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杰把沈冰那份方案书带回家,在书房里熬了个通宵。
台灯下,他拿着计算器,对着那份装帧精美的方案书,一项项地核算。
越算,心越沉。
“智慧医疗大脑核心算法授权费,两千万……”林杰在笔记本上记下这个数字,旁边打了个问号。
什么算法值两千万?方案里只含糊地提到“基于深度学习的新型诊断模型”,具体技术细节、训练数据来源、实际效果验证,一概没有。
“物联网感知设备,单价八千,首批部署预估五百个点……”林杰皱紧眉头。
他让王鑫私下打听过,市面上功能相近的成熟产品,批量采购价不会超过两千。
这一项,水分就超过三百万。
“数据中台建设,包含数据清洗、治理、可视化……报价一千五百万。”林杰冷笑,这几乎是把医院信息科未来几年的日常工作都打包算成了天价服务费。
最离谱的是“后期运维与升级服务”,合同一签就是五年,每年收取总建设费用的百分之二十作为服务费。
按八千万的基准算,每年就要一千六百万,五年就是八千万!这简直是绑定了政府,后续想换都换不掉。
他把所有明显虚高的项目标红,粗略加了一下,水分至少占到了总报价的百分之四十以上。
这还不算那些隐藏在模糊条款里的潜在成本。
“这哪里是建设方案,这分明是抢劫方案。”林杰放下笔,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沈冰和她背后的资本,胃口不是一般的大。
他们看准了政府项目的特点——重概念、轻细节,前期预算松,后期审计难,用一套华丽的说辞和模糊的报价,就能套取巨额资金。
第二天一早,林杰顶着两个黑眼圈来到办公室。
他让王鑫把之前约好的几位省内医疗信息化专家请来,包括省人民医院信息科退休的老主任刘工,以及医大附一院负责系统集成的张教授。
林杰没给他们看沈冰的完整方案,只把那份预算估算表递了过去。
林杰问:“几位老师都是行家,帮我看看,这套方案,按照我们省三甲医院的普遍情况,实际成本大概在什么范围?”
刘工戴上老花镜,仔细看着预算表,看着看着,眉头就拧成了疙瘩。
“林主任,这……这报价有点离谱啊。”他指着“核心算法”那一项,“什么算法要两千万?我们现在用的国内顶尖影像AI辅助诊断系统,年授权费也就两三百万顶天了。”
张教授更直接,指着物联网设备报价直摇头:“胡闹!这价格能买三倍数量的设备还有富余。还有这个数据中台,一千五百万?我们医院去年刚搞过,请的国内最好的团队,全部做完也就花了不到五百万。”
几位专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把沈冰方案里的水分挤得七七八八。
“按我们的经验,一家三甲医院,要实现比较完善的智慧化升级,包括必要的硬件更新、软件平台、数据整合和初期培训,投入控制在两千五百万到三千万之间,是完全可行的,而且能保证不错的品质。”刘工最后总结道。
三千万对比八千万到一个亿。
林杰心里有底了。
但问题在于,如何让冯静云接受这个“朴实”的数字,放弃那个听起来更“高大上”的方案?
直接拿着这份“挤水分”的报告去跟冯静云摊牌?
说沈冰是来骗钱的?
那等于直接打冯静云的脸,质疑她的判断力。
以冯静云的性格,绝不会承认自己看走了眼,反而会认为林杰是在故意拆台,阻挠“创新”。
必须在维护冯静云面子的前提下,让她意识到沈冰方案的问题。
林杰琢磨了半天,有了主意。
他让王鑫把沈冰方案里那些虚高最明显的项目,以及省内专家的估算,整理成一份简单的对比表格,不点名,只列数据和差异。
然后,他拿着这份表格和自己写的一份《关于智慧医院试点建设成本的初步分析与建议》,再次去找冯静云。
“冯书记,关于智慧医院试点的方案,我们做了一些初步的调研和成本分析。”林杰把材料放在冯静云面前,语气谨慎的说,“这是基于我省医院实际情况和国内同行普遍经验做的一个粗略估算,可能不太成熟,请您参考。”
冯静云拿起材料,先看了林杰写的那份建议。
林杰在里面没有直接否定沈冰的方案,而是强调了试点工作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提出“应立足于现有基础,分步实施,避免一步到位可能带来的巨大资金压力和技术风险”,建议“优先解决临床最迫切的信息化需求”。
然后,她才看到那份对比表格。
看着上面触目惊心的数字差异,说道:
“林杰同志,你的调研很细致。不过,我们要认识到,不同公司的技术路线、产品品质和服务能力是有差异的。智云科技作为国内领先的企业,他们的报价可能包含了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完善的服务。我们搞试点,还是要有一点超前眼光,不能光看价格。”
林杰心里一沉,冯静云这是在为沈冰的高价找理由。
“冯书记,您说得对,技术和服务的差异确实存在。”林杰顺着她的话说,“所以我认为,下一步非常有必要组织一次公开、透明的技术交流和方案论证会。邀请智云科技在内的多家有意向、有实力的公司同台展示,也邀请省内外的权威专家、医院代表共同评审。这样才能货比三家,优中选优,确保我们试点方案的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和未来的可持续性。”
他补充道:“这也是对投资负责,对项目负责。毕竟智慧医院建设投入巨大,社会关注度高,我们必须慎之又慎。”
这话说得滴水不漏,既回应了冯静云的“超前眼光”,又强调了程序和风险控制,让人挑不出毛病。
冯静云看着林杰,沉默了几秒钟。
她明白林杰的意图,就是想用公开竞争的方式来打破智云科技可能形成的垄断,同时用专家和医院的意见来制衡她这个一把手可能存在的“偏好”。
她有点不舒服,觉得林杰的手伸得有点长,但林杰提出的建议符合程序正义,她找不到理由反驳。
“嗯,你这个建议……有一定的道理。”冯静云最终点了点头,“那就按你说的,抓紧筹备一个方案论证会。范围可以适当扩大一些,但要控制好节奏,试点工作不能无限期拖延。”
“好的,冯书记,我马上落实。”林杰心里稍稍松了口气。
至少,他争取到了一个缓冲和反击的机会。
从冯静云办公室出来,林杰知道,沈冰绝不会坐以待毙,她一定会动用所有资源,在论证会上确保自己的方案胜出。
而他,必须利用好这个机会,找到或者打造出一个能够与沈冰抗衡的、更优的替代方案。
台灯下,他拿着计算器,对着那份装帧精美的方案书,一项项地核算。
越算,心越沉。
“智慧医疗大脑核心算法授权费,两千万……”林杰在笔记本上记下这个数字,旁边打了个问号。
什么算法值两千万?方案里只含糊地提到“基于深度学习的新型诊断模型”,具体技术细节、训练数据来源、实际效果验证,一概没有。
“物联网感知设备,单价八千,首批部署预估五百个点……”林杰皱紧眉头。
他让王鑫私下打听过,市面上功能相近的成熟产品,批量采购价不会超过两千。
这一项,水分就超过三百万。
“数据中台建设,包含数据清洗、治理、可视化……报价一千五百万。”林杰冷笑,这几乎是把医院信息科未来几年的日常工作都打包算成了天价服务费。
最离谱的是“后期运维与升级服务”,合同一签就是五年,每年收取总建设费用的百分之二十作为服务费。
按八千万的基准算,每年就要一千六百万,五年就是八千万!这简直是绑定了政府,后续想换都换不掉。
他把所有明显虚高的项目标红,粗略加了一下,水分至少占到了总报价的百分之四十以上。
这还不算那些隐藏在模糊条款里的潜在成本。
“这哪里是建设方案,这分明是抢劫方案。”林杰放下笔,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沈冰和她背后的资本,胃口不是一般的大。
他们看准了政府项目的特点——重概念、轻细节,前期预算松,后期审计难,用一套华丽的说辞和模糊的报价,就能套取巨额资金。
第二天一早,林杰顶着两个黑眼圈来到办公室。
他让王鑫把之前约好的几位省内医疗信息化专家请来,包括省人民医院信息科退休的老主任刘工,以及医大附一院负责系统集成的张教授。
林杰没给他们看沈冰的完整方案,只把那份预算估算表递了过去。
林杰问:“几位老师都是行家,帮我看看,这套方案,按照我们省三甲医院的普遍情况,实际成本大概在什么范围?”
刘工戴上老花镜,仔细看着预算表,看着看着,眉头就拧成了疙瘩。
“林主任,这……这报价有点离谱啊。”他指着“核心算法”那一项,“什么算法要两千万?我们现在用的国内顶尖影像AI辅助诊断系统,年授权费也就两三百万顶天了。”
张教授更直接,指着物联网设备报价直摇头:“胡闹!这价格能买三倍数量的设备还有富余。还有这个数据中台,一千五百万?我们医院去年刚搞过,请的国内最好的团队,全部做完也就花了不到五百万。”
几位专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把沈冰方案里的水分挤得七七八八。
“按我们的经验,一家三甲医院,要实现比较完善的智慧化升级,包括必要的硬件更新、软件平台、数据整合和初期培训,投入控制在两千五百万到三千万之间,是完全可行的,而且能保证不错的品质。”刘工最后总结道。
三千万对比八千万到一个亿。
林杰心里有底了。
但问题在于,如何让冯静云接受这个“朴实”的数字,放弃那个听起来更“高大上”的方案?
直接拿着这份“挤水分”的报告去跟冯静云摊牌?
说沈冰是来骗钱的?
那等于直接打冯静云的脸,质疑她的判断力。
以冯静云的性格,绝不会承认自己看走了眼,反而会认为林杰是在故意拆台,阻挠“创新”。
必须在维护冯静云面子的前提下,让她意识到沈冰方案的问题。
林杰琢磨了半天,有了主意。
他让王鑫把沈冰方案里那些虚高最明显的项目,以及省内专家的估算,整理成一份简单的对比表格,不点名,只列数据和差异。
然后,他拿着这份表格和自己写的一份《关于智慧医院试点建设成本的初步分析与建议》,再次去找冯静云。
“冯书记,关于智慧医院试点的方案,我们做了一些初步的调研和成本分析。”林杰把材料放在冯静云面前,语气谨慎的说,“这是基于我省医院实际情况和国内同行普遍经验做的一个粗略估算,可能不太成熟,请您参考。”
冯静云拿起材料,先看了林杰写的那份建议。
林杰在里面没有直接否定沈冰的方案,而是强调了试点工作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提出“应立足于现有基础,分步实施,避免一步到位可能带来的巨大资金压力和技术风险”,建议“优先解决临床最迫切的信息化需求”。
然后,她才看到那份对比表格。
看着上面触目惊心的数字差异,说道:
“林杰同志,你的调研很细致。不过,我们要认识到,不同公司的技术路线、产品品质和服务能力是有差异的。智云科技作为国内领先的企业,他们的报价可能包含了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完善的服务。我们搞试点,还是要有一点超前眼光,不能光看价格。”
林杰心里一沉,冯静云这是在为沈冰的高价找理由。
“冯书记,您说得对,技术和服务的差异确实存在。”林杰顺着她的话说,“所以我认为,下一步非常有必要组织一次公开、透明的技术交流和方案论证会。邀请智云科技在内的多家有意向、有实力的公司同台展示,也邀请省内外的权威专家、医院代表共同评审。这样才能货比三家,优中选优,确保我们试点方案的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和未来的可持续性。”
他补充道:“这也是对投资负责,对项目负责。毕竟智慧医院建设投入巨大,社会关注度高,我们必须慎之又慎。”
这话说得滴水不漏,既回应了冯静云的“超前眼光”,又强调了程序和风险控制,让人挑不出毛病。
冯静云看着林杰,沉默了几秒钟。
她明白林杰的意图,就是想用公开竞争的方式来打破智云科技可能形成的垄断,同时用专家和医院的意见来制衡她这个一把手可能存在的“偏好”。
她有点不舒服,觉得林杰的手伸得有点长,但林杰提出的建议符合程序正义,她找不到理由反驳。
“嗯,你这个建议……有一定的道理。”冯静云最终点了点头,“那就按你说的,抓紧筹备一个方案论证会。范围可以适当扩大一些,但要控制好节奏,试点工作不能无限期拖延。”
“好的,冯书记,我马上落实。”林杰心里稍稍松了口气。
至少,他争取到了一个缓冲和反击的机会。
从冯静云办公室出来,林杰知道,沈冰绝不会坐以待毙,她一定会动用所有资源,在论证会上确保自己的方案胜出。
而他,必须利用好这个机会,找到或者打造出一个能够与沈冰抗衡的、更优的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