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环视众人,缓缓说道:“遇到这种情况,聪明的官员会做几件事。第一,动用官仓的储备粮,平粜(tiào)或者借贷给百姓。平粜,就是官府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粮食,增加‘供给’,拉低价格。但这需要官府真有粮食储备,所以平时建立和完善常平仓制度至关重要。”
“第二,鼓励甚至组织商人从外地运粮进来。你可以给予他们一些便利,比如减免部分关卡税,或者承诺如果粮价下跌,官府可以保底收购一部分。吸引外地的‘供给’进来,本地的粮价自然就稳住了。”
“第三,也是最根本的,组织百姓以工代赈。比如兴修水利、整修道路。让那些受灾的百姓通过劳动换取粮食或钱币,而不是白白接受施舍。这样既解决了他们眼前的生存问题,又为将来提升了‘生产力’,还避免了单纯发放救济可能滋生的懒惰和依赖。这叫把‘需求’转化为有效的‘生产’活动。”
一番话,听得众人茅塞顿开。原来应对灾荒,并非只有强行行政命令和单纯发放救济两条路。
利用经济规律,可以有更多、更有效的手段!
李斯在角落默默点头,赵天成所言,与他处理一些地方事务时的思路不谋而合,但赵天成将其理论化、系统化了,听起来更加清晰透彻。此子对人心、对世情的把握,确实已臻化境。
扶苏更是心潮起伏。
先生之法,既遵循了“物”之常理,又兼顾了“人”之仁德,并非冷酷算计,实乃大智慧!
若各地官吏皆能如此施政,何愁天下不治,百姓不安?
赵天成看着他们若有所悟的样子,继续说道:“再说说‘钱’和‘赋税’。你们将来收了税,除了上缴国库的部分,留在地方使用的,怎么花?”
“自然是用在修桥补路、维持官府运转等方面。”冯劫回答道。
“没错,但这些花费,也要讲究‘经济学’。”赵天成说道,“比如,同样是修路,是修连接重要城镇、促进商贸的干道,还是修某个权贵家门口的面子路?同样的钱,花在哪里对本地‘生产’和‘交换’的促进作用更大?你们心里得有一本账。”
“还有,征税的比例和方式。我之前说过‘通货膨胀’的道理。你们地方官虽然不能铸币,但你们征收的赋税,如果过于沉重,超出了百姓的承受能力,就相当于变相抽干了他们用于再‘生产’和交换的‘本钱’。杀鸡取卵,最终受损的还是本地的经济活力。所以,善于理财的官员,会想办法‘培植税源’,也就是先帮助百姓发展生产,让财富的总盘子变大,这样即使税率不变,能收上来的税也自然增多。这叫‘放水养鱼’。”
王铮听得眼睛发亮,他家族深谙此道,往往通过扶持一些产业,最终获得更丰厚的回报,没想到这竟也与先生的理论暗合。
“最后,再说说你们自己。”赵天成语气带着一丝戏谑,“你们将来当了官,手里有权,肯定会有很多人来巴结你们,给你们送钱送物,希望你们在政策上给予方便。你们怎么办?”
众人神色一凛,这是敏感话题。
“用供求关系想想。”赵天成懒洋洋地说,“他们为什么给你送好处?因为他们对你手中的权力有‘需求’,希望利用你的权力,为他们获取更大的利益,比如拿到官府工程、垄断某种经营、逃避税收或刑罚。而你手中的权力,就是独一无二的‘供给’。”
“你一旦收了他们的好处,就等于把你这份‘权力供给’,以极低的价格‘卖’给了他们。他们付出的那点贿赂,相比于他们能获得的巨大利益,简直是九牛一毛。而你,却要承担身败名裂、甚至掉脑袋的巨大风险。这笔买卖,划算吗?”
这个角度清奇无比,却像一盆冰水,浇在不少人心头。是啊,权柄乃国之公器,岂能私相授受?以公器谋私利,风险与收益完全不成正比! 一些原本或许存有侥幸心理的子弟,此刻也暗自警醒。
“一个真正聪明的地方官,”赵天成总结道,“会把自己的政绩,建立在本地经济发展、百姓生活改善的基础上。只要你把‘生产’搞上去了,‘交换’活跃了,百姓富裕了,国库充盈了,你的政绩自然突出,朝廷的奖赏、升迁的机会,都会随之而来。这才是可持续的、安全的‘获利’方式。靠着那点贿赂,能发多大财?能走多远?”
他停顿了一下,让最后这番话在每个人心中沉淀。
前厅内再次陷入长时间的寂静。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和远处街市的隐约喧嚣。
这些权贵子弟们,今天接收了太多颠覆性的信息。从站军姿磨练心性,到追问法探究根源,再到这看似简单却威力无穷的经济学原理及其在地方治理中的实际应用……他们感觉自己仿佛被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门后的世界,没有那么多的道德说教和空洞理想,而是充满了冷静的分析、精准的算计和务实的操作。这个世界,似乎更接近他们所处的这个庞大帝国真实运行的底层逻辑。
赵天成看着他们脸上变幻不定的神色,知道今天的课效果已经达到。他伸了个懒腰,骨骼发出轻微的响声。
“好了,今天的‘吹牛逼’就到这里。”他恢复了一贯的懒散语调,“回去都给我好好琢磨琢磨。想想如果你们是地方官,碰到我刚才说的那些情况,会怎么做。明天,我可能会找几个人起来问问。答不上来的……”他嘿嘿一笑,没往下说,但威胁的意味不言而喻。
“散了吧。”
一个学生整理了一下衣冠,也走上前,对着赵天成郑重一揖:“先生今日所授,于国于民,功德无量。受教了。”
赵天成只是随意地摆了摆手,连眼睛都懒得睁开。
他也不以为意,悄然退了出去。
“第二,鼓励甚至组织商人从外地运粮进来。你可以给予他们一些便利,比如减免部分关卡税,或者承诺如果粮价下跌,官府可以保底收购一部分。吸引外地的‘供给’进来,本地的粮价自然就稳住了。”
“第三,也是最根本的,组织百姓以工代赈。比如兴修水利、整修道路。让那些受灾的百姓通过劳动换取粮食或钱币,而不是白白接受施舍。这样既解决了他们眼前的生存问题,又为将来提升了‘生产力’,还避免了单纯发放救济可能滋生的懒惰和依赖。这叫把‘需求’转化为有效的‘生产’活动。”
一番话,听得众人茅塞顿开。原来应对灾荒,并非只有强行行政命令和单纯发放救济两条路。
利用经济规律,可以有更多、更有效的手段!
李斯在角落默默点头,赵天成所言,与他处理一些地方事务时的思路不谋而合,但赵天成将其理论化、系统化了,听起来更加清晰透彻。此子对人心、对世情的把握,确实已臻化境。
扶苏更是心潮起伏。
先生之法,既遵循了“物”之常理,又兼顾了“人”之仁德,并非冷酷算计,实乃大智慧!
若各地官吏皆能如此施政,何愁天下不治,百姓不安?
赵天成看着他们若有所悟的样子,继续说道:“再说说‘钱’和‘赋税’。你们将来收了税,除了上缴国库的部分,留在地方使用的,怎么花?”
“自然是用在修桥补路、维持官府运转等方面。”冯劫回答道。
“没错,但这些花费,也要讲究‘经济学’。”赵天成说道,“比如,同样是修路,是修连接重要城镇、促进商贸的干道,还是修某个权贵家门口的面子路?同样的钱,花在哪里对本地‘生产’和‘交换’的促进作用更大?你们心里得有一本账。”
“还有,征税的比例和方式。我之前说过‘通货膨胀’的道理。你们地方官虽然不能铸币,但你们征收的赋税,如果过于沉重,超出了百姓的承受能力,就相当于变相抽干了他们用于再‘生产’和交换的‘本钱’。杀鸡取卵,最终受损的还是本地的经济活力。所以,善于理财的官员,会想办法‘培植税源’,也就是先帮助百姓发展生产,让财富的总盘子变大,这样即使税率不变,能收上来的税也自然增多。这叫‘放水养鱼’。”
王铮听得眼睛发亮,他家族深谙此道,往往通过扶持一些产业,最终获得更丰厚的回报,没想到这竟也与先生的理论暗合。
“最后,再说说你们自己。”赵天成语气带着一丝戏谑,“你们将来当了官,手里有权,肯定会有很多人来巴结你们,给你们送钱送物,希望你们在政策上给予方便。你们怎么办?”
众人神色一凛,这是敏感话题。
“用供求关系想想。”赵天成懒洋洋地说,“他们为什么给你送好处?因为他们对你手中的权力有‘需求’,希望利用你的权力,为他们获取更大的利益,比如拿到官府工程、垄断某种经营、逃避税收或刑罚。而你手中的权力,就是独一无二的‘供给’。”
“你一旦收了他们的好处,就等于把你这份‘权力供给’,以极低的价格‘卖’给了他们。他们付出的那点贿赂,相比于他们能获得的巨大利益,简直是九牛一毛。而你,却要承担身败名裂、甚至掉脑袋的巨大风险。这笔买卖,划算吗?”
这个角度清奇无比,却像一盆冰水,浇在不少人心头。是啊,权柄乃国之公器,岂能私相授受?以公器谋私利,风险与收益完全不成正比! 一些原本或许存有侥幸心理的子弟,此刻也暗自警醒。
“一个真正聪明的地方官,”赵天成总结道,“会把自己的政绩,建立在本地经济发展、百姓生活改善的基础上。只要你把‘生产’搞上去了,‘交换’活跃了,百姓富裕了,国库充盈了,你的政绩自然突出,朝廷的奖赏、升迁的机会,都会随之而来。这才是可持续的、安全的‘获利’方式。靠着那点贿赂,能发多大财?能走多远?”
他停顿了一下,让最后这番话在每个人心中沉淀。
前厅内再次陷入长时间的寂静。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和远处街市的隐约喧嚣。
这些权贵子弟们,今天接收了太多颠覆性的信息。从站军姿磨练心性,到追问法探究根源,再到这看似简单却威力无穷的经济学原理及其在地方治理中的实际应用……他们感觉自己仿佛被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门后的世界,没有那么多的道德说教和空洞理想,而是充满了冷静的分析、精准的算计和务实的操作。这个世界,似乎更接近他们所处的这个庞大帝国真实运行的底层逻辑。
赵天成看着他们脸上变幻不定的神色,知道今天的课效果已经达到。他伸了个懒腰,骨骼发出轻微的响声。
“好了,今天的‘吹牛逼’就到这里。”他恢复了一贯的懒散语调,“回去都给我好好琢磨琢磨。想想如果你们是地方官,碰到我刚才说的那些情况,会怎么做。明天,我可能会找几个人起来问问。答不上来的……”他嘿嘿一笑,没往下说,但威胁的意味不言而喻。
“散了吧。”
一个学生整理了一下衣冠,也走上前,对着赵天成郑重一揖:“先生今日所授,于国于民,功德无量。受教了。”
赵天成只是随意地摆了摆手,连眼睛都懒得睁开。
他也不以为意,悄然退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