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三国:开局逆袭,大小乔求嫁我!》

  因此,庞统之死极可能是张任伏击所致。

  而张任原本的目标,正是刘备本人。

  “主公,庞统一死,刘备的处境岂不是雪上加霜?”荀攸问道。

  曹操摇头道:“庞统虽死,但刘璋麾下的张松、、孟达已投奔涪城,助刘备稳住局势。”

  “随后,李严、吴懿、卓鹰、雷铜、吴兰等人相继率部归降。”

  “张任孤立无援,欲退守成都。”

  “刘备却趁势出兵,以优势兵力击败张任。”

  “最终,刘璋在郑度等人劝说下投降。”

  “其长史王累拒降,在城楼怒骂刘备后坠亡。”

  曹操说完,曹舒与荀攸相视无言。

  李严、吴懿等墙头草派掌控益州半数兵力,得他们者得益州。

  显然,这些人早已对刘璋离心离德。

  加上张松、、孟达的 ,他们彻底倒向刘备。

  刘璋无奈,只得投降,否则成都官员可能自行,迎立新主。

  至于张任与黄权的动向,曹操的情报中未有详述,仅知张任兵败后未回成都,而是率残部向东南撤退。

  刘璋虽已归顺,其长子刘循却仍下落不明。

  这与曹舒记忆中的历史轨迹,已然大不相同。

  庞统身死,张松与张任尚在;

  刘璋归降,刘循似未屈服。

  此外,张飞、诸葛亮、赵云等人正率军入蜀,

  自永安、江州而来,曹军难以阻拦。

  江州严颜,恐怕也将很快归附刘备。

  短短两月,刘备已收拢益州除主战派外的全部势力,

  加之张飞、诸葛亮、赵云等援军将至,

  其总兵力已逾十万。

  “可恨的刘玄德!”

  “得诸葛孔明相助后,运势竟如此之盛!”

  曹操愤懑不已。

  三年前,刘备尚是败走当阳、走投无路的落魄诸侯,

  而今却已势不可挡。

  虽根基仍不及坐拥北方的曹操,

  但其崛起之速,已远超曹、孙两家。

  反观曹营,后方纷扰不断,更令曹操心烦意乱。

  秋收已毕,短期内难以再攻刘备,

  若强行开战,十万对十万,

  刘备据蜀地之利,又有诸葛亮、张飞、赵云相助,

  曹操难有胜算,反易自损。

  思及此,曹操对荀攸与曹舒道:

  “我欲退兵,令妙才自凉州赴汉中镇守。”

  “葭萌关、五丁关亦留重兵驻防。”

  “即便此时无法剿灭刘玄德,也必将其困死于蜀地!”

  “公达、舒儿,以为如何?”

  荀攸拱手答道:

  “主公英明。”

  “内乱不除,外患难绝。”

  “自赤壁一战后,主公久未归许昌。”

  “人心浮动,易生变故。”

  “是时候回师震慑宵小,解决积弊了。”

  老曹闻言,心中顿时掀起波澜。

  荀攸这番话,无疑是明确表态要与老曹同进退。

  不同于其叔荀彧的立场,更不会与刘协、伏完等人为伍。

  曹舒却沉默不语,手指轻抚下颌,似在沉思。

  老曹见状,不由问道:“舒儿,你有何见解?”

  被问及,曹舒缓缓开口:“阿翁,撤军势在必行。”

  “但在撤军前,儿以为,当在刘备心中埋下一根刺,令他日夜难安。”

  老曹与荀攸对视一眼,皆露好奇之色。

  “舒儿,快说说,如何让那刘玄德如芒在背?”

  曹舒答道:“阿翁、师父,刘璋虽降,其子刘循却未现身成都。”

  “这意味着什么?”

  “说明刘璋被迫归降,唯一能做的,便是送走长子刘循。”

  “儿以为,当务之急是寻到刘循。”

  “而后,以朝廷之名,册封他为益州刺史。”

  “将其安置于汉中,交由妙才叔公看护。”

  “如此,刘备岂能安枕?”

  “汉中本属益州疆域。”

  “刘循身为正统益州刺史,仍留益州境内,而刘备不过鸠占鹊巢。”

  “长此以往,必动摇刘备在益州的民心根基。”

  “百姓最善比较。”

  “刘璋仁厚,虽未能尽掌益州,却竭力使百姓免受饥寒。”

  “刘备初入益州,百业待兴。”

  “若百姓无依无靠,或许尚能忍受其治。”

  “但若知晓刘循这位正统刺史因刘备霸占益州而无法赴任,偏居汉中——”

  “届时,若刘备治下不如刘璋,益州民心必生波澜。”

  “待我军日后再度入川,刘备何以自处?”

  话音方落。

  老曹与荀攸眼中精光闪烁。

  曹舒此计,正中要害。

  刘备向来以仁德自居——

  不如来点实际的行动。

  别光会空谈许诺!

  真要替百姓谋福祉,就该减免赋税,增加民众收入,改善医疗条件,这比整天画饼强多了。

  可刘备若真这么做,势必触犯益州豪强的利益。

  那些刚投靠刘备的益州世家会怎么想?

  说白了,百姓和地主的利益,刘备只能选一边。

  无论选哪边,都有利有弊。

  但对曹舒来说,都是好事。

  “舒儿,此计甚妙。”

  “不过,汉中留守将领的人选,尤其是葭萌关,你觉得派谁合适?”

  这也是让曹操头疼的问题。

  葭萌关和五丁关如同插在刘备心口的两把刀,也是曹军日后攻取益州的跳板。

  守将人选必须慎重。

  曹舒略作思索,提议道:

  “阿翁,孙儿认为,曹真麾下的军司马郝昭可担此任!”

  “五丁关守将不必另派,由郝昭兼任即可。”

  “郝昭……?”

  曹操和荀攸面露疑惑。

  他们从未听过郝昭之名。

  此时的郝昭名声不显,刚投曹营不久。

  但曹真颇为器重他,提拔为帐下军司马。