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顿弱用金帛与诡计,成功地为秦国东出大军锁住了齐、楚这两个最有可能的干预者,志得意满地离开楚都陈郢之时,在秦国兵锋正前方的韩国都城新郑,却已然是一派末日降临前的混乱与恐慌。
深秋的寒风卷起街道上的枯叶与尘土,呜咽着穿过这座曾经也算繁华的韩国都城。但与往年不同的是,这风中似乎还夹杂着一种无形的东西——恐惧。街道上的行人神色仓皇,步履匆匆,商铺大多关门闭户,偶有开门的,也是门可罗雀。孩童的哭闹声、妇女的低泣声、以及男人们压低了嗓音的、充满焦虑的议论声,构成了一曲亡国前的混乱交响。
王宫,这本应是国家权力与尊严象征的地方,此刻却更像是一个被架在火上炙烤的牢笼。宫人们行走时都踮着脚尖,脸上写满了惊惧,仿佛任何一点声响都会引来灭顶之灾。守卫宫门的甲士虽然依旧持戟而立,但那眼神中的茫然与不安,却暴露了他们内心的动摇。
韩王安,这位韩国最后的君主,此刻正像一只被困在热锅上的蚂蚁,在他那装饰华丽却显得异常空旷冰冷的大殿内,失魂落魄地来回踱步。他年纪不算老,但长期的纵情声色和此刻巨大的精神压力,让他的脸色呈现出一种不健康的灰白,眼窝深陷,嘴唇不住地哆嗦着。
“怎么可能……怎么可能这么快……”他喃喃自语,手中紧紧攥着一封刚刚由边境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军报。那帛书仿佛有千钧重,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
军报上的字句,如同烧红的烙铁,烫灼着他的眼睛和心神:“秦将王翦、杨端和等,率大军十余万,已出函谷,兵分两路,一路直逼我边境重镇,一路威逼魏境以作牵制!旌旗蔽日,兵甲犀利,其势难挡!”
完了!韩王安的脑海中只剩下这两个字。秦国果然来了!而且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猛!他甚至能想象到那无边无际的黑色潮水,正向着他那本就狭小孱弱的国土,汹涌扑来的恐怖景象。
“上朝!快!召集所有大臣上朝!”他像是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声嘶力竭地对身边的宦官吼道,声音因为恐惧而变得尖利刺耳。
很快,韩国的大臣们——无论是忠贞耿直的,还是圆滑世故的,或是早已心怀异志的——都匆匆赶到了大殿。每个人的脸上都笼罩着一层厚厚的阴云,气氛压抑得让人窒息。
韩王安几乎是瘫坐在王座上,有气无力地将边境军报的内容复述了一遍,然后带着哭腔问道:“诸卿……诸卿……秦人……秦人大军压境,如之奈何?如之奈何啊?!”
短暂的死寂之后,朝堂如同炸开了锅,瞬间分成了泾渭分明、争吵不休的两派。
一派以几位须发皆白、身着旧式韩服的老臣和几名军中将领为代表,主张拼死一战。
“大王!”一位老将军出列,须发戟张,声音悲愤,“秦人虎狼之心,昭然若揭!今日割一城,明日索十城,终将亡我韩国!与其屈辱亡国,不若举全国之兵,与秦人决一死战!新郑城高池深,我军虽寡,然抱必死之心,未必不能重创秦军,使其知难而退!纵使……纵使城破,亦不失我三晋子弟之气节!”
“对!死战!让秦人知道我韩人并非任人宰割之辈!”
“大王,可即刻征发城中所有丁壮,加固城防,分发武器,与秦军巷战到底!”
这些主战派的言论,充满了悲壮与无奈,但在绝对的实力差距面前,却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另一派,则以几位掌管财政、外交,看起来更为“务实”的大臣为首,主张割地求和。
“大王!万万不可啊!”一个肥胖的大臣连连摆手,脸上满是惊恐,“秦军锐不可当,王翦更是沙场宿将!我韩国地小民寡,兵力不足,如何能挡?若强行抵抗,无异于以卵击石!届时城破之日,恐……恐有屠城之祸啊!”
他的话引起了更多怕死官员的共鸣。
“是啊大王!不如……不如派遣使者,前往秦军大营,面见王翦,陈述我韩国愿臣服之意,献上地图、府库,割让土地,只求……只求保留宗庙,使大王得一侯爵之位,安度余生……此乃存国保身之上策啊!”
“割地?上次割了南阳,这次还能割哪里?难道要把新郑也割出去吗?”主战派怒斥。
“不割地难道等死吗?你能挡住秦军的铁蹄?”
“气节重于泰山!”
“性命都没了,还要气节何用?!”
朝堂之上,两派大臣互相攻讦,吵得面红耳赤,唾沫横飞,几乎要动起手来。往日那点可怜的礼仪和体面,在亡国的危机面前,被撕扯得粉碎。
韩王安看着台下这混乱不堪的景象,只觉得一阵头晕目眩,心口绞痛。他何尝不知道抵抗的希望渺茫?韩国经过历代秦国的蚕食,早已是千疮百孔,军力衰微,如何能抵挡得住秦国这倾国一击?那“举国死战”的口号,听起来壮烈,实则不过是加速灭亡的催命符罢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但他又心存一丝侥幸。他想到了北方的赵国,想到了东边的魏国。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难道不懂吗?
“使者!”韩王安像是抓住了最后一根漂浮的稻草,用尽力气喊道,“速派使者,分别前往邯郸和大梁!向赵王、魏王求援!告诉他们,秦国灭韩,下一个就是他们!请他们速发援兵,共抗暴秦!”
他几乎是带着哭腔在恳求,仿佛那两位邻国君主是他最后的指望。
然而,他派出的使者,如同石沉大海。前往赵国的使者,或许在半路就被秦国的黑冰台秘密截杀;或许侥幸到了邯郸,递上的求援国书也被赵王迁身边那些早已被秦国金帛喂饱的宠臣(如郭开)压下,根本到不了赵王面前,或者即使到了,也被轻描淡写地以“秦韩小隙,不必大惊小怪”为由搪塞回来。前往魏国的使者,同样杳无音信,魏国自身正被王翦派出的杨端和部吓得心惊胆战,紧闭城门自保尚且不暇,哪敢出兵援韩?
希望,如同风中的残烛,一个接一个地熄灭。
巨大的恐惧和彻底的孤立感,如同冰冷的潮水,将韩王安彻底淹没。他瘫在王座上,目光呆滞地望着殿顶那精美的彩绘,脑海中却不合时宜地闪过一个念头——当年,就是他,采纳了派水工郑国入秦,行“疲秦”之计……本想消耗秦国国力,延缓其东出步伐,谁曾想,那郑国渠虽耗资巨大,却似乎真的成了强秦之基业?而此事败露,是否反而激怒了秦王,加速了今日亡国之祸?
这念头如同毒蛇,噬咬着他的内心,让他悲从中来,几乎要滴下泪来。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在绝对的武力碾压和外交孤立之下,任何挣扎都显得徒劳无功。最终,求生的本能,或者说对死亡的极端恐惧,压倒了那微不足道的王室尊严。
韩王安有气无力地抬了抬手,制止了台下依旧在争吵的大臣们。他的声音微弱,却带着一种令人心寒的决断:
“罢了……罢了……不要再吵了……”
他看向那些主张求和投降的大臣,眼中最后一丝光彩也黯淡下去。
“就……就依尔等之议吧……选派能言善辩、熟知礼制者,准备……准备降书、舆图、府库册籍……再去秦营……求和……不,是请降吧……”
此言一出,主战派老臣如遭雷击,纷纷跪地痛哭,以头抢地,大呼“国将不国”。而投降派则如释重负,连忙领命,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那屈辱的投降事宜。
消息如同瘟疫般从王宫传出,迅速蔓延到新郑全城。最后的希望破灭了。百姓们陷入更深的绝望,哭声此起彼伏。而一些嗅觉灵敏的贵族、富户,则开始暗中收拾细软,联系门路,准备在城破之前,为自己和家人谋一条后路。
新郑,这座承载了韩国最后气运的都城,已然奏响了它的亡国悲歌。而与此同时,在北方的赵国都城邯郸,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氛围——醉生梦死的麻痹与毫无根据的自负,却仍在继续上演着。
深秋的寒风卷起街道上的枯叶与尘土,呜咽着穿过这座曾经也算繁华的韩国都城。但与往年不同的是,这风中似乎还夹杂着一种无形的东西——恐惧。街道上的行人神色仓皇,步履匆匆,商铺大多关门闭户,偶有开门的,也是门可罗雀。孩童的哭闹声、妇女的低泣声、以及男人们压低了嗓音的、充满焦虑的议论声,构成了一曲亡国前的混乱交响。
王宫,这本应是国家权力与尊严象征的地方,此刻却更像是一个被架在火上炙烤的牢笼。宫人们行走时都踮着脚尖,脸上写满了惊惧,仿佛任何一点声响都会引来灭顶之灾。守卫宫门的甲士虽然依旧持戟而立,但那眼神中的茫然与不安,却暴露了他们内心的动摇。
韩王安,这位韩国最后的君主,此刻正像一只被困在热锅上的蚂蚁,在他那装饰华丽却显得异常空旷冰冷的大殿内,失魂落魄地来回踱步。他年纪不算老,但长期的纵情声色和此刻巨大的精神压力,让他的脸色呈现出一种不健康的灰白,眼窝深陷,嘴唇不住地哆嗦着。
“怎么可能……怎么可能这么快……”他喃喃自语,手中紧紧攥着一封刚刚由边境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军报。那帛书仿佛有千钧重,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
军报上的字句,如同烧红的烙铁,烫灼着他的眼睛和心神:“秦将王翦、杨端和等,率大军十余万,已出函谷,兵分两路,一路直逼我边境重镇,一路威逼魏境以作牵制!旌旗蔽日,兵甲犀利,其势难挡!”
完了!韩王安的脑海中只剩下这两个字。秦国果然来了!而且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猛!他甚至能想象到那无边无际的黑色潮水,正向着他那本就狭小孱弱的国土,汹涌扑来的恐怖景象。
“上朝!快!召集所有大臣上朝!”他像是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声嘶力竭地对身边的宦官吼道,声音因为恐惧而变得尖利刺耳。
很快,韩国的大臣们——无论是忠贞耿直的,还是圆滑世故的,或是早已心怀异志的——都匆匆赶到了大殿。每个人的脸上都笼罩着一层厚厚的阴云,气氛压抑得让人窒息。
韩王安几乎是瘫坐在王座上,有气无力地将边境军报的内容复述了一遍,然后带着哭腔问道:“诸卿……诸卿……秦人……秦人大军压境,如之奈何?如之奈何啊?!”
短暂的死寂之后,朝堂如同炸开了锅,瞬间分成了泾渭分明、争吵不休的两派。
一派以几位须发皆白、身着旧式韩服的老臣和几名军中将领为代表,主张拼死一战。
“大王!”一位老将军出列,须发戟张,声音悲愤,“秦人虎狼之心,昭然若揭!今日割一城,明日索十城,终将亡我韩国!与其屈辱亡国,不若举全国之兵,与秦人决一死战!新郑城高池深,我军虽寡,然抱必死之心,未必不能重创秦军,使其知难而退!纵使……纵使城破,亦不失我三晋子弟之气节!”
“对!死战!让秦人知道我韩人并非任人宰割之辈!”
“大王,可即刻征发城中所有丁壮,加固城防,分发武器,与秦军巷战到底!”
这些主战派的言论,充满了悲壮与无奈,但在绝对的实力差距面前,却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另一派,则以几位掌管财政、外交,看起来更为“务实”的大臣为首,主张割地求和。
“大王!万万不可啊!”一个肥胖的大臣连连摆手,脸上满是惊恐,“秦军锐不可当,王翦更是沙场宿将!我韩国地小民寡,兵力不足,如何能挡?若强行抵抗,无异于以卵击石!届时城破之日,恐……恐有屠城之祸啊!”
他的话引起了更多怕死官员的共鸣。
“是啊大王!不如……不如派遣使者,前往秦军大营,面见王翦,陈述我韩国愿臣服之意,献上地图、府库,割让土地,只求……只求保留宗庙,使大王得一侯爵之位,安度余生……此乃存国保身之上策啊!”
“割地?上次割了南阳,这次还能割哪里?难道要把新郑也割出去吗?”主战派怒斥。
“不割地难道等死吗?你能挡住秦军的铁蹄?”
“气节重于泰山!”
“性命都没了,还要气节何用?!”
朝堂之上,两派大臣互相攻讦,吵得面红耳赤,唾沫横飞,几乎要动起手来。往日那点可怜的礼仪和体面,在亡国的危机面前,被撕扯得粉碎。
韩王安看着台下这混乱不堪的景象,只觉得一阵头晕目眩,心口绞痛。他何尝不知道抵抗的希望渺茫?韩国经过历代秦国的蚕食,早已是千疮百孔,军力衰微,如何能抵挡得住秦国这倾国一击?那“举国死战”的口号,听起来壮烈,实则不过是加速灭亡的催命符罢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但他又心存一丝侥幸。他想到了北方的赵国,想到了东边的魏国。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难道不懂吗?
“使者!”韩王安像是抓住了最后一根漂浮的稻草,用尽力气喊道,“速派使者,分别前往邯郸和大梁!向赵王、魏王求援!告诉他们,秦国灭韩,下一个就是他们!请他们速发援兵,共抗暴秦!”
他几乎是带着哭腔在恳求,仿佛那两位邻国君主是他最后的指望。
然而,他派出的使者,如同石沉大海。前往赵国的使者,或许在半路就被秦国的黑冰台秘密截杀;或许侥幸到了邯郸,递上的求援国书也被赵王迁身边那些早已被秦国金帛喂饱的宠臣(如郭开)压下,根本到不了赵王面前,或者即使到了,也被轻描淡写地以“秦韩小隙,不必大惊小怪”为由搪塞回来。前往魏国的使者,同样杳无音信,魏国自身正被王翦派出的杨端和部吓得心惊胆战,紧闭城门自保尚且不暇,哪敢出兵援韩?
希望,如同风中的残烛,一个接一个地熄灭。
巨大的恐惧和彻底的孤立感,如同冰冷的潮水,将韩王安彻底淹没。他瘫在王座上,目光呆滞地望着殿顶那精美的彩绘,脑海中却不合时宜地闪过一个念头——当年,就是他,采纳了派水工郑国入秦,行“疲秦”之计……本想消耗秦国国力,延缓其东出步伐,谁曾想,那郑国渠虽耗资巨大,却似乎真的成了强秦之基业?而此事败露,是否反而激怒了秦王,加速了今日亡国之祸?
这念头如同毒蛇,噬咬着他的内心,让他悲从中来,几乎要滴下泪来。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在绝对的武力碾压和外交孤立之下,任何挣扎都显得徒劳无功。最终,求生的本能,或者说对死亡的极端恐惧,压倒了那微不足道的王室尊严。
韩王安有气无力地抬了抬手,制止了台下依旧在争吵的大臣们。他的声音微弱,却带着一种令人心寒的决断:
“罢了……罢了……不要再吵了……”
他看向那些主张求和投降的大臣,眼中最后一丝光彩也黯淡下去。
“就……就依尔等之议吧……选派能言善辩、熟知礼制者,准备……准备降书、舆图、府库册籍……再去秦营……求和……不,是请降吧……”
此言一出,主战派老臣如遭雷击,纷纷跪地痛哭,以头抢地,大呼“国将不国”。而投降派则如释重负,连忙领命,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那屈辱的投降事宜。
消息如同瘟疫般从王宫传出,迅速蔓延到新郑全城。最后的希望破灭了。百姓们陷入更深的绝望,哭声此起彼伏。而一些嗅觉灵敏的贵族、富户,则开始暗中收拾细软,联系门路,准备在城破之前,为自己和家人谋一条后路。
新郑,这座承载了韩国最后气运的都城,已然奏响了它的亡国悲歌。而与此同时,在北方的赵国都城邯郸,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氛围——醉生梦死的麻痹与毫无根据的自负,却仍在继续上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