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深意。
“将来你们无论是管理家族的田产、商铺,还是入朝为官,治理一方,甚至参与国家大政的制定,这些基础的经济学道理,都能让你们少犯错误,多做成事。这比死记硬背那些空洞的教条,有用得多。”
前厅里鸦雀无声。
权贵子弟们第一次没有因为长时间的站立而感到烦躁不堪。
他们的脑子都在飞速运转,消化着刚才听到的那些闻所未闻却又极具说服力的理论。
李焕感觉自己的世界观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以往所学的经义,在先生这套直指物质本源的理论面前,似乎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他迫切需要回去好好梳理。
先生所言,竟将‘利’与‘义’如此赤裸剖析,虽觉惊世骇俗,却字字在理。
若治国不知民以食为天,空谈仁义,岂非如筑沙塔?
蒙稷挠着头,他虽然对一些细节还不太明白,但那种从“经济”角度分析国力、战争的方式,让他这个将门之后感到无比新奇和震撼。
原来打仗不光是看谁兵多将勇,还得看谁家底厚,谁能持续不断供给粮草军械!这道理,以前怎么没人跟我说过?
王铮眼中精光闪烁,他已经开始盘算如何将这些道理运用到家族的商业运作中去了。
供求影响价格……若我能提前预判某地某种货物稀缺,提前囤积,待价而沽,岂非获利巨万?
此理简直点石成金!
姚远看着赵天成,眼神复杂,之前的轻视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知识的敬畏。
此人虽言行不羁,然胸中所学,实乃经世致用之大学问!以往所学,与之相比,竟如米粒之珠与皓月争辉……
赵天成很满意这种效果。
他要的就是这种认知上的冲击。
他看着下面一张张陷入沉思的脸,知道火候差不多了,懒洋洋的声音再次响起,打破了寂静。
“我知道你们脑子里现在肯定在转悠,觉得这些道理挺新鲜,也挺有道理。但光觉得有道理屁用没有,关键是要会用。”他双手抱在胸前,依旧没去碰粉笔,只是用目光扫视全场。
“现在,我就跟你们聊聊,假如你们将来外放,成了一郡之守,一县之令,手里管着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的吃喝拉撒,该怎么把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用在实处。”
这话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他们来这里,终极目标不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出将入相,治理一方吗?先生这是要传授真正的“为官之道”了!
“首先,你们得搞清楚自己地盘上的‘生产’和‘供给’。”赵天成伸出一根手指,“别一上任就想着怎么收税,怎么征发徭役。先给我下去跑,去看!看看你治下的土地是肥沃还是贫瘠,主要种什么粮食,产量如何。有没有矿山、林木、渔盐之利?工匠们擅长做什么?这些,就是你这个地方能拿出来交换、能养活百姓的‘本钱’!”
他看向蒙稷:“蒙稷,你要是当了北地郡的郡守,发现那里土地贫瘠,种粮产量低,但水草丰美,适合养马养羊,你会怎么做?”
蒙稷一愣,下意识回答:“那……那就鼓励牧民多养马羊?”
“然后呢?”赵天成追问,“光养出来,自己吃不完,堆在那里烂掉?”
蒙稷卡壳了,他还没想那么远。
李焕若有所思,接口道:“可鼓励牧民将多余的马羊,与关中、中原等地交换粮食、布匹、铁器。如此,牧民得利,能换回所需,北地郡亦能因贸易而活跃。”
“思路对了!”赵天成点头,“这就是利用本地优势,参与‘分工’和‘交换’。但你这个郡守不能光喊口号。你得想办法降低交易的成本和风险。比如,组织商队,保障道路安全,设立固定的市集,打击欺行霸市的行为,让买卖双方都能放心交易。你甚至可以用官府的名义,做一些担保,或者平抑物价,防止丰收时商人压价伤农,歉收时囤积居奇害民。这就是在调节‘供求’,维护市场稳定。”
王铮心中一动,立刻举一反三:“若我治理蜀郡,蜀锦闻名,但织造耗时,若能改进织机,或鼓励更多妇人习得此技,提升‘生产’之效,则一郡之财富可增!”
“没错!”赵天成赞许道,“发现优势产业,想办法提升它的‘生产力’。无论是改进工具,还是推广技术,或者仅仅是提供更好的经营环境,都是地方官的职责。一个地方的富裕,不是靠刮地皮刮出来的,是靠发展生产、促进交换创造出来的。”
他话锋一转,语气带上了几分严肃:“但是,发展生产不是让你们拍脑袋瞎指挥。要尊重客观规律。比如,你不能为了多收粮食,就强迫所有农户都把水田改成旱地种黍米,或者为了多产丝绸,就让所有良田都去种桑树。要因地制宜!这就是我之前说的,搞清楚你的‘劳动对象’是什么,优势在哪里。”
“再说说‘需求’。”赵天成伸出第二根手指,“作为地方官,你们不仅要关心本地的‘供给’,还要想办法创造和满足‘需求’。比如,你发现本地有一种特产,别的地方没有,或者质量特别好,你就可以想办法把它推广出去,吸引外地的‘需求’。又比如,你组织民力修好了水利,灌溉便利,粮食增产,本地的百姓吃饱了,手里有了余粮,他们自然会对布匹、陶器、更好的农具产生‘需求’,这就能带动本地手工业和发展。”
姚远忍不住问道:“先生,若遇灾年,本地‘供给’不足,粮价飞涨,民有菜色,又当如何?按市场规律,岂非只能坐视粮商牟取暴利,贫民饿死?”
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也切中了要害。所有人都看向赵天成,想知道他如何用那套“经济学”解决这个道德困境。
赵天成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那你觉得,该怎么办?”
姚远沉吟片刻:“或可严令禁止粮商涨价,违令者重罚?”
“嘿,听起来很解气,对吧?”赵天成嗤笑一声。
“那我问你,你强行把粮价压住,那些手里有存粮的大户,还会愿意把粮食拿出来卖吗?他们宁可把粮食藏起来,或者偷偷运到不管你价格的地方去卖。结果就是,市面上根本买不到粮!你这禁令,除了让那些老实巴交的粮商关门,让黑市交易猖獗,让普通百姓更加买不到粮之外,有什么实际作用?”
姚远脸色一白,他确实没想过这一层。是啊,若强行压价,有粮者必不肯售,届时恐有价无市,饥荒更甚!
“那……那难道就放任不管?”蒙稷瓮声瓮气地问,他觉得这样太冷血了。
“谁说要放任不管了?”赵天成白了他一眼,“经济学是让你明白规律,不是让你认命!明白了规律,你才能找到更有效的办法。”
“将来你们无论是管理家族的田产、商铺,还是入朝为官,治理一方,甚至参与国家大政的制定,这些基础的经济学道理,都能让你们少犯错误,多做成事。这比死记硬背那些空洞的教条,有用得多。”
前厅里鸦雀无声。
权贵子弟们第一次没有因为长时间的站立而感到烦躁不堪。
他们的脑子都在飞速运转,消化着刚才听到的那些闻所未闻却又极具说服力的理论。
李焕感觉自己的世界观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以往所学的经义,在先生这套直指物质本源的理论面前,似乎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他迫切需要回去好好梳理。
先生所言,竟将‘利’与‘义’如此赤裸剖析,虽觉惊世骇俗,却字字在理。
若治国不知民以食为天,空谈仁义,岂非如筑沙塔?
蒙稷挠着头,他虽然对一些细节还不太明白,但那种从“经济”角度分析国力、战争的方式,让他这个将门之后感到无比新奇和震撼。
原来打仗不光是看谁兵多将勇,还得看谁家底厚,谁能持续不断供给粮草军械!这道理,以前怎么没人跟我说过?
王铮眼中精光闪烁,他已经开始盘算如何将这些道理运用到家族的商业运作中去了。
供求影响价格……若我能提前预判某地某种货物稀缺,提前囤积,待价而沽,岂非获利巨万?
此理简直点石成金!
姚远看着赵天成,眼神复杂,之前的轻视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知识的敬畏。
此人虽言行不羁,然胸中所学,实乃经世致用之大学问!以往所学,与之相比,竟如米粒之珠与皓月争辉……
赵天成很满意这种效果。
他要的就是这种认知上的冲击。
他看着下面一张张陷入沉思的脸,知道火候差不多了,懒洋洋的声音再次响起,打破了寂静。
“我知道你们脑子里现在肯定在转悠,觉得这些道理挺新鲜,也挺有道理。但光觉得有道理屁用没有,关键是要会用。”他双手抱在胸前,依旧没去碰粉笔,只是用目光扫视全场。
“现在,我就跟你们聊聊,假如你们将来外放,成了一郡之守,一县之令,手里管着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的吃喝拉撒,该怎么把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用在实处。”
这话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他们来这里,终极目标不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出将入相,治理一方吗?先生这是要传授真正的“为官之道”了!
“首先,你们得搞清楚自己地盘上的‘生产’和‘供给’。”赵天成伸出一根手指,“别一上任就想着怎么收税,怎么征发徭役。先给我下去跑,去看!看看你治下的土地是肥沃还是贫瘠,主要种什么粮食,产量如何。有没有矿山、林木、渔盐之利?工匠们擅长做什么?这些,就是你这个地方能拿出来交换、能养活百姓的‘本钱’!”
他看向蒙稷:“蒙稷,你要是当了北地郡的郡守,发现那里土地贫瘠,种粮产量低,但水草丰美,适合养马养羊,你会怎么做?”
蒙稷一愣,下意识回答:“那……那就鼓励牧民多养马羊?”
“然后呢?”赵天成追问,“光养出来,自己吃不完,堆在那里烂掉?”
蒙稷卡壳了,他还没想那么远。
李焕若有所思,接口道:“可鼓励牧民将多余的马羊,与关中、中原等地交换粮食、布匹、铁器。如此,牧民得利,能换回所需,北地郡亦能因贸易而活跃。”
“思路对了!”赵天成点头,“这就是利用本地优势,参与‘分工’和‘交换’。但你这个郡守不能光喊口号。你得想办法降低交易的成本和风险。比如,组织商队,保障道路安全,设立固定的市集,打击欺行霸市的行为,让买卖双方都能放心交易。你甚至可以用官府的名义,做一些担保,或者平抑物价,防止丰收时商人压价伤农,歉收时囤积居奇害民。这就是在调节‘供求’,维护市场稳定。”
王铮心中一动,立刻举一反三:“若我治理蜀郡,蜀锦闻名,但织造耗时,若能改进织机,或鼓励更多妇人习得此技,提升‘生产’之效,则一郡之财富可增!”
“没错!”赵天成赞许道,“发现优势产业,想办法提升它的‘生产力’。无论是改进工具,还是推广技术,或者仅仅是提供更好的经营环境,都是地方官的职责。一个地方的富裕,不是靠刮地皮刮出来的,是靠发展生产、促进交换创造出来的。”
他话锋一转,语气带上了几分严肃:“但是,发展生产不是让你们拍脑袋瞎指挥。要尊重客观规律。比如,你不能为了多收粮食,就强迫所有农户都把水田改成旱地种黍米,或者为了多产丝绸,就让所有良田都去种桑树。要因地制宜!这就是我之前说的,搞清楚你的‘劳动对象’是什么,优势在哪里。”
“再说说‘需求’。”赵天成伸出第二根手指,“作为地方官,你们不仅要关心本地的‘供给’,还要想办法创造和满足‘需求’。比如,你发现本地有一种特产,别的地方没有,或者质量特别好,你就可以想办法把它推广出去,吸引外地的‘需求’。又比如,你组织民力修好了水利,灌溉便利,粮食增产,本地的百姓吃饱了,手里有了余粮,他们自然会对布匹、陶器、更好的农具产生‘需求’,这就能带动本地手工业和发展。”
姚远忍不住问道:“先生,若遇灾年,本地‘供给’不足,粮价飞涨,民有菜色,又当如何?按市场规律,岂非只能坐视粮商牟取暴利,贫民饿死?”
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也切中了要害。所有人都看向赵天成,想知道他如何用那套“经济学”解决这个道德困境。
赵天成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那你觉得,该怎么办?”
姚远沉吟片刻:“或可严令禁止粮商涨价,违令者重罚?”
“嘿,听起来很解气,对吧?”赵天成嗤笑一声。
“那我问你,你强行把粮价压住,那些手里有存粮的大户,还会愿意把粮食拿出来卖吗?他们宁可把粮食藏起来,或者偷偷运到不管你价格的地方去卖。结果就是,市面上根本买不到粮!你这禁令,除了让那些老实巴交的粮商关门,让黑市交易猖獗,让普通百姓更加买不到粮之外,有什么实际作用?”
姚远脸色一白,他确实没想过这一层。是啊,若强行压价,有粮者必不肯售,届时恐有价无市,饥荒更甚!
“那……那难道就放任不管?”蒙稷瓮声瓮气地问,他觉得这样太冷血了。
“谁说要放任不管了?”赵天成白了他一眼,“经济学是让你明白规律,不是让你认命!明白了规律,你才能找到更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