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马书记的批示如同尚方宝剑,省卫健委迅速行动起来。
由赵卫国挂帅、林杰具体负责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专班”很快成立,成员包括委内相关处室,并邀请了省人社厅、财政厅、教育厅等相关部门的处级干部。
很快,召开第一次专题研讨会。
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坐满了来自各个部门的官员。
谁都知道,这个专班是因林杰的内参而起,但主持工作的却是赵卫国。
很多人都在暗中观察,林杰会如何表现,是会趁机夺回主导权,还是真的甘心只做事?
赵卫国坐在正中间,先做了开场白,强调了马书记批示的重要性,要求大家畅所欲言,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他讲完后,看着林杰说:“下面,请林杰同志把他前期思考的一些初步想法跟大家介绍一下,抛砖引玉。”
林杰没有起身,就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翻开准备好的材料,开口说:
“感谢赵主任,感谢各位同仁。前期基于一些信访和调研,我整理了一份内参,侥幸引起了领导关注。里面提到的问题,比如基层人才流失、设备老旧、医保监管等,其实都是在座各位或多或少都知道、都在努力解决的难题。我今天主要就人才流失这块,谈一点不成熟的思路,供大家讨论批判。”
他首先用PPT展示了几组核心数据:近五年乡镇卫生院医师流失趋势图、不同层级医院医师年均收入对比、基层医务人员职业满意度调查结果……。与会者看着屏幕上那些陡峭的下降曲线和巨大的收入差距,会场里响起一阵议论声。
“问题大家都看到了,关键是怎么办。”林杰切换页面,屏幕上出现了“县管乡用”四个大字。“单纯要求增加编制、提高工资,一方面财政压力大,另一方面也可能陷入‘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循环,而且编制都给了,人还是往城里跑,‘虹吸效应’改变不了。”
他详细解释了“县管乡用”的构想核心:“由县级卫健委或成立专门的人才管理服务中心作为用人主体,统一招聘、签订合同、负责薪酬发放、职称评定、业务培训和日常管理。新招聘的医务人员,人事关系落在县里,但工作岗位主要安排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
他观察了一下众人的反应,继续说:“这样做有几个好处:第一,打破编制壁垒。不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可以实现‘一个编制,多个岗位’的柔性流动。第二,提升职业吸引力。薪酬待遇可以由县级财政统筹,加上乡镇工作补贴,整体收入水平可以比现在有显着提高,而且是在县里的‘大盘子’里,稳定性更强。第三,打通职业通道。建立定期轮换和晋升机制,比如在乡镇服务满三到五年,表现优秀的,可以优先选拔到县级医院工作,或者获得进修深造的机会,这给了年轻人一个明确的上升预期。第四,便于统筹培训和管理,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为了让方案更具体,他还提出了配套措施设想:建立“基层服务年金”,服务年限越长,年金积累越多;与省内医学院校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学生入学即签订定向就业协议,学费由财政和县管人才基金分担;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县-乡”远程医疗协作和指导网络,缓解基层医生技术孤独感。
他讲得非常细致,几乎考虑到了操作层面可能遇到的每一个细节,比如薪酬结构如何设计才能既有吸引力又可持续,轮换机制如何避免影响服务连续性,不同科室医生如何差异化对待等等。
整个过程中,林杰没有一句提到这是“我的方案”,始终用的是“我们可以考虑”、“一种可能的思路是”、“建议大家探讨”。他没有去争夺会议的话语权,当赵卫国或其他部门领导插话提问时,他都耐心解答,并将一些好的建议记录下来。
省人社厅的干部提出:“林主任,这个想法很有创新性,但涉及到编制管理和人事制度的重大调整,需要非常谨慎,政策依据要充分。”
林杰点头回应:“您提的非常对。这确实需要人社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我们可以先把它定位为一种‘管理模式创新试点’,在现有政策框架内寻找空间,比如探索‘员额制’、‘备案制’管理等。关键是先动起来,在实践中摸索,再争取政策突破。”
财政厅的同志关心钱从哪里来:“提高薪酬待遇,建立年金,这都需要真金白银,县级财政压力很大。”
林杰早有准备:“我们可以测算一个方案,建立省、市、县三级财政分担机制。省级财政可以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给予支持,特别是对贫困县。同时,这也是一种投资,人才稳定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了,可以减少因小病拖成大病带来的更大医保支出,长远看是节约的。”
他的回答务实、专业,既展现了深思熟虑,又充分尊重了各部门的权限和关切。
一场研讨会下来,尽管仍有疑虑和争论,但与会者普遍对林杰提出的“县管乡用”思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他用详实的数据、清晰的逻辑和务实的操作路径,赢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同。
就连之前对他有些看法的钱强,在事实和逻辑面前,也很难提出有力的反对意见。
赵卫国做总结时,脸上带着满意的笑容:“林杰同志这个‘县管乡用’的思路,很有启发性,也考虑得比较周全。看来前期是下了真功夫的!专班下一步,就围绕这个核心思路,进一步细化方案,特别是要和人社、财政等部门密切对接,把可行性研究做深做透。”
散会后,几个兄弟部门的干部还围着林杰讨论了几句,才陆续离开。
林杰收拾着材料,王鑫凑过来,低声道:“林哥,今天效果真好!我看好几个处长都被你说动了!”
林杰摇摇头,低声道:“别这么说。方案是大家讨论的,工作是大家一起做的。我们只做事,不争别的。”
由赵卫国挂帅、林杰具体负责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专班”很快成立,成员包括委内相关处室,并邀请了省人社厅、财政厅、教育厅等相关部门的处级干部。
很快,召开第一次专题研讨会。
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坐满了来自各个部门的官员。
谁都知道,这个专班是因林杰的内参而起,但主持工作的却是赵卫国。
很多人都在暗中观察,林杰会如何表现,是会趁机夺回主导权,还是真的甘心只做事?
赵卫国坐在正中间,先做了开场白,强调了马书记批示的重要性,要求大家畅所欲言,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他讲完后,看着林杰说:“下面,请林杰同志把他前期思考的一些初步想法跟大家介绍一下,抛砖引玉。”
林杰没有起身,就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翻开准备好的材料,开口说:
“感谢赵主任,感谢各位同仁。前期基于一些信访和调研,我整理了一份内参,侥幸引起了领导关注。里面提到的问题,比如基层人才流失、设备老旧、医保监管等,其实都是在座各位或多或少都知道、都在努力解决的难题。我今天主要就人才流失这块,谈一点不成熟的思路,供大家讨论批判。”
他首先用PPT展示了几组核心数据:近五年乡镇卫生院医师流失趋势图、不同层级医院医师年均收入对比、基层医务人员职业满意度调查结果……。与会者看着屏幕上那些陡峭的下降曲线和巨大的收入差距,会场里响起一阵议论声。
“问题大家都看到了,关键是怎么办。”林杰切换页面,屏幕上出现了“县管乡用”四个大字。“单纯要求增加编制、提高工资,一方面财政压力大,另一方面也可能陷入‘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循环,而且编制都给了,人还是往城里跑,‘虹吸效应’改变不了。”
他详细解释了“县管乡用”的构想核心:“由县级卫健委或成立专门的人才管理服务中心作为用人主体,统一招聘、签订合同、负责薪酬发放、职称评定、业务培训和日常管理。新招聘的医务人员,人事关系落在县里,但工作岗位主要安排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
他观察了一下众人的反应,继续说:“这样做有几个好处:第一,打破编制壁垒。不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可以实现‘一个编制,多个岗位’的柔性流动。第二,提升职业吸引力。薪酬待遇可以由县级财政统筹,加上乡镇工作补贴,整体收入水平可以比现在有显着提高,而且是在县里的‘大盘子’里,稳定性更强。第三,打通职业通道。建立定期轮换和晋升机制,比如在乡镇服务满三到五年,表现优秀的,可以优先选拔到县级医院工作,或者获得进修深造的机会,这给了年轻人一个明确的上升预期。第四,便于统筹培训和管理,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为了让方案更具体,他还提出了配套措施设想:建立“基层服务年金”,服务年限越长,年金积累越多;与省内医学院校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学生入学即签订定向就业协议,学费由财政和县管人才基金分担;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县-乡”远程医疗协作和指导网络,缓解基层医生技术孤独感。
他讲得非常细致,几乎考虑到了操作层面可能遇到的每一个细节,比如薪酬结构如何设计才能既有吸引力又可持续,轮换机制如何避免影响服务连续性,不同科室医生如何差异化对待等等。
整个过程中,林杰没有一句提到这是“我的方案”,始终用的是“我们可以考虑”、“一种可能的思路是”、“建议大家探讨”。他没有去争夺会议的话语权,当赵卫国或其他部门领导插话提问时,他都耐心解答,并将一些好的建议记录下来。
省人社厅的干部提出:“林主任,这个想法很有创新性,但涉及到编制管理和人事制度的重大调整,需要非常谨慎,政策依据要充分。”
林杰点头回应:“您提的非常对。这确实需要人社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我们可以先把它定位为一种‘管理模式创新试点’,在现有政策框架内寻找空间,比如探索‘员额制’、‘备案制’管理等。关键是先动起来,在实践中摸索,再争取政策突破。”
财政厅的同志关心钱从哪里来:“提高薪酬待遇,建立年金,这都需要真金白银,县级财政压力很大。”
林杰早有准备:“我们可以测算一个方案,建立省、市、县三级财政分担机制。省级财政可以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给予支持,特别是对贫困县。同时,这也是一种投资,人才稳定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了,可以减少因小病拖成大病带来的更大医保支出,长远看是节约的。”
他的回答务实、专业,既展现了深思熟虑,又充分尊重了各部门的权限和关切。
一场研讨会下来,尽管仍有疑虑和争论,但与会者普遍对林杰提出的“县管乡用”思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他用详实的数据、清晰的逻辑和务实的操作路径,赢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同。
就连之前对他有些看法的钱强,在事实和逻辑面前,也很难提出有力的反对意见。
赵卫国做总结时,脸上带着满意的笑容:“林杰同志这个‘县管乡用’的思路,很有启发性,也考虑得比较周全。看来前期是下了真功夫的!专班下一步,就围绕这个核心思路,进一步细化方案,特别是要和人社、财政等部门密切对接,把可行性研究做深做透。”
散会后,几个兄弟部门的干部还围着林杰讨论了几句,才陆续离开。
林杰收拾着材料,王鑫凑过来,低声道:“林哥,今天效果真好!我看好几个处长都被你说动了!”
林杰摇摇头,低声道:“别这么说。方案是大家讨论的,工作是大家一起做的。我们只做事,不争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