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九点多钟,一辆蓝白相间的三轮警用摩托突突地驶出青阳分局,引擎声在晨雾未散的空气中震颤。
它像一尾沉默的鱼,悄然汇入街道上逐渐汹涌的车流,朝着青石镇的方向一路颠簸前行。
十几年前,青石镇尚是典型的郊区,田野纵横,鸡犬相闻。
随着城市不断扩张,如今这里已成了城郊结合部,处在一种尴尬的过渡地带。
车窗外掠过片片零星的菜地,青菜在薄雾中泛着湿漉漉的绿意;新规划的道路尚未完工,黄土裸露;几处新开发的楼盘突兀地耸立着,脚手架像未愈合的骨骼攀附其上。
依旧是邓飞亮驾车,章恒坐在三轮车的车斗里,风掠过他微蹙的眉间。
“恒哥,我们是直接去案发现场,还是先去青石镇派出所呢?”
章恒目光掠过窗外流动的景物,声音平稳,“去派出所吧,第一次来,地形、人头都不熟,有他们配合,事半功倍。”
出发前,他已将那叠沉重的卷宗仔细翻阅完毕,无视了极少数同事阴阳怪气的冷语。
此刻,他带着邓飞亮,决心去那尘封十二年的现场,亲自呼吸一下当年的空气。
青石镇派出所的反应出乎意料的热络。
听闻是分局下来的人,而且是冲着那桩沉积了十二年的悬案而来,所长陈刚立刻摆下手头所有事务,亲自迎了出来。
陈刚约莫四十岁,中等身材,皮肤是基层民警常见的黝黑,脸上刻着风霜的痕迹,眼神却透着实干者的锐利。
他没有多余的寒暄,简单握手后便切入主题,“两位同志,不瞒你们说,这案子压在我心里这么多年,做梦都想把它破了,只恨自己能力有限,你们需要什么,所里全力配合!”
章恒颔首致意:“感谢陈所,我们想先去案发现场看看。”
“没问题,这就走。”陈刚办事干脆,毫不拖泥带水。
那辆三轮摩托暂时停在了派出所大院,三人改乘一辆军绿色的半旧吉普车,引擎发动时,排气管吐出几缕淡黑的尾气,朝着目的地驶去。
陈刚把着方向盘,语气带着回忆的沉重,“地方不远,几分钟就能到,当年案发时,我就在所里,参与了外围摸排走访。情况还算清楚……当年专案组定性为入室抢劫杀人,周边十几个村像筛子一样过了一遍,硬是没找到线头。”
他语调平稳,却掩不住那份历经岁月沉淀的遗憾。尽管卷宗里已记录详尽,章恒仍凝神静听,不时插问一两个细节,目光锐利如鹰。
不多时,车子在一片空旷之地停下,一栋两层楼的乡村别墅孤零零地立在眼前。
四周环绕着高高的围墙,一扇锈迹斑斑的大铁门紧闭着,像封存秘密的嘴唇。
在1990年,尤其是这城郊地带,这样一栋带院子的别墅无疑是财富的象征。
然而,自从那夜发生骇人惨案后,这里便再无人烟,十几年的荒废侵蚀,让它尽显破败,辉煌尽褪,只余下阴森。
章恒没有急于进门。
他站在别墅外,目光如探照灯般扫视周遭。
别墅周围不是荒草蔓生的空地,就是整齐的菜畦,最近的邻舍也在百米开外,是座真正的独门独户。
正因这份孤绝,加上高墙阻隔,1990年那个冬天的深夜,里面发生的惨烈变故,才未能及时惊动外界。
他的视线最终落在那扇院门上。
当年光鲜气派的铁门,如今已被红褐色的铁锈啃噬得斑驳不堪。
陈刚上前用力一推,门轴发出“吱呀——”一声冗长而刺耳的呻吟,仿佛极不情愿地被唤醒。
门开后,是一个宽敞的院子。
经年累月的荒芜,让杂草得以疯长,几乎没过膝盖,在微风中发出窸窣碎响,平添几分荒凉。
虽是上午,头顶烈日当空,但一步踏入院内,竟莫名感到一股阴寒之气贴着皮肤游走。
陈刚在前引路,不时的介绍当年的布局和情况。
章恒默默跟随,耳听八方,眼观六路,心底存着一丝微弱的希望,期盼能捕捉到被岁月遗漏的蛛丝马迹。
但他理智深知,这希望渺茫——当年那么多经验丰富的刑侦专家反复勘查,能发现的,恐怕早已记录在案。
在院子里停留片刻后,三人走向别墅主体建筑。
推开虚掩的木质大门,一股混合着尘土和霉变的气味扑面而来。
屋内依稀可见当年的装修考究,但时光与荒废已无情地留下了印记:地板上积着厚厚的灰尘,脚踩上去留下清晰的脚印;墙角挂满了蛛网,像灰白的幔帐;几扇窗户的玻璃碎裂,残留的碎片如獠牙般嵌在窗框上。
“章恒同志,这里就是第一现场。”陈刚的声音在空荡的屋子里显得格外清晰,带着回音,“当年,地上、墙上……到处都是喷溅的血迹,那对老夫妇,是在一楼的卧室里被发现的,身中多刀,场面……很惨。”
章恒在一楼大厅中央驻足,缓缓闭上双眼。
强大的直觉开始发挥作用,尽管未曾亲历当年现场,但脑海中却依据卷宗描述和此刻的感受,开始拼凑、还原出一幅幅动态而血腥的画面,仿佛黑白默片在颅内无声放映。
他推开一楼卧室的门,走了进去。
房间里光线晦暗,空气凝滞。
他仔细勘察着每一个角落,目光扫过剥落的墙皮、腐朽的家具,脑海中对应的画面愈发清晰,甚至仿佛能听到受害者绝望的喘息和凶徒疯狂的嘶吼。
在陈刚的引导和讲解下,章恒和邓飞亮在这栋弥漫着死亡气息的别墅里,上上下下仔细勘察了一个多小时,方才离开。
虽然并未找到实质性的新线索,但此行收获颇丰。
相较于卷宗上冰冷的文字和照片,亲临其境的感受更为直观、强烈。
章恒的脑海中,那段尘封的历史仿佛被激活,他感觉自己几乎“看”到了十二年前那个恐怖夜晚的模糊影像。
回到青阳分局,已是日头偏正午。
草草吃过午饭,章恒又坐回自己的位置,再次摊开那叠厚重的卷宗。
邓飞亮很识趣,见章恒眉宇间笼罩着凝思的神色,知道他已经进入了某种专注状态,便自觉保持安静,不去打扰。
去过案发现场,再重新审视这份卷宗,感受已然不同。
那些铅字仿佛活了过来,细节更加立体,一些更深层、更隐蔽的关联,开始在他脑海中若隐若现地浮现。
“当年的专案组推断,这是流窜作案,应该是一伙外地人窜到青石镇,盯上了家境殷实的丁家,然后入室抢劫,杀人灭口……”章恒默念着这个结论。
直觉告诉他,这个方向大抵没错,本地人作案的可能性较小,流窜作案的特征更明显。
而这,也正是此案最难啃的骨头。
既然是外来流窜人员,身份便如大海捞针,难以确定,无法锁定犯罪嫌疑人身份,破案便无从谈起。
所以,破局的第一步,必须搞清楚:这伙人,到底是谁?
可从哪里才能找到关于他们身份的蛛丝马迹呢……
1990年,天网监控根本就没有,刑侦技术手段也相对落后,想查明几个外来流动人员的身份,谈何容易?难,太难了……
从午后到黄昏,章恒一直深陷在这个核心问题里,苦苦思索着切入点。
脑海中似乎有灵光偶尔闪烁,能隐约触摸到某种可能性,但那感觉又如此缥缈,如同指尖流沙,难以把握和捕捉。
“咚、咚、咚。”
几声沉稳的敲门声,打破了三中队大办公室的宁静,也打断了章恒深沉的思绪。
办公室里的其他人闻声也纷纷抬头望去,脸上瞬间写满了惊愕。
只见分局一把手叶青山正站在敞开的门口。
而更让人心惊的是,他身后还跟着市局一把手黄建喜,以及市刑侦支队长王广浩等一众领导。
霎时间,整个办公室落针可闻,所有人心头都掠过一丝惊诧:怎么来了这么多大领导?
它像一尾沉默的鱼,悄然汇入街道上逐渐汹涌的车流,朝着青石镇的方向一路颠簸前行。
十几年前,青石镇尚是典型的郊区,田野纵横,鸡犬相闻。
随着城市不断扩张,如今这里已成了城郊结合部,处在一种尴尬的过渡地带。
车窗外掠过片片零星的菜地,青菜在薄雾中泛着湿漉漉的绿意;新规划的道路尚未完工,黄土裸露;几处新开发的楼盘突兀地耸立着,脚手架像未愈合的骨骼攀附其上。
依旧是邓飞亮驾车,章恒坐在三轮车的车斗里,风掠过他微蹙的眉间。
“恒哥,我们是直接去案发现场,还是先去青石镇派出所呢?”
章恒目光掠过窗外流动的景物,声音平稳,“去派出所吧,第一次来,地形、人头都不熟,有他们配合,事半功倍。”
出发前,他已将那叠沉重的卷宗仔细翻阅完毕,无视了极少数同事阴阳怪气的冷语。
此刻,他带着邓飞亮,决心去那尘封十二年的现场,亲自呼吸一下当年的空气。
青石镇派出所的反应出乎意料的热络。
听闻是分局下来的人,而且是冲着那桩沉积了十二年的悬案而来,所长陈刚立刻摆下手头所有事务,亲自迎了出来。
陈刚约莫四十岁,中等身材,皮肤是基层民警常见的黝黑,脸上刻着风霜的痕迹,眼神却透着实干者的锐利。
他没有多余的寒暄,简单握手后便切入主题,“两位同志,不瞒你们说,这案子压在我心里这么多年,做梦都想把它破了,只恨自己能力有限,你们需要什么,所里全力配合!”
章恒颔首致意:“感谢陈所,我们想先去案发现场看看。”
“没问题,这就走。”陈刚办事干脆,毫不拖泥带水。
那辆三轮摩托暂时停在了派出所大院,三人改乘一辆军绿色的半旧吉普车,引擎发动时,排气管吐出几缕淡黑的尾气,朝着目的地驶去。
陈刚把着方向盘,语气带着回忆的沉重,“地方不远,几分钟就能到,当年案发时,我就在所里,参与了外围摸排走访。情况还算清楚……当年专案组定性为入室抢劫杀人,周边十几个村像筛子一样过了一遍,硬是没找到线头。”
他语调平稳,却掩不住那份历经岁月沉淀的遗憾。尽管卷宗里已记录详尽,章恒仍凝神静听,不时插问一两个细节,目光锐利如鹰。
不多时,车子在一片空旷之地停下,一栋两层楼的乡村别墅孤零零地立在眼前。
四周环绕着高高的围墙,一扇锈迹斑斑的大铁门紧闭着,像封存秘密的嘴唇。
在1990年,尤其是这城郊地带,这样一栋带院子的别墅无疑是财富的象征。
然而,自从那夜发生骇人惨案后,这里便再无人烟,十几年的荒废侵蚀,让它尽显破败,辉煌尽褪,只余下阴森。
章恒没有急于进门。
他站在别墅外,目光如探照灯般扫视周遭。
别墅周围不是荒草蔓生的空地,就是整齐的菜畦,最近的邻舍也在百米开外,是座真正的独门独户。
正因这份孤绝,加上高墙阻隔,1990年那个冬天的深夜,里面发生的惨烈变故,才未能及时惊动外界。
他的视线最终落在那扇院门上。
当年光鲜气派的铁门,如今已被红褐色的铁锈啃噬得斑驳不堪。
陈刚上前用力一推,门轴发出“吱呀——”一声冗长而刺耳的呻吟,仿佛极不情愿地被唤醒。
门开后,是一个宽敞的院子。
经年累月的荒芜,让杂草得以疯长,几乎没过膝盖,在微风中发出窸窣碎响,平添几分荒凉。
虽是上午,头顶烈日当空,但一步踏入院内,竟莫名感到一股阴寒之气贴着皮肤游走。
陈刚在前引路,不时的介绍当年的布局和情况。
章恒默默跟随,耳听八方,眼观六路,心底存着一丝微弱的希望,期盼能捕捉到被岁月遗漏的蛛丝马迹。
但他理智深知,这希望渺茫——当年那么多经验丰富的刑侦专家反复勘查,能发现的,恐怕早已记录在案。
在院子里停留片刻后,三人走向别墅主体建筑。
推开虚掩的木质大门,一股混合着尘土和霉变的气味扑面而来。
屋内依稀可见当年的装修考究,但时光与荒废已无情地留下了印记:地板上积着厚厚的灰尘,脚踩上去留下清晰的脚印;墙角挂满了蛛网,像灰白的幔帐;几扇窗户的玻璃碎裂,残留的碎片如獠牙般嵌在窗框上。
“章恒同志,这里就是第一现场。”陈刚的声音在空荡的屋子里显得格外清晰,带着回音,“当年,地上、墙上……到处都是喷溅的血迹,那对老夫妇,是在一楼的卧室里被发现的,身中多刀,场面……很惨。”
章恒在一楼大厅中央驻足,缓缓闭上双眼。
强大的直觉开始发挥作用,尽管未曾亲历当年现场,但脑海中却依据卷宗描述和此刻的感受,开始拼凑、还原出一幅幅动态而血腥的画面,仿佛黑白默片在颅内无声放映。
他推开一楼卧室的门,走了进去。
房间里光线晦暗,空气凝滞。
他仔细勘察着每一个角落,目光扫过剥落的墙皮、腐朽的家具,脑海中对应的画面愈发清晰,甚至仿佛能听到受害者绝望的喘息和凶徒疯狂的嘶吼。
在陈刚的引导和讲解下,章恒和邓飞亮在这栋弥漫着死亡气息的别墅里,上上下下仔细勘察了一个多小时,方才离开。
虽然并未找到实质性的新线索,但此行收获颇丰。
相较于卷宗上冰冷的文字和照片,亲临其境的感受更为直观、强烈。
章恒的脑海中,那段尘封的历史仿佛被激活,他感觉自己几乎“看”到了十二年前那个恐怖夜晚的模糊影像。
回到青阳分局,已是日头偏正午。
草草吃过午饭,章恒又坐回自己的位置,再次摊开那叠厚重的卷宗。
邓飞亮很识趣,见章恒眉宇间笼罩着凝思的神色,知道他已经进入了某种专注状态,便自觉保持安静,不去打扰。
去过案发现场,再重新审视这份卷宗,感受已然不同。
那些铅字仿佛活了过来,细节更加立体,一些更深层、更隐蔽的关联,开始在他脑海中若隐若现地浮现。
“当年的专案组推断,这是流窜作案,应该是一伙外地人窜到青石镇,盯上了家境殷实的丁家,然后入室抢劫,杀人灭口……”章恒默念着这个结论。
直觉告诉他,这个方向大抵没错,本地人作案的可能性较小,流窜作案的特征更明显。
而这,也正是此案最难啃的骨头。
既然是外来流窜人员,身份便如大海捞针,难以确定,无法锁定犯罪嫌疑人身份,破案便无从谈起。
所以,破局的第一步,必须搞清楚:这伙人,到底是谁?
可从哪里才能找到关于他们身份的蛛丝马迹呢……
1990年,天网监控根本就没有,刑侦技术手段也相对落后,想查明几个外来流动人员的身份,谈何容易?难,太难了……
从午后到黄昏,章恒一直深陷在这个核心问题里,苦苦思索着切入点。
脑海中似乎有灵光偶尔闪烁,能隐约触摸到某种可能性,但那感觉又如此缥缈,如同指尖流沙,难以把握和捕捉。
“咚、咚、咚。”
几声沉稳的敲门声,打破了三中队大办公室的宁静,也打断了章恒深沉的思绪。
办公室里的其他人闻声也纷纷抬头望去,脸上瞬间写满了惊愕。
只见分局一把手叶青山正站在敞开的门口。
而更让人心惊的是,他身后还跟着市局一把手黄建喜,以及市刑侦支队长王广浩等一众领导。
霎时间,整个办公室落针可闻,所有人心头都掠过一丝惊诧:怎么来了这么多大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