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心脏”的缺口-《重生90:大国工匠的基建之路》

  Sop初稿和性能预测模型的诞生,让整个蓝图公司都沉浸在一种技术突破带来的巨大喜悦中。

  工人们拿着张涛编写的、图文并茂的“傻瓜式”操作手册,第一次感觉自己不再是凭感觉干活的“苦力”,而是掌握了一门精密手艺的“技术员”。

  陈浩的模型虽然还很粗糙,但已经能初步预测出成品的好坏,极大地减少了废品率。用孙志的话说:“陈工这玩意儿,神了!跟算命似的!”

  然而,林旬却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只是纸上谈兵的胜利。

  真正的考验,是量产。

  滨海大道项目,全长三公里,双向六车道。按照设计,需要铺设的SmA面层总量,超过五千吨。

  而他们那台宝贝疙瘩“八卦炉二代”,满负荷运转,一天一夜最多也就能生产二十吨合格料。

  这意味着,要完成整个项目,这台拼凑出来的机器,需要连续不断地工作超过两百五十天!

  这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那根来自苏联的救命轴承,在王大锤的精心保养下,也已经发出了不堪重负的呻吟,更别提那三台并联的风扇电机,随时都可能罢工。

  “我们必须造一台新的,真正的生产设备。我叫它‘八卦炉三代’。”

  在项目动员会上,林旬在黑板上画下了一个硕大的、结构更加复杂的草图。

  “它的设计产能,必须达到每天一百吨!而且,必须保证在滨海大道项目竣工前,连续稳定运行,不出任何大的故障!”

  每天一百吨!

  这个数字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这意味着,新设备的处理能力,必须是现有设备的五倍以上!

  “林总,这不是开玩笑吧?”王大锤看着图纸,眉头拧成了疙瘩,

  “这么大的搅拌筒,光是卷板,我们厂里这点设备就干不了,还有减速机,这么大的扭矩,我们从哪儿找去?这得是专业的大型机械厂才能造出来的东西。”

  “设备,我来想办法。”林旬的目光扫过众人,“我需要你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这台机器给我造出来!我给你们的时间,是二十天!”

  “二十天?”侯建设惊得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林总,造这么个大家伙,从备料、加工、组装到调试,正规大厂最少也得三个月!二十天……这不可能!”

  “没有什么不可能。”林旬的声音斩钉截铁,“滨海大道项目,一个月后就要正式动工,我们没有三个月,二十天,就是死命令!”

  会议室里一片死寂。

  所有人都被林旬的疯狂给镇住了。

  “我负责结构和加工”王大锤第一个站了出来,他咬着牙,像是从牙缝里挤出这几个字,“图纸给我,我保证按时完成!”

  “我负责电气和传动!”孙志也拍了胸脯。

  “我带人负责地基和安装!”老将张涛当仁不让。

  任务被一项项分解下去,整个红旗厂再次变成了一座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

  这一次,林旬的目标很明确——船厂。

  只有大型船厂,才有能力加工这种重型设备。

  第二天,林旬和苏晚晴就出现在了滨海市最大的国有企业——滨海造船厂的厂长办公室里。

  船厂厂长老马,是个五十多岁的精干男人,和何振国是老相识,听完林旬的来意,又看了看他带来的图纸,老马沉吟了半晌。

  “林总,你这个设备,从技术上说,我们厂完全能做,卷个筒,焊个架子,对我们来说就是小菜一碟。”老马嘬了口茶,慢悠悠地说道,

  “但是,我们厂的生产任务已经排到年底了,都是给海军和远洋公司的订单,耽误一天,那个损失……”

  言下之意,很明确,能做,但没空。

  苏晚晴立刻心领神会,正准备开口谈“加急费”的问题。

  林旬却拦住了她,他笑了笑,对老马说:“马厂长,我听说,贵厂最近引进了一条新的等离子切割生产线,但好像一直没能正常运转起来,废品率很高,把您愁得头发都白了不少,是吗?”

  老马端着茶杯的手,猛地一僵。

  这件事是船厂的最高机密!为了这条生产线,厂里花了上百万的外汇,是他力主引进的。如果最终成了摆设,他这个厂长不但脸上无光,甚至可能要背上“渎职”的责任。

  林旬这小子,怎么会知道得这么清楚?

  “你是怎么知道的?”老马的脸色沉了下来。

  “马厂长,您别管我怎么知道的。”林旬身体微微前倾,语气笃定,

  “我只说一句,你们的问题,出在数控系统的编程逻辑和气压补偿上,外国人给的程序,根本不适应我们滨海这种高湿度的空气环境。”

  “给我三天时间,我保证让您的生产线,切割精度和效率,比德国人承诺的指标还高10%。”老马死死地盯着林旬,眼神里充满了怀疑和挣扎。

  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口气大得吓人,但关于滨海大道SmA技术的神奇传闻,他也有所耳闻。

  “你凭什么保证?”

  “就凭这个”林旬将一张纸推了过去。

  纸上,是一段段密密麻麻的G代码,和一幅手绘的气路改造图。

  老马虽然不是技术专家,但也在一线摸爬滚打了半辈子。

  他只扫了一眼,就看出这图纸画得极其专业,很多地方的思路,简直是闻所未闻,却又似乎暗合某种道理。

  他沉默了足足五分钟。

  “好!”老马猛地一拍桌子,“我就信你一次!如果你真能解决我的问题,别说一套设备,十套我也给你造!而且,所有费用,我给你打八折!”

  “一言为定!”

  接下来的三天,林旬直接住进了造船厂。

  他像个将军一样,指挥着船厂最顶尖的技术员,修改程序、改造气路、调整喷嘴……

  一开始,所有人都对这个比自己儿子还小的“总指挥”充满了怀疑,但随着一个个技术难题被他轻描淡写地解决,怀疑变成了震惊,最后化为了彻底的拜服。

  第三天下午,当那台趴窝了近两个月的德国等离子切割机,第一次喷射出稳定而精准的蓝色火焰,在厚厚的钢板上划出一道光滑如镜的切口时,整个车间都沸腾了。

  老马厂长当场拍板,抽调了全厂最精锐的焊工和钳工,成立“八卦炉三代”项目突击队,24小时三班倒,全力抢工!

  钢板在切割,车床在轰鸣,焊花在飞溅……

  一个钢铁巨兽的雏形,在巨大的船厂车间里,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生长起来。

  一切似乎都进行得无比顺利。

  然而,就在主体结构即将完工的第十五天,一个致命的问题,像一颗定时炸弹,轰然引爆。

  “小荀,坏了,坏了!”王大锤满头大汗地冲进林旬在船厂的临时办公室,手里拿着一张图纸,声音都在发抖。

  “减速机!我们图纸上设计的那款大功率行星齿轮减速机,问遍了全国,都说没现货!唯一能生产的洛阳矿山机械厂,说现在下单,最快也要三个月才能交货!”

  林旬的心,猛地一沉。

  减速机,是整个搅拌设备的心脏!它负责将电机的高速,转化为搅拌桨的巨大扭矩。

  没有它,那个硕大的搅拌筒,就是一堆废铁!

  二十天的期限,只剩下最后五天。

  三个月的货期,如同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横亘在所有人面前。

  刚刚还热火朝天的项目,瞬间被打入了冰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