汇报工作,态度谦逊,完全是一副辅佐者的姿态。

  赵卫国对他这种“识时务”的表现颇为满意,在一些非核心事务上,也乐得放权给他。

  委里原本紧张的气氛,似乎缓和了不少,呈现出一种微妙的平衡。

  然而,在这平静的表象之下,林杰内心的火焰并未熄灭,只是燃烧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他利用分管信访的便利,指示信访办改变了以往简单转办、督促回复的模式,要求对每一类具有共性的信访问题进行深度剖析,追溯根源。

  他自己更是投入了大量时间,亲自查阅原始记录,与信访干部一起分析案例,甚至挑选一些典型案件,亲自带队下沉到市县,与当事人、涉事医院、当地卫生局面对面沟通。

  在这个过程中,他看到了张哲时代遗留的“数字化烂尾工程”给基层医院带来的持续困扰和额外负担;

  看到了在“稳”字当头下,一些地方医疗创新停滞不前,年轻医生上升通道狭窄;

  看到了医保支付改革的细微调整如何影响偏远地区医院的生存;

  更看到了在轰轰烈烈的改革背后,基层医疗人才“断崖式”流失的触目惊心现实,年轻的医学毕业生宁愿去大城市卖药,也不愿回到缺医少药的乡镇卫生院。

  这些来自最前沿、最底层的真实声音和尖锐问题,被林杰一一记录下来,分类整理。

  他没有像以前那样,急于写成火药味十足的汇报材料去抨击什么,而是以一种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进行系统梳理和数据分析。

  每天晚上,在家人入睡后,书房便成了他另一个战场。

  台灯下,他铺开稿纸,开始撰写一份特殊的材料。

  这是一份名为《关于我省基层医疗卫生体系若干潜在风险及对策思考》的内参报告。

  他摒弃了所有情绪化的表达和针对个人的指责,完全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报告中,他详细列举了基层人才流失的具体数据和典型案例,分析了其背后薪酬待遇、职业发展、工作环境等多重原因;

  他揭示了部分偏远地区医疗设备老旧、更新换代缓慢带来的诊断风险和质量隐患;

  他指出了医保资金在基层使用效率不高、监管存在盲点的问题;

  他甚至提到了之前“数字化”冒进留下的后遗症,以及当前部分地区因过度强调“安全”而导致的医疗保守化倾向。

  每一问题,他都不仅描述现象,更试图从政策设计、体制机制、资源配置等角度剖析深层原因,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设性的解决思路和建议。比如,针对人才流失,他初步构思了“县管乡用”的柔性用人机制;针对设备更新,他建议建立省级统筹的二手医疗设备评估和流转平台。

  这份内参报告,他写得极其谨慎,反复修改,力求每一个观点都有扎实的案例或数据支撑,逻辑严密,客观中立。

  他知道,在当前的敏感时期,任何带有个人情绪或攻击性的言论,都可能被曲解,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他需要的,是让事实本身说话,让问题本身的严重性去触动决策者。

  报告完成后,他再次动用了那条通过京城院士导师建立的渠道。

  在一个周末的清晨,他将封装好的、没有署名和标识的报告,交给了苏琳一位绝对可靠、在保密部门工作的亲戚,委托其通过内部机要途径,直接呈送省委主要领导案头。

  做完这一切,林杰站在窗前,他不知道这份凝聚了他数月心血的内参,是否会像石沉大海,被淹没在文山会海之中;还是能侥幸被某位领导看到,引发一丝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