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十的清晨,雪粒儿还在窗棂上敲着细碎的响,老刘头已经揣着副冻得发红的手,站在了苏景辞家屋外。
暖黄的光一层层漫上来,映着他棉帽檐上沾的雪星子,像落了片细碎的糖霜。
“景辞!小顾!在家不?”
他拍着门,声音洪亮得能震落门框上挂的年历,“我儿媳妇炖着肉呢,快收拾收拾,上我家过年去!”
门很快开了,顾时砚穿着件深黑色色的家居服,头发微湿,显然刚洗漱完。
他侧身让老刘头进来,笑着接过对方手里拎的网兜:“刘叔早,这么冷的天还跑一趟。”
网兜里装着两袋饺子,还有一把翠绿的香菜,雪水在袋底洇出小小的湿痕。
“早啥呀,都快九点了!”
老刘头搓着手往屋里走,眼睛一扫就看见坐在沙发上择菜的奶奶,立刻放缓了语气,“您也别忙活了,我家菜都备齐了,就等你们过去凑个热闹。”
奶奶抬头笑,手里还捏着根翠绿的芹菜:“知道你热心,这不等俩孩子收拾嘛。景辞呢?”
“在厨房呢。”
顾时砚话音刚落,苏景辞就端着两杯热茶出来了。
他穿了件深灰色的针织衫,袖口挽着,露出一截清瘦的手腕,看见老刘头,眼底浮起浅淡的笑意:“刘爷爷坐,喝杯茶暖暖。”
“哎哎,好。”
老刘头接过茶杯,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舒服地喟叹一声,“还是你们年轻人细致。我说,今天可得好好热闹热闹,去年就我跟孙子俩人,儿子们忙都没回来,冷清得很。”
“这不一听说您叫,我们立马就应了。”
顾时砚挨着苏景辞坐下,胳膊轻轻蹭了蹭他的小臂,语气里带着点笑意,“奶奶早就盼着跟您唠嗑呢,昨天还念叨着你做的酱肘子好吃。”
奶奶嗔怪地看他一眼:“就你嘴甜。不过说真的,你的手艺是真地道,十几年前尝过一次,到现在还想着呢。”
“那今天多吃点!”老刘头笑得眼睛都眯起来,“快别磨蹭了,雪停了,路上好走,咱们现在就过去?”
苏景辞看了眼顾时砚,见对方点头,便拿起搭在沙发上的外套:“行,我去拿件厚衣服,奶奶您穿暖和点。”
“知道知道。”
奶奶起身,顾时砚已经熟练地拿起她的围巾,绕着她的脖子缠了两圈,还细心地把领口掖好。
苏景辞站在旁边看着,眼底的笑意深了些,伸手帮顾时砚理了理他外套的拉链。
一行人出了门,雪果然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落在积雪上,晃得人眼睛发暖。
“你看那户人家的春联,写得真好看。”奶奶指着旁边大门的门联,语气里带着赞叹,“‘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多吉利。”
“你真有眼光,那是老王家孩子写的,听说还是个大学生呢。”
老刘头边走边说,“我家的春联还是去年的,今天景辞和小顾来了,正好帮我贴上新的,你们俩文化人,贴得肯定周正。”
顾时砚笑着应下:“没问题刘叔,保证贴得端端正正。”
苏景辞侧头看他,低声道:“你会贴?别贴歪了。”
“放心,有你在呢。”顾时砚凑到他耳边,声音压得更低,“你帮我扶着,我来贴,肯定歪不了。”
苏景辞耳尖微微发烫,没说话,只是轻轻撞了下他的胳膊。奶奶和老刘头走在前面,没注意到他们的小动作,还在聊着家常。
到老刘头家楼下时,他儿子已经站在单元门口等了。
他穿着件红色的棉袄,脸上带着笑,看见他们,立刻迎上来:“可算来了!快进屋,屋里暖和。”
“孩子辛苦啦。”奶奶握住刘婶的手,两人热络地聊起来,一起往楼上走。
男人声音清亮:“辛苦啥,过年嘛,就图个热闹。快上来,我炖的排骨快好了,香着呢。”
进老刘头家院子,一开门,暖意就扑面而来,夹杂着肉香和饺子馅的清香。
客厅里摆着张方桌,桌上已经放好了几个凉菜,玻璃糖罐里装着花生瓜子,旁边还摆着一盘橘子和苹果,红红火火的,看着就喜庆。
“快坐快坐,别客气。”老刘头的儿媳妇让他们让到沙发上,又转身去厨房端水果,“景辞,小顾,吃点水果,刚洗好的。”
“谢谢刘婶。”
苏景辞和顾时砚异口同声地说,拿起橘子剥了皮,顾时砚剥好后,先递了一瓣给奶奶,又递了一瓣给苏景辞,自己才吃起来。
老刘头坐在旁边,看着他们,笑得合不拢嘴:“你们俩啊,真是越来越有默契了。对了,春联还没贴呢,景辞,小顾,你们俩现在去贴不?胶水我都准备好了。”
“现在就去。”顾时砚立刻起身,苏景辞也跟着站起来。老刘头拿出春联和胶水,递给他们:“上联是‘和顺一门有百福’,下联是‘平安二字值千金’,横批‘万象更新’,别贴反了啊。”
“知道了刘叔。”两人拿着东西出了门,楼道里有点冷,顾时砚搓了搓手,回头看苏景辞:“冷不冷?”
“还好。”苏景辞展开春联,看了眼上下联,“你扶着,我涂胶水。”
“好。”顾时砚点点头,双手扶住春联的两角,苏景辞拿着胶水,仔细地在春联背面涂匀。
阳光落在苏景辞的脸上,他的睫毛很长,在眼睑下投出淡淡的阴影,神情专注。顾时砚看着他,嘴角不自觉地弯起来。
“看什么呢?扶好了。”苏景辞察觉到他的目光,抬头看了他一眼,语气里带着点无奈。
“看你。”顾时砚坦诚地说,“你认真的时候,很好看。”
苏景辞耳尖又红了,低头继续涂胶水,声音轻了些:“别贫了,赶紧贴。”
两人配合着,很快就把春联贴好了。顾时砚退后两步,仔细看了看:“嗯,挺正的,没歪。”
苏景辞也看了一眼,点点头:“还行。”
“什么叫还行啊,明明很好。”顾时砚伸手,帮他拂掉肩上沾的一点胶水痕迹,“走,进屋吧,外面冷。”
回到屋里时,刘婶已经把菜端上了桌。红烧排骨、酱肘子、清蒸鱼、炒青菜,满满一桌子,热气腾腾的,香味扑鼻。奶奶和刘婶正坐在桌边择韭菜,准备包饺子。
暖黄的光一层层漫上来,映着他棉帽檐上沾的雪星子,像落了片细碎的糖霜。
“景辞!小顾!在家不?”
他拍着门,声音洪亮得能震落门框上挂的年历,“我儿媳妇炖着肉呢,快收拾收拾,上我家过年去!”
门很快开了,顾时砚穿着件深黑色色的家居服,头发微湿,显然刚洗漱完。
他侧身让老刘头进来,笑着接过对方手里拎的网兜:“刘叔早,这么冷的天还跑一趟。”
网兜里装着两袋饺子,还有一把翠绿的香菜,雪水在袋底洇出小小的湿痕。
“早啥呀,都快九点了!”
老刘头搓着手往屋里走,眼睛一扫就看见坐在沙发上择菜的奶奶,立刻放缓了语气,“您也别忙活了,我家菜都备齐了,就等你们过去凑个热闹。”
奶奶抬头笑,手里还捏着根翠绿的芹菜:“知道你热心,这不等俩孩子收拾嘛。景辞呢?”
“在厨房呢。”
顾时砚话音刚落,苏景辞就端着两杯热茶出来了。
他穿了件深灰色的针织衫,袖口挽着,露出一截清瘦的手腕,看见老刘头,眼底浮起浅淡的笑意:“刘爷爷坐,喝杯茶暖暖。”
“哎哎,好。”
老刘头接过茶杯,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舒服地喟叹一声,“还是你们年轻人细致。我说,今天可得好好热闹热闹,去年就我跟孙子俩人,儿子们忙都没回来,冷清得很。”
“这不一听说您叫,我们立马就应了。”
顾时砚挨着苏景辞坐下,胳膊轻轻蹭了蹭他的小臂,语气里带着点笑意,“奶奶早就盼着跟您唠嗑呢,昨天还念叨着你做的酱肘子好吃。”
奶奶嗔怪地看他一眼:“就你嘴甜。不过说真的,你的手艺是真地道,十几年前尝过一次,到现在还想着呢。”
“那今天多吃点!”老刘头笑得眼睛都眯起来,“快别磨蹭了,雪停了,路上好走,咱们现在就过去?”
苏景辞看了眼顾时砚,见对方点头,便拿起搭在沙发上的外套:“行,我去拿件厚衣服,奶奶您穿暖和点。”
“知道知道。”
奶奶起身,顾时砚已经熟练地拿起她的围巾,绕着她的脖子缠了两圈,还细心地把领口掖好。
苏景辞站在旁边看着,眼底的笑意深了些,伸手帮顾时砚理了理他外套的拉链。
一行人出了门,雪果然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落在积雪上,晃得人眼睛发暖。
“你看那户人家的春联,写得真好看。”奶奶指着旁边大门的门联,语气里带着赞叹,“‘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多吉利。”
“你真有眼光,那是老王家孩子写的,听说还是个大学生呢。”
老刘头边走边说,“我家的春联还是去年的,今天景辞和小顾来了,正好帮我贴上新的,你们俩文化人,贴得肯定周正。”
顾时砚笑着应下:“没问题刘叔,保证贴得端端正正。”
苏景辞侧头看他,低声道:“你会贴?别贴歪了。”
“放心,有你在呢。”顾时砚凑到他耳边,声音压得更低,“你帮我扶着,我来贴,肯定歪不了。”
苏景辞耳尖微微发烫,没说话,只是轻轻撞了下他的胳膊。奶奶和老刘头走在前面,没注意到他们的小动作,还在聊着家常。
到老刘头家楼下时,他儿子已经站在单元门口等了。
他穿着件红色的棉袄,脸上带着笑,看见他们,立刻迎上来:“可算来了!快进屋,屋里暖和。”
“孩子辛苦啦。”奶奶握住刘婶的手,两人热络地聊起来,一起往楼上走。
男人声音清亮:“辛苦啥,过年嘛,就图个热闹。快上来,我炖的排骨快好了,香着呢。”
进老刘头家院子,一开门,暖意就扑面而来,夹杂着肉香和饺子馅的清香。
客厅里摆着张方桌,桌上已经放好了几个凉菜,玻璃糖罐里装着花生瓜子,旁边还摆着一盘橘子和苹果,红红火火的,看着就喜庆。
“快坐快坐,别客气。”老刘头的儿媳妇让他们让到沙发上,又转身去厨房端水果,“景辞,小顾,吃点水果,刚洗好的。”
“谢谢刘婶。”
苏景辞和顾时砚异口同声地说,拿起橘子剥了皮,顾时砚剥好后,先递了一瓣给奶奶,又递了一瓣给苏景辞,自己才吃起来。
老刘头坐在旁边,看着他们,笑得合不拢嘴:“你们俩啊,真是越来越有默契了。对了,春联还没贴呢,景辞,小顾,你们俩现在去贴不?胶水我都准备好了。”
“现在就去。”顾时砚立刻起身,苏景辞也跟着站起来。老刘头拿出春联和胶水,递给他们:“上联是‘和顺一门有百福’,下联是‘平安二字值千金’,横批‘万象更新’,别贴反了啊。”
“知道了刘叔。”两人拿着东西出了门,楼道里有点冷,顾时砚搓了搓手,回头看苏景辞:“冷不冷?”
“还好。”苏景辞展开春联,看了眼上下联,“你扶着,我涂胶水。”
“好。”顾时砚点点头,双手扶住春联的两角,苏景辞拿着胶水,仔细地在春联背面涂匀。
阳光落在苏景辞的脸上,他的睫毛很长,在眼睑下投出淡淡的阴影,神情专注。顾时砚看着他,嘴角不自觉地弯起来。
“看什么呢?扶好了。”苏景辞察觉到他的目光,抬头看了他一眼,语气里带着点无奈。
“看你。”顾时砚坦诚地说,“你认真的时候,很好看。”
苏景辞耳尖又红了,低头继续涂胶水,声音轻了些:“别贫了,赶紧贴。”
两人配合着,很快就把春联贴好了。顾时砚退后两步,仔细看了看:“嗯,挺正的,没歪。”
苏景辞也看了一眼,点点头:“还行。”
“什么叫还行啊,明明很好。”顾时砚伸手,帮他拂掉肩上沾的一点胶水痕迹,“走,进屋吧,外面冷。”
回到屋里时,刘婶已经把菜端上了桌。红烧排骨、酱肘子、清蒸鱼、炒青菜,满满一桌子,热气腾腾的,香味扑鼻。奶奶和刘婶正坐在桌边择韭菜,准备包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