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如风中残烛,在无边黑暗与侵蚀中飘摇。司契身形不受控地急坠,没入归墟漩涡那连光线与神识都能吞噬的极致深渊。蚀尊分身那可怖的一击,虽被其借葬经妙法与轮回之钥卸去大半,然余威仍几乎震散其道基,周身裂缝遍布,淡金色道血不断渗出,旋即被周遭狂暴的归墟之力湮灭同化。
五感尽失,唯有无穷无尽的“归寂”道韵从四面八方碾压而来,欲将其存在痕迹彻底抹除。此乃万法终焉之地的雏形,比星辰墓园更为纯粹、更为彻底的“无”。在此地,连“衰败”本身都失去了意义,唯有指向终极虚无的绝对引力。
然,就在这意识即将彻底沉沦、化为虚无养料的刹那,怀中那枚净世莲种,因吸纳了那一缕精纯的归墟本源,其内部演化出的那幅“枯莲吞墟”道图,竟在绝对死寂中,绽放出微不可察的光华。这光华并非生机勃发,而是一种更为深邃的、与寂灭同源的“寂照”之辉。
道图流转,如一幅星图,又如一篇无字经文,映照入司契濒临溃散的心神。刹那间,司契忘却了剧痛,忘却了坠落,甚至忘却了自身。他的意念,被拉入一种玄之又玄的悟道之境。
他“看”到,那枯莲并非死物,其根茎深深扎入虚无,莲心空洞,却仿佛一个微型的归墟之眼,并非吞噬,而是“容纳”着万古寂灭。花瓣枯槁,纹理却暗合大道崩殂的轨迹,于极致凋零中,蕴含着一种“物极必反”的终极平衡意境。吞墟,非掠夺,而是引渡,是让狂暴的归寂之力,于此莲心虚无中,得以沉淀、安眠,化暴戾为永恒的死寂。
“寂灭非终,乃太虚之始;归墟非噬,乃万法之归。”一道明悟如清泉流过心田。昔日于万法终焉之地见道莲,悟得死中生机;今日于这归墟邪眼之内,借莲种异变,竟窥见了“寂灭”本身的更深层奥秘——绝对的死寂,亦是一种永恒的存在形态,是万物失衡后的最终“平衡”态。彼界窃取此力,妄图以其重塑轮回,乃是逆天而行,强令“终末”僭越“过程”,必遭反噬。而真正的执劫者,当如这枯莲,引导归寂,安葬终末,使一切狂乱重归太虚宁静,维护生灭轮转之序,而非如彼界般,欲令寂灭吞噬一切,成为唯一。
此念一生,司契周身即将溃散的混沌道韵,竟开始产生微妙变化。那源自轮回之钥的寂灭真意,不再纯粹是毁灭与终结,而是多了一丝“容纳”与“归引”的意境。其道体裂缝中溢出的道血,不再被归墟之力轻易湮灭,反而如墨滴入水,缓缓晕开,与周遭死寂之气形成一种短暂的、脆弱的共存。
《星墟葬经》中诸多晦涩之处,于此生死关头,豁然开朗。葬者,非仅毁灭,更是为狂乱之灵、崩坏之法,寻一最终归宿。此地虽为彼界邪阵核心,然其力量本质,仍是宇宙终极法则之一的显化,若能以正法导之,未必不能化害为益,至少……可暂保己身不灭。
司契凝聚残存意志,不再抗拒下坠,反而循着那“枯莲吞墟”道图的指引,将心神沉入一种“虚极静笃”的状态,模仿那枯莲之姿,引导周身归墟之力缓缓流过己身,不试图吸纳,亦不强行排斥,而是令其如水流过顽石,虽侵蚀,却难损根本。同时,他将轮回之钥的波动降至最低,仅维持一点灵明不昧,如莲种般,于寂灭核心保持一丝“观照”。
下坠之势渐缓,虽仍深处漩涡核心,那足以湮灭道尊的恐怖压力却似乎不再急于将其撕碎,反而如同审视着一个奇特的、能与自身和平共处的“异物”。司契重伤的道体,在这极致寂灭环境中,竟得以暂缓崩解,进入一种诡异的“寂灭假死”状态,依靠那一丝“枯莲道韵”维系着微妙的平衡。
不知过了多久,或许一瞬,或许万古。司契于寂照中,忽感一丝极其微弱、却与此地狂暴归墟之力截然不同的“流动”感。那感觉,如同在绝对静止的死水中,察觉到一缕几乎不存在的暗流。其方向,并非向上脱离漩涡,而是指向漩涡更深处,某个不可测的所在。
“归墟海眼……”一个念头浮现心间。禹疆遗刻提及,玄一道盟盟主携镇运鼎遁入“归墟海眼”,寻求一线生机。难道这邪阵漩涡之下,竟连通着那传说中的宇宙绝险之地?这缕异样流动,便是海眼与此处的细微差异?
此刻司契状态特殊,与归墟之力达成微妙平衡,对这丝差异感知尤为敏锐。这或许是唯一的生机所在!继续滞留于此,纵有枯莲道韵护体,终是无根之木,迟早会被同化。唯有循此暗流,或可抵达那归墟海眼,虽亦是绝地,却可能藏有盟主线索,乃至……轮回之钥的进一步机缘!
险中求生,向死而行!
司契凝聚刚刚悟得的一丝“归引”道韵,小心翼翼地将心神附着于那缕暗流之上,如蒲公英种子依附微风,不再对抗漩涡吸力,而是顺势而为,将自身寂灭假死之躯,投向那更深、更暗的归墟之眼。
身影彻底消失于漩涡核心的黑暗之中。葬道崖上,蚀尊分身早已收回目光,认定其必死无疑。然,谁也不知,一缕变数,已悄无声息地,滑向了彼界图谋的更深层所在。
墟眼悟寂,向死而生。真正的艰险,或许才刚刚开始。
五感尽失,唯有无穷无尽的“归寂”道韵从四面八方碾压而来,欲将其存在痕迹彻底抹除。此乃万法终焉之地的雏形,比星辰墓园更为纯粹、更为彻底的“无”。在此地,连“衰败”本身都失去了意义,唯有指向终极虚无的绝对引力。
然,就在这意识即将彻底沉沦、化为虚无养料的刹那,怀中那枚净世莲种,因吸纳了那一缕精纯的归墟本源,其内部演化出的那幅“枯莲吞墟”道图,竟在绝对死寂中,绽放出微不可察的光华。这光华并非生机勃发,而是一种更为深邃的、与寂灭同源的“寂照”之辉。
道图流转,如一幅星图,又如一篇无字经文,映照入司契濒临溃散的心神。刹那间,司契忘却了剧痛,忘却了坠落,甚至忘却了自身。他的意念,被拉入一种玄之又玄的悟道之境。
他“看”到,那枯莲并非死物,其根茎深深扎入虚无,莲心空洞,却仿佛一个微型的归墟之眼,并非吞噬,而是“容纳”着万古寂灭。花瓣枯槁,纹理却暗合大道崩殂的轨迹,于极致凋零中,蕴含着一种“物极必反”的终极平衡意境。吞墟,非掠夺,而是引渡,是让狂暴的归寂之力,于此莲心虚无中,得以沉淀、安眠,化暴戾为永恒的死寂。
“寂灭非终,乃太虚之始;归墟非噬,乃万法之归。”一道明悟如清泉流过心田。昔日于万法终焉之地见道莲,悟得死中生机;今日于这归墟邪眼之内,借莲种异变,竟窥见了“寂灭”本身的更深层奥秘——绝对的死寂,亦是一种永恒的存在形态,是万物失衡后的最终“平衡”态。彼界窃取此力,妄图以其重塑轮回,乃是逆天而行,强令“终末”僭越“过程”,必遭反噬。而真正的执劫者,当如这枯莲,引导归寂,安葬终末,使一切狂乱重归太虚宁静,维护生灭轮转之序,而非如彼界般,欲令寂灭吞噬一切,成为唯一。
此念一生,司契周身即将溃散的混沌道韵,竟开始产生微妙变化。那源自轮回之钥的寂灭真意,不再纯粹是毁灭与终结,而是多了一丝“容纳”与“归引”的意境。其道体裂缝中溢出的道血,不再被归墟之力轻易湮灭,反而如墨滴入水,缓缓晕开,与周遭死寂之气形成一种短暂的、脆弱的共存。
《星墟葬经》中诸多晦涩之处,于此生死关头,豁然开朗。葬者,非仅毁灭,更是为狂乱之灵、崩坏之法,寻一最终归宿。此地虽为彼界邪阵核心,然其力量本质,仍是宇宙终极法则之一的显化,若能以正法导之,未必不能化害为益,至少……可暂保己身不灭。
司契凝聚残存意志,不再抗拒下坠,反而循着那“枯莲吞墟”道图的指引,将心神沉入一种“虚极静笃”的状态,模仿那枯莲之姿,引导周身归墟之力缓缓流过己身,不试图吸纳,亦不强行排斥,而是令其如水流过顽石,虽侵蚀,却难损根本。同时,他将轮回之钥的波动降至最低,仅维持一点灵明不昧,如莲种般,于寂灭核心保持一丝“观照”。
下坠之势渐缓,虽仍深处漩涡核心,那足以湮灭道尊的恐怖压力却似乎不再急于将其撕碎,反而如同审视着一个奇特的、能与自身和平共处的“异物”。司契重伤的道体,在这极致寂灭环境中,竟得以暂缓崩解,进入一种诡异的“寂灭假死”状态,依靠那一丝“枯莲道韵”维系着微妙的平衡。
不知过了多久,或许一瞬,或许万古。司契于寂照中,忽感一丝极其微弱、却与此地狂暴归墟之力截然不同的“流动”感。那感觉,如同在绝对静止的死水中,察觉到一缕几乎不存在的暗流。其方向,并非向上脱离漩涡,而是指向漩涡更深处,某个不可测的所在。
“归墟海眼……”一个念头浮现心间。禹疆遗刻提及,玄一道盟盟主携镇运鼎遁入“归墟海眼”,寻求一线生机。难道这邪阵漩涡之下,竟连通着那传说中的宇宙绝险之地?这缕异样流动,便是海眼与此处的细微差异?
此刻司契状态特殊,与归墟之力达成微妙平衡,对这丝差异感知尤为敏锐。这或许是唯一的生机所在!继续滞留于此,纵有枯莲道韵护体,终是无根之木,迟早会被同化。唯有循此暗流,或可抵达那归墟海眼,虽亦是绝地,却可能藏有盟主线索,乃至……轮回之钥的进一步机缘!
险中求生,向死而行!
司契凝聚刚刚悟得的一丝“归引”道韵,小心翼翼地将心神附着于那缕暗流之上,如蒲公英种子依附微风,不再对抗漩涡吸力,而是顺势而为,将自身寂灭假死之躯,投向那更深、更暗的归墟之眼。
身影彻底消失于漩涡核心的黑暗之中。葬道崖上,蚀尊分身早已收回目光,认定其必死无疑。然,谁也不知,一缕变数,已悄无声息地,滑向了彼界图谋的更深层所在。
墟眼悟寂,向死而生。真正的艰险,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