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论证会的通知发出去了。
林杰这边没闲着。
他知道,光靠质疑沈冰的方案价格高还不够,必须在论证会上拿出一个有说服力的替代方案。
否则,冯静云和那些被沈冰前期工作影响到的人,还是会倾向于那个听起来更“高大上”的选择。
他再次把刘工、张教授等几位信得过的专家又请到办公室,关起门来商量。
“几位老师,时间紧,任务重。”林杰开门见山,“沈总那边的方案,大家也看到了,价格虚高,而且技术封闭,后续容易被人卡脖子。我们不能只破不立,得拿出我们自己的东西。我的想法是,搞一套基于开源技术、分步实施的方案,核心是两条:一是自主可控,二是节约成本。”
刘工推了推老花镜,有些担忧:“林主任,想法是好的。但开源系统虽然免费,后期的技术维护、定制开发,需要我们自己有很强的技术团队。而且,分步实施听起来稳妥,但就怕领导觉得不够‘震撼’,体现不出政绩。”
张教授倒是更积极一些:“我觉得可行!现在很多开源医疗信息系统已经非常成熟了,比如OpenMRS、FHIR相关的开源工具链,稳定性、安全性都不比商业闭源系统差。我们可以基于这些开源核心,结合我们省的实际需求进行二次开发。至于技术团队,可以依托省内高校和医院信息科的力量,组建一个联合攻关小组。”
“对!”林杰接过话头,“我们不能总想着买买买,也要培养我们自己的人才和技术储备。这套方案可能一开始没那么炫酷,但扎实,可控,最重要的是便宜!初步预估,能达到沈冰那边宣称的八成功能,但成本,可能只有她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
“三分之一?”刘工吃了一惊,“那岂不是两三千万就能拿下一家三甲医院的智慧化升级?”
“差不多。”林杰肯定地点点头,“我们把钱花在刀刃上,比如必要的硬件更新、数据接口标准化、以及针对临床痛点的关键模块开发。那些华而不实的‘AI大脑’、过度超前的物联网全覆盖,暂时可以先放一放。”
几位专家被林杰描绘的蓝图打动了。
这不仅仅是省钱,更是一种建设思路的转变,从被厂商绑架到自主主导。
“干!林主任,我们跟你干!”张教授首先表态,“我回去就组织学生和年轻医生,先把需求理清楚,把技术路线图画出来。”
刘工也下了决心:“我这把老骨头,也还能发挥点余热。省医信息科那边,我去协调,找几个技术好的骨干参与进来。”
一个临时的、非官方的“低成本智慧医院方案攻关小组”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成立了。
林杰让王鑫协调委里一间闲置的小会议室作为临时办公地点,要求大家暂时保密。
接下来的日子,林杰白天处理日常工作,晚上就和专家们泡在小会议室里。
白板上画满了系统架构图、数据流图,桌上堆满了各种技术文档和医院调研报告。
他们借鉴国内外开源社区的最佳实践,结合本省医院信息化的现状,一点点地勾勒方案框架。
核心平台采用经过大规模实践检验的开源系统,确保稳定;
针对电子病历无纸化、移动医护、合理用药等临床迫切需求,开发轻量级应用模块;
充分利用医院现有的服务器和网络设备,通过虚拟化技术提升资源利用率,减少硬件投入。
林杰特别强调数据标准和接口开放。“所有模块必须遵循统一的数据标准,接口必须开放。这样以后就算要升级、要替换某个厂商的子系统,也不会被卡住。”这是他吃了张哲时代“数据孤岛”的亏后,最深刻的体会。
方案雏形慢慢出来,预算也越算越清晰。
一家大型三甲医院,实现核心的智慧化功能,硬件、软件、实施、培训全部算上,初步估算在两千八百万左右。
不到沈冰方案最低报价的一半。
看着这份凝聚了心血的方案摘要,林杰心里有了些底气。
这东西不华丽,但扎实,像老农种地,一锄头一锄头垦出来的。
就在他们紧锣密鼓准备论证会材料的时候,王鑫带来一个消息。
“林哥,智云科技那边活动得很厉害。沈冰这几天几乎住在了冯书记秘书和办公室那边,听说还通过关系,请到了国家卫健委某个下属协会的专家,准备在论证会上给他们站台。”
林杰并不意外。
沈冰深耕上层路线,这是她的优势。
“还有,”王鑫压低声音,“委里开始有些风言风语,说您搞这个小团体,是排斥先进技术,搞地方保护主义,想用落后的方案糊弄领导,好从中……”
“从中什么?”林杰抬眼看他。
“从中……捞好处。”王鑫声音更低了。
林杰冷笑一声:“动作够快的。这就开始扣帽子了。”
他知道,这是沈冰的反击。
用舆论和人际关系给他施压,把他和他的方案打上“保守”“落后”“有私心”的标签。
“林哥,咱们要不要也活动活动?找找媒体,或者跟其他领导汇报一下咱们的方案?”王鑫建议道。
“不用。”林杰摆摆手,“现在去说,反而显得我们心虚,搞小动作。方案好不好,最终要靠事实说话。论证会上见真章吧。”
他这套“另起炉灶”的方案,触动的不仅仅是沈冰的利益,很可能也触动了一些希望借着大项目分一杯羹的委内人员的神经。
林杰这边没闲着。
他知道,光靠质疑沈冰的方案价格高还不够,必须在论证会上拿出一个有说服力的替代方案。
否则,冯静云和那些被沈冰前期工作影响到的人,还是会倾向于那个听起来更“高大上”的选择。
他再次把刘工、张教授等几位信得过的专家又请到办公室,关起门来商量。
“几位老师,时间紧,任务重。”林杰开门见山,“沈总那边的方案,大家也看到了,价格虚高,而且技术封闭,后续容易被人卡脖子。我们不能只破不立,得拿出我们自己的东西。我的想法是,搞一套基于开源技术、分步实施的方案,核心是两条:一是自主可控,二是节约成本。”
刘工推了推老花镜,有些担忧:“林主任,想法是好的。但开源系统虽然免费,后期的技术维护、定制开发,需要我们自己有很强的技术团队。而且,分步实施听起来稳妥,但就怕领导觉得不够‘震撼’,体现不出政绩。”
张教授倒是更积极一些:“我觉得可行!现在很多开源医疗信息系统已经非常成熟了,比如OpenMRS、FHIR相关的开源工具链,稳定性、安全性都不比商业闭源系统差。我们可以基于这些开源核心,结合我们省的实际需求进行二次开发。至于技术团队,可以依托省内高校和医院信息科的力量,组建一个联合攻关小组。”
“对!”林杰接过话头,“我们不能总想着买买买,也要培养我们自己的人才和技术储备。这套方案可能一开始没那么炫酷,但扎实,可控,最重要的是便宜!初步预估,能达到沈冰那边宣称的八成功能,但成本,可能只有她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
“三分之一?”刘工吃了一惊,“那岂不是两三千万就能拿下一家三甲医院的智慧化升级?”
“差不多。”林杰肯定地点点头,“我们把钱花在刀刃上,比如必要的硬件更新、数据接口标准化、以及针对临床痛点的关键模块开发。那些华而不实的‘AI大脑’、过度超前的物联网全覆盖,暂时可以先放一放。”
几位专家被林杰描绘的蓝图打动了。
这不仅仅是省钱,更是一种建设思路的转变,从被厂商绑架到自主主导。
“干!林主任,我们跟你干!”张教授首先表态,“我回去就组织学生和年轻医生,先把需求理清楚,把技术路线图画出来。”
刘工也下了决心:“我这把老骨头,也还能发挥点余热。省医信息科那边,我去协调,找几个技术好的骨干参与进来。”
一个临时的、非官方的“低成本智慧医院方案攻关小组”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成立了。
林杰让王鑫协调委里一间闲置的小会议室作为临时办公地点,要求大家暂时保密。
接下来的日子,林杰白天处理日常工作,晚上就和专家们泡在小会议室里。
白板上画满了系统架构图、数据流图,桌上堆满了各种技术文档和医院调研报告。
他们借鉴国内外开源社区的最佳实践,结合本省医院信息化的现状,一点点地勾勒方案框架。
核心平台采用经过大规模实践检验的开源系统,确保稳定;
针对电子病历无纸化、移动医护、合理用药等临床迫切需求,开发轻量级应用模块;
充分利用医院现有的服务器和网络设备,通过虚拟化技术提升资源利用率,减少硬件投入。
林杰特别强调数据标准和接口开放。“所有模块必须遵循统一的数据标准,接口必须开放。这样以后就算要升级、要替换某个厂商的子系统,也不会被卡住。”这是他吃了张哲时代“数据孤岛”的亏后,最深刻的体会。
方案雏形慢慢出来,预算也越算越清晰。
一家大型三甲医院,实现核心的智慧化功能,硬件、软件、实施、培训全部算上,初步估算在两千八百万左右。
不到沈冰方案最低报价的一半。
看着这份凝聚了心血的方案摘要,林杰心里有了些底气。
这东西不华丽,但扎实,像老农种地,一锄头一锄头垦出来的。
就在他们紧锣密鼓准备论证会材料的时候,王鑫带来一个消息。
“林哥,智云科技那边活动得很厉害。沈冰这几天几乎住在了冯书记秘书和办公室那边,听说还通过关系,请到了国家卫健委某个下属协会的专家,准备在论证会上给他们站台。”
林杰并不意外。
沈冰深耕上层路线,这是她的优势。
“还有,”王鑫压低声音,“委里开始有些风言风语,说您搞这个小团体,是排斥先进技术,搞地方保护主义,想用落后的方案糊弄领导,好从中……”
“从中什么?”林杰抬眼看他。
“从中……捞好处。”王鑫声音更低了。
林杰冷笑一声:“动作够快的。这就开始扣帽子了。”
他知道,这是沈冰的反击。
用舆论和人际关系给他施压,把他和他的方案打上“保守”“落后”“有私心”的标签。
“林哥,咱们要不要也活动活动?找找媒体,或者跟其他领导汇报一下咱们的方案?”王鑫建议道。
“不用。”林杰摆摆手,“现在去说,反而显得我们心虚,搞小动作。方案好不好,最终要靠事实说话。论证会上见真章吧。”
他这套“另起炉灶”的方案,触动的不仅仅是沈冰的利益,很可能也触动了一些希望借着大项目分一杯羹的委内人员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