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杰起草的内参报告,被机要秘书从众多文件中筛选出来,放在了省委马书记待阅文件夹的显眼位置。
周末下午,马书记刚处理完一批紧急文件,顺手拿起了这份风格迥异的材料。
起初,他只是随意翻阅,但很快,他的目光变了,眉头也微微皱起。
报告里通篇用数据和案例说话。
当看到“近三年来,全省乡镇卫生院临床执业医师流失率高达28%,其中工作不满五年的年轻医生流失比例超过六成”,“部分偏远县区影像、检验等关键设备超期服役率超过40%”,“基层医保资金监管存在‘跑冒滴漏’,据抽样估算,年损失可能达数亿元”这些触目惊心的表述时,马天河的脸色沉了下来。
他尤其对“断崖式人才流失”这一节反复看了几遍。
报告不仅列出了详实的数据,还附上了几个典型案例:一名重点医学院校毕业的年轻医生,在偏远乡镇卫生院工作三年后,因待遇低、发展空间窄、婚恋困难,最终辞职去了一家医药公司做代表;一个县的疾控中心,近两年竟无一名大学毕业生愿意入职。报告深入剖析了背后的原因:薪酬待遇与付出不匹配、职业晋升通道狭窄、工作生活环境艰苦、社会尊重度下降,以及规范化培训后人才向上级医院单向流动的“虹吸效应”。
这些问题,马天河并非完全不知情,但如此系统、具体、尖锐地呈现在他面前,还是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他想起之前下去调研时,一些县乡领导也含糊地提到过人才难留,但都被“加大引进力度”、“改善条件”等笼统的汇报搪塞过去了。
这份内参,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覆盖在基层医疗体系表面的那层薄纱,露出了内里严峻的现实。
报告的后半部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其中,“探索建立‘县管乡用’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管理新机制”这一条,引起了马天河的注意。
建议提出,由县级卫健委统一招聘、管理基层医务人员,建立“编制在县、岗位在乡、服务定期、轮换流动”的用人模式,并配套设计更有吸引力的薪酬包和职业发展路径,试图破解“招不来、留不住、水平低”的困境。
这个思路,与常见的单纯要求增加投入、提高待遇相比,显得更具机制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马天河拿起红笔,在内参的扉页上,郑重地写下一段批示:
“此内参反映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风险,特别是人才‘断崖式’流失问题,数据翔实,案例典型,分析深刻,所提建议颇具启发性。此问题关乎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安危,关乎健康江东建设成败,切不可等闲视之!请卫国同志并省卫健委党组高度重视,立即组织专题研究,结合内参所提思路,特别是‘县管乡用’等机制创新,尽快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报省委。——马天河”
写完批示,他沉吟片刻,又让秘书通知省长李建国和分管副省长刘志峰,将这份内参复印送阅。
周一上午,带着马天河长长批示的内参复印件,由省委办公厅专人送到了省卫健委,交到了主持工作的赵卫国手上。
赵卫国看到马书记那熟悉的、力道遒劲的红字批示时,手微微一抖。
尤其是“切不可等闲视之”、“立即组织专题研究”这些字眼,让他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他仔细阅读内参内容,越看越是心惊。里面提到的很多问题,他隐约知道,却从未如此清晰、系统地掌握过。而这份内参的视角和深度,让他瞬间就猜到了出自谁的手笔。
“这个林杰……”赵卫国放下材料,揉了揉太阳穴,心情复杂。
他不得不承认,林杰虽然个性不强,但抓问题的能力和务实的精神,确实远超常人。
这份内参,无疑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指出了委里工作的软肋和盲区,给他这个主持工作的人带来了压力;
另一方面,如果能借此机会推动解决一些深层次问题,也是他的政绩。
更重要的是,马书记的批示明确要求卫健委“研究解决”,而这份内参的核心思想和建议都来自林杰。
于公于私,他都无法绕过林杰。
下午,赵卫国亲自来到林杰的办公室。
“林主任,忙着呢?”赵卫国将那份带着批示的内参复印件放在林杰桌上,“马书记对基层医疗人才流失的问题做了重要批示,要求我们立即研究解决方案。这份内参……是你写的吧?”
林杰看了一眼那份熟悉的报告回应:“赵主任,这份内参是我基于信访和调研情况整理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没想到……惊动马书记了。”
“写得很好!切中要害!”赵卫国竖起大拇指,语气诚恳,“马书记非常重视,要求我们立即研究。这件事,你最有发言权。我的意见是,由你牵头,组织相关处室和专家,成立一个工作专班,尽快拿出一个解决基层人才流失问题的初步方案,特别是把这个‘县管乡用’的机制琢磨透。需要什么支持,你尽管提!”
林杰看着赵卫国,知道这不是客套,而是形势使然。
他沉吟片刻,没有推辞:“既然组织信任,赵主任您又点了将,我一定尽力。我建议,专班由您挂帅,我具体负责,邀请人社、财政、教育等相关部门一起参与,这样更有利于方案后续的推动。”
“好!就按你说的办!”赵卫国爽快答应,林杰的提议既尊重了他,也考虑了实际操作性。
送走赵卫国,林杰拿起那份带着红批的内参,指尖在上面轻轻摩挲。
心中没有太多的喜悦,只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
他知道,借由这份内参和领导的批示,他重新获得了一个宝贵的话语权和做事平台。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将纸面上的思路,变成落地可行的政策,如何在这场复杂的利益博弈中,真正为基层撕开一道口子。
他坐回座位,拿起笔,开始草拟工作专班的组建方案和初步调研计划。
周末下午,马书记刚处理完一批紧急文件,顺手拿起了这份风格迥异的材料。
起初,他只是随意翻阅,但很快,他的目光变了,眉头也微微皱起。
报告里通篇用数据和案例说话。
当看到“近三年来,全省乡镇卫生院临床执业医师流失率高达28%,其中工作不满五年的年轻医生流失比例超过六成”,“部分偏远县区影像、检验等关键设备超期服役率超过40%”,“基层医保资金监管存在‘跑冒滴漏’,据抽样估算,年损失可能达数亿元”这些触目惊心的表述时,马天河的脸色沉了下来。
他尤其对“断崖式人才流失”这一节反复看了几遍。
报告不仅列出了详实的数据,还附上了几个典型案例:一名重点医学院校毕业的年轻医生,在偏远乡镇卫生院工作三年后,因待遇低、发展空间窄、婚恋困难,最终辞职去了一家医药公司做代表;一个县的疾控中心,近两年竟无一名大学毕业生愿意入职。报告深入剖析了背后的原因:薪酬待遇与付出不匹配、职业晋升通道狭窄、工作生活环境艰苦、社会尊重度下降,以及规范化培训后人才向上级医院单向流动的“虹吸效应”。
这些问题,马天河并非完全不知情,但如此系统、具体、尖锐地呈现在他面前,还是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他想起之前下去调研时,一些县乡领导也含糊地提到过人才难留,但都被“加大引进力度”、“改善条件”等笼统的汇报搪塞过去了。
这份内参,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覆盖在基层医疗体系表面的那层薄纱,露出了内里严峻的现实。
报告的后半部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其中,“探索建立‘县管乡用’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管理新机制”这一条,引起了马天河的注意。
建议提出,由县级卫健委统一招聘、管理基层医务人员,建立“编制在县、岗位在乡、服务定期、轮换流动”的用人模式,并配套设计更有吸引力的薪酬包和职业发展路径,试图破解“招不来、留不住、水平低”的困境。
这个思路,与常见的单纯要求增加投入、提高待遇相比,显得更具机制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马天河拿起红笔,在内参的扉页上,郑重地写下一段批示:
“此内参反映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风险,特别是人才‘断崖式’流失问题,数据翔实,案例典型,分析深刻,所提建议颇具启发性。此问题关乎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安危,关乎健康江东建设成败,切不可等闲视之!请卫国同志并省卫健委党组高度重视,立即组织专题研究,结合内参所提思路,特别是‘县管乡用’等机制创新,尽快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报省委。——马天河”
写完批示,他沉吟片刻,又让秘书通知省长李建国和分管副省长刘志峰,将这份内参复印送阅。
周一上午,带着马天河长长批示的内参复印件,由省委办公厅专人送到了省卫健委,交到了主持工作的赵卫国手上。
赵卫国看到马书记那熟悉的、力道遒劲的红字批示时,手微微一抖。
尤其是“切不可等闲视之”、“立即组织专题研究”这些字眼,让他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他仔细阅读内参内容,越看越是心惊。里面提到的很多问题,他隐约知道,却从未如此清晰、系统地掌握过。而这份内参的视角和深度,让他瞬间就猜到了出自谁的手笔。
“这个林杰……”赵卫国放下材料,揉了揉太阳穴,心情复杂。
他不得不承认,林杰虽然个性不强,但抓问题的能力和务实的精神,确实远超常人。
这份内参,无疑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指出了委里工作的软肋和盲区,给他这个主持工作的人带来了压力;
另一方面,如果能借此机会推动解决一些深层次问题,也是他的政绩。
更重要的是,马书记的批示明确要求卫健委“研究解决”,而这份内参的核心思想和建议都来自林杰。
于公于私,他都无法绕过林杰。
下午,赵卫国亲自来到林杰的办公室。
“林主任,忙着呢?”赵卫国将那份带着批示的内参复印件放在林杰桌上,“马书记对基层医疗人才流失的问题做了重要批示,要求我们立即研究解决方案。这份内参……是你写的吧?”
林杰看了一眼那份熟悉的报告回应:“赵主任,这份内参是我基于信访和调研情况整理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没想到……惊动马书记了。”
“写得很好!切中要害!”赵卫国竖起大拇指,语气诚恳,“马书记非常重视,要求我们立即研究。这件事,你最有发言权。我的意见是,由你牵头,组织相关处室和专家,成立一个工作专班,尽快拿出一个解决基层人才流失问题的初步方案,特别是把这个‘县管乡用’的机制琢磨透。需要什么支持,你尽管提!”
林杰看着赵卫国,知道这不是客套,而是形势使然。
他沉吟片刻,没有推辞:“既然组织信任,赵主任您又点了将,我一定尽力。我建议,专班由您挂帅,我具体负责,邀请人社、财政、教育等相关部门一起参与,这样更有利于方案后续的推动。”
“好!就按你说的办!”赵卫国爽快答应,林杰的提议既尊重了他,也考虑了实际操作性。
送走赵卫国,林杰拿起那份带着红批的内参,指尖在上面轻轻摩挲。
心中没有太多的喜悦,只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
他知道,借由这份内参和领导的批示,他重新获得了一个宝贵的话语权和做事平台。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将纸面上的思路,变成落地可行的政策,如何在这场复杂的利益博弈中,真正为基层撕开一道口子。
他坐回座位,拿起笔,开始草拟工作专班的组建方案和初步调研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