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智斗宫本-《80年替考北大后我成了学术妲己》

  “苏小姐的思维,确实与众不同。”

  宫本难得地赞叹道,“你提出的这个【基于环境特征自感知的动态权重调节】想法,很有意思!这需要我们对手中的器件特性有极其精准的把握……”

  他话说到一半,似乎意识到失言,立刻停住,转而说道:

  “像苏小姐这样的人才,留在目前的环境里,确实是埋没了!

  我们【精工仪器】下属的基础研究所,一直致力于吸纳全球顶尖的年轻学者。

  如果你有兴趣,我可以作为你的推荐人。”

  说着,宫本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拿出几份装帧精美的日文资料,推到苏想面前:

  “这是研究所的介绍,以及……一份入职申请需要填写的技术能力评估表。

  里面涉及到一些基础的专业问题,你可以看看。”

  他的举动,看似是抛出橄榄枝,实则也是一种隐晦的试探。

  他想看看苏想对加入日方的真实意愿,也可能想通过这份“评估表”,侧面了解苏想的知识结构和深度。

  苏想心中一动,面上却露出恰到好处的“惊喜”和“感激”,她双手接过资料,郑重地说:“非常感谢宫本先生的赏识!我会认真阅读和考虑的。”

  会谈在一种看似融洽的氛围中结束。

  宫本似乎对苏想更加满意,而苏想,则拿到了她此行的第一个实质性“收获”。

  回到住处,苏想立刻将自己反锁在房间,仔细翻阅那几份资料。

  研究所的介绍华而不实,但那份所谓的“技术能力评估表”却暗藏玄机!

  为了考察申请者的专业水平,表格里列举了几个精工仪器当前产品(包括M-G系列陀螺仪)在“理想状态”下的部分理论性能边界值和用于标定的参考环境参数!

  这些数据,虽然并非核心制造工艺,但却是极其珍贵的设计基准和验证标准!

  对于正被陀螺仪实际性能与理论模型偏差所困扰的北斗团队来说,无异于黑暗中指明方向的灯塔!

  苏想的心脏砰砰直跳!

  她立刻拿出纸笔,将那些关键的数据一一记录下来。

  宫本恐怕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用来测试和吸引人才的工具,竟然会以这种方式,间接帮助了正在攻坚的中国团队!

  窗外异常的响动让苏想瞬间警觉!

  她迅速收好记录数据的纸张,吹熄了台灯,悄无声息地移动到窗边,借着窗帘的缝隙向外望去。

  楼下昏暗的街灯下,似乎有两个黑影在晃动,行为鬼祟,不时抬头看向她窗户的方向。

  是记者?还是……匿名警告信里提到的“必要措施”?

  苏想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她知道自己可能已经被盯上了,这些关键数据必须尽快送出去!

  她担心被监听,不敢打电话,正焦急间,忽然听到门外传来三长两短的敲门声——这是她和周炽他们约定的紧急联络暗号!

  她小心地打开一条门缝,门外站着的果然是周炽和陈知行!

  两人脸色凝重,显然也是察觉到了不对劲赶过来的。

  “外面有人!”

  苏想压低声音急促地说。

  “知道,李泽川的人在下面盯着他们呢。”

  周炽快速说道,同时警惕地扫视着走廊,“怎么样?有收获吗?”

  苏想立刻将记录着数据的纸条塞到陈知行手里:“快!这个可能有用!”

  陈知行接过纸条,借着楼道里微弱的光线快速扫了一眼,眼中瞬间爆发出惊人的光彩!

  他立刻将纸条小心翼翼收进内衣口袋,低声道:

  “是关键基准参数!

  对我们校正模型、设计补偿算法至关重要!

  我们必须立刻回实验室!”

  然而,楼下那两个黑影似乎察觉到了楼上的动静,开始向楼道口移动!

  “我拦住他们!你们带想想从后面走!”

  周炽毫不犹豫地说道,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就要往楼下冲。

  “别冲动!”

  陈知行一把拉住他,“他们敢来监视,肯定有准备。硬拼不明智。”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辆黑色的轿车无声地滑到后巷,车窗降下,露出了李泽川冷峻的侧脸:

  “上车!快!”

  原来李泽川不仅安排了人反监视,还亲自开车来接应!

  三人不再犹豫,迅速从后门溜出,钻进车里。

  李泽川一脚油门,轿车如同离弦之箭般驶入夜色之中,将那两个试图追上来的人远远甩在后面。

  车上,气氛紧张。

  苏想看着身边这三个在她最危险时刻及时出现的伙伴,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感动和安全感。

  “数据拿到了?”

  李泽川一边熟练地操控着方向盘,一边问道。

  “拿到了!想想立大功了!”

  周炽兴奋地挥了挥拳头。

  陈知行则已经迫不及待地再次拿出那张纸条,就着车内昏暗的灯光仔细研究起来,口中喃喃自语:“原来他们的设计余量在这里……我们的补偿方向可以调整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苏想靠在座椅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尽管外面依旧暗流涌动,恶意环伺,但此刻,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与伙伴们并肩作战的感觉,让她无比安心和充满力量。

  野草般的生命力,不仅在于能独自承受风雨,更在于能与同伴相连,扎根更深,迎风而长!

  陈知行带回的关键基准参数,如同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灯。

  北斗团队立刻投入到紧张的模型校正和算法重构中。然而,新的思路也带来了新的分歧。

  实验室内,争论声不绝于耳。

  周炽主张激进路线:

  “既然知道了他们的设计余量,我们就应该把补偿算法推到极限,完全榨干现有硬件的潜力!

  这样才能最大化性能!”

  陈知行则持保守意见:

  “极限操作风险太高,容易导致系统失稳。我们应该在保证鲁棒性的前提下,寻求渐进式优化。”

  李泽川更关心可行性:

  “理论再好,做不出来也白搭。

  现有的工艺水平能不能支撑你们的算法?”

  三人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坐在角落、一直对着数据和草稿纸沉默不语的苏想。

  自从带回数据后,她大部分时间都保持着这个状态,仿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想想,你怎么看?”

  周炽忍不住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