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渠旁的泥泞冰冷刺骨,腿伤处的剧痛如同永不停歇的潮汐,一次次冲刷着江疏影近乎麻木的神经。她趴在泥水里,许久未曾动弹,仿佛一具被遗弃的残破躯壳。沈允明坠桥时那决绝的眼神,娄门瓮城内纷扬的沙土与刀光,交替在她眼前闪现,透支着她仅存的精神。
不能倒下。
她猛地抬起头,脸上混杂着泥浆与干涸的血迹,唯有一双眸子,在绝望的深渊里,重新燃起两点不肯熄灭的寒星。允明用命换来的路,不能断在这里。父亲、青蚨、赵坎、梁破虏部下那些沉默的汉子……无数人的牺牲,不能白费。
她挣扎着坐起,检查怀中的令牌与金属圆筒。令牌依旧冰冷,圆筒密封如初,两端的刻度盘复杂精密,显然不是靠蛮力能打开的。这或许是星槎先生留下的最后一道保险,钥匙……可能在他那里,也可能藏在某个她尚未参透的线索里。
平江府已不可回,拙政园的线索因追杀而中断,王文信将军驻地更是龙潭虎穴。她摊开那份得自焦山碑林、已有些磨损的水道图,目光沿着蜿蜒的线条向南移动。
运河!京杭大运河,这条贯通南北的命脉,它的南端终点,便是临安!
虽然危机四伏,虽然内奸未明,但临安,依然是情报最终需要抵达的地方,是朝廷所在,是可能还存在着一丝扭转乾坤希望的地方。星槎先生提及的“另立朝廷”尚在未定之天,而临安朝廷,无论如何腐朽,仍是目前名义上的中枢。
走运河,直趋临安!这是最直接,也最危险的路。
她撕下早已破烂不堪的衣襟,重新将腿上狰狞的伤口死死捆紧,直到痛感变得迟钝。然后,她拄着一根新的、更粗壮的树枝,沿着田埂,向着运河的方向跋涉。
她不敢靠近城镇,只在荒村野渡间寻觅机会。运气似乎终于眷顾了她一次,在一条运河支流的废弃码头边,她找到了一条被遗弃的、半沉的小舢板。船底有洞,但她寻来些水草和淤泥勉强堵塞,又找到半截破旧的船帆。
没有食物,没有清水,只有一股支撑着她不敢倒下的执念。
当这小舢板歪歪斜斜地驶入运河主道时,江疏影知道,最后一段,也是最漫长的一段航程,开始了。
运河之上,并不平静。往来的船只明显带着仓皇的气息。有悬挂宋军旗帜、却显得惶惶不安的巡逻船;有满载着箱笼细软、举家南迁的官船商船;更多的是挤满了面黄肌瘦、眼神麻木的难民的小船。偶尔也能看到逆流而上的、运送兵员和军械的船只,但那气氛,更像是奔赴一场已知结局的葬礼。
她这艘破船混在逃难的人群中,并不起眼。她尽量降低存在感,低着头,蜷缩在船舱里,任由小船顺着水流向南漂荡。渴了,就掬起浑浊的河水勉强润喉;饿了,就只能忍耐。腿上的伤口在湿冷的环境下状况堪忧,但她已无暇顾及。
沿途经过的城镇,无一例外笼罩在压抑和恐慌之中。运河钞关盘查森严,但对这些逃难的船只,往往也只是粗略看看,便不耐烦地放行。战败的消息如同瘟疫,比他们的船速更快地蔓延至江南的每一个角落。
她听到了更多令人心悸的传闻:江阴城破,姚闿将军血战至最后一刻,自刎殉国;常州告急;蒙古大将伯颜已亲率主力南下,兵锋直指临安……
每一个消息,都像一块巨石,投入她本已沉重的心湖。江南的锦绣河山,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土崩瓦解。
她也试图打听平江府王文信将军的消息,却只得到一些模糊不清、互相矛盾的传言。有的说他仍在坚守,有的说他已暗中与蒙古媾和,更有甚者,说他已战死沙场……
真真假假,迷雾重重。她不敢轻信,只能将所有的疑虑与不安压在心底。
日夜兼程,风雨无阻。身体的痛苦与精神的煎熬,几乎将她逼到极限。有时在昏沉的梦境里,她会回到大都的惊险,回到登州水城的铁牢,回到垂虹桥头的血战……然后猛地惊醒,浑身冷汗,唯有怀中那两件冰冷的物事,提醒着她现实的残酷与使命的未尽。
运河的水流仿佛也带上了南方的缓滞,航程显得无比漫长。但两岸的景致,的的确确在向着记忆中的江南核心靠拢。稻田更加规整,桑林更加茂密,城镇的粉墙黛瓦也愈发精致。
直到某一日,前方水势豁然开朗,运河汇入了一片更加宽阔的水域。远处,一座无比恢弘、城郭延绵、屋宇鳞次栉比的巨大城市轮廓,在冬日的薄暮中,如同匍匐的巨兽,出现在了地平线上!
城郭上方,隐约可见宫殿的飞檐斗拱,在夕阳的余晖下,反射着最后一丝金色的光芒。
钱塘江畔,凤凰山下。
临安!
南宋行在,帝国最后的都城!
历经渤海迷雾、登州牢狱、长江血火、太湖暗涌、平江追杀……跨越千山万水,付出无数牺牲,她终于看到了这座城市的轮廓。
没有激动,没有喜悦,只有一种近乎虚脱的麻木,和一种更深沉的、面对最终审判般的凝重。
临安近了。
希望似乎触手可及。
但江疏影知道,这最后的终途,或许才是真正考验的开始。这座看似繁华依旧的都城,内部隐藏着的危机与暗流,恐怕比一路行来的所有明枪暗箭,更加凶险。
她的小破船,随着难民船队,缓缓向着那座巨大的、象征着最终目标的城池驶去。夕阳将她的影子在船板上拉得很长,很长,孤独而坚定。
不能倒下。
她猛地抬起头,脸上混杂着泥浆与干涸的血迹,唯有一双眸子,在绝望的深渊里,重新燃起两点不肯熄灭的寒星。允明用命换来的路,不能断在这里。父亲、青蚨、赵坎、梁破虏部下那些沉默的汉子……无数人的牺牲,不能白费。
她挣扎着坐起,检查怀中的令牌与金属圆筒。令牌依旧冰冷,圆筒密封如初,两端的刻度盘复杂精密,显然不是靠蛮力能打开的。这或许是星槎先生留下的最后一道保险,钥匙……可能在他那里,也可能藏在某个她尚未参透的线索里。
平江府已不可回,拙政园的线索因追杀而中断,王文信将军驻地更是龙潭虎穴。她摊开那份得自焦山碑林、已有些磨损的水道图,目光沿着蜿蜒的线条向南移动。
运河!京杭大运河,这条贯通南北的命脉,它的南端终点,便是临安!
虽然危机四伏,虽然内奸未明,但临安,依然是情报最终需要抵达的地方,是朝廷所在,是可能还存在着一丝扭转乾坤希望的地方。星槎先生提及的“另立朝廷”尚在未定之天,而临安朝廷,无论如何腐朽,仍是目前名义上的中枢。
走运河,直趋临安!这是最直接,也最危险的路。
她撕下早已破烂不堪的衣襟,重新将腿上狰狞的伤口死死捆紧,直到痛感变得迟钝。然后,她拄着一根新的、更粗壮的树枝,沿着田埂,向着运河的方向跋涉。
她不敢靠近城镇,只在荒村野渡间寻觅机会。运气似乎终于眷顾了她一次,在一条运河支流的废弃码头边,她找到了一条被遗弃的、半沉的小舢板。船底有洞,但她寻来些水草和淤泥勉强堵塞,又找到半截破旧的船帆。
没有食物,没有清水,只有一股支撑着她不敢倒下的执念。
当这小舢板歪歪斜斜地驶入运河主道时,江疏影知道,最后一段,也是最漫长的一段航程,开始了。
运河之上,并不平静。往来的船只明显带着仓皇的气息。有悬挂宋军旗帜、却显得惶惶不安的巡逻船;有满载着箱笼细软、举家南迁的官船商船;更多的是挤满了面黄肌瘦、眼神麻木的难民的小船。偶尔也能看到逆流而上的、运送兵员和军械的船只,但那气氛,更像是奔赴一场已知结局的葬礼。
她这艘破船混在逃难的人群中,并不起眼。她尽量降低存在感,低着头,蜷缩在船舱里,任由小船顺着水流向南漂荡。渴了,就掬起浑浊的河水勉强润喉;饿了,就只能忍耐。腿上的伤口在湿冷的环境下状况堪忧,但她已无暇顾及。
沿途经过的城镇,无一例外笼罩在压抑和恐慌之中。运河钞关盘查森严,但对这些逃难的船只,往往也只是粗略看看,便不耐烦地放行。战败的消息如同瘟疫,比他们的船速更快地蔓延至江南的每一个角落。
她听到了更多令人心悸的传闻:江阴城破,姚闿将军血战至最后一刻,自刎殉国;常州告急;蒙古大将伯颜已亲率主力南下,兵锋直指临安……
每一个消息,都像一块巨石,投入她本已沉重的心湖。江南的锦绣河山,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土崩瓦解。
她也试图打听平江府王文信将军的消息,却只得到一些模糊不清、互相矛盾的传言。有的说他仍在坚守,有的说他已暗中与蒙古媾和,更有甚者,说他已战死沙场……
真真假假,迷雾重重。她不敢轻信,只能将所有的疑虑与不安压在心底。
日夜兼程,风雨无阻。身体的痛苦与精神的煎熬,几乎将她逼到极限。有时在昏沉的梦境里,她会回到大都的惊险,回到登州水城的铁牢,回到垂虹桥头的血战……然后猛地惊醒,浑身冷汗,唯有怀中那两件冰冷的物事,提醒着她现实的残酷与使命的未尽。
运河的水流仿佛也带上了南方的缓滞,航程显得无比漫长。但两岸的景致,的的确确在向着记忆中的江南核心靠拢。稻田更加规整,桑林更加茂密,城镇的粉墙黛瓦也愈发精致。
直到某一日,前方水势豁然开朗,运河汇入了一片更加宽阔的水域。远处,一座无比恢弘、城郭延绵、屋宇鳞次栉比的巨大城市轮廓,在冬日的薄暮中,如同匍匐的巨兽,出现在了地平线上!
城郭上方,隐约可见宫殿的飞檐斗拱,在夕阳的余晖下,反射着最后一丝金色的光芒。
钱塘江畔,凤凰山下。
临安!
南宋行在,帝国最后的都城!
历经渤海迷雾、登州牢狱、长江血火、太湖暗涌、平江追杀……跨越千山万水,付出无数牺牲,她终于看到了这座城市的轮廓。
没有激动,没有喜悦,只有一种近乎虚脱的麻木,和一种更深沉的、面对最终审判般的凝重。
临安近了。
希望似乎触手可及。
但江疏影知道,这最后的终途,或许才是真正考验的开始。这座看似繁华依旧的都城,内部隐藏着的危机与暗流,恐怕比一路行来的所有明枪暗箭,更加凶险。
她的小破船,随着难民船队,缓缓向着那座巨大的、象征着最终目标的城池驶去。夕阳将她的影子在船板上拉得很长,很长,孤独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