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次评优风波后,刘军似乎找到了接近苏晴的最佳方式。
他不再只是空洞的问候,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苏晴的工作上。他凭借着自己的学识背景和父亲的关系网,总能接触到一些最新的教学资料和培训信息,并“顺手”分享给苏晴。
苏晴在教学中遇到难题,比如某个知识点孩子们总是难以理解,或者班级管理上遇到棘手的问题,刘军总能给出颇具建设性的意见,甚至能帮她设计出更生动的教案。他确实有才华,这一点苏晴无法否认。
“苏老师,这篇关于高原儿童心理特点的文章我觉得对你可能有帮助。”
“那个公开课的视频我下载了,发你邮箱了,可以参考一下他的互动方式。”
“县里下周有个小范围的教学研讨会,我跟我爸说了,可以多加一个名额,一起去听听?”
刘军的帮助具体、实在,且直击苏晴的工作需求。他表现得坦荡无私,仿佛只是同事间的正常交流与合作。
渐渐地,苏晴发现自己在工作上对他的依赖不知不觉加深了。她开始主动找他讨论问题,听取他的建议。
除了工作,生活上刘军也体贴入微。知道苏晴偶尔会失眠,他托人从城里带来了助眠的香薰。
苏晴感冒了,他会“恰巧”多买了一份药送到她宿舍门口。
有时同事们约着一起去县里“改善伙食”,也总会自然地邀请她一同前往,美其名曰“交流学习心得”。
苏晴虽然大多时候还是会拒绝私人性质的邀约,但一起在学校食堂吃饭,或者下班后同路走回宿舍时的交流,变得频繁起来。
她发现自己和刘军确实有很多共同话题,从教育理念到文学作品,甚至对一些社会事件的看法,都能聊到一起。
她不断告诉自己,这只是同事间的正常交往,她爱的依然是志远。
但潜意识里,她对刘军的排斥感确实在一点点消失,甚至开始习惯并享受这种被细心关照和智力共鸣的感觉。
与此同时,志远的事业进入了关键期,越发忙碌。
有时苏晴满腹心事地想和他多聊几句,他却可能因为应酬太累匆匆结束通话,或者信号不好中断联系。
两人通话的时间不知不觉缩短了,信息回复的间隔也越来越长。
苏晴偶尔会失落地看着手机,等待志远的回复,而这时,刘军的一条恰到好处的、关于工作或生活的信息,往往会跳出来,填补那片空白。
变化是细微的,却像高原上的细雨,悄无声息地浸润着土地。
苏晴自己或许都未曾察觉,她回复志远信息的速度,有时不再那么及时。和志远通话时,分享的欲望有时会被一种莫名的疲惫感取代。而提起刘军这个名字时,她语气中的抗拒越来越少,甚至偶尔会带着一丝欣赏。
志远再忙,心也始终系在苏晴身上。他敏锐地捕捉到了电话那头的细微变化。
苏晴的声音里,似乎少了一些以往的雀跃和依赖,多了一丝若有若无的疏离和疲惫。
她不再像以前那样事无巨细地分享自己的日常,有时甚至会有些走神。问志远生意怎么样,听到志远的回答后,她也常常心不在焉地回应“嗯嗯,那就好,挺好的”,不像以前那样追着问细节,为他高兴或担忧。
最让他不安的是,她信息回复得越来越慢,有时甚至大半天没有音讯,理由往往是“刚才在忙”、“没看手机”。
志远的心开始下沉。他想起那个突然出现的刘军,一种不好的预感萦绕心头。他信任苏晴,但他不相信那个明显带着目的接近她的男人。
焦虑之下,他再也坐不住了。
他联系了扎西。
电话里,他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正常:“扎西兄弟,最近忙吗?你苏晴姐那边回信息总是很慢,我有点担心她太累了。你最近要是有空,帮我去学校看看她,顺便看看她最近怎么样,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
憨厚直爽的扎西一口答应:“放心吧大哥,我明天就去看看苏晴姐!”
第二天下午,扎西来到了**小学。
他没提前告诉苏晴,想给她个惊喜。快到校门口时,他远远看到苏晴和一个戴眼镜的男老师一起走了出来。两人边走边聊,苏晴脸上还带着笑意。
扎西本想等他们走近打招呼,却看到两人没有停留,径直走向了学校旁边那家小饭馆。
扎西愣了一下,本能的反应让他没有上前打招呼,而是选择在不远处等着。
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才看到苏晴和刘军有说有笑地从饭馆出来,在校门口又说了几句话,才各自分开。
扎西的心沉了下去。他虽然淳朴,但不傻。
志远哥的担心不是空穴来风。
他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拿出手机,拨通了志远的电话。
“志远哥……”扎西的声音有些低沉,带着犹豫。
“扎西?见到苏晴了吗?她怎么样?”志远急切地问。
“见到了……苏晴姐她……看起来挺好的……”扎西吞吞吐吐。
“怎么了?你是不是有什么事瞒着我?”志远的心揪紧了。
“我……我看到苏晴姐和一个男老师……一起从学校出来,一起去吃饭了……两人看起来……挺熟的。”扎西艰难地说出了看到的一切。
电话那头,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死一般的寂静。扎西甚至能听到志远哥那边粗重的呼吸声。
良久,志远沙哑的声音才传来,带着一种极力压抑的平静:“……好,我知道了。谢了,扎西兄弟。这事……你先别跟苏晴说。”
“放心吧大哥,你不让我说,我死都不会说!”扎西信誓旦旦的保证着。
挂了电话,志远站在原地,一动不动。窗外是他努力打拼来的繁华街景,此刻却在他眼中失去了所有颜色。一股冰冷的寒意,从脚底蔓延至全身。
他最害怕的事情,似乎正在发生。
他不再只是空洞的问候,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苏晴的工作上。他凭借着自己的学识背景和父亲的关系网,总能接触到一些最新的教学资料和培训信息,并“顺手”分享给苏晴。
苏晴在教学中遇到难题,比如某个知识点孩子们总是难以理解,或者班级管理上遇到棘手的问题,刘军总能给出颇具建设性的意见,甚至能帮她设计出更生动的教案。他确实有才华,这一点苏晴无法否认。
“苏老师,这篇关于高原儿童心理特点的文章我觉得对你可能有帮助。”
“那个公开课的视频我下载了,发你邮箱了,可以参考一下他的互动方式。”
“县里下周有个小范围的教学研讨会,我跟我爸说了,可以多加一个名额,一起去听听?”
刘军的帮助具体、实在,且直击苏晴的工作需求。他表现得坦荡无私,仿佛只是同事间的正常交流与合作。
渐渐地,苏晴发现自己在工作上对他的依赖不知不觉加深了。她开始主动找他讨论问题,听取他的建议。
除了工作,生活上刘军也体贴入微。知道苏晴偶尔会失眠,他托人从城里带来了助眠的香薰。
苏晴感冒了,他会“恰巧”多买了一份药送到她宿舍门口。
有时同事们约着一起去县里“改善伙食”,也总会自然地邀请她一同前往,美其名曰“交流学习心得”。
苏晴虽然大多时候还是会拒绝私人性质的邀约,但一起在学校食堂吃饭,或者下班后同路走回宿舍时的交流,变得频繁起来。
她发现自己和刘军确实有很多共同话题,从教育理念到文学作品,甚至对一些社会事件的看法,都能聊到一起。
她不断告诉自己,这只是同事间的正常交往,她爱的依然是志远。
但潜意识里,她对刘军的排斥感确实在一点点消失,甚至开始习惯并享受这种被细心关照和智力共鸣的感觉。
与此同时,志远的事业进入了关键期,越发忙碌。
有时苏晴满腹心事地想和他多聊几句,他却可能因为应酬太累匆匆结束通话,或者信号不好中断联系。
两人通话的时间不知不觉缩短了,信息回复的间隔也越来越长。
苏晴偶尔会失落地看着手机,等待志远的回复,而这时,刘军的一条恰到好处的、关于工作或生活的信息,往往会跳出来,填补那片空白。
变化是细微的,却像高原上的细雨,悄无声息地浸润着土地。
苏晴自己或许都未曾察觉,她回复志远信息的速度,有时不再那么及时。和志远通话时,分享的欲望有时会被一种莫名的疲惫感取代。而提起刘军这个名字时,她语气中的抗拒越来越少,甚至偶尔会带着一丝欣赏。
志远再忙,心也始终系在苏晴身上。他敏锐地捕捉到了电话那头的细微变化。
苏晴的声音里,似乎少了一些以往的雀跃和依赖,多了一丝若有若无的疏离和疲惫。
她不再像以前那样事无巨细地分享自己的日常,有时甚至会有些走神。问志远生意怎么样,听到志远的回答后,她也常常心不在焉地回应“嗯嗯,那就好,挺好的”,不像以前那样追着问细节,为他高兴或担忧。
最让他不安的是,她信息回复得越来越慢,有时甚至大半天没有音讯,理由往往是“刚才在忙”、“没看手机”。
志远的心开始下沉。他想起那个突然出现的刘军,一种不好的预感萦绕心头。他信任苏晴,但他不相信那个明显带着目的接近她的男人。
焦虑之下,他再也坐不住了。
他联系了扎西。
电话里,他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正常:“扎西兄弟,最近忙吗?你苏晴姐那边回信息总是很慢,我有点担心她太累了。你最近要是有空,帮我去学校看看她,顺便看看她最近怎么样,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
憨厚直爽的扎西一口答应:“放心吧大哥,我明天就去看看苏晴姐!”
第二天下午,扎西来到了**小学。
他没提前告诉苏晴,想给她个惊喜。快到校门口时,他远远看到苏晴和一个戴眼镜的男老师一起走了出来。两人边走边聊,苏晴脸上还带着笑意。
扎西本想等他们走近打招呼,却看到两人没有停留,径直走向了学校旁边那家小饭馆。
扎西愣了一下,本能的反应让他没有上前打招呼,而是选择在不远处等着。
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才看到苏晴和刘军有说有笑地从饭馆出来,在校门口又说了几句话,才各自分开。
扎西的心沉了下去。他虽然淳朴,但不傻。
志远哥的担心不是空穴来风。
他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拿出手机,拨通了志远的电话。
“志远哥……”扎西的声音有些低沉,带着犹豫。
“扎西?见到苏晴了吗?她怎么样?”志远急切地问。
“见到了……苏晴姐她……看起来挺好的……”扎西吞吞吐吐。
“怎么了?你是不是有什么事瞒着我?”志远的心揪紧了。
“我……我看到苏晴姐和一个男老师……一起从学校出来,一起去吃饭了……两人看起来……挺熟的。”扎西艰难地说出了看到的一切。
电话那头,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死一般的寂静。扎西甚至能听到志远哥那边粗重的呼吸声。
良久,志远沙哑的声音才传来,带着一种极力压抑的平静:“……好,我知道了。谢了,扎西兄弟。这事……你先别跟苏晴说。”
“放心吧大哥,你不让我说,我死都不会说!”扎西信誓旦旦的保证着。
挂了电话,志远站在原地,一动不动。窗外是他努力打拼来的繁华街景,此刻却在他眼中失去了所有颜色。一股冰冷的寒意,从脚底蔓延至全身。
他最害怕的事情,似乎正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