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城的轮廓在暮色中显现,土黄色的城墙低矮而敦实,仿佛一头疲惫的巨兽匍匐在华北平原上。城头飘荡着蒙古人的旗帜,守城的兵士穿着皮袄,眼神警惕地打量着入城的队伍。使团验明关防,车轮碾过吊桥,驶入城内。
街道还算宽敞,但行人不多,商铺也大多早早关门,显得有几分冷清。空气中弥漫着炭火、牲畜和某种北方城市特有的尘土气息。与江南水乡的温润繁盛相比,这里的一切都显得粗粝而压抑。
使团入驻的是官方的驿馆,一个有着宽阔院落和几排低矮房舍的建筑群。条件简陋,但足以遮风避寒。巴特尔千户和张文谦自有更好的房间,江疏影与其他一些随员、护卫被安排在西侧的一排厢房。
夜深人静,驿馆内除了巡逻兵士的脚步声和远处隐约传来的犬吠,再无其他声响。油灯如豆,在墙壁上投下摇曳的影子。
江疏影闩好房门,确认窗外无人窥视,这才从怀中取出那个沉甸甸的锈蚀铁盒。她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白日里在古道上的激动与感伤已被压下,此刻占据心头的是谍者的谨慎与探究。
她取出随身携带的一柄小匕首,刀身狭长而锋利。她小心翼翼地用刀尖撬动着铁盒盖子的边缘。锈屑簌簌落下,发出细微的声响。盒盖锈蚀得极其严重,几乎与盒身融为一体。她不敢用力过猛,生怕损坏了里面的东西,只能一点点地尝试,额角渐渐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时间在寂静中流逝。不知过了多久,只听“咔”的一声轻响,盒盖终于松动了一丝。她深吸一口气,用匕首沿着缝隙缓缓撬动,终于将盒盖完全打开。
预想中的书信或地图并未出现。盒内铺着一层已经发黑、板结的丝绸,丝绸上放着一枚物件。
那是一枚青铜令牌。
令牌不大,约莫婴儿手掌大小,边缘已有磨损,但上面的纹饰依然清晰。正面刻着一只栩栩如生的雀鸟,振翅欲飞,雀鸟下方是层叠的云纹。背面则刻着两个古老的篆字——“雀符”。
“雀符?”江疏影低声念出这两个字,眉头微蹙。她从未听说过此物。父亲笔记中也未曾提及。这令牌有何用处?是信物?是钥匙?还是某种身份的象征?
她拿起令牌,入手冰凉沉重。仔细摩挲,除了纹饰和文字,并无其他特异之处。她又检查盒内,掀开那层板结的丝绸,底下空空如也,只在盒底内侧,似乎刻着极浅的线条。
她将油灯挪近,仔细辨认。那线条极其细微,若非刻意寻找,几乎无法发现。那似乎是一幅简略的地图,勾勒出山川与城池的轮廓。其中一座城池被特意标注,旁边刻着两个小字——“邺城”。而在邺城的某个位置,画了一个小小的、与令牌正面一模一样的雀鸟图案。
邺城!铜雀台所在地!
父亲留下这枚“雀符”和这幅简图,指向邺城,意欲何为?铜雀台是曹操所建,早已荒废多年,难道其中还藏着什么秘密?这与她北上大都的任务,是否有关联?
无数念头在她脑中飞转。她将令牌和铁盒重新收好,藏于行李中最隐秘的夹层。无论如何,邺城近在咫尺,她必须去探个究竟。这或许是父亲未竟事业的延续,也可能是一个意想不到的突破口。
次日,使团并未立即离开邯郸,巴特尔千户需要在此地与当地蒙古驻军接洽一些事务。江疏影寻了个借口,说是久闻邺城铜雀台盛名,想去凭吊古迹。张文谦对此表示理解,甚至略带感慨地说了几句“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之类的话。巴特尔千户对此毫无兴趣,只叮嘱她按时返回,勿要生事。
她租了一匹快马,独自一人出了邯郸城,向西南方向的邺城遗址而去。
冬日原野,朔风凛冽。废弃的邺城遗址规模宏大,断壁残垣在荒草寒烟中绵延,依稀可见昔年曹魏都城的辉煌。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三台遗址依然高耸,虽只剩下巨大的土夯台基,依旧能想见当年“飞阁崛其特起,层楼俨以承天”的壮观。
她按照铁盒地图上的雀鸟标记方位,找到了铜雀台遗址。巨大的台基如同一个沉默的巨人,屹立在寒风中。她绕着台基缓缓而行,目光锐利地扫视着每一寸砖石、每一丛枯草。
雀鸟标记所指,并非台基之上,而是台基底部,一个被荒草和坍塌的砖石半掩的洞口。洞口黑黢黢的,仅容一人弯腰进入,里面散发出潮湿泥土和腐烂物的气味。
是这里吗?她握紧了袖中的匕首,又摸了摸怀里那枚冰冷的“雀符”,深吸一口气,矮身钻了进去。
洞内起初狭窄而黑暗,脚下是松软的泥土和碎石。前行约十余步,空间稍显开阔,隐约可见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甬道。空气更加潮湿阴冷,带着一股陈腐的气息。
她适应着黑暗,凭借着极其微弱的光线(可能来自某些缝隙)和敏锐的触觉,摸索着前行。甬道两壁是夯土,偶尔能触摸到嵌在土中的残砖。
突然,她停下了脚步。
前方传来了极其细微的、并非她发出的声响!像是衣袂摩擦的声音,还有……压抑的呼吸声?
有人!
她立刻屏住呼吸,将身体紧贴冰冷的土壁,匕首横在胸前,全神贯注地感知着前方的黑暗。
黑暗中,对方似乎也察觉到了她的存在,声响戛然而止。死一般的寂静弥漫开来,只有彼此几乎不可闻的心跳声,在这幽闭的地下空间里,形成无形的对峙。
是守护秘密的人?还是……同样追寻至此的不速之客?是友是敌?
片刻的死寂后,前方黑暗中,响起了一个低沉而略带沙哑的声音,说的是汉语,带着某种难以掩饰的惊疑:
“来者何人?竟能寻到此地?”
江疏影心念电转,她没有回答,而是反问道:“阁下又是谁?在此鬼鬼祟祟?”
那声音沉默了一下,似乎在判断她的来历。过了一会儿,才缓缓道:“此地非尔等该来之处。速速离去,可保性命。”
语气中的警告意味十足,但似乎并无立刻动手的意图。
江疏影心中疑窦丛生。此人藏身于此废弃古迹的密道,行踪诡秘,绝非寻常。她想到铁盒地图,想到“雀符”,想到父亲……难道父亲当年的秘密,与眼前这人有关?还是说,这里已经被其他势力占据?
她不能退。这是父亲留下的线索,她必须弄清楚。
“我来此,寻一旧物。”她试探着说道,同时暗暗调整姿势,准备应对可能的袭击。
“旧物?”那声音带着一丝嘲讽,“何物?”
江疏影犹豫了一下,决定冒一次险。她缓缓从怀中取出那枚“雀符”,并未完全展示,只是让其在黑暗中可能反射一丝微光。“与此符相关之物。”
当“雀符”出现的瞬间,前方的黑暗中,那人的呼吸明显一滞!虽然极其短暂,但江疏影捕捉到了那一丝变化。
“你……你从何处得来此物?!”那声音陡然变得急促,甚至带着一丝……激动?
“祖上所传。”江疏影谨慎地回答。
黑暗中陷入了长久的沉默。气氛变得更加诡异。江疏影能感觉到,对方的情绪似乎发生了剧烈的波动。
良久,那声音再次响起,语气复杂了许多,带着一种难以置信和深深的疲惫:“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竟然还有人……拿着‘雀符’找来……”
“你是谁?”江疏影再次追问,语气坚决。
又是一阵沉默,然后,那声音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意味:
“我?不过是一个……守着这‘雀台’秘密,等了太久太久,几乎以为自己已经被遗忘的……孤魂野鬼罢了。”
“雀台秘密?”江疏影心头一震,“什么秘密?”
“一个……关乎前朝北伐,也关乎如今蒙古人动向的秘密。”那声音低沉下去,带着无尽的沧桑,“此地不宜久留,姑娘,若想知晓,随我来。但切记,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
说完,前方黑暗中,亮起了一点微弱的火光,映照出一张模糊、苍老、布满皱纹的脸庞,和一双在黑暗中显得异常明亮的眼睛。
那老者举着一盏小小的油灯,转身向甬道更深处走去。
江疏影看着那佝偻的背影和摇曳的灯火,握紧了匕首和“雀符”,略一沉吟,最终还是迈步跟了上去。
父亲的身影、北伐的往事、蒙古的威胁、怀中的舆图任务……以及这幽深地道和神秘老者口中的“秘密”,仿佛交织成一张无形的大网,将她牢牢笼罩。
这铜雀台下的黑暗,远比她想象的,更加深邃。
街道还算宽敞,但行人不多,商铺也大多早早关门,显得有几分冷清。空气中弥漫着炭火、牲畜和某种北方城市特有的尘土气息。与江南水乡的温润繁盛相比,这里的一切都显得粗粝而压抑。
使团入驻的是官方的驿馆,一个有着宽阔院落和几排低矮房舍的建筑群。条件简陋,但足以遮风避寒。巴特尔千户和张文谦自有更好的房间,江疏影与其他一些随员、护卫被安排在西侧的一排厢房。
夜深人静,驿馆内除了巡逻兵士的脚步声和远处隐约传来的犬吠,再无其他声响。油灯如豆,在墙壁上投下摇曳的影子。
江疏影闩好房门,确认窗外无人窥视,这才从怀中取出那个沉甸甸的锈蚀铁盒。她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白日里在古道上的激动与感伤已被压下,此刻占据心头的是谍者的谨慎与探究。
她取出随身携带的一柄小匕首,刀身狭长而锋利。她小心翼翼地用刀尖撬动着铁盒盖子的边缘。锈屑簌簌落下,发出细微的声响。盒盖锈蚀得极其严重,几乎与盒身融为一体。她不敢用力过猛,生怕损坏了里面的东西,只能一点点地尝试,额角渐渐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时间在寂静中流逝。不知过了多久,只听“咔”的一声轻响,盒盖终于松动了一丝。她深吸一口气,用匕首沿着缝隙缓缓撬动,终于将盒盖完全打开。
预想中的书信或地图并未出现。盒内铺着一层已经发黑、板结的丝绸,丝绸上放着一枚物件。
那是一枚青铜令牌。
令牌不大,约莫婴儿手掌大小,边缘已有磨损,但上面的纹饰依然清晰。正面刻着一只栩栩如生的雀鸟,振翅欲飞,雀鸟下方是层叠的云纹。背面则刻着两个古老的篆字——“雀符”。
“雀符?”江疏影低声念出这两个字,眉头微蹙。她从未听说过此物。父亲笔记中也未曾提及。这令牌有何用处?是信物?是钥匙?还是某种身份的象征?
她拿起令牌,入手冰凉沉重。仔细摩挲,除了纹饰和文字,并无其他特异之处。她又检查盒内,掀开那层板结的丝绸,底下空空如也,只在盒底内侧,似乎刻着极浅的线条。
她将油灯挪近,仔细辨认。那线条极其细微,若非刻意寻找,几乎无法发现。那似乎是一幅简略的地图,勾勒出山川与城池的轮廓。其中一座城池被特意标注,旁边刻着两个小字——“邺城”。而在邺城的某个位置,画了一个小小的、与令牌正面一模一样的雀鸟图案。
邺城!铜雀台所在地!
父亲留下这枚“雀符”和这幅简图,指向邺城,意欲何为?铜雀台是曹操所建,早已荒废多年,难道其中还藏着什么秘密?这与她北上大都的任务,是否有关联?
无数念头在她脑中飞转。她将令牌和铁盒重新收好,藏于行李中最隐秘的夹层。无论如何,邺城近在咫尺,她必须去探个究竟。这或许是父亲未竟事业的延续,也可能是一个意想不到的突破口。
次日,使团并未立即离开邯郸,巴特尔千户需要在此地与当地蒙古驻军接洽一些事务。江疏影寻了个借口,说是久闻邺城铜雀台盛名,想去凭吊古迹。张文谦对此表示理解,甚至略带感慨地说了几句“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之类的话。巴特尔千户对此毫无兴趣,只叮嘱她按时返回,勿要生事。
她租了一匹快马,独自一人出了邯郸城,向西南方向的邺城遗址而去。
冬日原野,朔风凛冽。废弃的邺城遗址规模宏大,断壁残垣在荒草寒烟中绵延,依稀可见昔年曹魏都城的辉煌。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三台遗址依然高耸,虽只剩下巨大的土夯台基,依旧能想见当年“飞阁崛其特起,层楼俨以承天”的壮观。
她按照铁盒地图上的雀鸟标记方位,找到了铜雀台遗址。巨大的台基如同一个沉默的巨人,屹立在寒风中。她绕着台基缓缓而行,目光锐利地扫视着每一寸砖石、每一丛枯草。
雀鸟标记所指,并非台基之上,而是台基底部,一个被荒草和坍塌的砖石半掩的洞口。洞口黑黢黢的,仅容一人弯腰进入,里面散发出潮湿泥土和腐烂物的气味。
是这里吗?她握紧了袖中的匕首,又摸了摸怀里那枚冰冷的“雀符”,深吸一口气,矮身钻了进去。
洞内起初狭窄而黑暗,脚下是松软的泥土和碎石。前行约十余步,空间稍显开阔,隐约可见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甬道。空气更加潮湿阴冷,带着一股陈腐的气息。
她适应着黑暗,凭借着极其微弱的光线(可能来自某些缝隙)和敏锐的触觉,摸索着前行。甬道两壁是夯土,偶尔能触摸到嵌在土中的残砖。
突然,她停下了脚步。
前方传来了极其细微的、并非她发出的声响!像是衣袂摩擦的声音,还有……压抑的呼吸声?
有人!
她立刻屏住呼吸,将身体紧贴冰冷的土壁,匕首横在胸前,全神贯注地感知着前方的黑暗。
黑暗中,对方似乎也察觉到了她的存在,声响戛然而止。死一般的寂静弥漫开来,只有彼此几乎不可闻的心跳声,在这幽闭的地下空间里,形成无形的对峙。
是守护秘密的人?还是……同样追寻至此的不速之客?是友是敌?
片刻的死寂后,前方黑暗中,响起了一个低沉而略带沙哑的声音,说的是汉语,带着某种难以掩饰的惊疑:
“来者何人?竟能寻到此地?”
江疏影心念电转,她没有回答,而是反问道:“阁下又是谁?在此鬼鬼祟祟?”
那声音沉默了一下,似乎在判断她的来历。过了一会儿,才缓缓道:“此地非尔等该来之处。速速离去,可保性命。”
语气中的警告意味十足,但似乎并无立刻动手的意图。
江疏影心中疑窦丛生。此人藏身于此废弃古迹的密道,行踪诡秘,绝非寻常。她想到铁盒地图,想到“雀符”,想到父亲……难道父亲当年的秘密,与眼前这人有关?还是说,这里已经被其他势力占据?
她不能退。这是父亲留下的线索,她必须弄清楚。
“我来此,寻一旧物。”她试探着说道,同时暗暗调整姿势,准备应对可能的袭击。
“旧物?”那声音带着一丝嘲讽,“何物?”
江疏影犹豫了一下,决定冒一次险。她缓缓从怀中取出那枚“雀符”,并未完全展示,只是让其在黑暗中可能反射一丝微光。“与此符相关之物。”
当“雀符”出现的瞬间,前方的黑暗中,那人的呼吸明显一滞!虽然极其短暂,但江疏影捕捉到了那一丝变化。
“你……你从何处得来此物?!”那声音陡然变得急促,甚至带着一丝……激动?
“祖上所传。”江疏影谨慎地回答。
黑暗中陷入了长久的沉默。气氛变得更加诡异。江疏影能感觉到,对方的情绪似乎发生了剧烈的波动。
良久,那声音再次响起,语气复杂了许多,带着一种难以置信和深深的疲惫:“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竟然还有人……拿着‘雀符’找来……”
“你是谁?”江疏影再次追问,语气坚决。
又是一阵沉默,然后,那声音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意味:
“我?不过是一个……守着这‘雀台’秘密,等了太久太久,几乎以为自己已经被遗忘的……孤魂野鬼罢了。”
“雀台秘密?”江疏影心头一震,“什么秘密?”
“一个……关乎前朝北伐,也关乎如今蒙古人动向的秘密。”那声音低沉下去,带着无尽的沧桑,“此地不宜久留,姑娘,若想知晓,随我来。但切记,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
说完,前方黑暗中,亮起了一点微弱的火光,映照出一张模糊、苍老、布满皱纹的脸庞,和一双在黑暗中显得异常明亮的眼睛。
那老者举着一盏小小的油灯,转身向甬道更深处走去。
江疏影看着那佝偻的背影和摇曳的灯火,握紧了匕首和“雀符”,略一沉吟,最终还是迈步跟了上去。
父亲的身影、北伐的往事、蒙古的威胁、怀中的舆图任务……以及这幽深地道和神秘老者口中的“秘密”,仿佛交织成一张无形的大网,将她牢牢笼罩。
这铜雀台下的黑暗,远比她想象的,更加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