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风裹着寒气,像淬了冰的刀子,刮过村口那棵光秃秃的老树时,发出“呜呜”的声响。
天刚蒙蒙亮,窗玻璃上结着一层厚厚的冰花,纹路像极了冬日里绽放的霜花,朦胧了窗外的景致。
苏景辞是被热醒的,炕被烧的很热,苏景辞这么多年都没睡过硬炕了,免不了失眠的。
“景辞,醒了?”
顾时砚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带着刚睡醒的沙哑,下一秒,一只温热的手就覆在了他的额头上,“没冻着吧?”
苏景辞摇摇头,转头看向身边的人。
顾时砚已经坐起身,身上只穿了件单薄的秋衣,却毫不在意,正伸手帮他把被子往上拉了拉,盖住肩膀。
“奶奶说今天要去县里赶年集,买过年的东西。”
顾时砚说着,弯腰从床尾拿起叠好的厚棉袄,“快穿上,外面冷得很。”
苏景辞接过棉袄,指尖触到布料时,只觉得一阵暖意——
顾时砚早早就把棉袄放在了被窝里焐着。
他低头穿着衣服,耳根悄悄泛起暖意,抬眼时,正好对上顾时砚的目光,对方眼里带着笑意,像藏着一团暖火,驱散了周遭的寒气。
两人收拾妥当走出房门时,奶奶已经站在外屋等他们了。
她裹着一件深蓝色的厚棉袄,头上戴着毛线帽,手里挎着一个半旧的竹篮,竹篮边缘被岁月磨得光滑,泛着温润的光泽。
“可算出来了,再晚点儿,集市上的好东西就要被挑光了,村里不好开车,坐客车吧。”
奶奶笑着招手,手里还拿着两副厚厚的棉手套,“快戴上,别冻着爪子。”
顾时砚自然地接过奶奶手里的竹篮,又把其中一副棉手套递到苏景辞手里,自己则戴上另一副。
“奶奶,东西我来拎,您慢点走。”
他说着,视线落在苏景辞身上,见他手套戴得不太规整,又伸手帮他理了理,指尖不经意擦过手腕,留下一片温热。
出了村子,寒风更烈了,卷起地上的积雪,打着旋儿往人身上扑。苏景辞缩了缩脖子,把脸往围巾里埋了埋。
顾时砚见状,放慢脚步,悄悄往他身边靠了靠,用自己的肩膀挡住迎面而来的寒风。
“冷不冷?”
他低声问,声音被风吹得有些发飘,却依旧清晰地落在苏景辞耳里。
“还好。”
苏景辞摇摇头,抬头看向顾时砚。
他的侧脸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清晰,下颌线紧绷,耳尖被冻得泛红,却依旧挺直着脊背,像一株迎风而立的松。
苏景辞心里一动,悄悄伸手,握住了顾时砚垂在身侧的手。
顾时砚的手很暖,掌心干燥,被握住的瞬间,他微微一顿,随即反手握紧,指尖轻轻摩挲着苏景辞的手背,像是在传递温度。
两人没有说话,只是并肩走着,脚下的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在寂静的清晨里,格外清晰。
奶奶走在前面,回头看了一眼两人交握的手,嘴角噙着欣慰的笑,没有说话,只是放慢了脚步,让他们能跟得更从容些。
这条路她走了一辈子,从青丝走到白发,从一个人走到身边有了亲人陪伴,如今看着两个孩子相互依偎,只觉得这凛冽的寒冬,也变得温柔起来。
走到村口的公路边时,正好赶上一辆去往县里的中巴车。
车门打开的瞬间,一股暖气扑面而来,夹杂着淡淡的汽油味和乘客身上的烟火气。
三人上了车,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车窗外,光秃秃的树木飞速后退,田野里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像一片白茫茫的雪原,阳光洒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
苏景辞靠在车窗上,看着窗外的雪景,忽然觉得有些困。
顾时砚察觉到他的疲惫,悄悄把肩膀递了过去,轻声说:“靠会儿吧,到了我叫你。”
苏景辞没有推辞,顺从地靠在他的肩上,鼻尖萦绕着顾时砚身上淡淡的雪松香气,混杂着冬日阳光的味道,让他瞬间放松下来,很快就陷入了浅眠。
顾时砚保持着同一个姿势,生怕惊动了身边的人,目光落在苏景辞的发顶,眼神温柔得能滴出水来。
奶奶坐在一旁,看着两人相依的模样,笑了笑。
中巴车晃晃悠悠地行驶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抵达了县里的集市。顾时砚轻轻推了推苏景辞:“景辞,到了。”
苏景辞迷迷糊糊地睁开眼,刚坐起身,就被窗外的热闹景象吸引了。
集市里早已是人潮涌动,红彤彤的春联、福字挂满了摊位,五颜六色的糖果、瓜子装在透明的袋子里,堆得像小山一样。
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混杂着炸糖糕的甜香、卤味的酱香,还有冰糖葫芦的酸甜味,交织成一首独属于年关的交响曲。
“走,我们先去买肉。”
奶奶挎着竹篮,熟门熟路地往集市深处走去。
顾时砚牵着苏景辞的手,紧紧跟在奶奶身后,生怕他在人潮中走散。
集市里人很多,摩肩接踵,顾时砚总是下意识地把苏景辞护在怀里,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拥挤的人群。
肉摊前围了不少人,老板是个满脸络腮胡的中年男人,手里拿着一把明晃晃的菜刀,正麻利地给顾客切肉。
“阿姨,您来啦!”老板热情地招呼道,“要什么样的肉?我给您留了块好的!”
“还是你有心。”奶奶笑着说,“给我称一块五花肉,要肥瘦相间的,做梅菜扣肉;再称点瘦肉,包饺子用。”
老板应了一声,从案板下拿出一块五花肉,红白相间,纹理清晰,一看就很新鲜。
他麻利地切成块,放在秤上称好,用草绳捆得整整齐齐,递给顾时砚:“您放心,这肉绝对新鲜,保证好吃!”
顾时砚接过肉,掂量了一下,满意地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钱递给老板。
苏景辞站在一旁,看着他熟练地付钱、拎东西,心里忽然觉得很踏实。
以前跟着奶奶来赶集,总是他忙前忙后,如今有了顾时砚,他好像真的可以卸下所有防备,安心地做个被照顾的人。
买完肉,三人又去了蔬菜摊。
绿油油的菠菜、鲜嫩的白菜、红彤彤的萝卜,摆得满满当当,一看就是暖棚的菜。
奶奶蹲下身,仔细地挑选着蔬菜,一边挑一边念叨:“这白菜要选包得紧实的,炒着才甜;菠菜要选叶子翠绿的,没有黄叶的,做汤最好。”
苏景辞也蹲下来,帮着奶奶挑菜,手指触到冰凉的菜叶时,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顾时砚见状,立刻蹲下身,握住他的手,放在自己的掌心搓了搓:“怎么不戴手套?”
“刚才摘菜的时候摘下来了,忘了戴。”苏景辞小声说。
顾时砚无奈地摇摇头,从口袋里掏出自己的手套,套在他的手上:“我的手套大,你先戴着,别冻着了。”
“那你呢?”苏景辞问。
“我不冷。”顾时砚笑了笑,伸手揉了揉他的头发,“快挑吧,挑完我们去买糖糕。”
苏景辞看着手上宽大的手套,心里暖暖的,指尖仿佛还残留着顾时砚的温度。
他低下头,认真地挑着菜,嘴角却忍不住微微上扬。
奶奶看着两人的互动,嘴角的笑意更深了。
她挑了几颗白菜、一把菠菜,又买了些萝卜和土豆,装了满满一袋子。
顾时砚拎起袋子,毫不费力,仿佛手里拎着的不是沉甸甸的蔬菜,而是满满的幸福。
接下来,就是买年货了。
奶奶拉着两人来到春联摊前,摊位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春联和福字,红得耀眼。“景辞,时砚,你们看看
天刚蒙蒙亮,窗玻璃上结着一层厚厚的冰花,纹路像极了冬日里绽放的霜花,朦胧了窗外的景致。
苏景辞是被热醒的,炕被烧的很热,苏景辞这么多年都没睡过硬炕了,免不了失眠的。
“景辞,醒了?”
顾时砚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带着刚睡醒的沙哑,下一秒,一只温热的手就覆在了他的额头上,“没冻着吧?”
苏景辞摇摇头,转头看向身边的人。
顾时砚已经坐起身,身上只穿了件单薄的秋衣,却毫不在意,正伸手帮他把被子往上拉了拉,盖住肩膀。
“奶奶说今天要去县里赶年集,买过年的东西。”
顾时砚说着,弯腰从床尾拿起叠好的厚棉袄,“快穿上,外面冷得很。”
苏景辞接过棉袄,指尖触到布料时,只觉得一阵暖意——
顾时砚早早就把棉袄放在了被窝里焐着。
他低头穿着衣服,耳根悄悄泛起暖意,抬眼时,正好对上顾时砚的目光,对方眼里带着笑意,像藏着一团暖火,驱散了周遭的寒气。
两人收拾妥当走出房门时,奶奶已经站在外屋等他们了。
她裹着一件深蓝色的厚棉袄,头上戴着毛线帽,手里挎着一个半旧的竹篮,竹篮边缘被岁月磨得光滑,泛着温润的光泽。
“可算出来了,再晚点儿,集市上的好东西就要被挑光了,村里不好开车,坐客车吧。”
奶奶笑着招手,手里还拿着两副厚厚的棉手套,“快戴上,别冻着爪子。”
顾时砚自然地接过奶奶手里的竹篮,又把其中一副棉手套递到苏景辞手里,自己则戴上另一副。
“奶奶,东西我来拎,您慢点走。”
他说着,视线落在苏景辞身上,见他手套戴得不太规整,又伸手帮他理了理,指尖不经意擦过手腕,留下一片温热。
出了村子,寒风更烈了,卷起地上的积雪,打着旋儿往人身上扑。苏景辞缩了缩脖子,把脸往围巾里埋了埋。
顾时砚见状,放慢脚步,悄悄往他身边靠了靠,用自己的肩膀挡住迎面而来的寒风。
“冷不冷?”
他低声问,声音被风吹得有些发飘,却依旧清晰地落在苏景辞耳里。
“还好。”
苏景辞摇摇头,抬头看向顾时砚。
他的侧脸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清晰,下颌线紧绷,耳尖被冻得泛红,却依旧挺直着脊背,像一株迎风而立的松。
苏景辞心里一动,悄悄伸手,握住了顾时砚垂在身侧的手。
顾时砚的手很暖,掌心干燥,被握住的瞬间,他微微一顿,随即反手握紧,指尖轻轻摩挲着苏景辞的手背,像是在传递温度。
两人没有说话,只是并肩走着,脚下的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在寂静的清晨里,格外清晰。
奶奶走在前面,回头看了一眼两人交握的手,嘴角噙着欣慰的笑,没有说话,只是放慢了脚步,让他们能跟得更从容些。
这条路她走了一辈子,从青丝走到白发,从一个人走到身边有了亲人陪伴,如今看着两个孩子相互依偎,只觉得这凛冽的寒冬,也变得温柔起来。
走到村口的公路边时,正好赶上一辆去往县里的中巴车。
车门打开的瞬间,一股暖气扑面而来,夹杂着淡淡的汽油味和乘客身上的烟火气。
三人上了车,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车窗外,光秃秃的树木飞速后退,田野里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像一片白茫茫的雪原,阳光洒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
苏景辞靠在车窗上,看着窗外的雪景,忽然觉得有些困。
顾时砚察觉到他的疲惫,悄悄把肩膀递了过去,轻声说:“靠会儿吧,到了我叫你。”
苏景辞没有推辞,顺从地靠在他的肩上,鼻尖萦绕着顾时砚身上淡淡的雪松香气,混杂着冬日阳光的味道,让他瞬间放松下来,很快就陷入了浅眠。
顾时砚保持着同一个姿势,生怕惊动了身边的人,目光落在苏景辞的发顶,眼神温柔得能滴出水来。
奶奶坐在一旁,看着两人相依的模样,笑了笑。
中巴车晃晃悠悠地行驶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抵达了县里的集市。顾时砚轻轻推了推苏景辞:“景辞,到了。”
苏景辞迷迷糊糊地睁开眼,刚坐起身,就被窗外的热闹景象吸引了。
集市里早已是人潮涌动,红彤彤的春联、福字挂满了摊位,五颜六色的糖果、瓜子装在透明的袋子里,堆得像小山一样。
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混杂着炸糖糕的甜香、卤味的酱香,还有冰糖葫芦的酸甜味,交织成一首独属于年关的交响曲。
“走,我们先去买肉。”
奶奶挎着竹篮,熟门熟路地往集市深处走去。
顾时砚牵着苏景辞的手,紧紧跟在奶奶身后,生怕他在人潮中走散。
集市里人很多,摩肩接踵,顾时砚总是下意识地把苏景辞护在怀里,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拥挤的人群。
肉摊前围了不少人,老板是个满脸络腮胡的中年男人,手里拿着一把明晃晃的菜刀,正麻利地给顾客切肉。
“阿姨,您来啦!”老板热情地招呼道,“要什么样的肉?我给您留了块好的!”
“还是你有心。”奶奶笑着说,“给我称一块五花肉,要肥瘦相间的,做梅菜扣肉;再称点瘦肉,包饺子用。”
老板应了一声,从案板下拿出一块五花肉,红白相间,纹理清晰,一看就很新鲜。
他麻利地切成块,放在秤上称好,用草绳捆得整整齐齐,递给顾时砚:“您放心,这肉绝对新鲜,保证好吃!”
顾时砚接过肉,掂量了一下,满意地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钱递给老板。
苏景辞站在一旁,看着他熟练地付钱、拎东西,心里忽然觉得很踏实。
以前跟着奶奶来赶集,总是他忙前忙后,如今有了顾时砚,他好像真的可以卸下所有防备,安心地做个被照顾的人。
买完肉,三人又去了蔬菜摊。
绿油油的菠菜、鲜嫩的白菜、红彤彤的萝卜,摆得满满当当,一看就是暖棚的菜。
奶奶蹲下身,仔细地挑选着蔬菜,一边挑一边念叨:“这白菜要选包得紧实的,炒着才甜;菠菜要选叶子翠绿的,没有黄叶的,做汤最好。”
苏景辞也蹲下来,帮着奶奶挑菜,手指触到冰凉的菜叶时,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顾时砚见状,立刻蹲下身,握住他的手,放在自己的掌心搓了搓:“怎么不戴手套?”
“刚才摘菜的时候摘下来了,忘了戴。”苏景辞小声说。
顾时砚无奈地摇摇头,从口袋里掏出自己的手套,套在他的手上:“我的手套大,你先戴着,别冻着了。”
“那你呢?”苏景辞问。
“我不冷。”顾时砚笑了笑,伸手揉了揉他的头发,“快挑吧,挑完我们去买糖糕。”
苏景辞看着手上宽大的手套,心里暖暖的,指尖仿佛还残留着顾时砚的温度。
他低下头,认真地挑着菜,嘴角却忍不住微微上扬。
奶奶看着两人的互动,嘴角的笑意更深了。
她挑了几颗白菜、一把菠菜,又买了些萝卜和土豆,装了满满一袋子。
顾时砚拎起袋子,毫不费力,仿佛手里拎着的不是沉甸甸的蔬菜,而是满满的幸福。
接下来,就是买年货了。
奶奶拉着两人来到春联摊前,摊位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春联和福字,红得耀眼。“景辞,时砚,你们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