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标准的诞生-《重生90:大国工匠的基建之路》

  庆功宴的喧嚣一夜之间便从红旗厂退潮,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炙热、更加紧绷的战斗氛围。

  三号车间,成了蓝图公司的心脏和大脑。

  一块巨大的黑板被立在车间中央,上面用白色粉笔画满了密密麻麻的流程图、时间表和责任人。这是林旬熬了半夜,亲手制定的“滨海大道项目-SmA量产作战计划”。

  整个团队被分成了泾渭分明的几个战斗小组。

  生产一组,由总工程师张涛亲自挂帅。他的任务,就是林旬交代的,编写那本“Sop”——标准作业规程。

  这彻底颠覆了张涛几十年的工作习惯。

  在他过去的经验里,老师傅带徒弟,靠的是口传心授,靠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手感和经验。

  比如,沥青加热到什么程度算好?老师傅会告诉你:“看到沥青表面开始冒那种细密的、青色的烟,闻起来有股焦香味儿,就差不多了。”

  但现在,林旬要求他把这一切,全部量化。

  “青色的烟,是多少摄氏度?165度,还是170度?允许的温差范围是多少?”

  “焦香味儿,这个怎么描述?有没有更客观的指标?”

  “搅拌时间90秒,是从投料开始算,还是从所有料投完开始算?误差不能超过多少?”

  第一天,张涛召集了王大锤、侯建设等几个最有经验的老师傅,试图把这些“感觉”翻译成文字,结果,会议室里吵成了一锅粥。

  “我觉得是168度最好,上次那个3.85兆帕的试块就是这个温度!”王大锤坚持自己的成功经验。

  “放屁!”孙志立刻跳起来,“那天室外温度比今天低了5度,你加热炉的功率一样,沥青桶里的实际温度肯定不一样!得看天吃饭!”

  “那怎么写?Sop上写‘晴天168度,阴天172度’?下雨天呢?刮风呢?”侯建设一句话把所有人都问住了。

  张涛被吵得一个头两个大。

  他终于明白,林旬为什么说这件事比打赢省城会议还难,打败敌人,靠的是勇气和奇谋。

  而建立标准,靠的是枯燥、繁琐、近乎偏执的重复和记录。

  他一拍桌子,吼道:“都别吵了!从现在开始,实践出真知!”

  他带着所有人,重新回到了“八卦炉二代”旁边。

  “开炉!烧料!”张涛眼睛都红了,

  “今天,我们就把这炉子当成试验台,王大锤,你负责记录温度,从160度开始,每隔2度做一次试验!孙志,你负责记录搅拌时间,从60秒开始,每隔10秒做一次!其他人,负责取样、压块、测强度!所有数据,给我一笔一笔记下来!我要的不是感觉,是数据!是铁证!”

  一时间,整个车间热火朝天。

  滚烫的沥青一遍遍地被烧热,珍贵的玄武岩和“的确良”纤维一车车地被消耗,每一炉料,都意味着白花花的银子在燃烧。

  赵富贵看着心疼得直抽抽,跑到林旬办公室诉苦:“小旬啊,这……这不是烧钱吗?咱们家底子薄,经不起这么折腾啊!”

  林旬头也没抬,手里正在画一张新的设备改造图。

  “叔,现在烧掉的每一分钱,都是在为我们未来的生产线节省时间和金钱。

  一本合格的Sop,价值百万都不止,它能让我们的成功,从‘偶然’变成‘必然’,这笔投资,是天下最划算的买卖。”

  赵富贵听得云里雾里,但他看懂了林旬不容置疑的态度,只能叹着气走了。

  另一边,数据建模组,则成了陈浩一个人的战场。

  他把自己的铺盖搬到了车间二楼的一个小阁楼里,紧挨着那台嗡嗡作响的386电脑。

  阁楼的窗户正对着下面的“八卦炉”,他可以随时观察到生产的全过程。

  他的面前,摆着两样东西。

  一本是红旗厂老前辈留下的,那本已经泛黄卷边的实验笔记。

  另一本,是崭新的、印着蓝图公司抬头的记录本。

  他的工作,就是将楼下张涛他们用真金白银“烧”出来的、杂乱无章的原始数据,与笔记里那些超前的、纯理论的数学公式,进行比对、修正、融合。

  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

  第一天,他失败了。

  他套用笔记里的一个热传导模型,试图预测沥青在混合过程中的温度衰减曲线,结果预测值和实际值偏差超过了20%。

  第二天,他推翻了重来。他意识到,前辈的模型是基于理想状态下的纯净材料,而他们的“八卦炉”里,是混杂着各种杂质的玄武岩、形态不一的纤维。

  他开始在公式里,加入一个个新的变量——“石料含水率”、“纤维缠绕系数”、“环境风速影响因子”……

  这些名词,都是他自己创造的。

  每增加一个变量,计算量就呈指数级增长,那台可怜的386电脑,常常因为一个复杂的迭代运算,就死机半天。

  陈浩不吃不喝,不眠不休。他的眼睛布满了血丝,头发乱得像个鸟窝。

  饿了,就啃一口刘强送来的干馒头;困了,就趴在键盘上睡一两个小时。

  他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里。

  那个世界里,只有冰冷的数字、繁复的公式,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技术真理的无尽渴求。

  他不再仅仅是为了完成林旬交代的任务,更是在追寻父亲的足迹,试图理解那个他从未真正了解过的天才,究竟看到了一个怎样广阔的世界。

  第三天傍晚。

  张涛拿着一本厚厚的、写满了数字和表格的记录本,冲进了林旬的办公室,嗓音沙哑地吼道:“出来了!Sop初稿,出来了!”

  几乎是同一时间。

  车间二楼的阁楼上,陈浩看着电脑屏幕上那条终于与实测数据几乎完全重合的红色曲线,脱力地靠在了椅背上。

  他拿起桌上的铅笔,在自己的新笔记本上,写下了标题——《基于混沌理论的SmA混合料性能预测模型 V1.0》。

  窗外,夕阳如血。

  丑陋的“八卦炉”静静地矗立着,像一头完成了使命的钢铁巨兽。

  蓝图公司的第一份核心技术资产,不是那台机器,也不是那堆黑色的石头。

  而是这本刚刚诞生、凝聚了无数汗水与智慧的Sop,和那个只有陈浩自己能看懂的数学模型。

  这是他们将奇迹转化为工业,捅破天的第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